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成都後花園:汶川地震後都江堰的五個地標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兩千餘年前,李冰父子修都江堰,鑿玉壘山,馴服的岷江水從玉壘山中穿行,被截斷的山丘成為江中孤島,喚作離堆。

  千年以來,離堆前的江口處漸漸形成了一座城市。城市以離堆為中心呈扇形分布。無論是草廬泥舍,還是後來的高樓廣廈,都像跪拜的臣子,面向離堆,祭祀徵服自然的奇蹟。千年以後,這座城市叫做都江堰。

  都江堰呼吸著青城山的山風和岷江岸的水汽茁壯成長。汶川地震後,都江堰受損嚴重,城區超過50%的建築需重建。所幸城市抗擊自然的精神風骨猶存,為設計重建方案而進行的調查已展開,人們正在為美麗的明天而努力。這座以徵服自然為驕傲的城市,正在將驕傲延續。

  傷懷離堆

  離堆公園曾是都江堰市最安靜的地方。

  公園之內有聞名遐邇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浩蕩的岷江水,從魚嘴處分流為二。內江之水,過飛沙堰,穿寶瓶口,輕擁玉壘山後,直撲西蜀平原。

  玉壘山上修有二王廟,廟內供奉著李冰父子。因開山引江灌溉天府的壯舉,李冰父子被蜀人視之為神明。

  玉壘山對面沿江的甬道上,透明的陽光穿過銀杏樹的枝葉灑落而下。平日,許許多多買有年票的都江堰市民,踩著陽光的影子,悠閒踱步。

  這幅美好的畫卷,在5月12日下午,被無情撕碎。

  大地震從18公裡外的汶川襲來。當時,離堆公園景區工作人員周川好和5名同事衝出辦公室。地面劇烈搖晃,6個人緊緊拉住手,試圖在顛簸中穩住身子。

  震波未消,周川好甩開同事,發了瘋似的向飛沙堰的觀景亭跑去。20餘分鐘後,他跑到目的地,看到玉壘山山腰上的二王廟,開始整體滑移和下沉。掩映在樹木中的紅牆黑瓦,化作一片狼藉。

  當時,園內的一切對外聯絡全部中斷。周川好跑回辦公室取來相機,一路察看古蹟受損情況。

  二王廟內,李冰父子的神位,已無法分辨本來面目。泥石流衝垮了戲樓、廂房、52級梯步、照壁、三官殿、觀瀾亭、疏江亭和圍牆。廟宇的前山門已扭曲變形,歷代皇帝御筆石刻和眾多古人匾額,深葬於泥石流中。

  二王廟內遍地瓦礫,已無可立足。周川好站在廢墟上,呆呆地看著山下轟鳴的岷江。

  岷江水依舊激流如箭,只是顏色從原本的清碧,變為濁黃。

  這座始建於1500年前的古剎,歷史在這一天定格。

  當日下午,千餘名遊客被緊急疏散。在公園門前的廣場上,驚魂稍定的市民聚集在一起,他們開始打聽二王廟的情況。周川好想瞞住這個消息,但消息很快被疏散出的遊客傳開。

  大量市民試圖湧入公園,看一眼二王廟的現狀。出於安全考慮,周川好拒絕了,「我理解他們的心情」。

  周川好在離堆公園工作逾10年,二王廟如同親人一般。對許多都江堰人而言,李冰父子就是城市的精神圖騰。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被都江堰人視為李冰父子的生辰。祭祀傳統可上溯千年。

  上世紀90年代後期,當地政府將祭祀活動改為廟會。彼時,二王廟前人流熙攘,各類商販雲集,大殿前的52級梯步上,市民們摩肩接踵,表情虔誠。

  每次,周川好都負責維護景區秩序。他記憶中,總有市民帶著年齡尚小的子女,去二王廟的主殿,許願後敬上一炷香,然後給孩子講李冰父子的故事。

  主殿對面的戲樓內,古老的川劇正在上演。而在離堆公園門前,搭建有舞臺,受邀而來的明星們,演唱著現代歌曲。傳自不同時空的聲音,演奏著都江堰人自己的節日。

  而今,這一切不復存在。除二王廟外,園內的伏龍觀等多處古蹟受損嚴重。國家文物局專家勘察後表示,垮塌的古建築基本上無法修復,只能重建,二王廟的修復重建方案需兩三年後才能論證得出。

  在玉壘山腳,記者問周川好,今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會不會在倒塌的二王廟前祭奠。

