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說明:本文屬古典命理原創作品,抄襲者必究!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易傳》。《易傳》中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作為《易經》中的重要思想,是繼老子提出關於道的新學說後的又一關於道的學說。這句話中關於道的認知對後世諸多學說影響特別大,之後的中國歷代思想家、哲學家及民間易學愛好者,都從不同方面對這句話進行過詮釋、論證,眾說紛紜,諸多解釋層出不窮。作者對這句話也有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本文即在辯證各家詮釋的基礎上,講一下這句話的含義。
首先看一古人對這句話的認知。東晉時的韓康伯在《繫辭傳注》中對這句話的理解是:
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固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在陰為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為無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也。
唐孔穎達對韓康伯的這一解釋作的疏為:
一謂無也,無陰無陽,乃謂之道。一得為無者,無是虛無,虛無是大虛,不可分別,唯一而已,故一為無也。若其有境,則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為一。故在陰之時,而不見為陰之功;在陽之時,而不見為陽之力,自然而有陰陽,自然無所營為,此則道之謂也。
從孔穎達的疏可以看出,孔穎達認為韓康伯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無陰無陽之謂道。孔穎達的這個解釋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大,直到現在也有些學者認可這種觀點。這個理解也不能說錯,但有理卻不盡全理,對於這個問題會在後面作出說明。其實韓康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本義是,道是無,陰和陽都不是道,但道的作用可以通過陰陽體現出來。韓康伯的這個解釋,雖然基本接近正確的理解,但是還是沒有走出老子關於道的界定。
宋代理學家程頤認為: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一陽,道也。
又說:
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他認為陰陽都不是道,只有「所以陰陽者」即陰陽之間作用變化的根本道理才是道。朱熹的觀點基本與程頤相同,不再列舉。張載認為:
若道,則兼體而無累也。以其兼體,故曰一陰一陽。
這裡把一陰一陽看作物之兩體。他又說:
由氣化,有道之名。
顯然他又把「一陰一陽之謂道」看作是陰陽二氣的氣化過程。
其次再說一下現代一些學者對這句話的認知。劉大鈞教授對這句話的解釋是「一陰一陽(互變)叫做道。」方克立編著的《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對這句話的解釋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便是道。顯然這樣的解釋都受了張載的影響。另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即陰陽變化的普遍規律,諸如此類,不再特別列舉。
最後說一下作者對這句話的認知。解釋這句話之前,先看一下道作為一種觀念的發展過程。在老子提出關於道的新學說之前,人們對於道的認知基本是以天道和人道為主,直到老子,道的觀念才有了根本的變化。老子之後關於道的學說其實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了,再之後關於道的新學說基本就是宋明時期道的觀念了。從道的觀念發展來看,「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觀點基本上是承前啟後的,裡面既有老子道的觀點,也有宋明理學中道的觀點。既然一陰一陽之謂道學說在老子道論之後,那麼這種學說肯定受老子道論的影響,因此再看一下老子所謂的道。老子的道在前面文章中已講過了。一方面老子的道是萬物的始基,是獨立存在的,它產生了天地萬物,是最根本的,是天地萬物的最初根源;道是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到的,無名也無狀,但道是實際存在的,實實在在的。另一方面道是宇宙法則。仔細分辨老子關於道的認知,會發現其中有兩點沒有說明。
一是老子說了道的客觀存在性並說明了道的不可描述性,但並沒有說明道何時開始生出陰陽二氣,也就是說道何時開始演變。
二是老子說明了道是萬物的始基和本原,但並沒有說明道作為宇宙法則如何顯現,即道作為宇宙法則何時發生作用。而「一陰一樣之謂道」學說恰恰就補充了老子道論的兩點不足,下面簡單說明。
首先「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明了道何時開始演變。到底什麼時候開始呢?即陰陽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一陰一陽之謂道」裡的一是初始的意思。只有陰出現或只有陽出現,道都不開始演變,只有當陰陽都初始出現時,道才開始演變,此時的客觀存在就叫道。
其次說明了道作為宇宙法則何時開始發生作用。如果說陰陽的出現是道變化的開始,但在陰陽沒有出現之前,道肯定也一直存在。那時的道是無,無陰也無陽,無形無象,道以一種不可描述的狀態一直在。直到有一天,陰和陽初始出現了,因此道開始有了變化,陰陽開始相互作用,道作為本原的同時也就具備法則。
總結以上兩點,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含義就是始陰始陽之謂道,即陰和陽最開始都出現的時候就是道,道的作用是通過陰陽呈現出來的,此時的道是萬物生成的開始,也是道作為宇宙法則發生作用的開始。
對於以上所述特別說明三點。
一是一陰一陽的道和老子的道並不矛盾。老子的道中無陰無陽,而一陰一陽的道是老子的道中陰陽剛出現的一剎那,因此一陰一陽的道是老子所謂道的延續,二者是一體的,只不過一陰一陽之道界定了道出現的階段。就如同前面孔穎達認為無陰無陽是道,這沒錯,只不過孔穎達所謂的道是老子的道而不是一陰一陽的道。
其次一陰一陽的道的觀點側重於從萬物生成的角度來闡釋道。陰陽始俱而發生作用正是萬物生成的開始,因此《周易》不去考察萬物始生之前,只考察萬物始生之始,從這一點來講《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道更具現實意義。
三是一陰一陽的道只有在陰陽初始才稱為道,之後便不能稱為道了,從這一點可以說明道的初始性和唯一性。如果二陰二陽也是道,就失去道作為本原的意義了。
至此本文講完,由於受篇幅所限,文章中許多地方並沒有展開,兩千多字並不足以講述本文所論述的問題,在以後的文章中作者會另行補充,其中神韻有講不到的地方,希望讀者理解。
(註:本文屬古典命理原創作品,抄襲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