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漢字輸入中的形碼和音碼

2021-01-19 光明網

王永民、楊桃源兩位合寫的《警覺拼音輸入法對運用漢字能力的銷蝕》(以下簡稱《警覺》)發表在2005年10月11日的《光明日報》上,我讀了後,感到這篇文章的論述有許多不夠科學的地方,願意提出來做一些討論,供關心輸入法的朋友們參考。

音碼的錯誤率真的是形碼的9倍嗎

《警覺》斷言拼音輸入法對運用漢字能力具有銷蝕作用,所持的一個理由就是「拼音輸入法」的錯誤率是「字形輸入法」的9倍。這真是個令人吃驚的數字。對輸入法的評測是很複雜的事情,《警覺》把同音造成的錯誤歸音碼,把字形相近造成的錯誤歸形碼,用這樣的辦法來比較形碼和音碼的錯誤率顯然是不妥的。要比較形碼和音碼的錯誤率,看來唯一的可能是既用形碼也用音碼。可是要做比較至少還要看錄入的數量,如果錄入的文稿90%用音碼,10%用形碼,音碼的錯誤量是形碼的9倍,其實兩者錯誤率正好相等。要比較形碼和音碼,還要看錄入員的素質。此外,文稿內容的難易、錄入所用時間的長短等等因素也都是必須考慮的。

「提筆忘字」真與使用音碼有極大的關係嗎

《警覺》斷言拼音輸入法對運用漢字能力具有銷蝕作用,所持的另一個理由就是音碼造成使用者提筆忘字。其實「提筆忘字」不是新問題,而是個老問題,在沒有計算機的時候早就有了。由於漢字字數繁多、結構複雜,要想把幾千個形狀不同、用法各異的漢字記得熟練、寫得正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多年使用漢字的人都遇到過提筆忘字的尷尬。由於個人電腦進入了千家萬戶,用它來寫文章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在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方便快捷的同時,手寫漢字的機會自然有所減少,提筆忘字的機率必然會增加。這是使用計算機付出的代價,這與使用的是形碼還是音碼無關。音碼輸入的是拼音,形碼輸入的是字根,都不是漢字,輸入的和書寫的都不一致。形碼和音碼都是編碼,對提筆忘字都會有影響。如果說這就是音碼的銷蝕作用,形碼同樣也不能辭其咎。

音碼能使漢字形神俱滅嗎

《警覺》認為音碼是「捨身存衣」,將使漢字「形神俱滅」,但事實並非如此。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漢字是用來記錄漢語的。漢字有形式和內容,字形是形式,音義結合的漢語語素是內容。漢字的音和義來自漢語語素的音和義。形碼從字形入手,通過字形表示漢語語素。音碼從字音入手,通過音表示漢語語素。兩者都表示漢語語素,只不過所走的途徑不同,實際上是殊途同歸。不管使用哪種輸入法,漢字還是漢字,漢字本身所固有的文化遺傳基因都不會改變。至於說漢字的「音」是衣、「形」是身,這種比喻並不恰當。如果一定要用衣和身來比喻,可以說「形」是衣,被形記錄的語素才是「身」。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負載著豐富漢文化的漢字,自有其生存和發展的規律。由於計算機的使用,漢字擴大了使用的範圍,誰曾見到了漢字形神俱滅的景象?說穿了不是漢字受到什麼威脅,而是形碼感到了威脅。這其實大可不必。形碼和音碼是不可缺少的兩種輸入方式,兩者相輔相成,不過哪一種都不能統一天下。就字的輸入說,知道讀音的字可以用音碼,不知道讀音的字就只能用形碼。

不要把輸入法的優劣與漢字的前途相提並論

我們比較輸入法的優劣,是為了讓漢字更方便地進入計算機,在信息化時代更大地發揮作用。至於漢字是不是要走拼音化道路,那是另外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漢語拼音化是一種學術主張,不是國家的語文政策。漢語拼音不是拼音文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把音碼的使用說成是「裹脅著漢字在『拼音化道路』的迷途上前行」是沒有根據的。

