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三省歷史悠久,這裡不僅有冰天雪地,而且文化底蘊濃厚,不過千百年的歷史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因此,博物館裡古老的精美文物,反倒不如被遺棄在犄角旮旯裡的「廢物」更常見,更能觸動我們的內心。那究竟都有哪些令人念念不忘的東西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一一揭秘。
第一種:火盆。
火盆顧名思義就是燒火的盆,或許在其他地區也有,不過絕對沒有東北人民的用處多。火盆除了在冬天生火取暖之外,還可以用來烤紅薯,煨熱水和晾衣服等。最重要的是,在很多農村地區,新娘過門之前還必須要跨一次火盆,寓意著興旺蓬勃。
第二種:老鼠夾。
以前東北的農村地區,環境不好常發生鼠患。因此,很多人家裡都必備老鼠夾,將其放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一旦老鼠從上面走過時觸發機關,就會立馬被夾住。如今,農村地區環境日益改善,鼠患被治理之後,老鼠夾也就被淘汰了。
第三種:牛嘴籠。
在四五十年前的農村,趕牛或許是每個小孩都要學的技能,而在趕牛的時候為了防止牛吃家田裡的莊稼,就要給牛戴個「口罩」,也就是這樣的牛嘴籠。另外,給牛戴牛嘴龍要從小開始,如果等長大了再戴,它就會很不習慣,而且還會掙扎。
第四種:磨刀石。
如今的農村,很少再有「磨刀霍霍向豬羊」的情景了,倒不是當地的老百姓不熱情了,而是現在的刀具都不需要磨了。因此,磨刀石也就慢慢地消失了,或者早已被人當成了墊腳石。可憐的磨刀石啊,什麼都沒做錯,但還是被無情地拋棄了。
第五種:煙盒。
此煙盒非彼煙盒,現在的煙盒相比,它除了製造材料不同外,其中所裝的煙也不同。在以前東北農村,最流行的是旱菸,因此就需要這樣的木質煙盒來裝菸絲,不僅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而且也便於存放和出門攜帶。
第六種:扁擔。
扁擔在很多地方都有,雖然不稀奇,但感情卻很深厚。一根小小的扁擔,擔起的不僅僅是貨物,更是家庭的希望。還記得小時候最快樂的事,莫過於被父親的用扁擔挑著去趕集,可惜如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扁擔也難有用武之地了。
第七種:襪撐子。
如果小編不說,您或許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在東北地區還有這樣一種奇怪的東西——襪撐子。以前,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幾乎家家都有襪撐子,而它的作用只有一個,即用來縫補襪子,將爛襪子套在上面撐開,以便於縫補。
第八種:舂米機。
舂米機算是個古老的農具,在機械化設備還沒普及的年代,人們給稻穀脫殼用的就是舂米機。首先,在石頭上鑿個坑,再將稻穀放進去,然後架設一個木架和木杵,人在另一頭來回的踩踏,使木杵和稻穀反覆摩擦,最後達到去殼的目的。
第九種:彈花機。
棉被我們都很熟悉,但您不一定知道它是怎麼做出來的。其實,每一床棉被的背後,都有一段彈棉花的工序流程,即將棉花打散後,利用其密集的纖維連接在一起。而彈棉花所用到的主要工具,就是圖片所示這樣的彈花機,雖然現在的棉被已經機械化生產,但其中的核心部件,就和眼前彈花機的原理是一樣的。
第十種:秧馬。
您千萬別說它是凳子,因為它是一件比凳子作用還大的農具——秧馬。東北是水稻產區,在以前的農村地區,人們下稻田裡面拔秧坐的就是秧馬,如果沒有它的話,那一整天彎腰拔秧,到最後腰都直不起來。如今,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秧馬也淪為了凳子的替代品。
第十一種:砘子。
最後這件稀有的「寶貝」,估計十個讀者有九個半都沒見過。或許您看它有「輪子」,會以為是什麼車。其實不然,它叫做砘子,用於播種小麥時將田裡的田壟,或者田溝碾壓緊實,以便於農田排水。要用它的時候,一般用牛拉著走,如果誰力氣大,當然也可以自己拉。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我們的日子也在一天天地變好。在生活之餘,如果感到枯燥乏味了,也不妨再去看看犄角旮旯裡的老物件,或許在勾起回憶的同時,還能帶來一種別樣的體驗,甚至是給生活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