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報對近兩年來該報刊出的所有《錯誤與更正》做了分類統計。在對這些文字錯誤進行量化分析之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拼音輸入法」的錯誤率是「字形輸入法」的9倍。
統計顯示,該報20個月中因電腦錄入造成的錯誤共1896處,佔錯誤總數的50%左右。而在與輸入法相關的錯誤中,因「同音輸入」造成的錯
誤,如「突破」誤為「圖破」、「重點」誤為「終點」等,共有1703處,佔90%;因「字形相近」造成的錯誤,如「緊」誤為「紫」、「租賃」誤為「租憑」等,共有193處,佔10%。鑑於這一統計的時間跨度長、範圍廣,且具有連續性,可以認為,其結果基本反映了拼音輸入法和字形輸入法造成我國出版物文字錯誤的比例。
另外一項調查顯示:在我國長期使用「拼音輸入法」的用戶中,有「提筆忘字」經歷者超過95%。這是因為許多人長期在電腦、手機上「打拼音」,已經習慣了用拼音「代替」漢字。越來越多的人「提筆忘字」,甚至不會寫字,這是千百年來中華文化中從未有過的一件怪事,這種現象與「拼音輸入法」有極大關係。
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文化
中國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其他文明發源地的文字,如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釘頭字、尼羅河流域古埃及的聖書字、美洲的瑪雅文字,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唯獨中國的漢字「長生不老」,青春永在。
正如國學大師饒宗頤所說:「漢字是中華民族的肌理骨幹,可以說是整個漢文化構成的因子。」「造成中華文化核心的是漢字,而且成為中國精神文明的旗幟。」就「書同文」而論,幾乎可以這樣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民族。同一文字的共同的歷史記錄、共同的文化傳承、共同的語言交流、共同的禮儀規制,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上的同一性和統一性。這是中華民族統一的最深層的文化基石,最可靠的精神線索。
在計算機時代,鍵盤輸入取代人工書寫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英語的輸入和書寫,基本上是用字母,輸入的就是書寫的。所以,使用英語的人不會因為長期使用電腦而「提筆忘字」。而我們用「拼音輸入法」輸入漢字則不同,輸入的並不是書寫的。
造成這一危機的根源,就是把拼音字母當成了思維和書寫的載體,而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卻變成思維和書寫的客體,漢字因此蛻變成漢語的「第二層衣服」,亦即成了拼音字母的衣服。這種主客易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對漢字的自我疏遠,是對運用漢字能力的銷蝕。
漢語中不計聲調的有效拼音只有400多種,而最基本的「國家標準漢字集」的字數是6763個,其中讀「yi」音的字有101個,發「li」音的字有88個,拼音與字形根本不能一一對應。
漢字的「音」是衣,「形」才是身。「棄形留音」,等於「捨身存衣」。「拼音輸入法」離開了對漢字造字元素的直接思考和運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漢字必將因此而形神俱滅,漢字本身所固有的文化遺傳基因,也將因此種輸入方式大行其道而喪失殆盡。
漢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
經過一代人的努力,我們終於突破了漢字輸入電腦的「瓶頸」,漢字也沒有在電腦時代被宣判「死刑」。但是,當前為了所謂的「不用學習」而盛行的「拼音輸入法」,實際上正裹挾著漢字在「拼音化道路」的迷途上前行。這是一個值得各界警惕的新動向。
「拼音輸入法」雖源於「漢語拼音方案」,但兩者不是一個概念。「漢語拼音方案」的貫徹,為推廣普通話,為規範統一漢字的讀音,發揮了劃時代的作用。然而,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主―輔」關係,是早有定論的。早在1958年,周恩來總理就強調:「首先,應該說清楚,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
應使「形碼輸入」成主流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漢字正走向國際,歐美多個國家已出現了「漢語熱」和「漢字熱」,常可見到外國人在「米」字格上練習寫漢字,其認真、其執著,的確令「提筆忘字」的中國人感佩。
「拼音輸入」的錯誤率竟然是「字形輸入」的9倍。這個驚人的數字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為了鞏固和傳承漢字文化,為了使漢字文化永葆活力而不變為「拼音文字」,筆者認為有必要就以下問題開展深入的學術大討論:1、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人「提筆忘字」是不是事實?2、越來越多的人「不會寫字」的原因是什麼?3、「拼音輸入法」對漢字文化的危害性何在?4、如何強化對漢字「形」的認知,保存並傳承漢字文化的內在品質和外在風骨?
在數字方式的字形編碼輸入法、查字法研究成功並達到實用化程度的今天,我們必須大講特講「拼音輸入法」危及漢字生命的嚴重性,必須大力強調和重點推廣那些科學實用、符合規範,依照「字形」和「筆畫」編碼的漢字輸入法,將「拼音輸入法」逐步淡而化之,至少不能使之愈演愈烈。無論在字母鍵上或在數字鍵上,均應大力提倡「形碼輸入」,使其成為主流。
「形碼輸入」應當成為中小學生的基礎素質和必備技能,應當儘快將依照字形對漢字編碼的輸入法和檢索查字法,納入中小學和對境外漢語教育的基礎教學之中,使人們每輸入一個字,每查一個字,就等於鞏固一次書寫。
(作者王永民系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楊桃源系新華社《?望》周刊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