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求得了各種各樣的「道」,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普遍意義的,是一陰一陽之道。
1
一陰一陽之道,首先指的是日往月來,寒暑交替等等,總之是一個代替一個。在古人看來,這是天地間最普遍的法則。
(圖片來源:gardenson.cn)
這樣一種法則為什麼叫做道呢?因為古人認為,天地間那些事物的運動是由上帝主宰的,是上帝在指揮著它們運動。它們的運動法則,就是上帝的行事方式。所以稱它們為道。
在這裡要順便說一句,上帝,本是中國古代信仰的至上神,不是基督教的神。基督教的至上神,拉丁文叫Deus,英文譯為GOD。明代末年,基督教傳入中國,傳教士們把Deus翻譯成了上帝或者天主。直到現在,基督教的神學家們仍然有人不同意這樣的翻譯。
日往月來,就是白天和黑夜輪換;寒暑交替,就是夏天和冬天交替,春天和秋天輪換。上帝既然如此行事,人道就也應該如此。在古人看來,貫徹這樣行事之道的榜樣,就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他們的行事方式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張就是緊張,馳就是松馳。人要辦成什麼事,松松垮垮當然不行;但一氣到底,總是緊緊張張,也難以承受。就像弓弦,如果總是緊繃著,也會繃斷的。所以,張與馳就要交替進行。
我們不信什麼上帝,但那一張一弛之道,卻是有道理的。無論對於生產還是對於生活,無論對於政治還是經濟、軍事,都是適用的。
2
一陰一陽之道說明,世界上的事物處於永遠不停的運動之中,也處於不停的變化之中。天地之間,高高的河岸會變成深谷,深深的山谷也會變為丘陵。滄海能夠變成桑田,桑田也會變成滄海。在人間,沒有不亡的國,也沒有不敗的家。顯赫一時的家族,四五代之後就衰落下去;蓬勃興盛的王朝,遲早也要滅亡。而在舊的家族、舊的王朝滅亡的時候,就是新的家族、新的王朝的興起。
人也會變,條件就是教育。古人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人的品質,就像制陶工人能把泥土變為陶瓷,木匠會把直木變成車輪。教育使人的品質發生變化,古人稱之為「教化」,即教而使化。不過,教而使化有個條件,那就是教者自身要做得好。孔子說,君子們,也就是教者,他們的德行好像是風;小人,也就是普通百姓,他們的德行好像是草。風颳到草上,草就一定低頭彎腰。
一切可變的思想促進中國古人去積極地變改環境,也變改自己,同時也使一部分古人滋長了過分的信心。他們要把鉛、汞等物質煉成黃金、仙丹,又要把人變成長生不死的神仙。因此,萬物可變是對的,但具體到某一種物究竟能夠變成什麼,還要具體地加以確定。不然的話,從一個正確的前提出發,也會走上非常荒唐的道路。
3
在古人看來,無論怎樣的變化,到頭來都是一個循環。日往月來,是晝夜的循環;寒暑交替,是四季的循環;王朝更迭,是統治方法的循環。而在這不斷循環的變化中,存在著不變的東西。這就是天尊地卑的位置,君尊臣卑的秩序,男尊女卑的倫理。在古人看來,這些法則是上帝制訂的。上帝本身不改變,這些法則就不會改變。這在古人,叫做變中有常,常中有變。常,就是永恆。
(圖片來源:xici.net)
當我們回過頭來體會古人的變化觀念,知道那不過是受了他們眼界的局限。他們祖祖輩輩所生長的環境,就是中國這麼大的一塊地方,也就是存在著君臣尊卑的那麼一個社會。「坐井觀天」這句話,同樣適合於循環論的世界觀。因為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天並不在上,地並不在下,君臣關係可以打破,而男女則應該是平等的。
但另一面,我們也應該承認,在古人那個時代,天尊地卑、君尊臣卑就是一個不變的法則。因此,被認為是常的東西,僅僅能在某個範圍之內不變,超出這個範圍,它仍然要變。在變與常的關係中,究竟哪些是常,哪些是變?變是怎麼樣的變?常的範圍有多大?則必須依具體情況而定,而不能僅僅靠原則進行推論。
4
一陰一陽之道的另一含義,是說世界上的事物都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且這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不可或缺。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純陰無陽的事物,也沒有純陽無陰的事物。對陰陽對立的進一步認識,還使古人得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可轉化為陽、陽可轉化為陰等等結論。並且任何事物,如果要完成自身的創生和發展,也必須有陰陽兩個方面的參與,單有一方面是不行的。
在陰陽兩個方面中,一面是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一面是雙方不可或缺。兩個方面合起來,就使得古人一面把保證君、父和男方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時也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必須兼顧臣、子和女方的利益。他們知道,假如失掉了另一方,將一事無成。
(圖片來源:sina.com)
為了讓陰陽雙方都對事物的發展積極關心,古人主張陰陽雙方的交流。並且主張尊者要「下」卑者,即謙遜地對待卑者,尊重卑者,以便發揮卑者的積極性。在這方面,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君主的禮賢下士。其典型事例,就是周文王的渭水訪賢,劉備的三顧茅廬,唐太宗納魏徵之諫等等。這些故事之所以被古人津津樂道,就是出於尊者下卑才能成功的考慮。
5
一陰一陽之道無疑是中國古人對世界的深刻認識。然而,如果把一陰一陽之道和對立統一規律相比,那麼,一陰一陽之道還是膚淺的認識。一陰一陽之道,本身就規定了對立雙方的不平等地位,因而只適用於一部分事物,對於雙方完全對等的對立,就不適用了。比如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絕對和相對等等。至於說事物在自身中就包含著它的對立面,則更是一陰一陽之道所沒有的內容。因此,要更加深刻地認識世界,還要繼續學習最新的哲學。
END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歡迎個人轉發
媒體轉載授權請聯繫
kpsbsh2017@163.com
徵稿啟示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內容以反偽破迷為核心思想,科學普及、科學文化、科技哲學、科學與公眾、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將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避免公眾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採用,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愛我請給我「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