取之自然、食之自然!隱於世外桃源,傳承千年的羌族素食

2020-12-24 太和萬物

陝西省西南隅有這樣一個民族,北依秦嶺,南枕巴山,一直保留著傳統樸實的寧靜純美。這裡的居民飲食取之自然,食之自然,崇尚自然,認為萬物有靈,過著與世隔絕般的世外桃源生活。

「羌」,原是古人對居住在中國西部遊牧部落的泛稱。古羌人一直生活在西北廣袤的草原上,後隨時代變遷,逐漸向南遷移定居。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羌人率師來援,此後這部分的羌人便割據自立秦巴一帶(寧強、勉縣、略陽等地)。大多數羌族至今仍隱居於高山或半山地帶,也被人們稱為「雲朵上的民族」。

時光流逝,陝西省略陽、寧強等地成為羌族聚居地,寧強(古稱寧羌)甚至以「羌」字命名,後改為強。2008年,文化部正式確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範圍,其中包括寧強縣、略陽縣。羌族歷史悠久,至今保留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

(古羌遊牧圖)

古羌人在創造遊牧文明的過程中認為萬物有靈,崇尚自然,千年以來固守著自己的民俗文化,其特有的語言、服飾、飲食、風俗習慣等,與源遠流長的巴蜀文化交織千年,在漢中一帶積澱為神秘而特殊的風土人情。

羌族飲食豐富,以玉米、洋芋、小麥、青稞為主食,輔以蕎麥、油麥和各種豆類,蔬菜品種多樣。隨著歲月流逝,古羌族的傳統美食,也從歷史中、從人們的情感深處走進了大街小巷、高級餐廳,成為極具地域代表性的特色美食。

罐罐茶是古羌族人流傳至今的生活習俗,也是古羌茶文明的重要起源,2006年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羌族以遊牧為生,罐罐攜帶方便,裡面的吃食由麵糊和蔬菜混合而成,食材豐富營養全面,且耐飢易消化,遊牧時隨時隨地便可熬茶解渴充飢。直到現在年輕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冬天喝了罐罐茶一天到晚渾身暖和、有力量。

傳統的罐罐茶要用三個土陶罐罐來熬製,三個罐罐各有用途:其一為茶罐,用來熬製最基礎的茶湯「苔子茶」;其二為面罐,用來熬製各類佐料:霍香、茴香、生薑、麵糊等;其三則用來盛放煮好的罐罐茶。

幾經演變,現在農家女主人通常會在家裡備上罐罐茶的配料:炒雞蛋、核桃仁、麻花,炸黃豆、豆腐丁、洋芋丁、鍋巴等。想喝罐罐茶時,用白面加上藿香、茴香、茶葉、生薑等在面罐中熬成濃湯,倒入準備好的配料中,豐富的配料透著濃濃的茶香,健脾開胃又提神

菜豆腐節節,羌族傳統美食,是羌族人民就地取材,適應山區自然生存條件和環境創造而得,凝聚著羌族智慧結晶和飲食文化。古羌人喜食酸菜,酸菜的汁水被稱為漿水,在羌族美食中利用廣泛,菜豆腐節節裡的豆腐就是用漿水點制而成。

正宗傳統的菜豆腐節節儀式感十足,由「菜碟子」、豆腐和節節組成。豆漿煮開後用酸漿水點出豆腐,附上金黃色的節節(玉米面和小麥麵擀成的6寸長的麵條),並配上十幾種「菜碟子」食用,酸酸的漿水豆腐節節,搭配上豐富的時令小菜,簡直就是舌尖上的享受。

「菜碟子」十分講究,味道要好,花樣品種要多,通常能幹的巧婦自己在家做一頓像樣子的菜豆腐節節,也得花費一個多小時。除了一年四季都可吃到的涼拌豆芽、泡菜、漿水菜、土豆絲。「菜碟子」隨著四季更迭變化食材:萵苣絲、豇豆、黃瓜、西葫蘆、芹菜、白菜絲、蘿蔔絲、茄子絲等等,做法更是五花八門:僅辣子一種,就有紅的油辣子,青的炒辣子,綠的軋辣子等。這些小菜青的青,綠的綠,紫的紫,紅的紅,擺在一起五顏六色,更象徵著五彩斑斕的生活。

