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陽之謂道」(一)

2020-07-27 劉餘莉開講群書治要

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

全文1176字,閱讀需3分鐘

《周易》是群經之首,這裡邊有一句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

大家聽了「陰」、「陽」感覺到很玄虛。其實都可以從我們自然界的現象得到觀察。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漲。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

那我們以這個道理來觀察人世間的變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比如說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亂,也都體現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所以古人常用一個太極圖來表示陰陽變化的規律。它半邊是陰,半邊是陽,中間還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就意味著陰陽失去了平衡。陰陽失去了平衡會怎麼樣呢?就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漲。

中國人常說的「富不過三代」,體現的就是這一個道理。為什麼富不過三代?根本原因在哪裡呢?我們看第一代創業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打下了基業。到了第二代呢,條件好了,但是還能夠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還知道克勤克儉,使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呢?一出生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沒有體會到祖輩父輩創業的艱難。不知道克勤克儉勵精圖治,反而還學會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所以久而久之啊,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

那麼」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規律,被曾國藩體會的最深刻。曾國藩是滿清政府的漢人中地位最高權位最重的一個人。但是他在任二十多年,從未在省裡為自己買過一畝田地,建築過一所房屋。他還曾經親自對軍中的僚屬宣誓,說:「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那麼我們很多人聽了曾國藩的這一句話,說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我們真的相信他能夠做到嗎?我們相不相信啊,有的人相信,有的人半信半疑,還有的人直搖頭,說根本不可能。那諸位朋友,我們有沒有讀過曾國藩的家書啊,有沒有讀過曾國藩的傳記呢,你看我們都沒有讀過,但是你說他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我就不相信,請問根據在哪裡?

我們現在的社會呀都有信任危機。其原因在哪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的媒體宣傳出現了問題。比如說我們看到很多電視臺有一個《說法》欄目。這個《說法》欄目呢,就是把誰家兒女不孝敬父母,兄弟因為一點財產吵上法庭,哪一個官員貪汙受賄了多少錢等負面的信息搬上熒幕。結果怎麼樣呢?經常出現這些負面的消息後,人們對於做善就失去了信心,你說一個人他為了社會無私無求,大家就會打上一個問號。所以你聽說人作惡,即使這個人以前形象很好,都是正面的,但是突然有一個新聞出來了,說他出了什麼什麼問題,做了什麼什麼惡事,大家也不去考證,一下子就相信。但是說誰誰誰做了善事,數十年如一日的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大家都在搖頭,都在懷疑。這是因為媒體宣傳報導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要隱惡揚善。惡的東西報導太多了,讓人對做善就失去了信心。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

當然了,人們之所以會對別人做善事存在著懷疑,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對自己喪失了信心。

我們自己真的做到了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了嗎?大家會說我自己都沒有做到,我怎麼相信曾國藩就能夠做到。所以我們要問,曾國藩和我們的區別在哪裡?其實我們和他的區別也不是很大,特別是我們的智商可能還比曾國藩高。

有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這一點。曾國藩小時候讀書特別用功。有一天他在背一段經典,但是翻來覆去的背,就是背不下來。這個時候天色已經有點晚,家裡來了一個小偷,趴在房頂聽曾國藩背書。但是曾國藩翻來覆去的背誦,就是背不下來。因此雖然天色已黑,他一直沒有去上床睡覺,這個小偷也沒有機會入室行竊。最後這個小偷等得不耐煩了,從屋梁跳下,把曾國藩剛才所背誦的那一段經典,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給他背了一遍,揚長而去了。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

這說明曾國藩小的時候並不是很聰明,記憶力也不是很好,但是他為什麼後來有那麼大的成就呢?他和我們的區別在哪裡呢?就是因為他誠敬勤儉,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深信不疑。他一生的成就,也是得益於熟讀聖賢經典,他對聖賢人的教誨深信不疑,所以才做到了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這也是我們和曾國藩的區別所在。因為我們對四書五經講什麼,並不了解,沒有受到儒家文化傳統的薰陶。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

(來源於 海口廣播電視臺大型人文節目《餘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第二集)

