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100年前,一種叫作「蝌蚪啃蠟」的飲料進入了中國。在1930年代,這家飲料商決定在英國《泰晤士報》有獎徵集Coca-Cola中文譯名,旅英學者蔣彝提交的中文譯名「可口可樂」被選中。在2008年,「可口可樂」中文譯名作為可口可樂在各國最好的譯名之一一度被印到了全球100多個國家的可口可樂瓶上。
回顧可口可樂的歷史,可口可樂大中華、韓國及蒙古區董事副總裁張建弢感慨地說:「可口可樂作為一個品牌來說,134年的歷史其實就是自我創新的歷史。從最早很簡單的一個物理性配方的革命,到今天不管是電子商務還是廣告的營銷,我們跟消費者直接地溝通、我們的物流管理、包括我們在中國的精準扶貧,都是在用服務業的標準在創造、在發展。」
「今年對中國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年份,同樣對可口可樂(中國)來說也意味深長,因為1978年12月13日我們在北京飯店與中糧進行重返大陸的業務談判。我們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宣布回到中國。那時候我們從香港拉了3000箱的可口可樂運到了北京,加上留在廣州的一部分,開闢了我們最早的兩個市場。」 張建弢說,那個時候兩塊五一瓶的可口可樂在市場上是非常奢侈的,主要在位於建外的友誼商店和一些大的賓館售賣。
「1984年美國的《時代周刊》刊登了一張以中國民眾為封面的照片,手裡拿著一瓶可口可樂。回顧這些,讓我們不光為歷史而自豪,而更多考慮的是未來。今天我們在全國每一秒鐘賣出的可口可樂都不止3000箱,中國市場已經變成可口可樂在全球第三大的市場。」 張建弢說。
據了解,走到今天,可口可樂在中國有45家工廠,其中在北京有2家工廠,本地員工超過99%,原料98%是在中國採購的。
「今天人們仍然非常神往地猜想可口可樂的神秘秘方,其實,我們的秘方已經不是那個神秘的咖啡色小瓶瓶,我們認為,可口可樂成功的秘方是真正地由服務業帶動起來的管理經驗和人才。創新讓我們從中國積累出很多讓全球羨慕和學習的經驗,當我們在看待服務業的時候,應該更多地看到一個產業鏈的存在。」 張建弢說,可口可樂今天出產的已經不單是一種飲料,在全國300多種產品裡面融入了我們45000名精英的研究人員、操作人員、運營人員、管理人員的智慧,這才讓我們有信心在以往的40年毫不猶豫地投入130億美元。例如2008年可口可樂將全球海外最大的創新研發中心落戶在中國,裡面有大量的北京人,包括中心主任就是擁有35項國際專利的科學家。
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可口可樂也有行動。張建弢提到,「在2013年雅安地震救災過程中,我們突然意識到可口可樂其實是一個物流公司,因為我們的產品星羅棋布,已經在全國形成了非常好的毛細血管布局,當災區發生人為災害、自然災害的時候,災民最需要的是乾淨的水。所以,那個時候我們發明了一個救災項目叫做『24小時淨水計劃』,希望24小時之內無償地將我們的產品在任何毛細血管的末端運到消費者、災民的嘴邊。而在九寨溝地震時我們創造了最快的記錄,就是9.2小時將物資送到了災區。」
「隨著中國營商環境的進一步改進,我們有信心能夠融入到現代服務業的大環境中,實現我們再一個40年的輝煌。」張建弢說。
責任編輯:葛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