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中文講解器的導引,你會詳盡地了解這座昔日皇宮,今日仍作為英國駐蘇格蘭部隊總司令部駐地每座主要建築的歷史淵源,來龍去脈。
沒有幾個小時恐怕很難走全看細,如果時間緊張那就隨著我的步伐找到要點,也一定保證你不枉此行。
愛丁堡城堡東側的波特卡利斯門是城堡唯一的入口,1571年由當時的攝政王莫頓督建,到維多利亞時代又增蓋了頂端的阿蓋爾塔。
一排突起的尖刺從舷窗下穿過使每位走過的遊客不免心留餘悸,回望歷史,從中世紀士兵到徵服蘇格蘭的愛德華一世,從瑪麗·斯圖亞特女王到當今的查爾斯王子,無不是沿著這條登城之路進入愛丁堡城堡,或以徵服者的姿態,或以守護者的堅韌在這一門之隔中變換著城頭的王旗。
沿著步道走上七十級臺階後一尊巨炮展現著十五世紀重武器時代的標誌,這尊蒙斯·梅格大炮是當時最先進的軍事裝備,全重達六噸的巨炮依靠著直徑半米的炮口一次可發射150公斤重的石彈。
半月形的炮塔平臺四周還保留著十幾尊十七世紀的守城火炮,在愛丁堡的制高點,遠處可威懾著福思灣,近處古老城池盡現於炮口之下。
蘇格蘭皇家騎兵衛隊博物館展出了英國軍隊中最驍勇善戰的蘇格蘭皇家近衛騎兵輝煌的成就,
三百多年來,這支部隊由三個早期兵團不斷演變成今日令人生畏的鐵騎,多次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從滑鐵盧到北非戰場可以說是戰功赫赫,無論是伊拉克還是阿富汗戰場也有該團的身影。
國家戰爭博物館位於總督府的後身,有兩幢建築構成,主要是介紹自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之後,蘇格蘭士兵作為英國軍隊重要的組成部分遠遠高於其它大英國協國家,
他們參與了英國的殖民擴張,克裡米亞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等等,獲得了無數榮譽。展室通過繪畫,軍服,勳章,家書,幻燈片等多層面介紹了過去幾百年中蘇格蘭士兵為英國所做的貢獻。
有戰爭必然會有戰俘,愛丁堡城堡在十八世紀也曾作為監獄存在,
1758年這裡關押了第一批法國戰俘,年齡最小是位才五歲的鼓手,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戰後,又是一批法國水手被關押在大會堂下面的地窖中,接著就是被搶掠貨物後的西班牙人,三次英荷戰爭後的荷蘭人,獨立戰爭中的美國人,反抗英國統治的愛爾蘭人,北方來的海盜丹麥人等等,通過還原當初監獄的原貌,也能看出那個時代囚徒的生活境遇。
坐落在城堡中央的大會堂是蘇格蘭自詹姆斯四世國王后發布國令以及舉辦國宴的地點,1511年建造完成,屋頂巨大木製橫梁在英國也數一數二,上面刻有蘇格蘭徽章和各種象徵物符號,房間經多次修繕,但這些橫梁始終沒有更換過。
在蘇格蘭與英格蘭輪番爭鬥中,這座大廳也做過兵營與醫院,如今樣式是按照中世紀格局復原,擺滿了冷兵器時代的盔甲、盾牌、長劍、斧頭,這些令人生畏的利器訴說著幾百年前蘇格蘭士兵抗擊英格蘭統治的昔日勇猛與鏗鏘意志。
城堡中最精彩部分莫過於那間被稱為蘇格蘭之光的房間,我想絕大多數來城堡參觀的遊客也是衝著這座房間而來,這裡展出象徵蘇格蘭最高權威的國王寶劍、王冠、權杖與斯昆石。
1494年出生於西班牙的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將象徵國王的權杖贈送給了蘇格蘭王詹姆斯四世,王冠由詹姆斯五世國王在1540年首次佩戴,1543年蘇格蘭瑪麗·斯圖亞特女王加冕的時候,除了斯昆石外都是第一次用於國王登基典禮。
由義大利製作的王冠珠寶曾經丟失過,1818年才被找到,二戰期間為防止德國入侵,王冠等寶物還被埋在城堡內中世紀廁所下面保藏。
事實上這四件蘇格蘭至上榮譽的瑰寶都曾被英格蘭掠奪,1707年兩國合併後英格蘭才歸還三件,而那塊蘇格蘭民族精神之石一直被壓在西敏寺愛德華王座之下,
1996年斯昆石才回到屬於它的故鄉與其它三件重器一同展示在世人面前。
如果單就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來說,愛丁堡城堡最會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故事當屬瑪麗女王跌宕起伏的一生,
英國人除了聊天氣就是喜歡八卦,他們把伊莉莎白與瑪麗兩位女王之間的糾葛編譯出了無數個版本傳揚,但歸宗其究還是落在城堡中那個分娩出蘇王詹姆斯六世後來變成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橡木小屋。
無論是瑪麗四處異國聯姻被伊莉莎白頻繁攪局,還是瑪麗一廂情願般逆襲屬下從未成功,這位好似曇花一現後迅速凋零的女人終究沒有逃脫上帝早已安排好的宿命,
最終以被伊莉莎白含淚斬殺的結局為自己生命劃上了最後的休止符,只留下後人可以參觀的1566年分娩小屋,也算是為大英帝國做出唯一正確的貢獻。
隨著一聲清脆的榴彈炮轟鳴,時鐘來到了下午一點,這是城堡保留的歷史傳統,1861年英國商人把這個做法從法國帶到愛丁堡,隨後停靠在福斯灣的商船就可以根據炮聲來校準他們的航海時間。
11至14世紀,愛丁堡在英格蘭與蘇格蘭國家爭鬥中數次易主,到斯圖亞特王朝第十位蘇格蘭王查理一世1649年離開,持續幾百年的蘇格蘭獨立王國就此終結,愛丁堡城堡如今用途依然是軍事基地,也許只有這炮聲能挽回蘇格蘭人逐漸消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