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今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採用公元為紀年,也就是說大多數國家採用的年月日是一樣的(因時區計算引起的日期加減除外),統一的紀年給各個國家帶來了很大的方便。然而也許大家會很奇怪,既然採用統一的年月日已經帶來了很多方便,為什麼沒有將每天的時間也統一一下呢?這樣是不是更方便?筆者翻閱了一些資料,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與大家探討。
紀年制度統一的原因
要想弄清沒有統一每天時間的原因,我們先來研究一下紀年方法是如何做到被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會對我們揭開謎底有很大的幫助。國際通行的紀年為公曆紀元,簡稱「公元」,是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總結起來,紀年制度能夠統一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宗教的推動作用
「公曆紀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與基督教牽強附會到一起。公元525年,古羅馬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古羅馬的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並且主張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元的起算點,這一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廣泛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曆時,繼續採用了這種紀年法。由于格裡高利歷的精確度很高,陸續被大多數國家所採用,所以又被稱為公曆,耶穌誕生的年份便被稱為公元元年、公曆紀元、「公元」。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二、西方國家的強盛和殖民政策
公曆,即格里高利曆,雖然早在1582年就已經制定,但是也經過了幾百年之後才被各個國家慢慢接受、採用。公元紀年首先在西歐的基督教國家開始採用,1582年10月15日,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開始採用;1752年9月14日,大英帝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以及現在美國的一部分開始採用;1700年,德國開始採用;1753年3月1日,瑞典開始採用;1918年2月14日,俄羅斯開始採用;1923年,最後一個東歐國家--希臘開始採用;1949年9月27日,我國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公元紀年能夠得到廣泛採用,成為世界主流的紀年方法,西方國家的強盛和殖民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精確度高,使用方便
公曆,即格里高利曆的精確度很高。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曆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一日。公曆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裡,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能被四整除,即為閏年;能被100整除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公曆每月有月大、月小和月平的說法,月大為31天,月小為30天,月平只有2月,為28天(閏年29天)。
世界各國各地區採用統一的紀年方法,有利於比較歷史事件的前後次序,給各國提供了一個準確又可靠、公用與民用都很方便的紀事方法。舉個例子,用公曆就很好解決關於21世紀起算年的爭議: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所以21世紀應該是從2001年開始的,而不是從2000年。
計時方法未能統一的原因
紀年方法的統一,已經給各個國家帶來了十分明顯的便利,為什麼各國沒有推動計時方法的統一呢?首先,沒有宗教等組織進行推動;其次,沒有強大的國家起到帶頭作用,也許計時方法的統一不會給宗教和強國帶來名譽和經濟利益;再次,聯合國採用了劃分時區的替代方法: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東到西每隔15°劃分一個時區,共24個時區,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時區,就將自己的時鐘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雖然可以通過加減換算,做到各個國家和地區在計時方法上達到一定程度的統一,但每次都需要進行加減換算,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在使用過程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同時跨著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行政上的方便,通常會採用一個統一的標準時。舉個例子,我國幅員遼闊,跨5個時區,但為了使用方便,我國實際上用東八時區的標準時即北京時間作為全國的標準時間。
試想一下,如果很多國家,或者很多跨國公司,像我國一樣跨兩個以上的時區,肯定會有統一計時、採用標準時間的要求,現在沒有得到強力推動或有迫切的需求拉動,應該是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跨國公司的數量等需求的量變程度還不夠,還有達到質變的程度,需要使用統一時間的頻率還不高,需求還沒那麼迫切。最後,計時方法沒有統一也有使用習慣方面的原因,各國已經習慣使用「中午12點」這樣的說法,假如有一天要改成「中午9點」、「中午4點」,大家肯定十分不習慣,習慣的改變也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的。以上也許就是世界各國沒有統一時分秒的原因吧。
後記
孟子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有規矩固然是好事,但規矩太多了,會使個體失去特色和創造性。比如我國與公曆並行使用的農曆(民間又稱陰曆),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曆日嚴格地對應月相,體現了漢民族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的傳統文化;幹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區分出了四季,十分契合農時,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天才的創造性。再比如,現在很多仍然沒有採用公曆的國家,一些伊斯蘭教國家仍然在使用伊斯蘭曆;一些佛教國家仍然在使用佛教歷,這些不同的紀年方法對於曆法文化的多樣性和長遠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