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樸民:怎樣讀《孫子兵法》

2020-12-13 騰訊網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為傑出的兵學著作,被人們尊奉為「武經冠冕」、「百世談兵之祖」,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的很多合理內核,直到今天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不僅對現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借鑑意義,還滲透到軍事以外的領域,對商業競爭、企業管理、外交談判、體育競賽等也有深刻的啟迪。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孫子兵法》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

閱讀《孫子兵法》要堅持三個原則,首先是要堅持回歸經典自身的整體性原則。《孫子兵法》十三篇是一個完整、有機的思想體系。每篇既是一個獨立的整體,篇與篇之間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聯繫。前後十三篇邏輯嚴謹,層層遞進,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對戰爭的平時準備,戰略計劃的制定,戰役程序的組織,戰術手段的運用,以及行軍、保障、各種地形條件下的作戰行動及特殊戰法都做了層次分明、前後貫通的闡述。其思維的整體性和思辯的深刻性在先秦諸子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全書從戰略運籌、戰爭預測(《計篇》)起步,經戰爭準備(《作戰篇))、運用謀略(《謀攻篇))、發展實力(《形篇》)、創造有利態勢(《勢篇》)、靈活用兵、爭奪先機、因敵變化而取勝(《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到解決「處軍相敵」(《行軍篇》)、利用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實施火攻(《火攻篇))、搜集情報、以資決策(《用間篇》)等具體的戰術問題,始於「知彼知己」,又終於「知彼知己」,恰好規劃了一個完整的戰爭程序,其篇次結構序列設計,注重於按用兵制勝的要領與方法加以邏輯展開,以戰爭規律性為立足點。曾有人這麼認為:「十三篇結構縝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減一字,不能顛倒一篇者」(蔣方震等《孫子淺說·緒言》)。在某種程度上說,這話不無道理。

只有從整體性上理解和把握,我們才能避免對《孫子兵法》作片面的解讀。例如,許多人推崇《孫子兵法》的講謀略,甚至認為《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是同類。這顯然是一種偏頗的識見。《孫子兵法》當然講謀略,提倡「上兵伐謀」,以謀制勝。但是《孫子兵法》更是注重實力建設,認為實力是基礎,無實力作後盾,則謀略無所施展其作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戰勝對手,前提是做強、做大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所以,它主張「先為不可勝」,強調「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勝兵若以鎰稱銖」。這裡,《孫子兵法》所揭示的是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關係,提倡既要尊重客觀實際,遵循客觀規律性,又要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與光強調謀略,將「瞞天過海」「借刀殺人」「順手牽羊」「混水摸魚」「趁火打劫」之類陰謀詭計奉為圭臬的《三十六計》有著雲泥之別的。如果僅僅視《孫子兵法》為謀略的淵藪,那顯然不是正確的有關《孫子兵法》整體性的認知與把握。

其次,是要堅持認識經典要義的靈活性原則。《孫子兵法》的靈魂,在於強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在孫子看來,兵法的許多基本原則,如「高陵勿向,背上勿逆」「圍師必闕,窮寇勿迫」之類,是無數次戰爭經驗與教訓的沉澱積累,是千萬人用鮮血與生命換取的結晶,自然應該充分尊重,加以借鑑和傳承。但是,對這些兵學原則,又不能過於迷信,亦步亦趨,而必須結合新的狀況,針對不同的對手,根據不同的條件,靈活機變,出奇制勝。孫子希望人們學習兵法,但他的終極宗旨是期盼人們在學了兵法之後忘掉兵法。在孫子的心目中,沒有規則,就是唯一的規則;沒有規則,就是最高的規則。所謂「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用嶽飛的話講,就是「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歷史上有不少將領由於不懂得這個道理,食古不化,一味迷信兵學教條,不但沒能在戰場上克敵制勝,建功立業,反而大敗虧輸,覆軍殺身,成為紙上談兵的反面典型。像三國時的馬謖,他對《孫子兵法》可謂是稔熟於心,其在街亭之役中,行軍布陣,處處遵循《孫子兵法》的要求,兵法要求軍隊屯駐宜「居高向陽」,他就部署軍隊於高丘之上,聲稱「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別人提醒他山上無水源,若遭敵軍包圍,就容易陷入不戰自亂的困境,他亦拿出《孫子兵法》的話來為自己作支持,「置之死地然後生,投之亡地然則存」。而忘了自己的對手乃號稱曹魏五虎上將的宿將張郃,人家走過的橋比自己走過的路還長,吃過的鹽比自己吃過的米還多,若不玩《孫子兵法》,尚不至於敗得如此不堪,而拘泥《孫子兵法》的教條,則輸得慘到自己的命都給搭進去了。