是什麼銷蝕了運用漢字的能力

運用漢字的能力包括會認、會寫、會用等幾個方面。我們從這幾個方面對形碼與音碼稍加比較。形碼著眼於字形,不考慮字音,長期使用形碼對漢字的認讀能力可能會有影響。形碼適用於「看打」,就是眼睛看著文稿上的字形,拆字編碼輸入。如果聽別人口述文件,錄入員要先把口述的文件在心裡轉換為拆字。音碼著眼於字音,不考慮字形,長期使用音碼對準確掌握漢字的字形可能會有影響。音碼適用於「想打」,就是一邊構思一邊輸入,在計算機上直接寫文章、改文章。從認讀字形看,形碼優於音碼;從記錄口語、認讀字音看,音碼優於形碼。從書寫看,形碼和音碼都是用「打寫」代替「書寫」,彼此相同,難分伯仲。音碼並不改變字的讀音,相反有的字根碼有時要改變字的結構和書寫筆順,這樣的改動對語文教學是十分不利的。

哪種輸入法將成為主流

形碼和音碼互有短長,對輸入法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不論是形碼還是音碼,要想一方吞掉一方,獨佔市場,都是做不到的。從目前情況看,形碼輸入速度較快,鍵選率較低,但是需要專業培訓,適合專業錄入員使用;音碼不需要培訓,會拼音就會輸入,適合在計算機上寫作。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漢字輸入法形成了巨大的市場,形碼與音碼都在爭這個市場,都希望自己成為主流。在市場經濟時代這很正常,給用戶提供了選擇的空間。市場的競爭是技術實力的競爭。形碼要想成為市場主流,就應該改進技術,特別是針對非專業錄入人員,使他們感到方便快捷,願意使用。如果技術沒有改進,要想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恐怕是難以做到的。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

