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普及之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2020-08-21 執象乾坤2020

繫辭傳的一個重要命題: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關鍵是如何理解這個「一」字,一不是量詞,一陰一陽不是講一個陰一個陽。一是動詞,是統一之意,把陰陽統一起來,消除二元對立即是道。道是本體界,本體界是無二元對立的,所以太極又稱為一氣。一者,表現出一種平等。《楞伽經》:一即是萬,萬即是一。《莊子》:萬物與我為一,般若妙理亡能所,絕待對。《鶡冠子》:空即是一。孔子:吾之道一以貫之。易傳的致一思想,都是在講本體界無對待。所以一陰一陽不是講陰陽兩端循環不已是道,而是消除陰陽二元對立是道。

莊子:道通為一。通即用,道生一即道用一,從體的角度講道是無,從用的角度講,道是一。

佛陀:諸法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三不即是一。不生不滅是時間上無始無終,空間上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不增不減是從數量講,物生不減,物滅不增,既然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窮大加減任何數之後,還是無窮大。不垢不淨,是無善無惡的狀態。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呢?道既是本體,這兩句話講就是本體的流行發用,本體流行是指道生器,發用是器生用。器即物事,物成有用,事競有功,用即功用。繼之者善也,是道體流行,流行即動。本體主靜,流行則動。繼之,即是流行,善即生物,陽主生長,陰主收藏。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以陽生物即是善,善講的是太極動而生陽。

先儒多講「繼之善也,成之者性也」與孟子的性善論結合起來。認為二者本質上是相同的。簡單說下儒家性善說,歷史上有四種性善惡說,一是告子的「生之謂性」,性無善惡。二是孟子的性善說。三是荀子的性惡說。四是楊雄的性善惡混說。性善惡混說始於世碩,繼之董仲舒。世碩: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惡性,養而致之則惡長。那麼四種說法哪種更究竟呢?四種說法並無對錯之別。

告子:無善無惡說是從本體上講,如王陽明講的無善無噁心之體。無善無惡,即一,即消除善惡的對立。孟子的性善說是看到陽的一面。太極流行,動而生陽,陽生物主善,孟子講四端,惻隱之心主仁,羞惡之心主義,辭讓之心主禮,是非之心主智,四端即是發端,即是道體流行。荀子的性惡論是看到陰的一面,陽後生陰。楊雄則陰陽同觀。據劉宗周講,王陽明在天泉證道時講「無善無噁心之體」,此前總是講「至善無噁心之體」,無善無噁心之體,講的是本體,是究竟的。至善無噁心之體是囿於孟子的性善論,心學畢竟發端無思孟學派,這是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性主靜,人生而靜,所以性講的是陰。陽主生,陰主成。成之者,陰之流行。動曰繼之,靜曰成之,這從氣上講。善與性,是從理上講,什麼是性?天命之謂性,老子:靜曰復命。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木為陽主仁,水為陰主知。所以見仁是見陽,見陽者主張性善,見智即是見陰,見陰者主張性惡。所以仁者和智者都不是聖人,聖人見道。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所以仁義不是道,只是道體流行,仁義是現象界的器用,見仁見智,是分陰分陽,不是一陰一陽,是把陰陽對立起來,不是把陰陽統一起來,聖人視聽言動思慮皆不離於道,是自覺與道合一,百姓凡夫日用不知,是自發地合道,聖凡的分別即在此。


