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為經典,在於能橫亙歷史的河流而歷久彌新,其智慧的光芒能夠穿越時空而在現代熠熠生輝,《孫子兵法》則如是。
《孫子兵法》之妙,在於能在紛繁蕪雜的現象中抽絲剝繭,在於能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地撥雲見日,讓我們了解中國傳統兵法中的處世智慧,明白取守長久之道,更重要的在,讓我們認識到,孫子兵法不是倡導戰爭,而恰恰是在於「止戰」,是要通過運籌帷幄,智取於無聲無爭處。
現代社會更何嘗不是如此?尤其在商業社會,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商業利益。而商業利益的實現,從長遠來看,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商業生態整體的良性發展,才會有個體的健康發展。
結合自己的研習體會,分享印象深刻的智慧之道,二三記之。
一、「忍」&「先」
「張良履鞋」的典故,講述了「孺子可教」的由來。這個典故幾乎家喻戶曉,世間廣為流傳的佳話是在於頌揚張良敬老的美德,而透過這個表象,我們看到其中的哲學智慧:「忍」與「先」。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告誡我們要懂得隱忍、蟄伏,等待時機再出擊、再崛起。在生活中,經常會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忍耐力有時顯得很重要,大丈夫能屈能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要將「忍」發揮到極致。人生要就不忍,既然要忍,就請你一忍到底。確實如此,小忍是修養,大忍則是智慧。比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與司馬懿抗衡,後蜀多次出兵北伐,屢戰屢敗,諸葛亮求勝心切,身體每況愈下,司馬懿得知情況後就使用拖延戰術。諸葛亮一再激怒司馬懿,甚至送女人的衣物給司馬懿嘲笑他,司馬懿一忍到底,結果就是活生生把諸葛亮給耗死了。「一忍到底」的生活這些在當下也散發光芒。
現代社會的商業實踐異常複雜,誘惑重重,只有堅定自己的理想目標,咬定青山不放鬆,商業模式最終才能收穫成功。
「忍」和「先」,從字面看,似乎兩者之間意思相反:忍讓往往是不出頭,不出頭意味著會失去先機;要搶先就是要講究速度,就是要快速決策。但孫子兵法,很好地詮釋了「忍」背後的深意是求「先」,要實現先發制人,就是要忍住以待時機。所謂「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很好地寫照了「忍」和「先」的邏輯關係。「忍」是「先」的前奏,忍得好則可以出其不意,出乎對方意料之外,就是「絕對的先」。
二、「戰」或「不戰」
兵者,詭道也。常言道,兵不厭詐,虛虛實實,虛實之間蘊藏取勝之道。在《孫子兵法》中,並沒有具體地講授戰略戰術,而是在更高的層面闡釋「戰」或「不戰」的題中深意。「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大意指,「未戰」之前,其實勝負已定。因此,「戰」或「不戰」已然不是一個問題。
古代的戰場是如此,現在的商場亦然。在市場競爭中,相互之間是對抗還是合作,怎樣的選擇才更智慧?其實,也有定數。
「算」的是信息,是敵我情報,是市場商業數據。無論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商業社會,信息的佔有、獲取,通過信息不對稱性,精準打擊,才是取勝之道。尤其在現在信息科技時代,競爭越來越依賴技術層面的競爭,競爭結果幾乎都可以通過量化手段提前得知。所以,商業競爭最後的「爭」或「不爭」也不是個問題了。比如,面對同業競爭,是兼併收購或被兼併被收購,還是推進合作共贏計劃,都可以通過市場分析得出一定的答案。
三、「謀」與「攻」
我們評價戰爭,常讚譽「百戰百勝」,認為是勝利者。在《孫子兵法》中,我們看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說,真正的勝利者,永遠不是在戰場上。以不戰而勝,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在現在戰爭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武力對抗和衝突,事實上最後沒有真正的贏家。一片廢墟,滿目瘡痍背後,都是因為「謀」與「攻」沒有得到智慧的運用。在中國解放戰爭中,多場戰役被津津樂道,就在於幾乎沒有產生大的傷亡代價就取得勝利,比如和平解放上海。
現代社會更是如此,尤其在商業社會,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商業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商業生態整體的良性發展,才會有個體的健康發展。比如,當前飽受詬病的P2P行業,曾經一度被譽為金融行業的重大創新,可以很好地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可是,最後由於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由於假冒p2p橫行而使整個行業信譽崩塌,最後讓整個行業承擔了惡果,致使整個行業萎靡不振。就行業發展而言,沒有贏家。……
孫子兵法,通篇貫穿的是「伐謀」,講的是智取。因此,與其說孫子講的是如何打贏戰爭,不如說孫子講的是如何通過思想的較量無形中減少戰爭、避免傷害。無論是面對何種競爭的負責局面,無論身處怎樣的關係之中,切忌冒進,切忌逞匹夫之勇,而是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冷靜地分析、推演和判斷,要懂得「忍」、「先」之道,要把握「戰」或「不戰」的尺度,要在「謀」與「攻」上多思慮多做文章。
平靜往往是狂飆的先聲。運籌帷幄,智取於無聲無爭處,才是「善之善者也」。
(作者劉功潤博士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