相關焦點

  • 拼音打字法造成漢字書寫危機 專家呼籲形碼輸入
    漢字輸入意義重大  「我記得在2003年時由95名院士書面推選出的新中國重大科技成就中,排在首位的是『兩彈一星』,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漢字信息處理和印刷技術革命』。」許居衍院士說,在數以百計的重大科技成就中,為什麼這兩項能排在最前面呢?
  • 一脈傳承中華漢字,是將它的一筆一划印刻在心
    如今,資訊時代的降臨,鍵盤輸入替代筆墨書寫成為「寫」的主流,但是,漢字的方塊身影、一筆一划之美,仍然鐫刻在我們的腦海和心中。以「五筆」為代表的形碼,曾經率先打破漢字輸入電腦的瓶頸,轟動一時,引發漢字輸入熱潮,但最終卻淹沒在智能音碼的大潮之中,「搜狗拼音輸入法」佔據的何止是輸入法市場的半壁江山,也在侵蝕著人們的漢字文化。
  • 漢字輸入法路在何方?
    目前,漢字的編碼方案有數百種,其中在電腦上已經運行的就有幾十種,作為一種圖形文字,漢字是由字的音、形、義來共同表達的,漢字輸入的編碼方法,基本上都是採用將音、形、義與特定的鍵相聯繫,再根據不同漢字進行組合來完成漢字的輸入的。
  • 繁簡合一才能一統漢字輸入法
    自打計算機正式進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領域,漢字輸入法也應運而生,然而漢字輸入法不似西文一點故事也沒有,而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從科學泰鬥錢學森到漢字編碼先驅鄭易裡、支秉彝,從當代畢升王永民到二筆創新的陳勁松,從少年輕狂的娃娃到雄心不已的老公翁,紛紛下海試水,一時間風起雲湧、萬馬奔騰,到現在搜狗、百度、谷歌等輸入法大戰硝煙瀰漫,少說直接和間接從事輸入法研究和使用推廣的人員也有幾十萬!這是多麼可喜又是可悲可嘆的啊!
  • 《中華大典》試用全新輸入法 輕鬆敲出生癖漢字
    《中華大典》試用全新輸入法 輕鬆敲出生癖漢字 2008年12月18日 22: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生僻字或罕見的古籍漢字全部可迅速完成輸入。  第三屆中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18日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拉開帷幕,記者在現場發現一張寫滿漢字的紙張,但基本念不出來,更別說在電腦或手機上輸入了。參展商王子善則表示,他可以輕鬆讓字體出現在文檔中。  王子善介紹,《中華大典》編纂出版工程是中國十一五期間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之一,所採集的文獻資料上自先秦,下迄辛亥革命。收書量預計2萬多種,總字數約8億字。
  • 紀念拼音之父:老用戶才懂的中文輸入法故事
    此外,形碼音碼混合的解決方案,還有區位碼等中文輸入法。說起來區位碼還是挺有趣的,用小鍵盤就能輸入中文,不過這不是今天要談的主題,就不展開了。拼音輸入法屬於音碼,不過對於當時的拼音輸入,現在的人未必都能上手。
  • 漢字編碼和輸入法的應用統籌思考
    漢字編碼至今難以統一,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就明確指出,電子計算機即將帶來一場偉大的深遠的變革,對我國來說,漢字的編碼是個必須抓緊解決的問題,是百年大計。先從漢字教學的角度考察:小學生先學漢語拼音輔助識字,需要同步地用拼音輸入漢字;接著學習按照規範的筆順書寫漢字,需要用筆畫輸入漢字;學生開始學習漢字部首,同時隨著識字量、詞彙量以及拼音、筆畫、部首等漢字基礎知識水平的逐步提高,對漢字輸入速度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這時就需要同時用拼音、筆畫和部首高效率地輸入漢字。
  • 漢字輸入法路在何方? - 軟體與服務 - 中國軟體網-推動ICT產業的...
    目前,漢字的編碼方案有數百種,其中在電腦上已經運行的就有幾十種,作為一種圖形文字,漢字是由字的音、形、義來共同表達的,漢字輸入的編碼方法,基本上都是採用將音、形、義與特定的鍵相聯繫,再根據不同漢字進行組合來完成漢字的輸入的。
  • 令人錯愕的音碼或語音錄入作品!
    網上發現一篇關於漢字輸入法的論述文章,不知是使用音碼還是語音錄入的,錯誤頻出超乎你的想像,可見多多使用形碼是多麼地重要啊!-----------------------------------------------漢字輸入法的現狀與改進,30多年過去了,我們所見到的計算機顯示或列印出的漢字與英文一起有點陣變矢量又變成曲線,拿錄入環節的漢字卻沒有太大的變化,雖然萬馬奔騰,對於大多數使用者來說,漢字輸入
  • 武漢旅法學者餘友年發明漢字千裡碼–今日湖北網
    今日湖北網武漢12月3日電(方政軍 方向明)武漢旅法學者餘友年,繼發明了連文盲和老外都能學習使用的漢字檢索系統後,與中國聯想籤訂了全民碼的技術轉讓協議,近期全民碼技術又取得了顛覆性突破,主要表現下列幾方面:    ——全球首次實現文盲、老外都能學習、掌握、快速漢字輸入的方法,無需知讀音和拼音
  • 和碼是「最好最終」的漢字形碼
    要說明「和碼是最好最終的漢字形碼」並不難,只要從漢字字符集的限定性,字形與字結構的限定性,漢字形碼方案諸要素的可選擇性與限定性,進行分析就可以得出結論。2、和碼的統計數據(範圍是GB2312-80的6763個漢字)和碼軟體在四個碼的輸入過程中,單字都有機會被選在待上屏位置,最常用的字,最早被選上。
  • 【原創】漢字輸入——五筆字型
    「漢卡硬體用來存儲漢字字庫並提供高速漢字顯示功能,當使用者用鍵盤輸入漢字的編碼時,漢卡軟體會自動將它們轉換為漢字或詞組,然後進入計算機進行處理,最後,包括漢字信息的處理結果可以在顯示器上顯示或列印出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倪光南、劉汝英、史玉柱、求伯君。隨著存儲技術和計算機硬體的發展,軟體逐步代替了硬體的漢卡,漢卡退出了市場。
  • 國是大家談|王永民:中國文化都在漢字結構裡
    作為「王碼五筆字型」的發明者,王永民如何看待拼音輸入法和語音輸入法帶來的挑戰?  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專訪時,王永民表示,漢語拼音原本是為漢字注音的,如果推行「用拼音代替漢字」,漢字必然會「安樂死」,實際上拼音輸入是漢字文化的掘墓機。
  • 國是大家談 | 王永民:中國文化都在漢字結構裡
    王永民:計算機來的時候,有人說漢字要廢除了,要拼音化了,這實在不能容忍,打心底是牴觸的。1978年有人研究音碼(按照拼音編碼),也有人研究形碼(按照字形編碼),這是兩大流派,並行不悖。但是最終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漢字輸入問題的,必然是形碼。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
    特別是早期漢字,直觀形象,生動多姿,與以寫意為特點的中國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就特別強調了漢字與繪畫同出一源:「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書畫同源的事實,決定了早期漢字的寫意特徵。如甲骨文的「象」字,長著長鼻子和健壯身軀,惟妙惟肖,充滿靈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