  他沉默了,許久不說話。

  岷江邊,江鳥鳴聲陣陣,好似嗚咽。

  半壁青城

  都江堰市區西南16公裡是青城山。穿梭於市區和青城山的長途車上,時常可見「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的字樣。

  這是都江堰人的驕傲所在,拜水是城市的精神寄託,問道則為城市的文化底蘊。

  73歲的袁中友祖居在青城後山的泰安古鎮中,青城山是他童年時的玩伴。他在山內的竹林中採竹筍,在山前清可見底的河水中洗澡,在山對面的祖屋中居住。

  後來,青城山漸漸熱鬧,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尋訪古蹟,來看細雲繚繞的群山。

  1988年,袁中友和3個兒子開了泰安古鎮內的第一家旅館,取名叫龍溪苑,生意紅火。隨後,越來越多的農戶不再耕田,開起了農家樂旅館。

  上世紀80年代後期,青城山的旅遊資源被逐漸開發。散落的飯館旅店,綿長的白牆黑瓦,泰安古鎮以獨特韻味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青城山覽勝的人們,喜歡在這裡駐足。

  在青城前山,景區工作人員陳剛也為熱鬧的生意動心,他以員工優惠價格承包下了前山的遊仙驛站。剛進前山的客人,可以在此飲茶。旺季時,每日進山遊客達萬人。

  2008年,他得知,景區定下的年度門票預計收入目標為1.7億元。

  地震前那一刻,陳剛正給客人倒著毛峰茶,數十名客人在驛站前的涼棚下打量著青城山。而在後山的泰安古鎮內,袁中友在自家旅館的院內擺上3桌酒席,席間還有數名外國遊客。席上剛擺上一鍋當地名菜「白果燉雞」。

  然後,地震發生了。

  14點28分,大地發威。青城山開始搖擺,前山的道觀開始坍塌,觀山纜車搖晃如鈴鐺,海拔1260米的青城最高峰上,老君閣幾乎被夷為平地,一位遊客在搖晃下被甩出峰頂護欄。後山的山脊地面從中間開裂,巨大的泥石流瞬間湧向兩處山谷。後山的千年古剎泰安寺內,佛像倒地,大殿移位。青城山不再寧靜

  陳剛扔掉茶壺,帶領著客人跑出涼棚,瓦片如雨飛襲而至;後山的小院內,袁中友死死抱著院中的大樹。他親眼看見,對面的房子塌了,一對從成都過來的夫婦被埋其中。

  因需疏導大量遊客,且已無路進山,青城山景區後山處的處長劉寬是在震後第二天上午,才通過一條小路爬上被大自然封鎖的青城後山。

  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頂,劉寬第一次看見震後的青城後山全貌。

  三分之二的遊山道路被毀,架於山腰的龍隱峽棧道全部被毀,百餘處觀景亭被泥石流淹沒得僅剩簷角。五龍溝內,著名景點三潭瀑布水流斷絕,瀑布下面積約20平方米深約6米的水潭被完全填平。

  青城山直接損失超過20億元。後山百餘景點只剩7處,幽絕天下的青城山僅餘半壁。

  「找不到合適詞語來形容心情,大自然太殘酷了」,劉寬說他當時腿發軟,口中發苦,想哭卻哭不出來。

  工作9年,劉寬是青城山後山景區的締造者之一。2002年和2005年,他曾參與對景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改造。而今,這一切被淹沒在碎石和泥土中。

  比劉寬更牽掛後山情況的是老人袁中友。

  地震後,兒子勸他,全家搬走到別處居住。老人執拗地不願離開青城山。他說,青城山已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每天晚上,袁中友就住在院子裡的帳篷中。

