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全文1176字,閱讀需3分鐘
《周易》是群經之首,這裡邊有一句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
大家聽了「陰」、「陽」感覺到很玄虛。其實都可以從我們自然界的現象得到觀察。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漲。
那我們以這個道理來觀察人世間的變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比如說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亂,也都體現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所以古人常用一個太極圖來表示陰陽變化的規律。它半邊是陰,半邊是陽,中間還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就意味著陰陽失去了平衡。陰陽失去了平衡會怎麼樣呢?就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漲。
中國人常說的「富不過三代」,體現的就是這一個道理。為什麼富不過三代?根本原因在哪裡呢?我們看第一代創業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打下了基業。到了第二代呢,條件好了,但是還能夠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還知道克勤克儉,使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呢?一出生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沒有體會到祖輩父輩創業的艱難。不知道克勤克儉勵精圖治,反而還學會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所以久而久之啊,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
那麼」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規律,被曾國藩體會的最深刻。曾國藩是滿清政府的漢人中地位最高權位最重的一個人。但是他在任二十多年,從未在省裡為自己買過一畝田地,建築過一所房屋。他還曾經親自對軍中的僚屬宣誓,說:「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那麼我們很多人聽了曾國藩的這一句話,說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我們真的相信他能夠做到嗎?我們相不相信啊,有的人相信,有的人半信半疑,還有的人直搖頭,說根本不可能。那諸位朋友,我們有沒有讀過曾國藩的家書啊,有沒有讀過曾國藩的傳記呢,你看我們都沒有讀過,但是你說他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我就不相信,請問根據在哪裡?
我們現在的社會呀都有信任危機。其原因在哪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的媒體宣傳出現了問題。比如說我們看到很多電視臺有一個《說法》欄目。這個《說法》欄目呢,就是把誰家兒女不孝敬父母,兄弟因為一點財產吵上法庭,哪一個官員貪汙受賄了多少錢等負面的信息搬上熒幕。結果怎麼樣呢?經常出現這些負面的消息後,人們對於做善就失去了信心,你說一個人他為了社會無私無求,大家就會打上一個問號。所以你聽說人作惡,即使這個人以前形象很好,都是正面的,但是突然有一個新聞出來了,說他出了什麼什麼問題,做了什麼什麼惡事,大家也不去考證,一下子就相信。但是說誰誰誰做了善事,數十年如一日的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大家都在搖頭,都在懷疑。這是因為媒體宣傳報導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要隱惡揚善。惡的東西報導太多了,讓人對做善就失去了信心。
當然了,人們之所以會對別人做善事存在著懷疑,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對自己喪失了信心。
我們自己真的做到了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了嗎?大家會說我自己都沒有做到,我怎麼相信曾國藩就能夠做到。所以我們要問,曾國藩和我們的區別在哪裡?其實我們和他的區別也不是很大,特別是我們的智商可能還比曾國藩高。
有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這一點。曾國藩小時候讀書特別用功。有一天他在背一段經典,但是翻來覆去的背,就是背不下來。這個時候天色已經有點晚,家裡來了一個小偷,趴在房頂聽曾國藩背書。但是曾國藩翻來覆去的背誦,就是背不下來。因此雖然天色已黑,他一直沒有去上床睡覺,這個小偷也沒有機會入室行竊。最後這個小偷等得不耐煩了,從屋梁跳下,把曾國藩剛才所背誦的那一段經典,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給他背了一遍,揚長而去了。
這說明曾國藩小的時候並不是很聰明,記憶力也不是很好,但是他為什麼後來有那麼大的成就呢?他和我們的區別在哪裡呢?就是因為他誠敬勤儉,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深信不疑。他一生的成就,也是得益於熟讀聖賢經典,他對聖賢人的教誨深信不疑,所以才做到了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這也是我們和曾國藩的區別所在。因為我們對四書五經講什麼,並不了解,沒有受到儒家文化傳統的薰陶。
(來源於 海口廣播電視臺大型人文節目《餘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