由此可見,在今天讀《孫子兵法》,不能把兵法原理當作教條,而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靈活運用這些原理,與時俱進,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發明新的理論,新的戰法,這才是理解和運用《孫子兵法》的最上層境界,也是現代社會競爭中掌握先機、立足主動的根本前提。

其三,是要堅持理解經典價值的超越性原則。《孫子兵法》是一部成書於2500年前的兵學著作,它之所以在今天還為人們熱愛、閱讀,自是其擁有獨特的魅力,具有時空的超越性。更為重要的,它已超越了單純的軍事領城,而具有了哲學意義上的普遍性價值。從本質上講,《孫子兵法》是一部哲學著作,是一種思想方法論,充滿哲學啟迪與人生智慧。

像在理想層面的「求全」和在操作層面的「取偏」,就是孫子樸素辯證思維理性的表現之一。

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稱之為「求全」文化,追求萬全,爭取圓滿,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在這樣的「求全」文化氛圍籠罩之下,孫子同樣對「全」情有獨鍾。《孫子兵法》十三篇中,孫子提到「全」的地方多達十餘處,如「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兵不頓而利可全」,「自保而全勝」等等,可見,「全」在孫子的兵學理論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更加了不起的是,孫子同時還是一位清醒的現實主義者。在他的心目中,「求全」只能是一面旗幟,一種理想,一個口號,如果過於拘泥膠著於「全勝」,而忘記了戰爭廝殺這個殘酷的鐵血事實,將「理想」同「實際」簡單地等同起來,則不免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自欺欺人了。換言之,孫子已清醒地認識到,一味追求萬全之策是不現實的,事實上很難有真正的萬全,更不應為追求萬全、爭取圓滿而患得患失,瞻前顧後,投鼠忌器,優柔寡斷,以至於錯失戰機,與成功失之交臂。

正因為孫子早已將這層關係明了於胸,所以他在高舉「全勝」這杆大旗,理念上汲汲追求萬全之策的同時,在具體操作的層面上一直磨礪「戰勝」這把尖刀,注重「取偏」的實效,特別強調突出重點,劍走偏鋒,主張集中兵力,發揮優勢,尋找突破口,各個擊破,在此基礎上擴大戰果,克敵制勝,「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裡殺將」。指出戰略家最大的過錯,在於不分主次輕重緩急,眉毛鬍子一把抓:「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由此可見,在「兵聖」孫子那裡,理想上求「全」與操作上重「偏」是高度統一的。孫子真正明白了「捨得」這層道理,得與失是辯證的,捨得捨得,說到底是有舍才有得,所以孫子強調五「不」:「途有所不由,地有所不爭,城有所不攻,軍有所不擊,君命有所不受」,決不能為求「全」而大包大攬,決不應為「全勝」而放棄「戰勝」,一切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牽一髮而動全身,「以正合,以奇勝」。應該說,孫子這種劍走偏鋒的思維方式充滿深邃的哲理精髓,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其所體現的精神旨趣,正與孫子「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的理念相吻合。

很顯然,孫子有關「求全」與「取偏」平衡統一的辯證思維,反映了理想與實際的統一,終極目標與階段任務的統一。這在今天也是很有價值的。

可以說,《孫子兵法》的價值集中體現在它的辯證思維上,和《老子》一樣,它充滿鮮明的超常思維與逆向思維特徵,善於在合理中發現不合理,在正常中發現不正常。如既強調健全法制、制定規章的重要性,「修道而保法」,又主張超越法紀、超越制度,「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既提倡軍隊統一號令、令行禁止,「令素行」、「一人之耳目」,又推重機斷指揮、不唯上令,「君命有所不受」。既肯定愛護民眾,關心民眾的必要性,「視卒如愛子」「唯民是保」,又反對無原則的愛民、汲汲於講求廉潔奉公,認為「廉潔」「愛民」會成為導致軍隊覆滅、國家危亡的禍因。表面上對立的事物,合在一起恰恰能成為最大的合理,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一正一反謂之道」。這種善於反向思考事物利弊得失的思想方法論,無疑是《孫子兵法》一書留給我們的最佳資源。它具有時空的超越性,是《孫子兵法》中的精華之所在,也是其具有當代啟示意義的象徵。讀《孫子兵法》的重中之重,就是發掘和借鑑它的思維方式,為提升自己的能力創造條件。

總之,要真正讀通這部兵學經典,第一是必須回歸原典,真正了解和把握《孫子兵法》近6000字的含義、思想內容、邏輯體系;第二要放開視野,以深厚歷史文化知識作為支撐,避免出現將「伐交」誤讀為從事外交角逐之類的問題;第三要跟中國漫長的軍事史結合起來,看看它的一些原則是怎樣運用到軍事領域的,是如何幫助將帥在戰場上克敵制勝、叱吒風雲的;第四要比較地學,跟其他兵書如《司馬法》《吳子》《六韜》《黃石公三略》等兵學名著進行綜合對比地學習。第五要借鑑西方近現代軍事理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西軍事文化交流融通的前提下,前瞻性地學習、研究和弘揚。第六,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有重點地學,體認它辯證能動的思維方法,掌握它的超常思維、逆向思維,增強我們的聰明才智,在人生事業中爭取主動權,立於不敗之地。這六個方面結合起來,讀懂《孫子兵法》肯定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運用《孫子兵法》也必然是爐火純青、出神入化。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相關焦點

