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見一個熱帖,是一位剛生產完沒多久的新媽媽,氣急敗壞地吐槽自己的婆婆:
「我辛辛苦苦給他們家生孫子,結果一出月子,這老婆子竟然就撒手不管拍拍屁股走了!我好聲好氣去請她回來帶孫子,她用年紀大了不想再操勞做藉口。糊弄誰呢,她身體一直都好得很!等著吧,她現在不幫我帶孩子,到她老了,我可不會管她!」
這言論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討論。關於「婆婆應不應該幫兒媳婦/自家兒子帶孩子」這個話題,一時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但有意思的是,另一個關於「將一個孩子養大成人有多累」的問題下,評論清一色的變成了支持女性在將孩子養大後,在自己中年或者老年時期,輕鬆自在地去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如果按照第二個話題的說法,那麼第一個話題中的婆婆,已經將自己兒子養大成人,並在兒媳婦確實需要幫助的坐月子期間,也伸出了援手,這時候,再將本應是為人父母者的養育子女之責任,硬性地推到婆婆的身上,確實是一種不能夠推己及人,略顯自私的表現。
雖然自私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中國也有俗話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這並不代表,你可以讓其他人,也為你的自私買單。
用你自己的需求,去「綁架」別人,忽視別人也有自身需求,非要對方犧牲ta自身的需求來滿足你自己,這種做法不叫「為自己好」,而是確確實實的「損人而利己」。
正如作家冰臨神下說的那句話:「你不能自私到,認為別人都不自私。」
人與人的交往中,情商高者,必然掌握的一項本領就是設身處地、能夠為他人著想。而自私者的自私程度往往也有大小之分,最嚴重的一種,就是:
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他人的一切做法都應符合自己的預期,或者認為他人答應自己的要求是理所應當,一旦有不合自己意,就認為是他人虧欠了自己。
前幾天去健身房的時候,目睹了一場因儲物櫃而起的不大不小的爭執。
我進去時,一名長發女子正滿臉焦急地向健身會所的工作人員求助,說自己的衣物本來放在253號柜子中,櫃門沒有上鎖。但健身回來後,這個柜子竟然被不知是誰給鎖上了。
工作人員出去問了一圈,沒有人回應,便回來幫著把鎖給砸開。可沒想到,櫃門打開後,長發女放在其中的東西竟不翼而飛了!
這時候一位短髮女子進來更衣室,步伐款款地走到另一排的231號柜子前,打開櫃門,一下子將裡面的東西拎出來,說:「東西這不是在這裡嗎?那麼火急火燎的幹嗎?」
長發女一愣,發現那正是自己的衣物。便上前詢問是怎麼一回事。
短髮女滿不在乎地說:「哎呀,當時剩餘的柜子都沒有鎖扣,沒法讓我掛我的這種鎖頭,我就將你的東西拿出來放在另外的柜子裡啦。反正你本來也就不上鎖的嘛。」
被她這種態度惹得火大,長發女質問道:「我的東西在裡面,你問都不問一聲就把東西挪了,然後將柜子據為己有?」
「我又不知道這東西是誰的,怎麼問?」短髮女還理直氣壯的,「再說了,這柜子都是臨時的,不是我的,那也不是你的啊!」
幾個大媽看不過去,也幫著說了短髮女幾句。短髮女就直接將長發女的東西扔在凳子上,氣衝衝地扭身走了。生生像是大家一起合夥欺負了她似的。
眾人對她的行為,都十分無語。這明顯是一種將自己的意願擺在了所有人之上的極度自私之行為。
這類人的內在邏輯往往是,我覺得這麼做對我自己來說很方便啊,什麼?你不方便?你怎麼可以覺得不方便?你這人怎麼這麼自私、這麼過分,這麼不懂得為他人著想?
