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新解

2020-10-18 古典命理

特別說明:本文屬古典命理原創作品,抄襲者必究!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易傳》。《易傳》中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作為《易經》中的重要思想,是繼老子提出關於道的新學說後的又一關於道的學說。這句話中關於道的認知對後世諸多學說影響特別大,之後的中國歷代思想家、哲學家及民間易學愛好者,都從不同方面對這句話進行過詮釋、論證,眾說紛紜,諸多解釋層出不窮。作者對這句話也有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本文即在辯證各家詮釋的基礎上,講一下這句話的含義。

首先看一古人對這句話的認知。東晉時的韓康伯在《繫辭傳注》中對這句話的理解是:

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固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在陰為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為無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也。

唐孔穎達對韓康伯的這一解釋作的疏為:

一謂無也,無陰無陽,乃謂之道。一得為無者,無是虛無,虛無是大虛,不可分別,唯一而已,故一為無也。若其有境,則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為一。故在陰之時,而不見為陰之功;在陽之時,而不見為陽之力,自然而有陰陽,自然無所營為,此則道之謂也。

從孔穎達的疏可以看出,孔穎達認為韓康伯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無陰無陽之謂道。孔穎達的這個解釋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大,直到現在也有些學者認可這種觀點。這個理解也不能說錯,但有理卻不盡全理,對於這個問題會在後面作出說明。其實韓康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本義是,道是無,陰和陽都不是道,但道的作用可以通過陰陽體現出來。韓康伯的這個解釋,雖然基本接近正確的理解,但是還是沒有走出老子關於道的界定。

宋代理學家程頤認為: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一陽,道也。

又說:

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他認為陰陽都不是道,只有「所以陰陽者」即陰陽之間作用變化的根本道理才是道。朱熹的觀點基本與程頤相同,不再列舉。張載認為:

若道,則兼體而無累也。以其兼體,故曰一陰一陽。

這裡把一陰一陽看作物之兩體。他又說:

由氣化,有道之名。

顯然他又把「一陰一陽之謂道」看作是陰陽二氣的氣化過程。

其次再說一下現代一些學者對這句話的認知。劉大鈞教授對這句話的解釋是「一陰一陽(互變)叫做道。」方克立編著的《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對這句話的解釋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便是道。顯然這樣的解釋都受了張載的影響。另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即陰陽變化的普遍規律,諸如此類,不再特別列舉。

最後說一下作者對這句話的認知。解釋這句話之前,先看一下道作為一種觀念的發展過程。在老子提出關於道的新學說之前,人們對於道的認知基本是以天道和人道為主,直到老子,道的觀念才有了根本的變化。老子之後關於道的學說其實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了,再之後關於道的新學說基本就是宋明時期道的觀念了。從道的觀念發展來看,「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觀點基本上是承前啟後的,裡面既有老子道的觀點,也有宋明理學中道的觀點。既然一陰一陽之謂道學說在老子道論之後,那麼這種學說肯定受老子道論的影響,因此再看一下老子所謂的道。老子的道在前面文章中已講過了。一方面老子的道是萬物的始基,是獨立存在的,它產生了天地萬物,是最根本的,是天地萬物的最初根源;道是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到的,無名也無狀,但道是實際存在的,實實在在的。另一方面道是宇宙法則。仔細分辨老子關於道的認知,會發現其中有兩點沒有說明。

一是老子說了道的客觀存在性並說明了道的不可描述性,但並沒有說明道何時開始生出陰陽二氣,也就是說道何時開始演變。

二是老子說明了道是萬物的始基和本原,但並沒有說明道作為宇宙法則如何顯現,即道作為宇宙法則何時發生作用。而「一陰一樣之謂道」學說恰恰就補充了老子道論的兩點不足,下面簡單說明。

首先「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明了道何時開始演變。到底什麼時候開始呢?即陰陽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一陰一陽之謂道」裡的一是初始的意思。只有陰出現或只有陽出現,道都不開始演變,只有當陰陽都初始出現時,道才開始演變,此時的客觀存在就叫道。