  帳篷後是倒塌的賓館。帳篷對面是巍峨的青城後山。後山蒼翠的林木中,一道道土黃色的滑坡猙獰刺眼,如同一道道淚痕。

  夜啤廣場

  岷江水流入都江堰市市區,便分為走馬河等多條水系。水流穿過城區,沿河兩岸是夜啤酒廣場。

  夏秋之際,華燈初起時,絡繹不絕的遊客和當地市民喜歡前往河邊暢飲,當地人將這種休閒方式叫做喝「夜啤」。

  喝夜啤,已成為都江堰人生活的一部分。夜啤廣場最熱鬧的地方在離堆公園旁的南橋邊。

  37歲的羅建是其中一家夜啤店的老闆。店名「岷江漁夫」,已開業7年。

  店內共有10張桌子,均設在臨江的長廊內,主要賣田螺和麻辣大蝦。旺季時,羅建會招聘七八名服務員。

  彼時,酒客滿座,常有客人趴在江邊的護欄上,邊聊天邊等座位。

  箱包店老闆郭石曾是酒客中的一員,從四川安縣來到都江堰市做生意3年的他,早已在潛意識中將自己當作都江堰的一員。

  他很快接受了喝夜啤的傳統。在他的記憶中,每晚夜啤廣場的紅燈籠連串掛起,成捆的雪花啤酒和冒著泡沫的扎啤被擺上桌面。他喜歡一邊用手剝著蝦殼,一邊和朋友聊天。

  「聊什麼都可以,喝多了就吹吹牛,或者唱歌。」郭石說,在夜啤廣場,有很多安徽的年輕人,背著音箱,懷裡抱著電吉他,手持麥克風,只需20元錢就可以隨便點歌,高興了還可以自己唱。

  他說,都江堰人性格溫厚善良,喝醉了除了喜歡唱歌外,很少鬧事。在江邊酣暢淋漓地喝啤酒與唱歌,已經成為他最美好的回憶。

  夜啤店的生意越做越好後,羅建在酒店旁的南橋社區買了樓房。三口之家,夫妻倆經營酒店,兒子讀初三,生活和喝夜啤一樣酣暢。

  5月12日那天中午,羅建和往常一樣,到市場買河鮮,他正在廚房收拾魚時,地震襲來。家裡的樓房成了危樓,羅建一家人搬到了河邊的帳篷中。

  「別叫我羅老闆,現在都受災了。」羅建苦笑著說,家人平安就已經是萬幸。

  他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在樓房內給兒子做條魚,但他也知道,這個願望很遙遠。他說,將來還要再開夜啤店,但這是更為遙遠的事,「元氣大傷了,都江堰人很久都沒心情喝夜啤了」。

  傍晚時,羅建來到江邊,啤酒長廊空空蕩蕩,破損的玻璃櫥櫃倒在地面上,記錄著當時的慌亂。紅燈籠尚在,隨著江風搖搖擺擺。

  他拎了兩瓶啤酒,是地震時從店鋪中搬來的。「喝點酒壓壓驚」,他幹了一瓶啤酒,然後沉默。雖然江風和濤聲依舊,他卻說:「怎麼也喝不出當時的感覺。」

  喝完後,羅建想摔瓶子發洩,但終於沒有摔,瓶子還可以用來裝水。

  郭石的帳篷離羅建家的不遠,他撿來一塊招牌擺在帳篷口,招牌上寫著「離堆啤酒第一家」。

  郭石說,夜晚風大,牌子可以用來擋擋風。

  傷心聚源

  從市區中心的離堆公園開車向東南約12公裡,是聚源鎮。許多農村孩子在這裡積攢著進城的夢想,聚源中學是這夢想的搖籃。

  聚源中學從未想到以這樣一種方式成名。

  這座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的農村中學,一直試圖擠進都江堰名校之列。農村娃的勤奮認真,給了學校機會。

  1986年,學校建成了第一座3層高的教學樓,1996年又在教學樓東側接了一座3層高的教學樓,同時把老教學樓加蓋為4層。此時,聚源中學已因首創農村初中寄宿制教育而聞名全市。

  學校西側的小超市老闆高女士已在此地經營7年,她已經習慣聽學校每日上午響起的眼保健操的廣播聲。

  小超市生意最好的日子是每周一的早晨。那時,從家裡趕回學校準備住宿的學生,總會在這裡購買大量食品和文具。

  高女士說,賣得最好的就是原子筆、水筆以及筆記本,「農村娃們都喜歡學習,零食和玩具買得很少」。

  學生們的用功,贏得了回報。在聚源中學校園內的展板上,記錄著輝煌的戰果。

  「2005屆畢業班取得了優秀的成績……成為都江堰市農村中學第一名……」

  「2006年,我校畢業班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2007年,我校畢業班取得豐碩的成績,又是歷史以來最好的一次……」

