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中縱有人磨鏡:古人如何打磨一面平整光潔的銅鏡

2021-01-16 澎湃新聞

銅鏡是古人用來妝飾理容的一種生活用品。中國的銅鏡使用史非常悠久,上起新時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下至明清,約有近四千年發展演變的進程,幾乎與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史相始終,可謂源遠流長。

銅鏡由青銅鑄造而成,和空氣接觸時間長了,會逐漸變得黯淡無光,無法用以映照形影,古人很形象地稱之為「昏鏡」。這種情況需要重新磨拭鏡面才能讓銅鏡光可鑑人。《朱子語類》對此有很簡潔的表述:「鏡本明,被塵垢昏之,用磨擦之工,其明始現。」似乎只需要簡簡單單的擦拭便能將銅鏡打磨光潔,可實際上磨鏡蘊含的技術含量並不低,甚至還能體現古代的一些科技成就。我們不禁要問,古人究竟是如何磨鏡的?需要什麼樣的工具呢?

磨鏡之具

其實,磨鏡分兩種。一種是使用過後的日常維護保養,另一種是制鏡甫成時對鏡面進行開光處理。由高錫青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還只是一個坯件,表面凹凸不平,無法直接用來照面,必須用磨鏡藥將鏡面處理至清晰可鑑的程度。宋代之前記載磨鏡藥的史料十分罕見,學者多認為僅見於《淮南子·修務訓》:「明鏡之始下型,矇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大意是說,剛從模子裡鑄造出來的銅鏡表面很昏暗模糊,照不出身影容貌;需要使用玄錫塗抹,再用毛氈用力擦拭之後,人的頭髮眉毛細微之處都能在鏡中清晰呈現。《呂氏春秋·達鬱》中東漢高誘注亦有相似的說法:「鏡明見人之醜……而扢以玄錫,摩以白旃。」

至晚唐時,銅鏡的銅質有了變化,用錫量由25%上下降至5%左右,鉛則由5%上升至15%左右。到了宋代,銅鏡的製作也告別了精工鑄造,以砂型代替了泥模,這使銅鏡表面粗疏,色澤變黑,經得起摔打,磨鏡就更為必要。宋鏡在成型後,第一次開光即應加塗反光材料,之後也需要時常打磨以便保養。明朝的《天工開物》便記載著:「凡鑄鏡,模用灰沙,銅用錫和,開面成光,則水銀附體而成。」

磨鏡圖頁,佚名,明朝

這些磨鏡所需的材料,鉛、錫、汞等等並不是尋常之物,但卻是道教煉丹法中最基本的原料。於是佔有了原料的煉丹方士們,逐漸進入了磨鏡的市場。比如大約成書於南北朝的《上清明鑑要經》就記載:「昔有摩鏡道士,遊行民間,賃為百姓摩鏡,鏡無大小,財費六七錢耳。不以他物摩也,唯以藥塗面拭之,而鏡光明不常有。」

對於磨鏡,僅有研磨劑是不行的,必須要有一塊很平的基準平面,使鏡面與之相磨,才能使鏡面達到與基準平面一樣的平整、光滑。為了磨出正確鏡面的幾何形狀,必須預先準備好一塊與鏡面曲率半徑一致的磨盤。所有的研磨拋光操作都要在這方盤上進行,否則就不能保證鏡面的幾何形狀。

非常幸運,四川彭山南宋留氏墓出土了一件磨鏡磚。此磚細泥灰陶,經加工呈圓形,直徑26、厚3釐米,磨麵光滑平整,出土時磚的磨麵上尚殘留有少許黑色粉末及水銀細粒,磚背面鑿有由外到裡的三條方向相同的弧形斜面稜槽。這件考古實物正能夠和傳世繪畫中的圖像以及文獻記載互相對應。

四川彭山南宋留氏墓磨鏡磚(《南宋虞公著夫婦合葬墓》,《考古學報》1985年3期)

有了固定平臺,下一步就是使用刮刀來修整鏡面較大的凹凸痕跡,使其平整。接下來,就是準備磨鏡藥對鏡面進行研磨了。明朝人所著《多能鄙事》記載有三個磨鏡藥的配方,其中一方用於新鑄成型的銅鏡。所需材料分別有「白礬(六錢)、水銀(一錢)、白鐵(即錫,一錢)、鹿角灰(一錢)」。做法是「將白鐵為砂子,用水銀研如泥,淘洗白淨,入鹿角灰及礬,研極細始可用。如色青,再洗令白」。用錫作為研磨劑中的研磨粒,白礬、水銀作為研磨劑的材料,再加上一定量的鹿角灰調勻就是一副上好的研磨劑了。最後再使用光亮劑對鏡面進行拋光,「頂骨(燒灰)、白礬(枯)、銀母砂各等分,為細未和勻」,鏡面磨淨後,即以上方擦拭令其光亮,如此一次至少可用半年之久。

