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恐怖主義定義涉及國家利益 各國難以統一

2020-11-26 中國網

攝影:中國網 王銳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問題專家李偉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時談到反恐問題,中國網進行現場直播。

他表示,各國對恐怖主義定義的爭議不是理論上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國家利益。

李偉認為,如何定義恐怖主義難以形成一個全世界、全球都行之有效的界定和標準。他說,這個問題說起來很複雜,比如說,美國說:反恐要採取雙重標準。什麼叫雙重標準?好比車臣的恐怖主義,俄羅斯說是恐怖主義,美國說不是。而按照美國的標準認為是的東西,按照俄羅斯的標準認為不是。畢竟在當前國際的大背景下,各個國家在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中的國家利益有所不同。

李偉認為,恐怖主義定義的爭議不是一個理論上的問題,而是涉及國家利益,即這樣界定恐怖主義是最符合本國的國家利益。如果真的有一個統一的關於恐怖主義的定義標準,需要什麼樣的前提?有兩點:第一點,國家主體不存在了,到達了共產主義,全球真正的是地球村,那麼關於恐怖主義問題的定義可以達到統一。第二點,所有國家的利益達到高度一致,這個恐怖主義定義也可以統一。

他說,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期內,會看見關於恐怖主義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和界定。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在不斷的通過聯合國推出反恐的綜合公約。國際社會必須在反恐上齊心協力,一致反恐,否則就出現「反恐反恐,越反越恐」,這是關鍵之一。(範筱)

