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一陰一陽」之道

2020-10-21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中國古人求得了各種各樣的「道」,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普遍意義的,是一陰一陽之道。

1

一陰一陽之道,首先指的是日往月來,寒暑交替等等,總之是一個代替一個。在古人看來,這是天地間最普遍的法則

(圖片來源:gardenson.cn)

這樣一種法則為什麼叫做道呢?因為古人認為,天地間那些事物的運動是由上帝主宰的,是上帝在指揮著它們運動。它們的運動法則,就是上帝的行事方式。所以稱它們為道。

在這裡要順便說一句,上帝,本是中國古代信仰的至上神,不是基督教的神。基督教的至上神,拉丁文叫Deus,英文譯為GOD。明代末年,基督教傳入中國,傳教士們把Deus翻譯成了上帝或者天主。直到現在,基督教的神學家們仍然有人不同意這樣的翻譯。

日往月來,就是白天和黑夜輪換;寒暑交替,就是夏天和冬天交替,春天和秋天輪換。上帝既然如此行事,人道就也應該如此。在古人看來,貫徹這樣行事之道的榜樣,就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他們的行事方式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張就是緊張,馳就是松馳。人要辦成什麼事,松松垮垮當然不行;但一氣到底,總是緊緊張張,也難以承受。就像弓弦,如果總是緊繃著,也會繃斷的。所以,張與馳就要交替進行。

我們不信什麼上帝,但那一張一弛之道,卻是有道理的。無論對於生產還是對於生活,無論對於政治還是經濟、軍事,都是適用的。

2

一陰一陽之道說明,世界上的事物處於永遠不停的運動之中,也處於不停的變化之中。天地之間,高高的河岸會變成深谷,深深的山谷也會變為丘陵。滄海能夠變成桑田,桑田也會變成滄海。在人間,沒有不亡的國,也沒有不敗的家。顯赫一時的家族,四五代之後就衰落下去;蓬勃興盛的王朝,遲早也要滅亡。而在舊的家族、舊的王朝滅亡的時候,就是新的家族、新的王朝的興起。

人也會變,條件就是教育。古人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人的品質,就像制陶工人能把泥土變為陶瓷,木匠會把直木變成車輪。教育使人的品質發生變化,古人稱之為「教化」,即教而使化。不過,教而使化有個條件,那就是教者自身要做得好。孔子說,君子們,也就是教者,他們的德行好像是風;小人,也就是普通百姓,他們的德行好像是草。風颳到草上,草就一定低頭彎腰。

一切可變的思想促進中國古人去積極地變改環境,也變改自己,同時也使一部分古人滋長了過分的信心。他們要把鉛、汞等物質煉成黃金、仙丹,又要把人變成長生不死的神仙。因此,萬物可變是對的,但具體到某一種物究竟能夠變成什麼,還要具體地加以確定。不然的話,從一個正確的前提出發,也會走上非常荒唐的道路。

3

在古人看來,無論怎樣的變化,到頭來都是一個循環。日往月來,是晝夜的循環;寒暑交替,是四季的循環;王朝更迭,是統治方法的循環。而在這不斷循環的變化中,存在著不變的東西。這就是天尊地卑的位置,君尊臣卑的秩序,男尊女卑的倫理。在古人看來,這些法則是上帝制訂的。上帝本身不改變,這些法則就不會改變。這在古人,叫做變中有常,常中有變。常,就是永恆。

(圖片來源:xici.net)

當我們回過頭來體會古人的變化觀念,知道那不過是受了他們眼界的局限。他們祖祖輩輩所生長的環境,就是中國這麼大的一塊地方,也就是存在著君臣尊卑的那麼一個社會。「坐井觀天」這句話,同樣適合於循環論的世界觀。因為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天並不在上,地並不在下,君臣關係可以打破,而男女則應該是平等的。

但另一面,我們也應該承認,在古人那個時代,天尊地卑、君尊臣卑就是一個不變的法則。因此,被認為是常的東西,僅僅能在某個範圍之內不變,超出這個範圍,它仍然要變。在變與常的關係中,究竟哪些是常,哪些是變?變是怎麼樣的變?常的範圍有多大?則必須依具體情況而定,而不能僅僅靠原則進行推論。