白礬、水銀、錫、鹿角

可想而知,磨鏡並不是一門輕鬆的手藝。每次辛辛苦苦的勞動,只能換來為時不長的佳效。而且磨鏡的材料不便獲取,久而久之,銅鏡養護便成為了一項專業的職業。

磨鏡之職

磨鏡匠人出現得相當早,在《列仙傳》中便有直接記載:

負局先生者,不知何許人也。語似燕代間人。常負磨鏡局,循吳市中,衒磨鏡一錢,因磨之。輒問主人:「得無有疾苦者?」輒出紫丸藥以與之,得者莫不愈,如此數十年。後大疫病,家至戶到,與藥,活者萬計,不取一錢。吳人乃知其真人也。後止吳山絕崖頭,懸藥下與人。將欲去時,語下人曰:「各還蓬萊山,為汝曹下神水。」崖頭一旦有水,白色流從石間來下,服之多愈疾,立祠十餘處。

負局先生,出自明《列仙全傳》插圖

所謂的「局」,是一個類似博局棋盤的方形平板狀磨鏡承具。負局先生不知是何方人氏,聽口音像是北方燕、代一帶的人。他經常背著磨鏡工具,在吳地的集市裡遊走。給人磨拭昏鏡,只收取很少的費用。趁磨鏡的時候,他順便詢問鏡子的主人,了解他們是否染疾。遇到有病痛的,就拿出紫色藥丸送給他,吃藥的人沒有不痊癒的。他看似以磨鏡為業,實則為患者送藥治病,懸壺濟世,宛似傳說中的仙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名的磨鏡客。而「負局」也成了磨鏡客的代稱。南朝江總《方鏡銘》便有:「價珍負局,影麗高堂。」劉禹錫《磨鏡篇》也有:「流塵翳明鏡,歲久看如漆。門前負局人,為我一磨佛。」

東漢還有位名士徐稚也從事過磨鏡的行當。王勃的傳世名篇《滕王閣序》中有句「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用的就是徐稚的典故。這位徐稚幼時家境貧窮,但他勤耕苦作,自食其力,偶爾還靠磨鏡的技藝過活。無獨有偶,唐代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也記載了一位和徐稚類似的人物:「有胡生者,家貧,少為磨鏡鍍釘之業,是皆以磨鏡、淬鏡、洗鏡為專業,沿街售藝以自給者也。」

民國費丹旭繪《徐稚磨鏡圖》

至唐代,磨鏡客早已司空見慣。許多詩歌都對他們的活動有過生動寫照。比如王維的詩:

「麗日照殘春,初晴草木新。床前磨鏡客,樹下灌園人。五馬驚窮巷,雙童逐老身。中廚辦粗飯,當恕阮家貧。」

白居易也有首《新磨鏡》寫晚年悲慨,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磨鏡可令銅鏡煥然一新:

「衰容常晚櫛,秋鏡偶新磨。一與清光對,方知白髮多。鬢毛從幻化,心地付頭陀。任意渾成雪,其如似夢何。」

磨鏡客做的是手藝活,打交道的卻還是人。婦人喜好妝容,更是離不開一面光亮常新的銅鏡。於是磨鏡客便成了一個總令閨中女子期待的人物。《夢粱錄》即載有:「修磨刀剪、磨鏡,時時有盤街者,便可喚之。」他們手裡拿著幾塊鐵片,好像拍板的模樣,沿街敲打著,婦女們聽見後,即可出來磨鏡,這叫做「驚閨」。在明代就流行著這樣的詩句:「雲想衣裳花想容,寶鏡綽約映春風。難見廬山真面目,撥霧還賴老磨工。」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之七十七

明末清初的大詞家陳維崧曾經對「驚閨」作過非常細緻的觀察,他有首《水龍吟》專寫此事:「琅然者是何聲,因風飄入深閨底。蝶蜂引處,賣花聲亂,倍添嬌脆。驀地誰家,獸環小響,輕搖梔子。見一雙小玉,盤龍暗捧,和羞映,中門裡。

出匣一輪新水。要秋宵、涼蟬鬥美。紅綿揩罷,撲將紫粉,洗他空翠。此際菱花,宛如月樣,佳人心喜。只晚妝攏鬢,無端忽憶,嫁時情事。」

最為著名的磨鏡客形象當屬唐傳奇《聶隱娘》中的「磨鏡少年」。他在文本中的出現非常突兀:

