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臺北12月25日電 題:臺灣談判學權威的「談判兵法」
記者 韓勝寶
在臺北最大的誠品書店裡,劉必榮撰寫的專著《談判孫子兵法》成為常銷書,深受臺灣讀者喜愛。在演講臺上,劉必榮博學的專業知識,融中西方博弈智慧於一爐的課程,高明的談判的哲理與藝術,幽默風趣的言談風格,如「談判無所不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很多的談判」,「《孫子兵法》可以給談判提供一個思考的縱深感」,「把戰場上的兵法當武略,把談判桌上的兵法當文攻」,引起在場所有人的共鳴。
劉必榮現任臺灣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臺北談判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他是目前臺灣最權威的談判學教授,談判專著超過10本。他主持過談判訓練的有微軟、摩託羅拉、惠普、戴爾、麥當勞、肯德基、中國信託等知名企業。
劉必榮談判課程之所以廣受推崇,是因為他功底深厚,從事談判研究25年,從事談判培訓13年之久,說理犀利,擅長從生活案例與歷史故事中發現談判哲理,讓人充分領略「談笑用兵」的藝術。
而《孫子兵法》與談判謀略是劉必榮的「拳頭產品」,他汲取孫子的智慧,把西方的正統談判理論與東方的傳統兵學完美結合,巧妙地運用在談判桌上,運用到在今日企業的經營合作上,活學活用,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劉必榮以《孫子兵法》為主軸,解析談判的科學及藝術。他說,《孫子兵法》是不朽的兵書,裡面有多少智慧,其經典之一是「伐交」,有許多技巧可以用在談判上。1994年他出版的 《談判孫子兵法》是「初探」,現在出版的《孫子》是「再探」,10年後打算再出第三本,那就是「三探」。
劉必榮認為,成功的人可能不懂《孫子兵法》,懂得《孫子兵法》的人也不見得成功,但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分析方法,用孫子的精髓去分析成功的案例,獲得一套用它得出的經驗才是重要的。劉必榮以其最精專的「談判」領域舉例說,如果都學了《孫子兵法》,最理想的效果是大家都能多讓幾步,最後獲得雙贏。
劉必榮將談判課程分為七大提綱,包括「談判前的準備」、「情報的收集」、「談判的策略」、「議題的選擇」、「談判的時機」、「談判的出牌」以及「談判的收尾」。每一提綱皆以《孫子兵法》的內容分析談判的技巧,並以生活中實際的案例輔佐,無論是政治、軍事、商業或是人際關係,《孫子兵法》的內容都能妥善應用於談判之中。讓在場聽眾深深體會「談笑用兵」的無窮奧妙。
「談判的時間、地點、議題、籌碼的合宜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勝利可能不是自己周全的準備,而是對方的失誤」,「談判前要先為自己想好退路」、「有品質的退路才是真正完善的事前準備」、「選擇議題要『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以『聲東擊西』的方式」、「談判的時機如大鳥抓捕小鳥,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劉必榮的「談笑用兵」透出無窮奧妙,讓在場聽眾深受啟迪。
劉必榮還舉了孫子的警句,可應用於談判技巧的兵法:「知彼知己」,出招試探對方,獲得重要情報;「風林火山」,談判高手出牌要有氣勢並掌握火侯;「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不要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在談判中提出更多的條件,改變勝敗的情勢;「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談判時可以提先決條件,讓己方佔據有利位置;談判收尾的技巧「歸師勿遏」,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
「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劉必榮稱,《孫子兵法》教的是戰略的思維,如果什麼東西都能硬套,那就是死的兵法,是沒有用的。兵法要學活的,唯有以臨淵履冰的戒慎,隨時準備各種情勢的變化,才能在多變的棋局中隨時掌握自己的最大利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