  歷史在這裡斷裂。2008年5月12日下午,大地震震垮了聚源中學的教學樓。樓內上課的273名學生和6名老師遇難,10名學生失蹤。舉世同悲。

  初二(3)班的馬國峰是幸運兒之一,當時他在操場上體育課。活著,對他是一種偶然。

  救援結束後的許多日子裡,他喜歡爬上教學樓廢墟,靜靜地看頑強聳立的教室黑板。一開始他還哭,後來他變得不愛說話。

  地震過後第5天,高女士第一次回到小超市。她捲起捲簾門,收拾了一下櫃檯,然後呆呆站立。她妹妹的兒子,在聚源中學讀初三,地震時遇難。她勸了妹妹5天,同時也勸慰自己。

  小超市基本沒生意。她說,開業只是因為多年來的習慣。她知道,數米之外的聚源中學已是一片廢墟。

  5月27日,馬國峰複課了,地點在距聚源中學千米的聚源小學。

  他告訴我,他這些天老做夢,一個夢是學校又塌了,連老師和他在內活下來8個;另一個是他夢見學校又建起來,從來就沒倒過。

  兩個夢反覆折磨著他,帶著恐懼或喜悅。

  馬國峰的同班同學謝強,小學就是在聚源小學就讀。讀了兩年初中又回到原來的小學,一切對他來說熟悉又迷惑。

  他說好像時光倒流,他說希望一切都沒發生。

  震後商街

  一切已經發生了。

  在城市街頭,巨幅的商業廣告被撤下,換成抗震標語。許多標語牌的背後,是垮塌的廢墟和布滿裂痕的危樓。

  李冰精神已被寫入抗震標語。都江堰人在懷念垮塌的二王廟,也在試圖延續著李冰精神,繼續與自然抗爭。

  讓都江堰人欣慰的是,除卻魚嘴處遍布裂痕外,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未受損。

  這讓都江堰人安心,他們試圖重尋往日的秩序,儘量恢復城市的過去。公交車開始恢復運行,穿梭於許多古香古色的站亭之間。漆成黃色的計程車也重新上路,和過往一樣的打表,穿梭,審視城市。

  胡朝俊是都江堰市的一名的哥,地震過後許久,他也沒有上班。「滿城都在哭,總能見到廢墟,心裡太難過,沒法開車」。

  胡朝俊開計程車已經8年,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大量遊客湧入都江堰市,這讓他的生意越來越好。他總是熱情地向遊客介紹美麗的都江堰,「比如購物就是百貨大樓,買衣服就去幸福路」。

  胡朝俊所說的百貨大樓,是指成都百貨大樓都江堰店。

  地震過後數日的百貨大樓,一個斷臂的模特,孤單地矗立在櫥窗內。通過玻璃門,大廳地面上凌亂散落著各類包裝,扔得最多的就是應急照明燈的紙盒。

  在以賣服裝聞名當地的幸福路上,林林總總的品牌店房門緊閉或者已成危房。一家著名品牌的旗艦店內,溫州人老徐正在收拾貨物。

  老徐來都江堰市已10年,從小本生意到加盟品牌店,都江堰市記載了他的創業歷史。他說,他已經分不清是溫州人還是都江堰人。地震後,他決定暫時回溫州。溫州人的生意頭腦,讓他選擇等待和觀望,但城市情結,讓他難捨都江堰,「我會回來的,一定會」。

  地震後,都江堰市國土資源局對青城山鎮等9個鄉鎮的外遷意願展開調查。調查結果於6月得出。屆時將根據結果展開災後安置和重建。

  此外,都江堰地區已有2000餘災民入住臨時安置的社區,7個對口省市援建的27萬套安置房正在建設中,重建工作正有條不紊地展開。

  在一所帳篷小學內,一名剛複課的小學生寫下他的兒童節心願,也道出了胡朝俊等許許多多都江堰人的心聲,「我希望在六一節那天都江堰會變成以前的樣子」。

  孩子的心願充滿希望。

  在充滿希望的等待中,城市的傷痕或可平復、癒合、淡去。(記者 王鵬 盧國強 都江堰 圖片除署名外 均由本報記者 任峰濤 攝)