「忽值磨鏡少年及門,女曰『此人可與我為夫』。白父,父不敢不從,遂嫁之。其夫但能淬鏡,餘無他能。」

「餘無他能」的磨鏡少年竟能被聶隱娘點招為夫,這一情節在如今看來不可思議,在當時的讀者看來卻合情合理,磨鏡本就是項稀缺的技藝,足夠令人心儀。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磨鏡少年」隱藏了某種身份。唐朝詩人劉得仁在《贈道人》中寫道:「長安城中無定業,賣丹磨鏡兩途貧。」可見磨鏡客也順便兜售丹藥,考慮到磨鏡藥的製得頗費工夫,原材料只有道士方便獲取,而且磨鏡祖師負局先生也是得道之人,這位「磨鏡少年」很可能就是修真之人。聶隱娘師徒殺人之後,常用一種神奇的藥水將屍體溶解,能做到「毛髮不存」,全憑某種厲害道具相助。由此而言,聶隱娘與「磨鏡少年」結合,更像是為了修煉一些高深的道術。

《磨鏡圖》,落款「聶氏隱娘,生而飛去,十四歸來,嫁磨鏡婿,庚子初夏毗陵聽濤外史李淦寫」

道士與磨鏡客二者重疊,更典型的當是呂洞賓的例子,《唐才子傳·呂巖》清楚記載:「又嘗負局奩於市,為賈尚書淬古鏡,歸忽不見,留詩云:『袖裡青蛇凌白日,洞中仙果豔長春。須知物外餐霞客,不是塵中磨鏡人。』」這便說明全真派祖師呂洞賓也曾當過磨鏡人。

磨鏡之喻

神奇的是,道士磨鏡往往不是其真正目的,仙人通過磨鏡這項末技來證明神仙的存在,從而引導人們求仙向道。在《侍帝晨東華上佐司命楊君傳記》中,九華真妃有云:「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腑暗。妾有磨鏡之石,決腑之術,即能徹洞萬靈吵察絕響可乎?」則是把修道與磨鏡聯繫了起來。她認為如果外界紛繁複雜的幹擾太多,就會影響人的認識,而通過其「磨鏡之石」的磨治修煉,能使人明察一切,體悟真道。修道如同磨鏡,鏡的製造過程是煉,與道的修煉過程是一樣的,故而在道教經典中,以磨鏡喻修道的例子較為常見。

非但道教,佛經中,談到磨鏡與修行關係的記錄也很多,如《優破夷墮舍邇經》之:如人有鏡,鏡有垢,磨去其垢鏡即明;《中阿含經·哺利多品持齋經第一》之:猶若如鏡,生垢不明,因石磨怪瑩,由人力治,便得明淨;《佛說阿含正行經》之:譬如人有鏡,不明不見形,磨去其垢,即自現形。人己去貪淫填患愚痴,譬如磨鏡。

修行過程也如同磨鏡,人的心鏡經磨瑩之後,大放光明,人便因此而顯現智慧,這一智慧也如同明鏡,能照察一切暗昧,使人得悟。禪宗則以這些早己屢見不鮮的說法為根基,反其道而喻之。禪宗在討論修行方式時,最為著名的當屬磨磚作鏡的公案了。《景德傳燈錄》卷五載:

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磚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佛耶?」一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為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

