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昶庚子日記二種
袁昶 撰;戴海斌 整理
2020年7月出版
定價:42.00元
作者簡介
戴海斌,浙江紹興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業方向為中國近代政治外交史,著有《晚清人物叢考》初、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
前言(節選)
袁昶(1846—1900),原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號漸西村人, 浙江嚴州府桐廬縣人。光緒二年(1876)進士,授戶部主事。九年, 考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歷充會典館、方略館、天文算學館諸差。十八年,以員外郎放安徽徽寧池太廣道。二十四年(1898),擢陝西按察使,改江寧布政使,調直隸布政使,均未就任。同年,以三品京堂銜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二十五年,授光祿寺卿,轉太常寺卿,充總理衙門大臣。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事變作,因言忤上,與許景澄、徐用儀、聯元、立山同被殺害,史稱「庚子五大臣」。事後昭雪,諡「忠節」。有《漸西村人初集》《安般簃集》《於湖小集》《於湖文錄》《毗邪臺山散人日記》《袁忠節公遺札》等傳世。
繫於袁昶名下的《亂中日記殘稿》(以下簡稱《殘稿》)是義和團歷史研究的重要文獻,20 世紀 50 年代被輯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義和團》,翦伯贊所撰《義和團書目解題》介紹所採版本為「袁允橚等編《太常袁公行略》,光緒三十一年(1905)石印本」。因《殘稿》作者身份重要,且敘事頗詳,故向為學界所重,引用者甚夥。至 1991年孔祥吉先生發表論文,首次對它的真實性提出疑問,指其「改刪之跡,昭然可見」,「所記有不少可疑之處,如果與袁昶致張之洞的密電、密札相比較,內容頗有異同」,實際經過「後人加工」,已非日記原來面目。孔先生尚未完全否定《殘稿》價值,然提示「應予以剖析辨誤,然後方能視作信史」,確給後來者以啟發。不過,《殘稿》究竟何者可信,何者系屬「改刪」,欲一一落實,實有相當難度。照引不誤, 或乾脆避而不引,當然是直捷痛快的方式,卻失於草率;有引者或已 「剖辨」所引為可信的部分,但多數場合近似「默認」,少有對引此而不引彼的理由做出說明。現實情況是,自孔先生「質疑」後,徵引《殘稿》仍所見多有,在作者或各具考慮,在讀者卻總不那麼安心。相較之下,孔先生對袁昶另一存世文獻《袁忠節公手札》更為看重,認為它「出自袁昶親筆,自然真實可信,其史料價值遠遠超過《殘稿》」。不過,孔先生似未知袁昶庚子日記,除《殘稿》外,另有一種《袁爽秋京卿日記》(以下簡稱《袁京卿日記》)存世,其本身不僅富有史料價值,且與《殘稿》對照,可解決不少「可疑」問題。據筆者所見,學界對 《袁京卿日記》的注意仍相當有限,既有研究以陸玉芹著作比較深入,惟既將《殘稿》與《袁京卿日記》並列參考,卻未能對兩種日記性質及相互關係辨析說明,使「疑點」繼續存疑,不免遺憾。
在對若干種袁昶世存文獻的版本、內容作梳理,並針對孔祥吉先生就《殘稿》可信度提出的「疑點」一一辨析後,筆者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殘稿》和《袁京卿日記》為袁昶庚子日記的兩種傳鈔本,其中都有日記正文、來電摘要及袁氏本人按語等內容。兩鈔本保留日記時段不盡相同,而又有相當部分重合,根據對重合段落的比較,可知兩者內容基本一致,主要差別在於《殘稿》刪略了若干條按語,並有少量文字表述的變動,但不影響讀者對日記原意的理解。《殘稿》中另有部分內容系後來羼入,可能是 1905 年《太常袁公行略》出版時由編輯者所添。具體而言, 據《叢刊·義和團》輯錄《殘稿》點校本的段落按序編號,其 (18)(51)至(61)段非出於袁昶手筆,而為後人增加。從實際利用角度出發,五月二十八日後袁昶日記,當以《袁京卿日記》為善本,其所錄較《殘稿》更詳實,最宜參考;而此前日記,目前僅見 《殘稿》這一孤本,除被分析為後來羼入的若干段落外,其餘部分還是可以放心利用的。
《袁京卿日記》本身富有史料價值,惜尚未受到學界充分注意,本文據其對義和團運動若干史事進行了疏證和補正。實際上, 它的價值不僅在於為晚清政治史研究提供新材料,有關袁昶本人學術思想、詩文創作及人際交往的情況,在日記中亦有豐富呈現。
本次整理袁昶庚子日記兩種,即《袁京卿日記》《亂中日記殘稿》,附錄其他材料若干種,多與袁昶生平履歷,尤其庚子前後事跡相關者。另外,能說明袁昶存世文獻流傳情況,尤其與袁昶手書函札相關者,亦酌量錄入。
《袁京卿日記》書影(採至《歷代日記叢抄》)
《袁京卿日記》首頁
《亂中日記殘稿》書影(採自《太常袁公行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
傳播千年文明 奉獻傳世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