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眼中,近140年歷史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有著金色的光環,那裡的新年音樂會等演出有著世界級的影響。基於金色大廳「百年老字號」的盛名,不論是國內國家級樂團,還是地方樂團,有的甚至是中學、小學組建的樂團都紛紛到金色大廳一試身手。但過多靠贈票支撐、抱有國外「鍍金」國內「出名」心態的中國演出已讓維也納當地民眾出現「審美疲勞」。值得反思的是,當中國演出團體一窩蜂地奔向金色大廳時,奧地利並沒有真正湧動著中國音樂的熱潮。金色大廳演出部經理坦言,一般交場租並籤合同就能在金色大廳演出。
過去
一度讓人高山仰止
金色大廳全稱為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建於19世紀60年代末。相關材料顯示,金色大廳內共有1654個座位和大約300個站位。在金色大廳進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都有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衛星轉播,10多億人收看,「金色大廳」也成了一塊名聲響亮的「百年老字號」。
1870年1月6日金色大廳舉辦了第一場音樂會,此後,這裡吸引了全球各地數不清的演出團體,而中國人第一次「成建制的」在金色大廳演奏是在1998年。那年年初,「中央民族樂團」在金色大廳舉辦的「春節民族音樂會」在維也納引起了中外聽眾的強烈反響。
2003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又在此成功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開創了中國藝術家個人音樂專場的先河。此後,國內一些有實力的歌唱家也到金色大廳進行過影響很好的演出。
現在
場地出租商業運作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不是所有的演出團體都有資格登上金色大廳的舞臺,而如今,金色大廳除了每年固定的新年音樂會還保留著最高規格的頭銜以外,一年當中的其他時間,場地都是可以出租的。近年來,將場地出租給外國演出團體讓金色大廳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金錢大廳」,不僅演出經紀公司可以運作到金色大廳的演出,甚至連有資源的旅行社也可以運作。曾在國內某旅行社工作的李女士前兩年組織過國內演出團體赴金色大廳演出,據她透露,一場演出的場租費高達7萬歐元,很多附屬費用還不包含在內,比如樂器的搬運就需要額外的4000歐元,另外印製節目單等項目也均有明碼標價。而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除場地租賃費外,還要支付金色大廳版權費用約20萬元人民幣,攝像設備架機費(由金色大廳指定公司負責拍攝)40萬元,以及票務費、人工費、裝飾費等等。
演出
扎堆上門問題多多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都有大約10個中國演出團體在金色大廳演出一二十場,雖然這一數字相較於金色大廳每年400多場演出來說,絕對數量並不算多,但如果與日本、韓國等藝術團體來金色大廳演出的場次相比,頻率明顯要多。由於考慮到演出成本,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演出團隊比較少選擇金色大廳,近兩年只有一兩次。
中國演出「扎推」現象最嚴重的時段是中國「春節」、「國慶」和學校放暑假期間。2009年年初,金色大廳就接連舉辦了三場「中國春節音樂會」,奧地利當地朋友問記者,哪場才是正宗的中國春節音樂會呢?金色大廳對中國演出團體的「魔力」還在升溫。2009年年初至今,已有8個來自中國的演出團體或個人在金色大廳演出,而在2010年的1月底2月初,已經確定有4場來自中國的「新春音樂會」在等待奧地利觀眾。
據記者調查,近10年來,在金色大廳演出的國內團體95%以上只演一次,而且是非商演形式,其中相當一部分「鍍金」的色彩非常明顯,目的是在國內通過電視轉播來提升團體或個人的名氣和出場價格。一些演出與金色大廳的風格格格不入,也硬要擠入金色大廳,甚至提出所謂「非金色大廳不演」,很難讓人信服是為了「弘揚民族音樂」。更令人尷尬的是,有些場次的觀眾大多拿著贈票,就像來享受一頓「免費午餐」。只要觀眾席上座率不錯,演出團體就滿意,隨之而來的便是國內關於「此次演出在金色大廳獲得巨大成功」的報導。據策划過國內藝術團到金色大廳演出的李女士介紹,一旦缺乏了贈票「渠道」,演出現場會十分尷尬,比如一次中國某小學生演出團的演出,近1700個座位只坐了不到300人。
與國內把送演出票當成送人情、拉關係的做法不同,歐美的文藝演出贈票很少,高級別的官員也會堅持自己買票聽音樂。據維也納當地華人講,名氣大和陣容強大的中國演出,贈票會很有限,但他們也知道,有的演出能送出900張票甚至更多。金色大廳的票價一般從5歐元(站票)到90歐元不等,新年音樂會的官方票價可以達到兩三百歐元。一些中國演出採取贈票的方式,市場損失有多大,一算就可以看出來。另外,由於演出眾多,有些國內演出人員的素質不高,大聲喧譁、亂扔紙屑、不注意衛生的情況經常引來工作人員的抱怨。曾經有演出團體因為在排練時拍攝金色大廳資料而被重罰。最近,金色大廳針對中國演出團體的要價也越來越高,已相當於外租價格的最高檔。對於演出質量,奧地利《標準報》前兩年曾對中國某地的樂團提出過批評。