南嶽衡山磨鏡臺

磨磚作鏡的公案講述的是十分生活化的事例,情節生動活潑,卻又新意盎然。因此,它在佛教思想的發展中影響深遠。在後來,磨磚作鏡遂成為人們說到修行方式時的慣用語了。

詩人陸遊也以磨鏡須明的道理勸誡自己:「磨鏡要使明,拭幾要使淨。奈何視吾心,不若幾與鏡。垢汙倘未除,秋毫即為病。吾曹亦聖徒,可不學顏孟。」磨鏡雖是微末之技,卻在一種平凡之中復現人生況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塵中縱有人磨鏡:古人如何打磨一面平整光潔的銅鏡
    銅鏡是古人用來妝飾理容的一種生活用品。中國的銅鏡使用史非常悠久,上起新時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下至明清,約有近四千年發展演變的進程,幾乎與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史相始終,可謂源遠流長。銅鏡由青銅鑄造而成,和空氣接觸時間長了,會逐漸變得黯淡無光,無法用以映照形影,古人很形象地稱之為「昏鏡」。
  • 古代沒有砂紙,銅鏡是如何打磨得光可鑑人的呢?
    銅鏡銅鏡想要照清楚人影,那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必須要把一面磨的非常光滑才可以,怎麼磨呢?意思是用毛氈蘸取玄錫粉末,然後在鏡面上面反覆的摩擦,銅鏡就可以光潔得照清人的席位面貌。元代陶宗儀也《輟耕錄》中提到:「製作古銅器之法以水銀雜錫末,即今之磨鏡藥也。」水銀很好理解,但是錫末怎麼來的?想要將錫研成粉末,這在現代來說也是需要大型設備來完成的。
  • 唐代人磨鏡也是技術活
    還有人更直接地問:磨鏡這個活,是不是跟今天的快遞一樣,沒啥技術要求?  要說磨鏡,先說鏡子。中國銅鏡歷史可分為起始期(齊家文化與商周),流行期(春秋戰國),鼎盛(漢代),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繁榮(隋唐), 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 對鏡貼花黃——中國古人是如何使用銅鏡的?
    自齊家文化已降一直到春秋戰國前,這時候的銅鏡以素鏡為主,即鏡的背面沒有紋飾,到西周中晚期方才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之後紋飾逐漸複雜、精美。銅鏡除了本身的實用功能外,古人還賦予銅鏡更多的功用:1:作為賞賜。《左傳·莊公二十一年》記載:「鄭伯之享王也,王以後之(磐)鑑予之。
  • 對鏡貼花黃 銅鏡每星期打磨一次
    東漢「石氏車馬人物畫像鏡」。新華社   1古代銅鏡每星期打磨一次  銅鏡是中國古代器物類文物中的重要品類,綿延4000多年,其精湛的工藝、華美的紋飾和豐富的精神文化含義,都受到人們廣泛的重視和喜愛。西安博物院的展覽通過對銅鏡形制、紋飾、銘文以及工藝的展現,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記憶。
  • 雲鬢花黃—深藏的銅鏡
    《木蘭辭》中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給人許多遐想很早的時候古人就開始了對鏡妝飾理容和空氣接觸久了會逐漸變得暗淡無光甚至鏽蝕這就需要專門的磨鏡工匠對其打磨《中國古代風俗百圖》之七十七清代《磨鏡圖
  •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古代時期銅鏡是如何演變的?
    那她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在古代沒有玻璃鏡子,當然也沒有知世間美人的魔鏡,而是銅鏡。 銅鏡屬於青銅製器,耐腐蝕,經久不衰,在古代主要是用來照容和裝飾,「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說的就是古人用銅鏡梳洗整理自己的外貌。另外銅鏡也可放家中裝點房舍。
  • 古代磨鏡:為銅鏡上光,與制鏡開光處理鏡面是兩回事
    在宋代之前,社會興起了磨鏡行業。「磨鏡」一詞最晚在唐代已出現。唐代詩人賈島《黎陽寄姚合》詩曰:「去日綠楊垂紫陌,歸時白草映黃河。新詩不覺千回詠,古鏡曾經幾番番磨。」由此可知,唐時已有磨鏡。這種磨鏡,是與制鏡的開光處理鏡面是兩回事的。
  • 銅鏡,銅鏡,如何才能看懂你
    青銅鑑是古代盛水的容器,古人也用它來映照自己。在商周時期的文字中,「監」與「鑑」同義,「監」的寫法就恰似一個人站在容器旁,自監其容。那人們又是如何從「用鑑」變為「用鏡」呢?關於這個問題說法不一,郭沫若先生就曾推斷說銅器如打磨得很潔淨,即使無水也可以照容,因此銅鏡是由銅水盆扁平化得來的。但是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在鑑出現之前的齊家文化中已經出土了銅鏡,因此絕對的演變關係可能並不成立。
  • 銅鏡正衣冠,人鏡知得失——清朝隱藏在鏡子中的文化秘史
    一、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探古人如何「其次選擇制鏡所需的金屬銅加以冶煉,將銅漿倒入事先冷卻好的模具中,待其成型後倒出打磨,再添加銘文花樣以裝飾,即得銅鏡成品。而且,明清時期盛行對古鏡的收藏,是以當時也出現了仿製古鏡的技術。
  • 馬彼得 × 會稽銅鏡 | 鏡裡微毫見乾坤
    下一步就是精細地打磨,正面磨得光亮可鑑,背面雕刻上各式精美的紋飾圖案。一面品相完美的銅鏡,通常要花上工匠一周的時間。說起與銅鏡的淵源,馬彼得只用了一個詞,「命中注定」。我國古代銅鏡起源於齊家文化時期,一直延續到清代晚期,共經歷了4000餘年的發展史。東漢中期,會稽山陰成為全國最大的鑄鏡中心,素有「天下銅鏡出會稽」的美譽。馬彼得就出生於紹興一銅匠世家。