秦巴山大林深,漫山遍野生長著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蕨苗。每年農曆七八月份,都是羌族「打根」的好時節(刨制蕨根澱粉的過程叫「打根」)。因為這個季節蕨根澱粉沉積的最多,農活又不太忙。「打根」首先要到山上去挖蕨根莖,蕨類植物一般都長在高山上,且根扎得深,盤根錯節,挖起來十分不易。挖出來的根莖須象柴禾一樣地碼整齊,綑紮實,背到山下有河溝的地方,泡在水裡,洗去泥沙,然後放在一塊大石頭上,用木榔頭使勁地砸,讓其變成絲狀。

蕨根澱粉又叫根面,羌族人用它做成了根面丸子、根麵疙瘩、根粉皮、根粉絲等。根麵餃就是羌族傳統素筵中的一道菜:將野生蕨根粉作皮,以時令鮮蔬作餡,急火蒸熟成淺褐色、半透明狀,再蘸上酸辣汁食之,皮糯餡香,鮮而不膩。根麵餃初為清香型純素食,流行既久,後為了迎合不同食客的需求才轉為濃香型,從而素與葷兩種並列。

黃米涼糕是具有代表性的西北主食,一般用黃米和江米(糯米)製成,香甜軟糯,十分美味。

和菜豆腐節節類似,黃米涼糕中的黃米和江米在使用之前要先用酸漿水泡過,米發酵的好,酸度適宜,涼糕的味道自然才會好。

傳統的黃米涼糕簡單易做,除了黃米、江米之外,還可根據個人喜好加入紅棗、葡萄乾、椰漿等食材,口感豐富,潤肺補腎、滋陰潤燥。

現在黃米涼糕不僅是傳統美食,更是小館、高級餐廳的網紅美食,代代傳承,受到無數食客的喜愛。

羌族崇尚自然,感恩自然

飲食文化自然也綠色環保、樸實自然

直到現在

羌族的後裔們仍然烹之自然、食之自然

用天然的香料和食材

加之特別的儀式感

做出一桌豐富的自然盛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惠州中海湯泉:隱於市中心的世外桃源,追尋東方之美
    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明,然而流傳至今,我們已經很少見到傳統的東方之美了,特別是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築。有時不禁暢想:若是生在古代,該是如何?穿越古代的夢太遙遠了,然而可以在隱於市中心的世外桃源中,置身於意境悠然的嶺南園林,靜享周末的悠閒時光。這個世外桃源便是——惠州中海湯泉酒店。
  • 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植本集團正式發布
    在未來,東元集團將以生態保護為己任,聯合更多擁有同樣訴求的企業致力於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推進植本材料成型應用產業鏈的搭建的同時,以開放合作的態度,為合作和相關利益者提供良好的服務與支持,實現堅持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初心。 (責任編輯: HN666)
  • 園林溯典|魏晉:自然山水園的興起
    ,既可出世——隱於城市山林,嘯傲泉林;又可入世——近於朝堂,可供雅聚。 然而,並非人人都甘願隱逸山林之中,他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心遠地自偏」的隱逸思想更是為後世文人隱於城市提供了依據。
  • 探訪自然 追尋生活喧鬧外的寧靜
    河南華子文化傳媒永泰文化之旅:探訪自然,追尋生活喧鬧外的寧靜文化+藝術+生活 7月16日河南華子文化傳媒一行15人來到登封嵩山,開啟永泰文化交流之旅走尋永泰寺 食在永泰素食 住在永泰淨舍永泰淨舍位於嵩山西麓千年古剎永泰寺之南隅,因永泰寺而命名。「淨舍」之淨,與「靜」相通。佛經云:「惟有諸佛菩薩明了此心,圓滿明白此心時名之為佛,所謂水清月現,心清佛現」。淨舍尋求的就是清淨明心,頤養心性。永泰素齋源於南朝梁武帝時期,梁武帝蕭衍是素食養生的倡導者和推行者,也是「素食之祖」,距今將有約1500多年歷史。
  • 盧志榮新作|這間素食美學餐廳是藏於繁華的「世外桃源」
