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Sir揚言第1148期
城中媒體的這條報導很有意思:記者採訪了今年廣東文、理科排名前十的學生中的19人,發現有17名高分生來自城市,只有兩人來自農村。高分生的家庭背景也非常集中,父母中至少一方為教師、公務員的達10人,父母均為醫生的有1人,父母至少一方為白領的有3人,剩餘3人的父母為生意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晉軍曾調研清華生源狀況,總結出一名清華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務員或教師,每年與父母起碼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國遊學的經歷。
之所以我覺得這條報導有意思,因為符合現在網絡上非常流行的×二代的說法。這個×可以是官,叫官二代,可以是富人,叫富二代,可以是文人,叫文二代,也可以是窮人,叫窮二代。總而言之改革開放30年,現在是到了看二代的時候,而傳統的說法是富不過三代,換血也要三代。
毋庸置疑,這樣的新聞很容易引起口水。因為現在的人們對於周遭同類的劃分標準太簡單了,大千世界一樣米養百樣人,但是人們只是熱衷於把人分成窮人和富人,或者官人與平民。這是所有吐槽的原始槽點。可惜世界並不是這樣的。
我們固然不能現在就判斷文科理科全省前十名得主已經成才。他們還是大小孩,人生的路還很長。但是就初中高中學業而言,他們無疑是佼佼者。有一個經濟殷實的家庭,有知書達理的父母,沒有傲人傲物的優越感,沒有人前抬不起頭的自卑,這些都是處於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生最珍稀的家庭背景。這只是一個方面。
讀書需要天分。當然讀書也需要幸運。遇到一個好的班主任,一群好的同學,一所好的學校,等等。這裡說的好不是官方授予的牌牌的那種好,而是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好。正如報導所說的,這些來自城裡的高分生,成長經歷高度相似。父母注重從小培養孩子,激勵孩子發展,挖掘潛能,多才多藝。他們普遍參加過付費的培訓,除了奧賽班和補習班,他們在小提琴、吉他、鋼琴、繪畫、芭蕾舞、西洋棋、拉丁舞等方面也有一技之長。就是我常說的那句話,勤有功,戲有益。
但絕不是出身寒門就一定要被成功拒之門外。不是說高考是中國現階段唯一還算公平公正可以改變農村孩子命運的大神嗎?只是對於鄉村的孩子來說,這個改變人生命運的龍門比起城裡的孩子要高得多。報導特別舉了一個例外:廣東茂名農村娃張才榮,是今年廣東理科前十之一,下田割稻、洗衣做飯,他樣樣精通,卻從未進過電影院,刻苦學習和題海戰術讓他成了高考高分生中少有的例外。
我無端或有端地想起來「文革」初期臭名昭著的血統論。那個時代出身越窮越光榮,然而社會還在假模假樣地告訴你:出身不由得你選擇,道路可以自己選擇。誰都知道這是鬼話。那個年代哪怕出身是下中農也覺得不夠光彩,最好是產業工人或者是僱農。僱農的意思就是一寸土地都沒有,靠打工為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走了整整一圈人們才發現原來貧窮是最倒黴的。倒黴就是自己辛苦一輩子,最倒黴就是要把貧窮的基因傳給下一代。
廣東人比較信奉中庸之道。所謂「阿駝行路中中哋」。大富大貴尤其是一夜暴富的家庭容易出敗家子,而且父母對孩子總是缺少除了錢以外的實質性關愛。太窮的家庭連飯都吃不飽談何學鋼琴練跆拳道?流行的一句話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安好就是衣食無憂,晴天就是兒女成才。 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