相關焦點

  • 都江堰女生經歷5-12地震後又遇日本強震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11日訊(記者 吳柳鋒)3月11日,日本發生8.9級強震,首都東京有強烈震感,身在東京的都江堰女孩塗夢下午簡單向記者報了平安後,音信全無。直到晚上10時許,塗夢的QQ表情終於由灰變亮,籤名也變成了「我沒事,很平安,大家放心,謝謝大家關心。」她告訴記者,她正披著別人的衣服暫住在同學家裡。
  • 成都軍區將「功勳舟」捐贈汶川地震博物館 - 要聞速遞
    5月11日消息(通訊員王軍 劉柱)5月8日上午9時,建川博物館又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成都軍區駐川「鐵拳師」專程前往即將開館的汶川地震博物館,捐贈了包括被災區群眾稱為「水上生命線第一舟」的衝鋒舟、「震中第一爆」的引爆器、「第一所帳篷學校」的帳篷和某集團許勇軍長和阿壩州委書記穿過的衝鋒衣等10多件珍貴的抗震救災歷史實物。
  • 成都軍區向汶川地震災區捐贈衣被
    新華網成都10月6日電(記者劉永華、朱映濤)成都軍區6日開展了向四川地震災區「送溫暖、獻愛心」捐贈活動。 6日11時,成都軍區機關部分幹部戰士和離退休老幹部代表500多人來到捐贈現場,許多人捐出在假日期間專門為災區群眾購置的新衣新被。短短1小時內,成都軍區機關共向災區捐贈棉被3500多床、衣物11600多件。
  • 汶川地震對動物影響評估報告出爐 老鼠增多
    汶川大地震後,災區的青蛙、蟾蜍等兩棲動物少了,以長尾鼩和短尾鼩為代表的食蟲目動物的相對比例則有所上升。剛剛出爐的《汶川地震對小型陸棲脊椎動物的影響評估報告》顯示,地震不僅給災區山體植被帶來極為嚴重的破壞,對小型陸棲脊椎動物的數量和分布等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我國第一個汶川地震博物館在成都對公眾開放
    5月8日,幾位成都軍區駐川某部戰士將一輛抗震救災中使用過的軍用摩託車移到汶川大地震博物館。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新華網成都5月11日電(記者王洋、苑堅、馮昌勇)11日下午,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在成都大邑縣的建川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據悉,這是汶川大地震後我國建成的第一個地震博物館。汶川大地震博物館耗資3000餘萬元,有30多個展廳,收藏了5萬餘件與汶川地震有關的藏品。
  • 汶川地震五周年:致殘學生的大學夢
    中新社都江堰5月11日電 題:汶川地震致殘學生的大學夢  中新社記者 徐楊禕  「我以後想去廣州師範學院讀心理學,做一名心理醫生,幫助更多的人。」16歲的尚婷說話時臉上綻放著笑容。  汶川地震導致尚婷雙腿截肢、左眼失明。她離開家鄉映秀,成為都江堰友愛學校百餘名殘疾學生中的一員。
  • 汶川地震周年祭_中國網
    地震後,國家在抗震方面對重災的一些地區要求抗震設防的標準要有所提高,尤其是對中小學更加關注,要求對中小學的設計增加一個抗震的等級。 22:05:31  中國網:2009年5月9日至11日,成都軍區空軍連續三天派遣直升機航拍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和彭州地震重災區重建情況。
  • 成都軍區部隊支援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記事
    隨著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進入高潮,各種建築材料尤其是紅磚需求量極大,大量建築材料急需從外省市運往災區。由於路途較遠,運輸成本較高,紅磚的到戶價格在震後猛漲。災區告急!「群眾的需要就是命令!」中央軍委一聲令下,一支支不久前才從災區撤離的部隊再次緊急出發。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 汶之傷,國之痛——汶川地震12周年紀念日
    在汶川大地震中她失去了包括母親、兩歲女兒在內的10名親人,但始終堅持在救災一線,因過度勞累曾多次昏倒在救援現場,被稱為「中國最堅強女警察」。全國人民看到照片後無不心痛哽咽。孩子,希望你在天堂能夠好好的!
  • 汶川地震 動物命運種種(組圖)
    其實,在「5.12地震」中,「人獸情未了」的故事還有很多。  彭州兩隻義犬——「前進」和「乖乖」在廢墟中守護六旬王老太8天8夜的故事廣為傳誦,它們現在已經被成都「愛之家」小動物救助中心收養。  山東消防隊的搜救犬「閃電」,在8天內連續工作不下80個小時。它的後腳掌被突起的鋼筋扎傷了都沒吭聲。
  • 汶川大地震中的生命大營救——成都軍區總醫院汶川大地震救災紀實
    「5·12」汶川大地震當晚,成都軍區總醫院在籃球場展開大規模救治成都軍區總醫院,汶川大地震震區最大的一所軍隊綜合性醫院,在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及時、英勇而堅定地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生命大營救。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離成都軍區總醫院下午上班還有