    當東方詩意接入科技,仿佛是一扇穿越之門,隔開了鬧市與靜謐,穿越進隱匿於京城繁華的「世外桃源」。屏風之內是美輪美奐的中式茶臺,頗具古韻的茶具也是由盧志榮先生悉心挑選,搭配「生機萬朵」,大氣磅礴間氤氳著嫋嫋茶香。
  • 沒體驗過素食美味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生活之於我們,食為人間煙火,一季有一季的味道,都是歲月的恩賜與饋贈。當下的生活中,素食者越來越多,喜愛素食的人群也趨於年輕化。素食之餘生活中我們,不再是純宗教和教條所帶來的那些束縛,而是被生活中的我們看作視,選擇素食只是為了有益於自身健康、尊重其他生命、愛護環境、呵護自然規律的飲食習慣,故而素食在當今社會逐漸成為符合時代潮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五千年來的中華大地上,夫子所代表的儒家曾倡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誠如夫子們的推崇。
  • 朝千年古剎,品禪味素食,住主題旅社,聽梵唄嘹亮
    我也回之「如意吉祥」。拿著房卡,前往入住的客房。從大堂到客房,處處檀香嫋嫋,令人心寧神安。走廊壁畫,或青山隱隱,或綠水迢迢,或蓮蓬問水,或漁舟唱晚……閒飄簡靜的氣息,洋溢其間。我這次住在主樓的客房,房名「一宿覺」,取「小住一宿,覺悟本來」之意。
  • 山房築VIEW | 世外桃源之食養山房
    食養山房大約十一點,我們到了隱匿在臺北陽明山山林中的食養山房,是餐廳也是茶室,更是自然和自我對話的好地方。穿過木橋,兩層的木結構建築顯現在眼前,偏日式風格與環境相融合。進入食養山房,我們脫掉鞋子,走在木地板上,屋內燈光很暗,甚至一眼看不到走廊盡頭,全身的觸感都張開著,感受著古樸幽靜的禪意。食養山房一直聲名在外,被視為設計餐廳的代表作。就整體設計而言,與其說這是餐廳,不如說是一個隱居山野的文人書房或者說日式茶室更為準確。空間基地佔地面積較大,寬鬆的空間尺度比例,讓每一位到來的客人都有一種隱於山野的感覺。
  • 四川黃河故事 | 羌族之聲走出「複音孤島」
    曲谷鄉美麗風光   李婷 供圖  羌族沒有文字,其文化的傳承也僅靠口傳,民歌成為羌族文化傳承傳播的載體之一,形成了「以歌代文」的傳統。郎加木介紹,羌族多聲部民歌屬於無伴奏和聲,主要分為喜慶歌曲和悲歌兩大類,內容涉及歷史、季節、喜慶、祭祀、婚嫁、農事等方面。歌唱時先由一個人起調,隨之有人和音、補音,少則幾十人,多則成百上千人,氣勢恢弘。古歌主旋律不變,隨著情緒高低,補音與和音的旋律此起彼伏猶如波浪,如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般洶湧、雄渾,帶給聽眾很大震撼。
  • 中華素食文化之特點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素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選擇與實踐,深受文人雅士、僧人居士所推崇。我國的素食文化都有什麼特點呢?千年之前的素食與今天的素食又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悠久歷史的素食文化中國素菜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
  • 子初溼巾丫:實拍漢服節發現千年自然之美 精神飄逸休憩的港灣
    漢服之美,美在飄逸。對於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漢服已不僅僅是一種著裝之美,更是一個甲醛精神休憩的港灣,重拾內心的那種寧靜。漢服之美,美如詩畫 ,漢之古樸,唐之飄逸,宋之淡雅,明之端莊……翩躚了千年的自然之美,讓我們脫離了塵世的喧囂,更加仙氣十足。著我漢家之裳,興我禮儀之邦!
  • 回歸自然,享受田園美景的「世外桃源」:覆卮山景區,值得一遊哦