維也納當地華人打趣說,一些中國團體的演出「觀眾基本靠組織,門票基本靠贈送,當地媒體基本沒報導和評論」。華商張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既為能有贈票去欣賞國內的演出而高興,也感到近年來的演出「多而雜」,不僅奧地利的固定觀眾群開始流失,華人也覺得節目「單調」、「雷同」、「缺乏創新」,而有些演出的風格根本就不適合金色大廳。當地華人擔心,過多的贈票會使中國民樂演出「掉價」。
奧地利人也注意到中國一些演出團體到金色大廳演出存在的問題。比如,喜歡中國文化的奧地利人很多,但真正懂得欣賞二胡等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人就很少,他們無法從演出質量上做出評價,更多的時候是看個熱鬧。金色大廳演出部經理曾坦言:「我們對中國民樂團的水準搞不清楚,所以也不太可能進行任何的藝術認證,一般交場租並籤合同就能在這裡進行演出。」因此,這位經理認為,在金色大廳演出不能標誌一個樂團的水平。
看法
不是唯一音樂標杆
幾年前,國內媒體在報導金色大廳時,喜歡把它描述為音樂界的「權威象徵」,有著「輝煌光環」,認為只有世界一流的音樂設施,一流的樂團,一流的指揮家才會出現在那裡,而且覺得那裡的觀眾也是最挑剔的,把一些中國藝術家在那裡的表演說成是「不辱使命的音樂之旅」。對此,國內一些老藝術家提出,不要神化金色大廳,也不要把在金色大廳的演出看成是代表音樂成就的唯一標杆。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作曲家田青就提醒說,對「金色大廳」的迷信和神化,就是近幾年在民族音樂推廣中出現的重大誤區。熟悉並在金色大廳演出過的中國藝術家也說,其實金色大廳和國內的很多音樂廳一樣,只是一座劇場,只要交場租並籤了合同就能演出,關鍵還是看演出本身的質量。
對中國藝術團體,特別是傳統民族藝術演出團體走出去,歐美當地華人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只要不是盲目的,不是以次充好的演出團體,走出來是應該的。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僅僅通過文字或者媒體報導是遠遠不夠的,西方人只相信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正如奧運會讓外國人走進中國,他們看到了,於是他們知道中國確實變化了;文化也一樣,只有走進音樂廳親耳聽到親眼看到,他們才會去真正了解中國的文化。今年10月,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辦了「古今迴響中國節」,這是卡內基音樂廳118年歷史上第一次以一個亞洲國家為主題舉辦文化節。此次文化節榮譽組委會成員之一的鋼琴家郎朗說:「如果通過這種文化交流能讓中西雙方增進相互了解,哪怕一點點,那也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
建議
拿出精品形成品牌
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頤武在接受採訪時說:「國內演出團體著魔金色大廳的現象會逐漸遞減,原因是過去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名聲太大,國內民眾把金色大廳的演出看成是最高規格的,但現在民眾也越來越清楚,有的演出是有錢就可以去金色大廳。」張頤武認為,中國人愛去金色大廳演出,認為國外演出造成的影響力會提高國內的美譽度,這也是人之常情,但這樣做要考慮西方民眾的接受度。另外,中國演出團體要實現跨語言的影響,還有一定難度,也不是光靠去金色大廳演幾次就能解決的。他建議,先要真正把中國國內的文化市場做好。
維也納華商李先生認為,國內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和指導,遵循「少而精」的原則,將國內的音樂精品展示給國外觀眾。他舉例說,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也是在金色大廳舉辦音樂會比較多的外國演出團體,每年基本都會在金色大廳舉行一兩次巡演,每次演出近10場,音樂會表演曲目主要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它的演出質量高,觀眾群比較固定,完全運用商業演出的運營模式,已發展成當地觀眾非常認可的品牌演出。
在紐約開拓華人演出市場業務的一位藝術經紀公司負責人建議,國內屬二流三流的演出團體要先立足國內。她希望,隨著中國人的演出水平得到世界公認,今後會有更多西方音樂廳的邀約主動送上門來。
(《環球時報》魏文、方強、於瑩、谷棣) 魏文、方強、於瑩、谷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