其次說明了道作為宇宙法則何時開始發生作用。如果說陰陽的出現是道變化的開始,但在陰陽沒有出現之前,道肯定也一直存在。那時的道是無,無陰也無陽,無形無象,道以一種不可描述的狀態一直在。直到有一天,陰和陽初始出現了,因此道開始有了變化,陰陽開始相互作用,道作為本原的同時也就具備法則。

總結以上兩點,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含義就是始陰始陽之謂道,即陰和陽最開始都出現的時候就是道,道的作用是通過陰陽呈現出來的,此時的道是萬物生成的開始,也是道作為宇宙法則發生作用的開始。

對於以上所述特別說明三點。

一是一陰一陽的道和老子的道並不矛盾。老子的道中無陰無陽,而一陰一陽的道是老子的道中陰陽剛出現的一剎那,因此一陰一陽的道是老子所謂道的延續,二者是一體的,只不過一陰一陽之道界定了道出現的階段。就如同前面孔穎達認為無陰無陽是道,這沒錯,只不過孔穎達所謂的道是老子的道而不是一陰一陽的道。

其次一陰一陽的道的觀點側重於從萬物生成的角度來闡釋道。陰陽始俱而發生作用正是萬物生成的開始,因此《周易》不去考察萬物始生之前,只考察萬物始生之始,從這一點來講《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道更具現實意義。

三是一陰一陽的道只有在陰陽初始才稱為道,之後便不能稱為道了,從這一點可以說明道的初始性和唯一性。如果二陰二陽也是道,就失去道作為本原的意義了。

至此本文講完,由於受篇幅所限,文章中許多地方並沒有展開,兩千多字並不足以講述本文所論述的問題,在以後的文章中作者會另行補充,其中神韻有講不到的地方,希望讀者理解。