相關焦點

  • 《周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新解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易傳》。《易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之謂道」作為《易經》中的重要思想,是繼老子提出關於道的新學說後的又一關於道的學說。這句話中關於道的認知對後世諸多學說影響特別大,之後的中國歷代思想家、哲學家及民間易學愛好者,都從不同方面對這句話進行過詮釋、論證,眾說紛紜,諸多解釋層出不窮。
  • 「一陰一陽之謂道」(二)
    曾國藩就深諳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特別地小心謹慎,而且做到了推功於上讓利於下。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你有一個恭敬禮讓之心,仁愛之心,那麼別人回報你的呢,也是恭敬仁愛之心,中國人有句話說啊,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堵牆。那靠什麼去贏得更多的朋友呢?你看古聖先賢都告訴我們了,那就是靠自己的真誠恭敬之心。
  • 什麼叫「一陰一陽謂之道」?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是一種玄乎又玄的規律,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可以繼承的人可以至善,可以秉承的人可以承載天地之性。那麼到底什麼叫「一陰一陽之謂道」?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關鍵。
  • 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道家文化,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老子》第四十二章)春秋末年,範蠡對於陰陽也有深刻的論述,認為:「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下》)陽到極處就成為陰,陰到極處就成為陽,這一思想是《易經》中本有的思想。
  • 夜讀《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易經》的《系傳》。中國文化對於「道」字,有很多的指向,讓人是很不好理解。有時是指形而上的「道」,有時是指形而下的「道」。而形而上的「道」,又是不可說的,說不清楚,靠人去領悟。譬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 《周易》普及之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繫辭傳的一個重要命題: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關鍵是如何理解這個「一」字,一不是量詞,一陰一陽不是講一個陰一個陽。一是動詞,是統一之意,把陰陽統一起來,消除二元對立即是道。道是本體界,本體界是無二元對立的,所以太極又稱為一氣。
  • 《周易》智慧,一陰一陽謂之道
    而卦象的形成都是由一陰一陽兩爻變換位置而來的。六十四卦也是如此,多了爻的層面而已。一陰一陽的互相轉化,包含了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和智慧。總之,要理解諸卦象,首先要理解它們的簡單原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由一生陰陽二爻,一陰一陽二爻再生成八卦,八卦陰陽轉化生成六十四卦,眾妙之門所在。
  • 南懷瑾老師: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個什麼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裡邊問題就很多了。這個道,不是本體之道,是應用之道。所以我常說,講中國文化有兩個問題最難解釋:一個是「天」字,一個是「道」字。中國文字是從六書來的。現在《易經》上講的這一句,是應用之道。宇宙之間任何東西,都是一陰一陽。譬如有個男的,一定有個女的,「之謂道」——這個道是個法則。有一個正面,就有反面。宇宙間萬事萬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的。明末清初有個大文豪,與鄭板橋齊名的李漁。
  • 道家理論~~一陰一陽之謂道
    什麼是道?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孔子為《易經》作傳,在《繫辭上》對道的一個解釋。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有日月,日月就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說天道最根本的東西就是太陽和月亮,這一陰和一陽兩個天體。再往往上就是太極,也就是自然。因為天道有陰陽,所以萬物才會分有雌雄,雌雄之分是從日月兩個陰陽之分延伸出來的,這就是天道最基本的含義,天道也可以稱為天界。
  •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經》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之道。《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周易·繫辭》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太極圖是陰陽之道的最好體現,表達了《易》之三易: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大道至簡,「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 古人的哲學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繫辭上》中寫道,「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歷來都有不同解釋。不過,無論哪種解釋,都表明了古人的哲學思想與邏輯認知。「道」這個字最早是道路的意思,根據這個意思衍生出思想學說、道理的意思。想要了解古人的哲學思想,可以嘗試從「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入手。
  • 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3)
    但是一還是一,只是一有時候是一,有時候會變二。就像一根木頭,你不去動它,它就是一,你把他折斷就變成了兩小段。陰和陽,它不是可以分開的,它是有高度的配合性,即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伏羲氏發揮了他高度的想像力,這個一畫,也叫太極也叫陽。所以我們的漢字在不同的場合,它有不同的讀法,它有不同的意義,就從這裡來的。
  • 孔孟之道「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句話是孔子「性善論」的立論之基。文喜認為其在邏輯上是錯誤的。既然「一陰一陽謂之道」即陰陽律是真理,善與惡是一對陰陽,繼下來的肯定既有善,又有惡,河=何來只繼善、不繼惡之道理?成之性亦是善惡共體的,性善論明顯是一個偽命題。
  • 先祖的理論思想高峰,其中運動的真理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朱熹的著名詩歌: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還有朱熹的另一首詩歌: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然而,我最喜歡的是朱熹創作的詞《水調歌頭·富貴有餘樂》:富貴有餘樂,貧賤不堪憂。誰知天路幽險,倚伏互相酬。
  • 一陰一陽謂之道,五行輪迴誰可知
    凡是看過中國本土動漫《秦時明月》的都對裡面的陰陽家一眾充滿了好奇吧,東皇太一的神秘,少司命的風情,五大長老的風採,而這一切的背後是因為他們是陰陽家!戰國末期,先秦時代,中華大地,各種思想碰撞,百花齊放,萬馬齊喑,而陰陽家就是其中的一大流派!
  • 一陰一陽之謂道---約會線和分手線介紹
    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下跌了就是陰柱,上漲了就是陽柱。以「太極生兩儀」來推擬社會日常,一陰一陽兩根蠟燭線相向運動可視為約會,背向運動則為分手。因此,蠟燭線技術中就有了約會線和分手線。
  • 什麼是「一陰一陽」之道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普遍意義的,是一陰一陽之道。1一陰一陽之道,首先指的是日往月來,寒暑交替等等,總之是一個代替一個。在古人看來,這是天地間最普遍的法則。4一陰一陽之道的另一含義,是說世界上的事物都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且這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不可或缺。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純陰無陽的事物,也沒有純陽無陰的事物。對陰陽對立的進一步認識,還使古人得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可轉化為陽、陽可轉化為陰等等結論。並且任何事物,如果要完成自身的創生和發展,也必須有陰陽兩個方面的參與,單有一方面是不行的。
  • 一陰一陽之謂道,辯證方略看世界:賞罰分明,有令必行
    換句話來說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綜合辯證、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規律作用於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種原因,暫時還沒發現事物另一面的矛盾關係,那就是我們對「無」的探索和認知還不夠深入,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領域。
  • 空如齋 || 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傳》有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二如精舍】—— 香含秋露花 方紀龍《易》開創的立象盡意的思想傳統將「外部的」自然與「內在的」心靈、「認識性的」科學與「體驗性的」藝術,通過「意象群」而貫穿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