4

一陰一陽之道的另一含義,是說世界上的事物都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且這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不可或缺。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純陰無陽的事物,也沒有純陽無陰的事物。對陰陽對立的進一步認識,還使古人得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可轉化為陽、陽可轉化為陰等等結論。並且任何事物,如果要完成自身的創生和發展,也必須有陰陽兩個方面的參與,單有一方面是不行的。

在陰陽兩個方面中,一面是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一面是雙方不可或缺。兩個方面合起來,就使得古人一面把保證君、父和男方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時也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必須兼顧臣、子和女方的利益。他們知道,假如失掉了另一方,將一事無成。

(圖片來源:sina.com)

為了讓陰陽雙方都對事物的發展積極關心,古人主張陰陽雙方的交流。並且主張尊者要「下」卑者,即謙遜地對待卑者,尊重卑者,以便發揮卑者的積極性。在這方面,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君主的禮賢下士。其典型事例,就是周文王的渭水訪賢,劉備的三顧茅廬,唐太宗納魏徵之諫等等。這些故事之所以被古人津津樂道,就是出於尊者下卑才能成功的考慮。

5

一陰一陽之道無疑是中國古人對世界的深刻認識。然而,如果把一陰一陽之道和對立統一規律相比,那麼,一陰一陽之道還是膚淺的認識。一陰一陽之道,本身就規定了對立雙方的不平等地位,因而只適用於一部分事物,對於雙方完全對等的對立,就不適用了。比如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絕對和相對等等。至於說事物在自身中就包含著它的對立面,則更是一陰一陽之道所沒有的內容。因此,要更加深刻地認識世界,還要繼續學習最新的哲學。

END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歡迎個人轉發

媒體轉載授權請聯繫

kpsbsh2017@163.com

徵稿啟示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內容以反偽破迷為核心思想,科學普及、科學文化、科技哲學、科學與公眾、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將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避免公眾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採用,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愛我請給我「在看」

