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多少人多少個日夜,就憑藉著這句話堅持到現在,「最美人間四月天」送給所有重新出發在路上的人。早早關注著全國景區的消息,當看到各地陸續恢復開放,特別開心,黃山當然也不例外。
四月中旬,遇見霧凇,遙望冰天雪地裡的「光明頂」。一年至少要來一次,這次來剛好補齊我的春夏秋冬。
回憶瞬間湧上心頭,來過黃山很多次,也因為自己是安徽人,也帶過一些朋友同遊黃山,特別的喜歡這裡。而且我們安徽這麼多城市來說,我最嚮往的還是黃山。
聽別人津津樂道「奇松、怪石、溫泉、雲海」,可當自己真正看見每種景觀的時候,便只想沉浸其中,用鏡頭記錄那一刻的喜悅,用遊記回憶當時的心情。
這座山要多神奇就有多神奇,4月份的天氣,山下還在出大太陽,山上居然下起了霧凇,這個奇景估計在南方其他地方就很難見到。
身為南方人想想就感到幸福,很多人特意為了看霧凇都要熬到寒冷的冬天去大東北,而我卻在4月中旬的黃山看到這番奇景,難得又珍貴。
人與山的對話,每一刻感受都不一樣。作為半職業創作者來說,精神的充電、靈感很大一部分來源於自然,將旅行途中的感受默記心記,置身其中去呼吸去體會。
不得不說黃山造物真的是「最奇絕、最有特點」,所有的生命都在這裡生長呼吸。一眼望去,不只是鬱鬱蔥蔥,還有冰雪世界。
霧凇的形成過程極其苛刻,不僅需要溫度達標,還要天晴少雲,又是靜風或是風速很小,才會形成這樣的奇觀。
山下很少幾乎沒有,越往山上去霧凇形成的區域越密集,俗稱「冰花」也越來越大,有的真如「拳頭般」大小。記錄在鏡頭裡,特別乾淨,晶瑩剔透。
古往今來描寫黃山的詩句千百首,詩仙李白筆下的黃山流傳至今就有七首,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能將生長在夾縫中的奇松比喻成蓮花和芙蓉,大詩人李白可謂是獨一份。
李白的另一首「冰谷明且秀,陵巒抱江城」正對應著此情此景,沒有更合適的了。
了解黃山松以及來過黃山的人都知道,這裡的植物生長環境是多麼的惡劣。黃山松生長在懸崖峭壁之上,所以說它能夠頂風傲雪,四季常青。
遠處的花崗巖若隱若現,作為黃山最具獨特的地質景觀,人們對它的研究一直沒停過。遠遠望去,小棵的黃山松像雲朵、又像蘑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
當拍到下圖這一幕的時候,當時就感覺這次真的沒有白來!
雖然排隊花了4個多小時,一點兒都不誇張。但是回想起當時的場景,翻看照片的時候,真的很令人興奮,「美到窒息」來形容也不為過。滑稽的是,一路上也被霧凇攜帶的冰塊重重圍攻,幸好帶了個帽子,機智如我。(這是一段有聲音的文字)
站在這個角度看下去,眼前像極了一幅畫卷,漸行漸遠的山丘,四下無人的冰花。
不滿大家說從黃山回來後,我還找了很多關於黃山的紀錄片來看,從「人間仙境、山水畫卷」的影像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到黃山和徽文化之美。
因為並不想只是沉浸於自我的陶醉當中,希望能夠更細緻、更溫柔的向大家傳遞「黃山的美與人文風情」,它不只是美麗的大山而已,它是奇蹟,是文化,是我們的瑰寶。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描寫此地:「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後來不斷演繹成現在家喻戶曉的:「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也正如開篇所寫「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這次的主角「黃山霧凇」希望給大家帶去一些美好的瞬間,珍惜時間,更加努力地去生活、去記錄當下。有機會,我們黃山再見~(青藤錄下原創,轉載請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