他們的自私程度,已經到了默認全天下人都要讓著他們的境界。別人的合理需求,對他們來說,那都是不應該存在的,如果存在,那就都是別人的錯。
可惜,完全不自私的人,只有無知無覺的傻瓜。若將別人都當成傻瓜,這才是世上最無知的傻。
其實不只是這種本身品性上就自私之人會有這種邏輯,有時候,日常生活中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時,我們這些普通人在不自覺中,處理某些事情時,也會偶爾有「認為別人都不自私」的情況出現。
某個星期二晚上八點半,我一個表姐在微信上突然發過來一條祈使語氣的消息:「幫我改個演講稿。」
當時我正在外面跟朋友聚餐,彼此好久沒見,早就說好了不醉不歸。
但表姐這是第一次在微信上跟我說話,且兩家人關係不差,我便如實說了正在外頭,得等我回去弄。
這時表姐火急火燎地說:「今晚務必定稿!後天就要上臺了,還要求脫稿演講!」我表示無奈,問她為何不早點提前準備,她聲稱她以為這個活動不會那麼快開始。
她一邊催促我,一邊給我發來了她的初稿。這份初稿,是用大段的網上歌功頌德式文字複製粘貼而成,不太客氣地說,就是全篇邏輯混亂、遣詞造句虛偽老套、事例陳舊且無感染力。
但表姐對於我改好後稿件的要求是:「一定要動人肺腑、感人淚下,一定要打動評委!」這基本上就等於是要求我重新替她寫一份全新的演講稿件。我表示時間上比較為難。
可一向還算溫柔的表姐,竟也咄咄逼人起來,一定要讓我在星期二當晚就將寫好的稿子交給她,這樣她才能夠在星期三背一背,星期四好順利上臺比賽,還要爭取拿獎的。
表姐其實是一時心急,這我理解。但她因為心急,就將壓力全都轉移到了我的身上,找上我幫她的忙時,就不自覺地認為我應該以她的需求為先。
這時候在她心裡,她所需要的演講稿是宇宙第一重要之事,她會覺得,我那些什麼朋友聚會之類的,都應該立馬停下來,趕緊回家幫她改稿子才是最要緊的。
在那個時間點,她已經因為自身利益,而認為其他人都應該「不自私」,都應該犧牲自我利益去滿足她。
這是一種認知偏差,是用不同的標準來衡量自身和他人的表現。在這種偏差下,自己再怎麼自私,都會覺得是別人不夠無私。
其實,我們都知道人性在本質上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是為了在自然和社會中獲取到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資源,從而使自身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但是,「利他」也是人類作為高智力的群居生物,千萬年來所形成的一種保持群體內部生態平衡的屬性。
利他包括基於基因選擇的本能和基於社會分工的協助。我們是生活於社會中的人,需要頻繁地與其他人發生互動,通過此種互動,達到資源交換和情感交流的目標。
所以,如果人人都過於強調自利,就會使群體中的利益分配合理性逐漸失衡,繼而危害到人類整體的發展和進步。這就是宏觀層面上,為什麼人類歷朝歷代的美德,都會抑制過度自私,推崇分享和奉獻。
而從微觀意義上來看,我們作為一個人類個體,可以自私,但不可以自私的毫不客氣。用這種損害他人的方式來滿足私慾,短期或許能獲利,長遠下去卻必定會反傷自己。
我們應該時刻記得,別人也跟自己一樣,對於周圍一切事物的第一選擇,也都是自私的。不應該用自己也做不到的無私標準,反過來去「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我也曾經在處境困難時,對於沒有向我伸出援手的親友有過怨恨。但不久後當我也遇到了向自己求助的朋友,又真的有心無力沒法幫上忙,那時我回想起自己那些親友的表現,發現果然是當時我自己的心裡,就默認了對方「不自私」,應該無私地滿足我的需求。
這種心態讓我產生了對方有負於我的感覺,其實,這都是因為自己在特定時候,自私心理佔據了主導的作用。
後來,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記住要給別人留出「自私的餘地」。在這個預留下的範圍內,別人做出什麼行為,都是基於他們自身利益的考量,即使不符合我的意願,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羅曼·羅蘭說過:「等到自私的幸福變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標之後,不久人生就變得沒有目標。」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時刻警醒,不要讓自己輕易迷失在自私的漩渦中,而是能夠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也能注重與他人的雙贏。
彼此互留自私的餘地,才能夠利人利己,在良性循環中,共存共依。
作者簡介:西風十日桃源,90後英國海歸碩士,影視從業者。中國古風與西方文化的交織體。外向孤獨患者。味覺鈍感,直覺敏銳,冷辣不忌。讀書觀影幾家話,談情論史一碗茶。詩酒趁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