相關焦點

  • 恐怖主義定義再思考
    然而,長期以來對於恐怖主義的定義莫衷一是。產生分歧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個國家、機構、學者由於文化背景、學術理念的差異而導致的認識差別,另一方面正如美國學者理察·魯賓斯坦(Richard Rubenstein)所言,「恐怖主義」一詞本身就包含著道德判定的含義,對其精確定義必然夾雜道德判斷和政治形態,難以形成統一標準。
  • 丁學良: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尚無統一定義
    核心提示:丁學良認為,恐怖主義的定義還有非常模糊的界限,所以如何在法律上對恐怖主義的行為進行定義,這是全世界的到現在為止很難達到共識的一點。恐怖主義的定義有四點,恐怖主義的手段,針對無辜者,在社會的整個層面上,造成恐怖心態,除此之外,發動這種襲擊的個人帶有一種普遍性的仇恨。
  • 《反恐法》獲通過 對恐怖主義作出明確定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第36號主席令予以公布。法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對恐怖主義作出明確定義  反恐怖主義法共十章97條,對恐怖活動組織和人員的認定、安全防範、情報信息、調查、應對處置、國際合作、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規定。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反恐怖主義法律制度建設,中國的反恐怖工作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進行。」
  • 反恐法草案有新修改 進一步明確恐怖主義定義
    今天被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繼續審議的反恐怖主義法草案進一步完善了恐怖主義等定義,將恐怖主義的定義修改為:「本法所稱恐怖主義,是指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製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的主張和行為。」同時,根據有的地方、部門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草案將恐怖主義、恐怖活動等定義從附則移到總則。
  • 從法國大革命到9·11,「恐怖主義」由誰定義?
    那麼,究竟什麼是「恐怖主義」?誰有權力定義「恐怖主義」?21世紀的前二十年裡,我們在面對查理周刊事件、倫敦和馬德裡地鐵的爆炸案時,似乎很難質疑 「恐怖主義」一詞的確定含義:它是一種絕對的惡行,是少數能將全人類團結起來共同打擊的敵人。然而,「恐怖主義」的界限並不總是如此清晰。
  • 反恐法草案進入三審 「恐怖主義」定義再明確
    反恐法草案進入三審 「恐怖主義」定義再明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21 20:0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鄒偉、陳菲)21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的反恐怖主義法草案三審稿,對「恐怖主義」定義、涉恐信息報導傳播等問題作出進一步明確。
  • 沙特法律將無神論思想定義為恐怖主義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資料圖)  據美國《紐約每日新聞》4月2日報導,沙特國王阿卜杜拉(Abdullah bin Abdul Aziz Al Saud)近日公布新法,將所有無神論者貼上恐怖分子標籤,稱他們威脅國家團結和公共秩序
  • 首部反恐法草案進入二審,完善恐怖主義定義和反恐制度措施
    首部反恐法草案進入二審,完善恐怖主義定義和反恐制度措施 新華網 2015-02-25 20:52 來源:澎湃新聞
  • 反恐怖主義法草案進入二審 進一步完善恐怖主義等定義
    反恐怖主義法草案進入二審 進一步完善恐怖主義等定義 Lawmakers weigh China's draft anti-terrorism law
  • 維護國家安全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它的產生交織著不同利益的鬥爭,但其作為上層建築,都被賦予對外對內兩種職能。社會主義國家把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作為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職能,也是國家安全之內涵所在。國家安全主要是國家政權、主權、領土統一和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這種國家安全不僅是全體人民追求的目標,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人民福祉的根本保障。
  • 美國弗州集會駕車撞人事件「符合恐怖主義定義」
    美國弗州集會駕車撞人事件「符合恐怖主義定義」 2017-08-14  川普的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說,夏洛特維爾市白人至上主義者集會時爆發的致命暴力事件「符合恐怖主義的定義」。當時衝向反集會人群的一輛汽車導致一名32歲的女子死亡。麥克馬斯特13日早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一犯罪行為或是由「仇恨和偏執」所致。麥考利夫在當晚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共有3人死亡,但他沒有說明詳情。
  • 西方用自身標準定義恐怖主義 反恐戰爭越反越恐
    但是,西方國家向來將蓋達組織劃為「恐怖分子」,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看來,在西方眼中,所謂「恐怖分子」,也不能一概而論,還是有「好」「壞」之分的。  《全球研究》分析稱,這種極具諷刺意味的作戰狀況,讓西方「反恐」的虛偽無處遁形。  分析人士指出,反恐早已成為西方國家實現自身戰略利益的一塊最佳「擋板」。
  • 為何世界各國統一了年月日,卻沒有採用統一的時分秒,原因有三
    前言當今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採用公元為紀年,也就是說大多數國家採用的年月日是一樣的(因時區計算引起的日期加減除外),統一的紀年給各個國家帶來了很大的方便。然而也許大家會很奇怪,既然採用統一的年月日已經帶來了很多方便,為什麼沒有將每天的時間也統一一下呢?這樣是不是更方便?
  • 外電關注中國將立法界定恐怖主義
    (資料圖:潛伏 來源:人民武警報)  【美聯社北京10月25日電】中國稱正在考慮以新的立法行動來更好地界定恐怖主義  官方的新華社今天報導,提交給國家立法機構的草案將借鑑國內和國際文件的規定,對恐怖分子以及恐怖活動提出更明確的司法定義,以便於更好地提起針對恐怖主義的指控。  草案針對的是那些採取暴力、破壞、恐嚇或者其他手段製造社會恐慌、脅迫國家機關或者國際組織的人。煽動、資助或者以其他方式協助實施上述活動的,也屬於恐怖活動。
  • 中國首次明確恐怖組織定義
    參考消息網10月25日報導 面對恐怖主義已成為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重要因素的形勢,24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關於反恐工作的決定草案對恐怖活動、恐怖活動組織、恐怖活動人員作了明確界定。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並借鑑我國參加的國際公約及相關國際文件的規定,草案對恐怖活動及其組織、人員進行了明確的定義。草案規定:恐怖活動是指以製造社會恐慌、脅迫國家機關或者國際組織為目的,採取暴力、破壞、恐嚇或者其他手段,造成或者意圖造成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公共設施損壞、社會秩序混亂等嚴重社會危害的行為。煽動、資助或者以其他方式協助實施上述活動的,也屬於恐怖活動。
  • 論生物安全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生物安全是指國家有效防範和應對危險生物因子及相關因素威脅,生物技術能夠穩定健康發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系統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威脅的狀態,生物領域具備維護國家安全和持續發展的能力。1、從安全的客體看,這一涵義表明了生物安全這一「場域」既涉及傳統安全又涉及非傳統安全,且考慮到了二者相互交織的可能性。
  • 兩德統一30年與中德關係發展
    德國企業界對華投資也取得積極成效,涉及機械、汽車、化工、電子、通信、醫藥、環保等行業。德國在華投資項目居多為技術含量高的生產性項目,對彼時中國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管理水平提升發揮了積極作用。到世紀之交,德國已成為對華技術轉讓最多的歐洲國家。科爾擔任總理期間的四次訪華,重點圍繞經貿議題展開,力求通過加強經貿合作來推動兩國關係的發展。經濟利益成為影響德國對華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因素。
  • 2020回顧與2021展望:巴基斯坦恐怖主義威脅
    012020年度巴基斯坦安全報告近日,總部位於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由巴基斯坦學者、研究人員和記者組成的,研究政治、社會和宗教衝突等與國家和國際安全有關問題的非政府智庫「巴基斯坦和平研究所」(PIPS)發布最新的《2020年度巴基斯坦安全報告》,對去年巴基斯坦國內發生的恐怖襲擊等事件進行相關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