相關焦點

  • 《周易》智慧,一陰一陽謂之道
    《周易》的智慧博大精深,歷來人們對它的學習和應用都非常廣泛。但《周易》同時又是至精至簡的,在八卦圖看來,無論是伏羲的先天八卦還是周文王的後天八卦,都是由八個相同的卦象組成的,只不過位置不同而已。而卦象的形成都是由一陰一陽兩爻變換位置而來的。六十四卦也是如此,多了爻的層面而已。
  • 《周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新解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易傳》。《易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之謂道」作為《易經》中的重要思想,是繼老子提出關於道的新學說後的又一關於道的學說。這句話中關於道的認知對後世諸多學說影響特別大,之後的中國歷代思想家、哲學家及民間易學愛好者,都從不同方面對這句話進行過詮釋、論證,眾說紛紜,諸多解釋層出不窮。
  • 道家文化,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在《周易》的系統中,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中,乾坤二卦所處的地位,都是父與母的地位。《說卦》曰: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什麼叫「一陰一陽謂之道」?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是一種玄乎又玄的規律,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可以繼承的人可以至善,可以秉承的人可以承載天地之性。那麼到底什麼叫「一陰一陽之謂道」?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關鍵。
  • 古人的哲學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繫辭上》中寫道,「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歷來都有不同解釋。不過,無論哪種解釋,都表明了古人的哲學思想與邏輯認知。「道」這個字最早是道路的意思,根據這個意思衍生出思想學說、道理的意思。想要了解古人的哲學思想,可以嘗試從「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入手。
  •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
    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全文1176字,閱讀需3分鐘《周易》是群經之首,這裡邊有一句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大家聽了「陰」、「陽」感覺到很玄虛。其實都可以從我們自然界的現象得到觀察。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漲。
  •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經》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之道。《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周易·繫辭》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太極圖是陰陽之道的最好體現,表達了《易》之三易: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大道至簡,「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 「一陰一陽之謂道」(二)
    我們知道在《易經》之中,《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人們就是根據這個爻辭的吉兇,來判斷事情的發展前程,吉兇禍福。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是哪一卦呢?這一卦就是謙卦,謙虛的謙,而這個謙卦的卦象呢,是地山謙。什麼意思呢?這個平時啊,這個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寧願居於平地之下。
  • 夜讀《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易經》的《系傳》。中國文化對於「道」字,有很多的指向,讓人是很不好理解。有時是指形而上的「道」,有時是指形而下的「道」。而形而上的「道」,又是不可說的,說不清楚,靠人去領悟。譬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 南懷瑾老師: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個什麼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裡邊問題就很多了。這個道,不是本體之道,是應用之道。所以我常說,講中國文化有兩個問題最難解釋:一個是「天」字,一個是「道」字。中國文字是從六書來的。現在《易經》上講的這一句,是應用之道。宇宙之間任何東西,都是一陰一陽。譬如有個男的,一定有個女的,「之謂道」——這個道是個法則。有一個正面,就有反面。宇宙間萬事萬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的。明末清初有個大文豪,與鄭板橋齊名的李漁。
  • 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3)
    但是一還是一,只是一有時候是一,有時候會變二。就像一根木頭,你不去動它,它就是一,你把他折斷就變成了兩小段。陰和陽,它不是可以分開的,它是有高度的配合性,即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伏羲氏發揮了他高度的想像力,這個一畫,也叫太極也叫陽。所以我們的漢字在不同的場合,它有不同的讀法,它有不同的意義,就從這裡來的。
  • 道家理論~~一陰一陽之謂道
    什麼是道?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孔子為《易經》作傳,在《繫辭上》對道的一個解釋。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有日月,日月就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說天道最根本的東西就是太陽和月亮,這一陰和一陽兩個天體。再往往上就是太極,也就是自然。因為天道有陰陽,所以萬物才會分有雌雄,雌雄之分是從日月兩個陰陽之分延伸出來的,這就是天道最基本的含義,天道也可以稱為天界。
  • 空如齋 || 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傳》有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外部的」自然與「內在的」心靈、「認識性的」科學與「體驗性的」藝術,通過「意象群」而貫穿為一。
  • 先祖的理論思想高峰,其中運動的真理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朱熹的著名詩歌: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還有朱熹的另一首詩歌: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然而,我最喜歡的是朱熹創作的詞《水調歌頭·富貴有餘樂》:富貴有餘樂,貧賤不堪憂。誰知天路幽險,倚伏互相酬。
  • 什麼是「一陰一陽」之道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普遍意義的,是一陰一陽之道。1一陰一陽之道,首先指的是日往月來,寒暑交替等等,總之是一個代替一個。在古人看來,這是天地間最普遍的法則。4一陰一陽之道的另一含義,是說世界上的事物都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且這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不可或缺。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純陰無陽的事物,也沒有純陽無陰的事物。對陰陽對立的進一步認識,還使古人得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可轉化為陽、陽可轉化為陰等等結論。並且任何事物,如果要完成自身的創生和發展,也必須有陰陽兩個方面的參與,單有一方面是不行的。
  • 一陰一陽謂之道,有人認得陰陽者,何愁大地不相逢
    一陰一陽謂之道,在風水學中的核心就是陰陽。識陰陽,辯交媾,方能生生不息,此乃三元不敗之真理。龍圖三易,只講兩易;陰陽兩片,只用一片。師傳口訣:乾納甲兮坤納乙,坎癸申辰納水音。壬與寅戌納離宮,十二陽龍四卦中。
  • 一陰一陽謂之道,五行輪迴誰可知
    凡是看過中國本土動漫《秦時明月》的都對裡面的陰陽家一眾充滿了好奇吧,東皇太一的神秘,少司命的風情,五大長老的風採,而這一切的背後是因為他們是陰陽家!戰國末期,先秦時代,中華大地,各種思想碰撞,百花齊放,萬馬齊喑,而陰陽家就是其中的一大流派!
  • 孔孟之道「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句話是孔子「性善論」的立論之基。文喜認為其在邏輯上是錯誤的。既然「一陰一陽謂之道」即陰陽律是真理,善與惡是一對陰陽,繼下來的肯定既有善,又有惡,河=何來只繼善、不繼惡之道理?成之性亦是善惡共體的,性善論明顯是一個偽命題。
  • 一陰一陽之謂道,辯證方略看世界:賞罰分明,有令必行
    換句話來說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綜合辯證、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規律作用於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種原因,暫時還沒發現事物另一面的矛盾關係,那就是我們對「無」的探索和認知還不夠深入,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