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
我們熟知的那顆——
臺北故宮「翠玉白菜」,
其實如今已不是它完美的模樣。
它菜葉上兩蟲之一螽斯頭頂上的觸鬚,
不知何時,斷了一根…
這件事首次曝光是在2007年,
因為這事,
當時臺北故宮整個都成為了輿論的焦點。
人們紛紛「要求」臺北故宮,
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為何國寶,會平白受此損傷。
翠玉白菜,也稱翡翠白菜,
是清朝光緒帝妃子瑾妃的陪嫁之物,
說起這個,還有一段故事:
當時,與瑾妃一同嫁給光緒帝的,
還有她的親姐妹——珍妃,
兩人都是當時戶部侍郎長敘之女,
被垂簾聽政的慈禧選中而入宮。
傳說,當時翠玉白菜,
其實是作為珍妃的陪嫁物,
翠玉白菜作為陪嫁物,
寓意十分美好,
既有發財守財之意,
又象徵主人高風亮節、潔身自好,
而白菜上的螽斯,
還寓意著多子多孫,
就連當時皇宮內廷,
都專門有一道「螽斯門」,
意在企盼皇室多子多孫、帝祚永延。
也因此,
同為姐妹的瑾妃,
有些不滿,
憑什麼都是姐妹,
嫁的也是同一人,
你就陪嫁翠玉白菜,
而我只是些金銀財寶…
傳說不滿的瑾妃在家裡鬧騰了一陣,
然後,珍妃便將翠玉白菜讓給了她。
也許,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這一讓,
兩人的結局自此大不相同。
入宮後,
珍妃因搶了慈禧侄女-
也就是當時光緒皇后隆裕的風光,
而開罪了慈禧,
因此先是被降為貴人,
後又在1900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之際被逼投井自盡。
而瑾妃,
雖一生未得大寵愛,
卻好歹平平安安,
最後,
在風雲詭譎的後宮,
熬過幾代帝王,
以太妃身份得以善終。
瑾妃去世後,
翠玉白菜先是珍藏於其生時寢宮-永和宮內,
後1933年1月山海關失陷後,
被運往上海,
並就此,
開啟了一段輾轉「南遷路」
1933年,翠玉白菜及其餘許多故宮文物,
被分批運往上海。
1月31日山海關失陷,
2月5日第一批2118箱文物便緊急從神武門起運,
至5月15日,
共書畫9000餘幅、瓷器7000餘件、
銅器2600餘件、文獻3773箱,
玉器、其他珍寶無數,被分5批運離北京故宮。
1936年,
存於上海的故宮文物再次分5批被運至南京新庫房,
可是不多久,七七事變發生,
這些文物又被緊急運往四川,
分別存於四川巴縣、峨嵋縣、樂山縣,
這一存,便是10年。
直至1946年,
巴縣、峨嵋、樂山三處的文物才再聚重慶,
並於1947年運回南京。
1948年底至1949年,它們中的2972箱,
又被運至臺灣,保存在今天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2007年媒體曝光翠玉白菜上螽斯觸鬚斷裂後,
有人便猜測,是不是在當年的「南遷」中造成,
不過,經查當年文物遷臺時工作人員的手稿記錄,
並沒有提到翠玉白菜那時有損傷。
雖然並不能就此排除這個可能,
但至少,這個可能性已經變得很小。
隨後,有人開始猜測,
是否是2003年那次外借展出導致的破損。
2003年12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在「南北文化平權」的政策下,
臺北故宮一百多件寶物被選中外借到高雄市展覽三個月,
其中就包括翠玉白菜,
當時這次外借,就引起過很大爭議,
所以當爆出翠玉白菜受損,
人們為寶物抱屈的情緒被再次點燃。
不過對此,臺北故宮方面堅決否認,
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長嵇若昕被媒體詢問時,
坦承翠玉白菜確遭毀損,
但不是南下高雄借展時毀損,
而是40年前即已毀損,
並拿出臺北故宮1966年的《故宮周刊》、
1995年5月的雜誌拍的照片都顯示舊傷早已存在。
但是如何造成的,原因不明。
當然,對這樣的解釋,
很多人並不接受,
因為它並沒有解決人們的疑惑,
翠玉白菜究竟是因什麼原因而受損的,
大家當然不是想追究誰的責任,
只是希望,今後,這樣的文物受損能得到避免,
文物,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對於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受損的解釋,
你,又是否接受,並如何看呢?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