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民、楊桃源兩位合寫的《警覺拼音輸入法對運用漢字能力的銷蝕》(以下簡稱《警覺》)發表在2005年10月11日的《光明日報》上,我讀了後,感到這篇文章的論述有許多不夠科學的地方,願意提出來做一些討論,供關心輸入法的朋友們參考。
音碼的錯誤率真的是形碼的9倍嗎
《警覺》斷言拼音輸入法對運用漢字能力具有銷蝕作用,所持的一個理由就是「拼音輸入法」的錯誤率是「字形輸入法」的9倍。這真是個令人吃驚的數字。對輸入法的評測是很複雜的事情,《警覺》把同音造成的錯誤歸音碼,把字形相近造成的錯誤歸形碼,用這樣的辦法來比較形碼和音碼的錯誤率顯然是不妥的。要比較形碼和音碼的錯誤率,看來唯一的可能是既用形碼也用音碼。可是要做比較至少還要看錄入的數量,如果錄入的文稿90%用音碼,10%用形碼,音碼的錯誤量是形碼的9倍,其實兩者錯誤率正好相等。要比較形碼和音碼,還要看錄入員的素質。此外,文稿內容的難易、錄入所用時間的長短等等因素也都是必須考慮的。
「提筆忘字」真與使用音碼有極大的關係嗎
《警覺》斷言拼音輸入法對運用漢字能力具有銷蝕作用,所持的另一個理由就是音碼造成使用者提筆忘字。其實「提筆忘字」不是新問題,而是個老問題,在沒有計算機的時候早就有了。由於漢字字數繁多、結構複雜,要想把幾千個形狀不同、用法各異的漢字記得熟練、寫得正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多年使用漢字的人都遇到過提筆忘字的尷尬。由於個人電腦進入了千家萬戶,用它來寫文章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在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方便快捷的同時,手寫漢字的機會自然有所減少,提筆忘字的機率必然會增加。這是使用計算機付出的代價,這與使用的是形碼還是音碼無關。音碼輸入的是拼音,形碼輸入的是字根,都不是漢字,輸入的和書寫的都不一致。形碼和音碼都是編碼,對提筆忘字都會有影響。如果說這就是音碼的銷蝕作用,形碼同樣也不能辭其咎。
音碼能使漢字形神俱滅嗎
《警覺》認為音碼是「捨身存衣」,將使漢字「形神俱滅」,但事實並非如此。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漢字是用來記錄漢語的。漢字有形式和內容,字形是形式,音義結合的漢語語素是內容。漢字的音和義來自漢語語素的音和義。形碼從字形入手,通過字形表示漢語語素。音碼從字音入手,通過音表示漢語語素。兩者都表示漢語語素,只不過所走的途徑不同,實際上是殊途同歸。不管使用哪種輸入法,漢字還是漢字,漢字本身所固有的文化遺傳基因都不會改變。至於說漢字的「音」是衣、「形」是身,這種比喻並不恰當。如果一定要用衣和身來比喻,可以說「形」是衣,被形記錄的語素才是「身」。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負載著豐富漢文化的漢字,自有其生存和發展的規律。由於計算機的使用,漢字擴大了使用的範圍,誰曾見到了漢字形神俱滅的景象?說穿了不是漢字受到什麼威脅,而是形碼感到了威脅。這其實大可不必。形碼和音碼是不可缺少的兩種輸入方式,兩者相輔相成,不過哪一種都不能統一天下。就字的輸入說,知道讀音的字可以用音碼,不知道讀音的字就只能用形碼。
不要把輸入法的優劣與漢字的前途相提並論
我們比較輸入法的優劣,是為了讓漢字更方便地進入計算機,在信息化時代更大地發揮作用。至於漢字是不是要走拼音化道路,那是另外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漢語拼音化是一種學術主張,不是國家的語文政策。漢語拼音不是拼音文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把音碼的使用說成是「裹脅著漢字在『拼音化道路』的迷途上前行」是沒有根據的。
是什麼銷蝕了運用漢字的能力
運用漢字的能力包括會認、會寫、會用等幾個方面。我們從這幾個方面對形碼與音碼稍加比較。形碼著眼於字形,不考慮字音,長期使用形碼對漢字的認讀能力可能會有影響。形碼適用於「看打」,就是眼睛看著文稿上的字形,拆字編碼輸入。如果聽別人口述文件,錄入員要先把口述的文件在心裡轉換為拆字。音碼著眼於字音,不考慮字形,長期使用音碼對準確掌握漢字的字形可能會有影響。音碼適用於「想打」,就是一邊構思一邊輸入,在計算機上直接寫文章、改文章。從認讀字形看,形碼優於音碼;從記錄口語、認讀字音看,音碼優於形碼。從書寫看,形碼和音碼都是用「打寫」代替「書寫」,彼此相同,難分伯仲。音碼並不改變字的讀音,相反有的字根碼有時要改變字的結構和書寫筆順,這樣的改動對語文教學是十分不利的。
哪種輸入法將成為主流
形碼和音碼互有短長,對輸入法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不論是形碼還是音碼,要想一方吞掉一方,獨佔市場,都是做不到的。從目前情況看,形碼輸入速度較快,鍵選率較低,但是需要專業培訓,適合專業錄入員使用;音碼不需要培訓,會拼音就會輸入,適合在計算機上寫作。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漢字輸入法形成了巨大的市場,形碼與音碼都在爭這個市場,都希望自己成為主流。在市場經濟時代這很正常,給用戶提供了選擇的空間。市場的競爭是技術實力的競爭。形碼要想成為市場主流,就應該改進技術,特別是針對非專業錄入人員,使他們感到方便快捷,願意使用。如果技術沒有改進,要想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恐怕是難以做到的。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