(註:本文屬古典命理原創作品,抄襲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周易》智慧,一陰一陽謂之道
    《周易》的智慧博大精深,歷來人們對它的學習和應用都非常廣泛。但《周易》同時又是至精至簡的,在八卦圖看來,無論是伏羲的先天八卦還是周文王的後天八卦,都是由八個相同的卦象組成的,只不過位置不同而已。而卦象的形成都是由一陰一陽兩爻變換位置而來的。六十四卦也是如此,多了爻的層面而已。
  • 《周易》普及之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繫辭傳的一個重要命題: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關鍵是如何理解這個「一」字,一不是量詞,一陰一陽不是講一個陰一個陽。一是動詞,是統一之意,把陰陽統一起來,消除二元對立即是道。道是本體界,本體界是無二元對立的,所以太極又稱為一氣。
  • 道家文化,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在《周易》的系統中,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中,乾坤二卦所處的地位,都是父與母的地位。《說卦》曰: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什麼叫「一陰一陽謂之道」?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是一種玄乎又玄的規律,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可以繼承的人可以至善,可以秉承的人可以承載天地之性。那麼到底什麼叫「一陰一陽之謂道」?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關鍵。
  • 古人的哲學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繫辭上》中寫道,「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歷來都有不同解釋。不過,無論哪種解釋,都表明了古人的哲學思想與邏輯認知。「道」這個字最早是道路的意思,根據這個意思衍生出思想學說、道理的意思。想要了解古人的哲學思想,可以嘗試從「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入手。
  •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
    》是群經之首,這裡邊有一句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大家聽了「陰」、「陽」感覺到很玄虛。其實都可以從我們自然界的現象得到觀察。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漲。
  • 夜讀《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易經》的《系傳》。中國文化對於「道」字,有很多的指向,讓人是很不好理解。有時是指形而上的「道」,有時是指形而下的「道」。而形而上的「道」,又是不可說的,說不清楚,靠人去領悟。譬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 南懷瑾老師: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個什麼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裡邊問題就很多了。這個道,不是本體之道,是應用之道。所以我常說,講中國文化有兩個問題最難解釋:一個是「天」字,一個是「道」字。中國文字是從六書來的。現在《易經》上講的這一句,是應用之道。宇宙之間任何東西,都是一陰一陽。譬如有個男的,一定有個女的,「之謂道」——這個道是個法則。有一個正面,就有反面。宇宙間萬事萬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的。明末清初有個大文豪,與鄭板橋齊名的李漁。
  •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經》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之道。《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周易·繫辭》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太極圖是陰陽之道的最好體現,表達了《易》之三易: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大道至簡,「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 道家理論~~一陰一陽之謂道
    什麼是道?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孔子為《易經》作傳,在《繫辭上》對道的一個解釋。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句話,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理上有密切聯繫,這也是本人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天有日月,日月就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說天道最根本的東西就是太陽和月亮,這一陰和一陽兩個天體。再往往上就是太極,也就是自然。
  • 「一陰一陽之謂道」(二)
    我們知道在《易經》之中,《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人們就是根據這個爻辭的吉兇,來判斷事情的發展前程,吉兇禍福。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是哪一卦呢?這一卦就是謙卦,謙虛的謙,而這個謙卦的卦象呢,是地山謙。什麼意思呢?這個平時啊,這個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寧願居於平地之下。
  • 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3)
    但是一還是一,只是一有時候是一,有時候會變二。就像一根木頭,你不去動它,它就是一,你把他折斷就變成了兩小段。陰和陽,它不是可以分開的,它是有高度的配合性,即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伏羲氏發揮了他高度的想像力,這個一畫,也叫太極也叫陽。所以我們的漢字在不同的場合,它有不同的讀法,它有不同的意義,就從這裡來的。
  • 先祖的理論思想高峰,其中運動的真理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朱熹的著名詩歌: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還有朱熹的另一首詩歌: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然而,我最喜歡的是朱熹創作的詞《水調歌頭·富貴有餘樂》:富貴有餘樂,貧賤不堪憂。誰知天路幽險,倚伏互相酬。
  • 空如齋 || 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傳》有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乾」與「坤」兩卦作為總括性的「象」,以「彌綸天地之道」,統攝一切陽動陰靜的自然和人事之象,以及相應的審美意象。
  • 一陰一陽謂之道,五行輪迴誰可知
    凡是看過中國本土動漫《秦時明月》的都對裡面的陰陽家一眾充滿了好奇吧,東皇太一的神秘,少司命的風情,五大長老的風採,而這一切的背後是因為他們是陰陽家!戰國末期,先秦時代,中華大地,各種思想碰撞,百花齊放,萬馬齊喑,而陰陽家就是其中的一大流派!
  • 一陰一陽之謂道---約會線和分手線介紹
    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下跌了就是陰柱,上漲了就是陽柱。以「太極生兩儀」來推擬社會日常,一陰一陽兩根蠟燭線相向運動可視為約會,背向運動則為分手。因此,蠟燭線技術中就有了約會線和分手線。  看漲約會線(反擊線),在下降趨勢中,第一根蠟燭線是一根長長的黑色蠟燭線;第二根蠟燭線上
  • 一陰一陽之謂道,辯證方略看世界:賞罰分明,有令必行
    換句話來說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綜合辯證、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規律作用於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種原因,暫時還沒發現事物另一面的矛盾關係,那就是我們對「無」的探索和認知還不夠深入,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領域。
  • 孔孟之道「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句話是孔子「性善論」的立論之基。文喜認為其在邏輯上是錯誤的。既然「一陰一陽謂之道」即陰陽律是真理,善與惡是一對陰陽,繼下來的肯定既有善,又有惡,河=何來只繼善、不繼惡之道理?成之性亦是善惡共體的,性善論明顯是一個偽命題。
  • 《易經》背後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之謂道,人要認識到客觀的矛盾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譯文:一陰一陽的矛盾變化就稱為道;《易經》中的這句話蘊意深刻,今天只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變化。如果兩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一起生活會矛盾不斷,可能為了一頓飯都會大打出手。你愛吃魚,讓別人都要吃,不吃就不高興,這不是無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