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李大伯打進熱線:我去水果店給孫子買甘蔗,問老闆有沒有本地甘蔗。因為我想起來以前吃過我們本地甘蔗,塘栖產的,個頭短,但是很甜很甜。水果店老闆是外地人,他說他那裡都是廣東甘蔗,從來沒聽說過本地還有甘蔗。我以前聽我爸爸說,過去老上海水果店,秋天這時候就掛出牌子「塘栖甘蔗到了」。我想問問,本地甘蔗現在還有地方能買到嗎?
10月24日記者在單位附近走了幾家水果店,幾個老闆都說甘蔗主要產自廣東,也有一些義烏的,從來沒進過杭州本地的甘蔗。
水果店的甘蔗個頭都很長,平均在2.5米左右。紫皮一支10-12元,青皮12-14元。蕭山一家大型水果連鎖店店員小魏說:「一般老百姓來買甘蔗,就看甘蔗長不長,節節長不長,因為是按支賣的,越長越划算。」
塘栖鎮以種植甘蔗出名的塘北村,72歲的楊正榮在村道上賣甘蔗,三輪車旁靠著21支甘蔗,15支紫皮,7支青皮,都是塘栖本地品種。紫皮8元一支,1.8-2米高,青皮5元一支,只有1米左右。
記者和老楊剛聊兩句,一輛陸虎越野車停下,一個男人下車來買甘蔗,他一看到青皮甘蔗,就把剩下7根一股腦兒全買走了,也沒還價。
陸虎主人是塘北村村民老張,56歲,買了甘蔗就拿起刨刀削起甘蔗皮。老張說,這個青皮甘蔗就是「上河青」,別看它小,口感比紫皮好多了。
「這個甘蔗現在市場上很少的,農民保留這個品種的不多了,我們本地人都知道這個好。」老張一邊說,一邊又買了一支紫皮甘蔗,削好切好遞給我,讓記者分別嘗嘗兩者的區別。
兩種甘蔗記者都嘗了一節,青皮甘蔗口感鮮甜,咬起來很脆,嚼起來又很軟,汁水濃鬱可口。紫皮甘蔗雖然咬起來和青皮差不多,但甜度卻差不少,如果青皮甜度是10,那麼紫皮就只有7。
老楊說,現在臨平本地的紫皮甘蔗已經被外地品種取代了,但是懂的人還是會來塘栖買上河青。
告別老張,離開老楊的甘蔗攤,記者在塘北村裡轉了轉,看到田間地頭,枇杷樹隨處可見,甘蔗地只是零星散布在其他農作物之間。
村裡有一塊浙江省種質資源保護基地,有4畝地種了甘蔗,主要是為了保護種質資源,實驗出哪個品種適合本地,再拿出來推廣。今年種了十二個品種,廣東黃皮、廣東紫皮、義烏白皮、塘栖上河青……種植戶龐師傅說,種植效果比較好的是廣東黃皮和紫皮。
龐師傅說:「廣東黃皮甘蔗有2.5米高,塘栖『上河清』就矮小多了,1米左右,但是甜度比廣東黃皮更勝一籌。」
塘北村農業幹部黃國良說,整個塘北村散戶種植的甘蔗面積現在大約20畝,品種就是塘栖上河青和臨平紫皮,「但一般都是農民自己種來吃的,多出來的也只是在村道上賣賣。」
「我小的時候,光我們家就種了5畝甘蔗,那時候村裡基本上每戶都要種兩三畝甘蔗。」 黃國良說。
上世紀80年代,塘栖甘蔗遠近聞名,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收穫季節,村民們背著甘蔗坐船,沿運河去上海江蘇賣,很多人一直賣到過年,年也就在當地過了。甘蔗太多,就在地裡挖個窖存起來。
塘栖當地,種甘蔗的技術傳了一代又一代,種時要把甘蔗一段段排列好,叫「排甘蔗」。收甘蔗時要先將土弄鬆,雙手拔起甘蔗後再敲掉根部的泥土,這叫「倒甘蔗」。挖個地窖把甘蔗儲存好,則叫「窖甘蔗」。入過窖的甘蔗,明年春天開窖再賣。窖過的甘蔗,更甜。
塘栖人吃甘蔗,牙口好的可以直接上嘴,因為「上河青」皮薄,咬起來不費勁。要折斷甘蔗也不必拿刀,抬起膝蓋一碰,便「砰——」的一聲斷成兩段。老一輩塘栖人,吃甘蔗喜歡從梢頭吃起,最後吃到根部,這樣越吃越甜,有文化的當地人總結說,這是農民們憧憬著生活也越來越甜……
現在,枇杷越種越多,甘蔗越種越少,塘栖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副主任馬正榮說,目前臨平種的甘蔗主要在塘栖,整個塘栖的甘蔗田大約還有50畝。
這是為什麼?
黃國良說,拋開成本,種枇杷和種甘蔗效益差不多。按一畝地50棵枇杷樹算,每棵枇杷樹平均結果30斤,每斤賣10元,一畝地就能賣15000元。同樣的,一畝地可以種60捆上河青,收成大概400捆,一捆30-40元,算40元一捆,一畝地也能賣16000元。
但是仔細琢磨,種枇杷就要划算得多。比如一塊地種了一年甘蔗,第二年繼續種就會減產,長出來的甘蔗也比上一年更短,同一片土地,絕對不能連續種甘蔗超過3年。但枇杷就可以一直種下去,5-8年的枇杷樹產量最高,絕對不止30斤,好的枇杷樹可以收穫100斤,而且年份越長的樹,果子口感越好。
另外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黃國良說,種枇杷比種甘蔗輕鬆多了。
「種枇杷什麼時候都可以做的,下班回來你去修剪一下,維護時間要求不高,甘蔗就不行了,要是大批量生產,兩三天就要去給甘蔗去皮,吃不消的。」黃國良最後說:「現在甘蔗能賣5-8塊錢一支,那是因為數量少,如果大家都種,哪裡賣得到這個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