  • 濟南軍區18000名官兵緊急馳援四川汶川地震災區
    新華社成都5月13日電(記者張玉清、黃書波)濟南軍區18000名官兵13日凌晨受命緊急趕赴汶川災區搶險救災,軍區及所屬兩個集團軍的3個先遣指揮組和5支醫療隊共160名官兵已於15時45分抵達成都雙流機場。
  • 成都外教汶川地震時救出8人 3年後才為人知(圖)
    三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後,英國《太陽報》評論他是救援英雄,報導他一次性救了8個人。三年後,他成都的同事才得知這件事,感嘆這位身材清瘦的外教太低調。  日前,這位名叫Matt的成都理工大學合作辦學老師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的專訪,談起三年前那次壯舉,他說:「我不是英雄,我有救援技能和救援經驗,有能力就該去幫助別人。」
  • 汶川地震10年,災難不會讓人成長
    文章來自「新世相」Sayings:離 5·12 汶川大地震已經十年了。今天的故事,來自 10 年前親身經歷了那場地震後倖存下來的人。去年 8 月九寨溝地震時,我們寫了一篇《9 年後,我還是沒有跑出去 | 震後餘生》。
  • 汶川地震最後的倖存者:幸運 用"一指禪"交流也快樂
    汶川大地震中被垮塌辦公樓掩埋。5月20日凌晨1點被救援隊成功救出,被困178小時22分鐘。是汶川地震被困時間最長的獲救者。汶川地震時,他被埋了100多個小時,最終獲救。10年後……地震十周年他重返震中映秀灣電站5月8日下午,淅淅瀝瀝的小雨中,一輛軍綠色的越野車,從都江堰入口駛入了都汶高速,由於剛做完腰部手術,不能久坐,馬元江把副駕座位放倒,後仰躺在了上面。
  • 作家李鳴生七入汶川地震災區採訪 多次躲過死神
    所以說,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最大區別,就是唐山大地震留下了一大批失去父母的孤兒,汶川大地震留下了一大批失去孩子的父母!我採訪過一些心理學專家,他們告訴我說,一戰、二戰、越戰後,不少軍人都有心理創傷且伴隨終身。唐山大地震後,有專家對2000多個倖存者做過調查,其中87%以上的人都有心理創傷。因此地震之後,重建生活的家園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廢墟上重建心靈的家園、重構民族精神的大廈,我認為更重要。
  • [圖文]耿慶國:預測汶川地震驚人內幕
    1956到1971年全國46個符合耿慶國標準的大旱區(面積大於二十五點二萬平方公裡)其中三十九個在發生特旱一到三年半時間發生六級以上地震。(至少一次)比例是百分之八十四點八。百分之十五點二大旱區沒有發生。  1470到1974五百零五年華北氣象資料統計。華北及渤海地區大旱後一到三年發生強震(六級以上)的比例是百分之八十,不發生比率是百分之二十。
  • 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祭:「思念埋在心裡,繼續前行」
    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祭:「思念埋在心裡,繼續前行」     55月12日下午14點28分,汶川縣組織的「追思親人,感悟生命——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祭」活動在映秀鎮漩口中學遺址舉行,來自各地的近2000名民眾匯聚在這裡,靜默佇立,深切哀悼在抗震救災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和地震中的遇難同胞。  追思大會開始前一小時,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群眾就已將遺址前的小廣場擠得水洩不通,遺址廢墟上一面鮮豔的國旗迎風招展,似乎也在哀悼逝去的人們。
  • 距離汶川大地震震中4公裡 真實現場慘烈還原
    前一天我們穿越成都無人區大崩山、歷經「懸空密集滑梯群」+「水上漂」磨難,終於抵達既定宿營地——龍洞子。龍洞子夜幕尚未開啟,小雨依舊淅淅瀝瀝。一些隊員穿著衝鋒衣圍著火堆,開始對進入無人區後遭遇的種種艱險懊悔。有人甚至開始對早晨離隊返回都江堰的個別隊員,羨慕嫉妒恨……但的確不能怪他們嬌生慣養不能吃苦耐勞。基本沒任何戶外經驗的隊員們,壓根兒就沒想到此行竟如此艱難。
  • 與災區人民在一起 中央政治局九常委的「汶川足跡」
    新華社記者鞠鵬攝2009年5月11日至12日,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到四川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這是胡錦濤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一起,在剛剛建成通車的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廟子坪大橋上看望慰問公路建設者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