  • 黃樸民風趣解讀《孫子兵法》 國學經典煥發新魅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樸民在長沙噹噹梅溪書店講課  (長沙讀者朋友聆聽黃樸民教授解析《孫子兵法》蘊含的現代哲學思想。均由星辰全媒體記者 羅建勳/攝)  星辰在線5月22日(星辰全媒體記者 羅建勳)5月19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軍事史專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黃樸民在長沙噹噹梅溪書店,開展了一場主題為《<孫子兵法>的一二三四五》的講座,受到許多長沙市民的好評。
  • 黃樸民講解孫子兵法與兵家文化
    黃樸民講解孫子兵法與兵家文化 2018年12月23日     本報長沙訊《孫子兵法》被人們稱為「武經冠冕」、「百世兵家之師」、「百世談兵之祖」。12月18日,由著名學者黃樸民主講的《孫子兵法與中國兵家文化》正式登陸蜻蜓FM,因其對《孫子兵法》獨到而有趣的講解,受到廣泛好評。    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 活動回顧 | 黃樸民妙解《孫子兵法》,分享超越時空的智慧
    2019年5月19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軍事史專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黃樸民教授做客長沙梅溪書院,以「 孫子兵法的一二三四五 」為題,講述《孫子兵法》的戰略文化及現代啟示。
  • 讀《孫子兵法》重在借鑑其思維方式
    本報記者 郭 星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樸民做客「遼圖講壇」,為遼瀋讀者作了「感受《孫子兵法》的永恆魅力」的講座。 黃樸民是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從事《孫子兵法》研究多年,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孫子兵法解讀》等。
  • 《孫子兵法》是本什麼書?
    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著有《何休評傳》《天人合一》《孫子評傳》《黃樸民解讀孫子兵法》等。>《黃樸民解讀孫子兵法》 黃樸民 著 嶽麓書社  演講人:黃樸民  時間:7月27日  地點:深圳圖書館  我們知道,中國歷來治國安邦有兩條主線,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也就是剛柔相濟、恩威並用、寬嚴結合、文武雙管齊下。
  • 讀《孫子兵法》心得
    文的方面,長期以來是儒家的經典,有十三經;武的方面,有以《孫子兵法》為領頭的《武經七書》。在座的各位不管對《孫子兵法》是否了解,我覺得《孫子兵法》已經作為中國文化裡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元素滲透到我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當中。
  • 學者黃樸民:銀雀山《孫子兵法》遺失篇目有何學術價值
    僅僅就漢簡本《孫子兵法》的發現而言,它對於破解歷史上兩孫子之謎、判斷《孫子兵法》成書的大致時代、釐定《孫子兵法》「十三篇」的篇章次序、對勘《孫子兵法》傳世本的文字內容、釋讀《孫子兵法》的某些疑難章句、闡明《孫子兵法》的相關軍事原則、深化有關孫子所處時代社會變革性質的認識、梳理《孫子兵法》與「古司馬兵法」之間的淵源關係、佐證傳世古籍的流傳規律、恢復或接近《孫子兵法》的原典狀態,都具有重大的文獻學術價值
  • 黃樸民:《孫子兵法》成書的歷史契機
    這樣的兵法之國的特殊環境,對於孫武創作《孫子兵法》,無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儘管孫子與乃祖孫書的關係撲朔迷離,還有許多疑竇有待澄清,但他出身于田氏家族當無問題,這是一個具有深厚淵源的軍事世家。這一優越條件,對於孫子撰著《孫子兵法》的意義也不可低估。因為,家族內部專門學問的累代相傳,乃是當時學問傳授的主要方式,我們通常把這種情況叫做「家學」。
  • 讀《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最近幾天,讀完了一本《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高中時期,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迷戀《孫子兵法》,甚至手抄過整部書。前幾年回老家房子,還翻出來過手抄本,字體那叫一個工整,不敢相信自己曾經也那樣一筆一畫寫過字。
  • 孫子兵法解惑9——讀《孫子兵法》的時候,我們在讀什麼?
    最近收到許多關於《孫子兵法》學習的問題邀請和私信,有一些問題大而空,比如「讀《孫子兵法》有什麼意義?「, 」《孫子兵法》是否已經過時?「 。《孫子兵法》為我們細心的撥開那可惡的障目之葉。讀之,人生的境界會提高很多。 我們在讀一種優秀的思維邏輯 從理性決策到數據分析,從慎戰到全勝,從唯快不破到知彼知己,從順應趨勢到抓住時機,從利用客觀條件到把握主動權,從先為不可勝到勝於易勝......
