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裝影視劇裡,我們都能看到人們打尖吃飯,都是付的是銀子,而且在一些影片中,吃一頓飯經常要幾兩,而回顧銀子作為生意的流通貨幣開始,從古至今已有一兩千年,那麼我們好奇了,如果我們不小心穿越了,去哪個朝代好,賺錢快,走向人上巔峰,哈哈哈!!!勸大夥還是別做夢了,大白天的,還不如算算古代一兩銀子換算成人民幣相當於多少錢呢?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古代」這個概念實在太大,春秋戰國是古代,秦漢魏晉是古代,唐宋元明是古代,鴉片戰爭以前都算是古代,從有文字記載算起,古代跨越了幾千年,這幾千年當中銀子的購買力怎麼可能一成不變?還有,銀子跟銀子也不一樣,有成色很好的「九八足銀」(含純銀98%以上),有成色很差的「八五雜銀」(含純銀85%左右),也有虛擬的僅作為計價標準的「紋銀」(含純銀93.5%),它們的購買力肯定有區別吧?另外我們還得考慮地域差別,同一個時代,同樣的銀子,在京城可能不值錢,去鄉下卻可能很值錢。最後,一兩銀子在不同朝代的重量也不一樣,東漢的「兩」很輕,一兩不到十五克,唐朝的「兩」很重,一兩超過四十克。所以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加上很多限制條件:請問您指的是哪一年的、哪個地方的、什麼成色的一兩銀子?
國際白銀現價為16.435美元每盎司,換算下大約為3.7元每克,古代一兩白銀大約為40克,折合成人民幣約為148元。那不是說我們每個月上下也是古代幾十兩銀子收入啦?
No,你這樣算就太天真了!不要覺得我們現在有多厲害,盛唐時期,當時的一兩銀子折合為1000文銅錢,而當時的大米就只有5文錢一鬥米,於是就可以買200鬥米,一石等於10鬥,所以一兩銀子可買20石大米,折合成現在的人民幣就是一兩等於4000元人民幣,你說多不多?
就是宋朝都比我們舒服多了,吃喝玩樂,文藝典雅也沒社會壓力。西門慶給朋友在縣城買個「前後四間房」花了35兩銀子,這四間房是什麼概念,我們粗魯的認為是三室一廳毛坯光板房,面積怎麼也有80平吧。以我農村老家為例,蓋一棟一層的也差不多五六萬上下,這樣算下來一兩銀子差不多2000元。
而又讓我們來看看19世紀,清朝上下不爭氣,白銀大量外流,北京市面上的白銀分碎銀、銀錠和銀元三種。碎銀和銀錠都是「國產」的,成色不一,作者以紋銀為例,計算出一兩銀子的標準重量:37.31克,以及一兩紋銀所含純銀的重量:34.9克。像這樣的一兩銀子,在公元1884年的北京能買到七十多斤(市斤)普通大米,鑑於現在普通大米每斤賣到兩三元左右,可以估算出當時一兩紋銀大約相當於現在200多元(僅就買米而言)。銀元也是19世紀北京的常見貨幣,清朝政府鑄造銀元較晚,當時中國的銀元主要靠「進口」,有來自墨西哥的鷹洋、來自英國的站洋、來自日本的龍洋(後來光緒年間鑄造的銀元也叫「龍洋」)。
而到了民國以後,銀子慢慢就退出貨幣舞臺了,總的來說一兩銀子折合到今天,比較靠譜的估值範圍應該是150~200元人民幣。現在銀子大都以首飾、物件等形式存在更具價值!
所以回顧古今,我們發現,時代不同了,政策不一樣,貨幣價值也不一樣了。不過不管怎樣,現在的我們豐衣足食,不會像古代經常鬧饑荒,就別想著穿越的事了,現在小日子過得幸福就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