  • 海昏侯墓中為何會有一面鏡子
    因為很神奇,古人一度稱之為「魔鏡」。有學者推測,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銘文銅鏡,就是一面高檔的「魔鏡」。新近發現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亮相首都博物館,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海昏侯墓共出土一萬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還有一面精美的銘文銅鏡。這是一面什麼樣的鏡子?古人為何要在墓中放面鏡子作為隨葬品?沒發明鏡子前怎麼照面「觀容」?
  •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在國博對公眾展出
    這裡是國博今日開展的「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當時的人們常常通過自然界平靜的水面或容器內靜止的水面,也可能藉助早期金屬器光潔的表面映象,來滿足不斷增長的照面裝扮的生活需求。先民們很早就掌握了銅鏡鑄造和加工技術的基本流程,並在不同時期製作出使用特殊技術和材料的特種工藝鏡。銅鏡最初由官方機構監督鑄造,而民間手工作坊的陸續出現,則推動了銅鏡作為一般商品在市場的廣泛流通。鑄鏡中心和類似商標的鏡銘的出現顯示了銅鏡流通的市場化程度。
  • 以銅為鏡,鏡鑑古今|漫談銅鏡的收藏藝術與價值
    01銅鏡的前世今生我們現在所用的玻璃鏡子,實際上是從明清年代才有的。那麼在此之前,古人用什麼照鏡子的呢?我國最早的鏡子,是在殷商時代產生的,就是用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銅鏡一般是由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到西漢末期銅鏡才慢慢走向民間,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早在屈原的《楚辭九辯》中,就有「今修飾而窺鏡兮」的記述。這種用青銅製造出來的鏡子,一面磨光發亮,一面鑄刻花紋,既是生活用品,也是工藝品。後來隨著製作工藝的日漸精熟,鏡子上的花紋和鏡子的形狀也越來越花樣百出,精美絕倫。
  • 銅鏡漢代時也曾被山寨,宋代鏡子坊已有「打假」意識
    宋代名鏡——「湖州鏡」古代的銅鏡,最初都是由官方機構監督鑄造,隨著民間鑄鏡手工坊的興起,鏡子背面也漸漸有了銘刻的鑄造師之名。到了宋元時期,銅鏡市場化程度更高,出現了大量類似「商標」的鏡銘。展出中有幾面宋代的鏡子很有意思:一面葵花鏡背面釋文如下:「無比煉銅每兩一百文」「湖州真石三十郎家照子」(宋代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名諱,將「鏡」改為「照」或「鑑」)。
  •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古代時期銅鏡是如何演變的?
    那她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在古代沒有玻璃鏡子,當然也沒有知世間美人的魔鏡,而是銅鏡。 銅鏡屬於青銅製器,耐腐蝕,經久不衰,在古代主要是用來照容和裝飾,「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說的就是古人用銅鏡梳洗整理自己的外貌。另外銅鏡也可放家中裝點房舍。
  • 鏡之謎—中國古代銅鏡文化!!
    正如某些發明創造被歸功於黃帝一樣,古人也將銅鏡的製造和使用說成起始於黃帝:「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軒轅黃帝傳說》)。「饒州俗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述異記》)。 這一類聖人制鏡的傳說固然不足憑信,但它也說明了鏡的起源久遠,可以追溯到古史的傳說時代。
  •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望洞庭 唐代: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 以銅為鏡能正衣冠,作為一面鏡子,為何銅鏡動輒成百上千萬?
    以銅為鏡能正衣冠,作為一面鏡子,為何銅鏡動輒成百上千萬?從古至今,無論是在哪一個時刻,中華都是一個比較注重外表,注重在別人面前形象好壞的。在國家的眼中,幫助他國給自己一個好的形象非常重要。而因為自己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樣子,所以鏡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這一點古人也是早就注重到了。《舊唐書·魏徵傳》中記載有一句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其中的「以銅為鏡」就是古代的鏡子——銅鏡。而作為一面鏡子,為什麼能夠在古今之中佔據著貴重品的地位呢?為何在古玩界的銅鏡能夠動輒成百上千萬呢?
  • 漫說「鏡」界:銅鏡的「鏡鑑」功用
    那是在參加集體勞動中,無意間挖開了一座古墓。墓呈L狀,有耳室,磚砌護,但屍骨未存。耳室裡有兩隻彩色陶罐裝滿了「開元通寶」銅錢,在一隻罐上,蓋著這枚銅鏡。罐旋即被打碎,錢被哄搶了,鏡在我手中。說不清什麼原因,我以前從未聽說過和見過銅鏡,但我一看見它,就立刻喊到:「銅鏡!」   這銅鏡精美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