  • 黃樸民:《孫子兵法》在現代企業管理之中的價值
    [摘要]現在在商戰中有濫用兵法的現象;有些書也很迷俗,把《孫子兵法》中高明的哲學原理庸俗化,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釐清《孫子兵法》與當代企業管理經營的關係。《孫子兵法》中說「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嚮導者,不能得地利」,講得很透徹,明確揭示了孫子以我為主和倡導聯合態勢的思想方法。孫子特別提倡合交、泛交,使自己的實力以幾何級數增長;對敵鬥爭要單贏,而在社會競爭中要爭取雙贏、多贏的有利態勢。五是處理好心理問題。孫子講了許多利用心理活動、心理狀態來激勵士氣的話。
  • 《孫子兵法》商道戰略班
    馬雲讀《孫子兵法》第一篇,翻來覆去讀一年,在床上讀,廁所讀,私人飛機讀孫子兵法。鍾飛翔把孫子兵法用商道中做戰略總經了九大思想精要:課程摘要:一、經營原則1,如何用「兵力原則」,實現以多勝少?2,怎樣用「等待原則」,在商場上立於不敗之地?3,如何用「放棄原則」,才能真正的得到?4,教會您如何運用「不變原則」,實現應萬變,提升領導與決策力?
  • 我們為什麼要讀《孫子兵法》?如何讀懂《孫子兵法》?
    先說我們為什麼要讀《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孫武也被後人尊為「兵聖」,全書共十三篇,六千字左右,《孫子兵法》對後世之影響非常巨大。明代茅元儀在其《孫子兵訣評》中說:「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
  • 「薦書」《馬駿品讀<孫子兵法>》
    英國著名戰略家利德爾·哈特認為:「《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其內容之博大、論述之精深,後世無出其右者。可以說,《孫子兵法》是有關戰爭指導之結晶。世界上可以同《孫子兵法》相比的只有德國的克勞塞維茨,但是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一部分已經過時。」軍人學兵法,是因為戰爭講生死。
  • 《孫子兵法》講義(第15講:孫子兵法的理論研究)
    》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黃樸民的《孫子兵學與春秋哲學政治思潮》,於汝波的《宋代孫子學述論》,季德源的《明代孫子學述要》,皮明勇的《清代孫子學初探》等,直接從孫子兵法的體系以及中國古代兵學、哲學等比較研究上
  • 讀《孫子兵法》容易走入的誤區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兵書,歷來受到兵家的重視。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1974年6月7日,《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出土。
  • 論《孫子兵法》的作用和意義----駁國防大學教授講讀《孫子兵法》的謬誤
    姚文俊內容提要:該文揭示和駁斥了國防大學教授講讀《孫子兵法》的「無作用」論的矛盾和錯誤,及其哲學「知行觀」、「層次觀」的平庸和敷淺。以歷史事實有力的證明了《孫子兵法》的巨大作用,並揭示了老子思想及其所締造的武術、武學文化乃是《孫子兵法》之源。
  • 《孫子兵法》:理解了「道」字,就讀懂一半了
    《孫子兵法》始計篇「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先秦諸子、儒、道諸家,無不論「道」。而《孫子兵法》的「道」,作為謀劃軍事戰略基礎,為「利戰」服務,決定戰爭「成敗」,關乎生死存亡。孫子說:「道」,就要令民與上同意,上下一心、同命運共生死,形成眾志成城的「勢」,這是戰前準備的核心和關鍵。所以,理解了「道」,也就做好了戰前準備,也就贏了一半主動權,也就讀懂《孫子兵法》的一半了。
  • 黃樸民:不要忽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
    我是研究兵學的,《孫子兵法》開始就講「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而不講「百戰百勝」,它講百戰不殆,殆就是危險,它不講勝,先講避免敗。《孫子兵法》說:「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危險的危,意思是爭得主動權有利弊兩端,講「利」一句話就帶過了,而大量文字落在說明「危」的問題上。《孫子兵法》是矛盾的兩點論,但更是矛盾的重點,重點講的是危險的「危」。
  • 讀《孫子兵法》有感
    所以一本《孫子兵法》,讀出了偉人,也讀出了萎人,道理就在這兒。2. 我們習慣性地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研究別人身上,仿佛鑽研得越多自己也會越成功。但世間的道理就那麼多,他成功不是因為他懂得道理比你多,而是因為他貫徹、執行得比你好。所以相比研究別人,我們更應該先了解和分析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些可以做好,哪些需要加強,這遠比讀十本「馬雲傳記」幫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