    今年的旅遊業確實比較艱難,好在,疫情過去了,悶了這麼久的朋友們,有沒有想去世外桃源,放鬆放鬆呢?!這裡推薦一個田園美景的自然風景區:覆卮山景區景區地處上虞、嵊州、餘姚三市(區)交界地帶的上虞區嶺南鄉,主峰海拔861.3米,是上虞區最高峰。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優雅恬靜;春好踏青、夏宜避暑、秋來登高、冬可燒烤,已成為都市人回歸自然,享受田園美景的「世外桃源」。
  • 藍染課程 I 拾傳統手工藝,取自然之顏
    《荀子·勸學篇》中記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其中青色主要是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成。
  • 素食之鄉 古韻三港
    素食之鄉 古韻三港 ——第三屆三港鄉村豆腐文化節側記
  • 此時正好 | 赴一場茶香之約,邂逅詩意生活
    平武茶香小鎮,一處位於清漪江畔的「世外桃源清漪江流域居住著4萬多名羌族同胞,約佔全國羌族總人數的七分之一。在歷史上,她是古羌族分支「白草番」故地,平武羌文化的發源地。因此,獻羌紅也是茶香小鎮送給每一位客人的見面禮。
  • 素食與佛教:佛弟子食素與食肉之辯
    也就是說,前來中國弘法的那些高僧大德自然也大都屬於非素食者。所以,在起初,中國的僧人跟他們來自印度的師父一樣,也多是非素食者。 然而,我們知道,在中國佛教早期的「格義」時期,一方面在佛經翻譯上常常以中國固有的哲學術語對譯來自異域的佛教概念,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人在理解與接受佛教的過程中也大量地糅合了中國文化傳統中所固有的東西,東漢時人往往視佛陀為神人、視佛法如神仙方術,即可見其一斑。
  • 靜宜軒轉載 | 侘寂之美與自然之美:京都 (長焦鏡供稿)
    京都,或許是與自然神明共生的日常,或許是千人千面的印象古都,或許是千年歷史的斑駁印記,又或許只是似水年華的無聲流淌。」 可能是因為有限的土地資源,日本人總是對自然和歷史採取一種敬畏的態度。從城市營造到建築與園林設計;從日常生活到藝術時尚都可以看到對日式文化的傳承和從自然山水中汲取的靈感。京都在公元794年-1868年都是日本的首都,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都。
  • 富芝山景區,被譽為「世外桃源」,都市人回歸自然的最佳去處!
    好在疫情已經過去,無聊了這麼久的朋友們,想不想去世外桃源放鬆一下呢?在這裡,我們推薦一個具有田園風光的自然景區:富芝山景區景區位於上虞區嶺南鄉,地處上虞,嵊州,餘姚三市交界處。其主峰海拔861.3米,為上虞區最高峰。這裡風景秀麗,空氣清新,雅致寧靜。春宜郊遊,夏宜避暑,秋來登山,冬宜燒烤。成為都市人回歸自然,欣賞田園風光的「世外桃源」。
  • 你知道素食且過午不食乃至一天一餐的真正好處嗎?
    你知道素食且過午不食乃至一天一餐的真正好處嗎?「對境」(摘自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原文】 人對世間財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於此,五物在傍,一如乾草,才觸即燃者也;其二如木,噓之則燃者也;其三如鐵,不可得燃者也,然而猶可鎔也;其四如水,不惟不燃,反能滅火者也,然而隔之釜甕,猶可沸也;其五如空,然後任其燔灼,體恆自如,亦不須滅
  • 享受衝繩午餐時光——自然食與點心 mana
    本篇介紹在地小編口袋名單之一,位在浮島通巷弄尾巴的文青風格的咖啡店【自然食與點心mana】。除了品嘗衝繩產的蔬菜與美食之外,是個網美拍照必朝聖的店面之一。 那霸市區轉角小巷裡,安靜佇立在一隅的文青風咖啡店。很適合三兩朋友一起拍拍照、享受悠閒的用餐時刻。 【自然食與點心 mana】此店為在地小編極為推薦的美食之一,可別忘了排進衝繩必去美食名單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