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爭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來,十字鄉十字村巖上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叫何中舉,作為十字村的第一書記,我從鄉領導和村支兩委同志的身上,從群眾期盼的眼光裡,深刻的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擔子,職責和擔當,我義不容辭,在奔赴小康的路上我們沒有讓一個家庭、一個人口掉隊。 以往的彎曲土路下雨一身泥,天幹滿身土的情況不見了;通村路、通組路、連戶路、庭院硬化修到了家家戶戶,出行十分方便;以往種地人背馬馱的現象被機耕道的農用車取代,旱地裡都裝有自流灌溉水龍頭,土裡的蔬菜閃著嫩綠的光,山坡上的柿子令人垂涎欲滴。一棟棟新式磚混平房拔地而起,家家窗明几淨,亮化工程的實施讓這裡的夜晚變得更加璀璨。這裡空氣十分清新,已經發展為生態適宜、人居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柿紅瓜香的美麗村舍。
排查維修水源
2019年這個村小組已實現全面脫貧,這些都是源於黨的政策,也是各級政府開展扶貧工作以來讓村民能夠親身感受到的幸福。
但是令村民們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生產小組的人飲工程。由於歷史的原因,早年興建的水池揚程不夠高,水壓不足、管理脫節,導致居於高處的郭太紅、郭應榮、周井芬等幾戶的供水不足,不能很好地滿足村民的日常所需,村民也偶有怨言。
生活用水得以恢復
針對此種情況,十字村村支兩委高度重視,一方面向鄉黨委駐村書記作了專題匯報,另一方面由村支書、駐村工作組及專職管水人員全體出動,奔赴現場,查水源、排管道、下水池、檢修水泵,進行全面排查。通過現場的處置和維修,終於正常供水,看著水龍頭譁譁流出的山泉水,幾家村民受同志們不辭勞苦的精神感動,不時遞上一支煙,端上一杯茶,情不自禁地由衷地感嘆:「現在的幹部真是負責,我們能飲上清甜的山泉水,辛苦你們啦。」 同志們雖然面露倦容,顧不得洗洗手擦擦汗,樂此不疲,毅然決然又投入了另外的扶貧保障工作中去。 困難群眾不僅實現了穩定脫貧,而且還能夠眺望更加美好的未來。作為一名黨員、第一書記,我用實際行動兌現了對貧困群眾那份莊嚴而無悔的誓言,深感青春無悔、辛苦值得! 【人物小傳】 何中舉,55歲,中共黨員,平壩法院二級主任科員,十字村駐村第一書記。
通訊員 何中舉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張恆新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