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傳承千年,包羅萬千,讓世界為之嘆服。其中俗語、民諺由販夫走卒、普通百姓口口相傳,在傳承的過程中又不斷補充、精煉,今天,俗語文化已是一門龐雜的學問。
俗語不僅在口頭上傳承,紙面上也多有記載。最為出名的莫過於明代編寫的《增廣賢文》,記載了大量的民間格言、諺語。
在教人對待財富上,有廣為流傳的「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
也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俗語:「夜草不肥勞病馬,橫財不富命窮人」。想賺錢,得先提升對錢的認知。
夜草不肥勞病馬
馬匹,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白天奔波勞累,稍有閒暇便餵馬吃些草料。夜幕降臨,人吃飯,馬吃草。
因為馬時刻處在運動中,能量消耗很快,縱然白天有過進食,但到了半夜三更還是會消化得一乾二淨。
眾所周知,馬是站著睡覺的,所以馬睡覺時也會消耗很多的能量。有經驗的飼馬者,都會在晚上半夜時分再給馬槽添一份草料。
馬的身體得到補充,自然越來越膘肥體壯,老話說「馬無夜草不肥」就是這個道理。若是「勞病馬」,則又另當別論。
別說是馬,就算是人,身染疾病的時候,都會出現厭食的情況。對於生病的馬,不管怎麼餵必然是日漸消瘦,很難吃肥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用「馬」而不是用其他的動物,是因為馬匹對古人的特殊性。馬,一般是不會宰殺的。
牛羊則另當別論,如果牛、羊、豬長得太肥,自然活不長。倘若是馬長得膘肥體壯,就會更加惹人喜愛。
對於馬來說,「吃夜草」無疑是一個變強、得到主人喜歡的機會,牢牢抓住機會,便能成為「馬上馬」。可若自身有問題,抓不住機會,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對人也一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提前做好準備,事到臨頭,手忙腳亂,機會稍縱即逝,事後怨天尤人,何苦來哉?
橫財不富命窮人
對應「人無橫財不富」,首先這裡的「橫財」,並不是指不義之財。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發現一份商機,忽然得到一份富貴,向來可遇不可求,倘若劍走偏鋒,飛來橫財很可能就會成了飛來橫禍。
關於「橫財」,曾有一個故事頗有名氣:
春秋戰國時期,遊說四方的孔子回到家鄉教書育人。孔子有三位弟子名氣極高,分別是孟子,顏回,曾子。三人皆是儒家學說的代表。
話說,孔子教學時,學生大多家境貧窮。很多學生丟失了筆墨紙硯,孔子很生氣,質問是誰偷的,大家便異口同聲說是顏回所偷,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顏回本心善良,孔子批評他,他也不分辨,依舊苦讀聖賢書。作為老師,孔子不止一位學生,孔子也不太清楚顏回到底是不是偷盜之人,於是便想了一個辦法。
一次,孔子用紅紙封上一錠金子,上面寫道:天賜顏回一錠金,然後丟在顏回回家的路上。
顏回見到金子後沒有裝入口袋,反而在紅紙上加了一句:「橫財不富命窮人」,然後重新丟到路旁,揚長而去。
孔子見此,知道顏回品德高潔,並非偷盜之人,將此事講與眾人聽,諸多學子聽後對顏回也非常敬佩,再也不欺負他了。
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掙下一份家業難,守住家業更難。沒有做好準備,不懂取捨,不知進退,哪怕有飛來橫財,也拿不住,留不下,甚至還會招來禍事。
顏回秉持君子之道,無功不受祿。於今人而言,更要明白「取之有道」的真義,該是你的逃不了,不該是你的莫多想,這就是銀子自己會跑路。
橫財多是非,這類錢財有時候不要也罷。踏踏實實做事,本本分分做人。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掙多掙少都是自己的。
況且唯有踏實,才能出實幹,才能學到東西,機遇來臨時才更容易抓得住。得魚,不如得之漁。
結語
古有《十富歌》,第一句便是「不辭辛苦走正路,自當富」。鑽營取巧終歸不長久,偶得富貴,殊不知禍福相依。「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行得正,才能走得直。
俗語:「夜草不肥勞病馬嗎,橫財不富命窮人」,沒有誰命中注定要窮困一輩子。脫離窮困,唯有自強,你若變強了,銀子自然會跑路來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