相關焦點

  • 什麼叫「一陰一陽謂之道」?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是一種玄乎又玄的規律,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可以繼承的人可以至善,可以秉承的人可以承載天地之性。那麼到底什麼叫「一陰一陽之謂道」?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關鍵。
  • 南懷瑾老師: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個什麼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裡邊問題就很多了。這個道,不是本體之道,是應用之道。所以我常說,講中國文化有兩個問題最難解釋:一個是「天」字,一個是「道」字。中國文字是從六書來的。現在《易經》上講的這一句,是應用之道。宇宙之間任何東西,都是一陰一陽。譬如有個男的,一定有個女的,「之謂道」——這個道是個法則。有一個正面,就有反面。宇宙間萬事萬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的。明末清初有個大文豪,與鄭板橋齊名的李漁。
  • 《周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新解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易傳》。《易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之謂道」作為《易經》中的重要思想,是繼老子提出關於道的新學說後的又一關於道的學說。這句話中關於道的認知對後世諸多學說影響特別大,之後的中國歷代思想家、哲學家及民間易學愛好者,都從不同方面對這句話進行過詮釋、論證,眾說紛紜,諸多解釋層出不窮。
  • 夜讀《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易經》的《系傳》。中國文化對於「道」字,有很多的指向,讓人是很不好理解。有時是指形而上的「道」,有時是指形而下的「道」。而形而上的「道」,又是不可說的,說不清楚,靠人去領悟。譬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 《周易》普及之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繫辭傳的一個重要命題: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關鍵是如何理解這個「一」字,一不是量詞,一陰一陽不是講一個陰一個陽。一是動詞,是統一之意,把陰陽統一起來,消除二元對立即是道。道是本體界,本體界是無二元對立的,所以太極又稱為一氣。
  • 《周易》智慧,一陰一陽謂之道
    而卦象的形成都是由一陰一陽兩爻變換位置而來的。六十四卦也是如此,多了爻的層面而已。一陰一陽的互相轉化,包含了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和智慧。總之,要理解諸卦象,首先要理解它們的簡單原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由一生陰陽二爻,一陰一陽二爻再生成八卦,八卦陰陽轉化生成六十四卦,眾妙之門所在。
  • 道家理論~~一陰一陽之謂道
    什麼是道?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孔子為《易經》作傳,在《繫辭上》對道的一個解釋。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句話的含義就是這個人或者物體,不在天,地,人,三界之內,也不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也就是說,不在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世界範圍內,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束縛這個人,他已經得道成仙,不再屬於這個世界一份子的意思。
  • 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
    ,這裡邊有一句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大家聽了「陰」、「陽」感覺到很玄虛。其實都可以從我們自然界的現象得到觀察。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漲。
  • 道家文化,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繫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相對於器而言的,器即具體的器物。器是具體的、形而下的、可以指明的,道則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不可以具體指明的。道就是道理,並非簡單的指規則。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 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3)
    但是一還是一,只是一有時候是一,有時候會變二。就像一根木頭,你不去動它,它就是一,你把他折斷就變成了兩小段。陰和陽,它不是可以分開的,它是有高度的配合性,即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伏羲氏發揮了他高度的想像力,這個一畫,也叫太極也叫陽。所以我們的漢字在不同的場合,它有不同的讀法,它有不同的意義,就從這裡來的。
  • 古人的哲學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繫辭上》中寫道,「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歷來都有不同解釋。不過,無論哪種解釋,都表明了古人的哲學思想與邏輯認知。「道」這個字最早是道路的意思,根據這個意思衍生出思想學說、道理的意思。想要了解古人的哲學思想,可以嘗試從「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入手。
  •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經》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之道。《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周易·繫辭》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太極圖是陰陽之道的最好體現,表達了《易》之三易: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大道至簡,「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 「一陰一陽之謂道」(二)
    我們知道在《易經》之中,《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人們就是根據這個爻辭的吉兇,來判斷事情的發展前程,吉兇禍福。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是哪一卦呢?這一卦就是謙卦,謙虛的謙,而這個謙卦的卦象呢,是地山謙。什麼意思呢?這個平時啊,這個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寧願居於平地之下。
  • 淺談一陰一陽即為道
    有位老師說;我們中華文化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文化都好,這點我很認同,我們的「中庸之道」是很妙的,看《道德經》第四章的第一句;道衝,而用之或不盈。這個「衝」字大家看,把它拆開兩點放平就是二中,其實就是一陰一陽,就是道,根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衝),三生萬物,這個三就是衝是兩者參和的意思,陰陽參和產生萬事萬物。現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還在用這個「中」字表示同意,贊同的意思呢。比如;這個事情這樣辦,你說中不中啊?中!
  • 一陰一陽為之道!囊括世間萬物運行的真諦!
    一陰一陽為之道一陰一陽為之道,陰陽對立,陰陽互化,陰陽構成了和諧的整體。演繹著大自然的萬物演化的奇妙的和諧的樂章。陰陽屬性截然不同,他們是截然相反的。但陰陽絕非敵對,他們缺一不可。如果消失了一個方面,那另一個方面也就不存在了。而且陰陽還必須互相轉化,絕不是永遠都固定不變的。世上絕對沒有永遠不變的事物。
  • 《易經》背後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之謂道,人要認識到客觀的矛盾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譯文:一陰一陽的矛盾變化就稱為道;《易經》中的這句話蘊意深刻,今天只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變化。現在的很多人和別人發生矛盾了都在說要講道理,那什麼是道?換句話說什麼才是對的?你跟上司講道理,你贏了,你被記恨或者開除了;你跟朋友講道理,你贏了,朋友關係淡陌了;你跟配偶講道理,你贏了,搞不好就得離婚;你跟流氓講道理,你贏了,說不定會被打成重傷……有的人為什麼脾氣好?有的人為什麼脾氣暴躁?
  • 現代風水:一陰一陽為之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聽語音)
    我們再來學習一個風水的一個知識,那麼我們今天主要是來講述一個陰陽的一些理論知識,陰陽我們要知道一英一陽謂之道,這是我們這個道家的理論,中國的風水主要是到家
  • 一陰一陽之謂道,辯證方略看世界:賞罰分明,有令必行
    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亦即,矛盾具有普遍性。換句話來說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綜合辯證、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規律作用於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種原因,暫時還沒發現事物另一面的矛盾關係,那就是我們對「無」的探索和認知還不夠深入,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領域。
  • 孔孟之道「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句話是孔子「性善論」的立論之基。文喜認為其在邏輯上是錯誤的。既然「一陰一陽謂之道」即陰陽律是真理,善與惡是一對陰陽,繼下來的肯定既有善,又有惡,河=何來只繼善、不繼惡之道理?成之性亦是善惡共體的,性善論明顯是一個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