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世界各國統一了年月日,卻沒有採用統一的時分秒,原因有三

2021-01-08 雁翎史書坊

前言

當今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採用公元為紀年,也就是說大多數國家採用的年月日是一樣的(因時區計算引起的日期加減除外),統一的紀年給各個國家帶來了很大的方便。然而也許大家會很奇怪,既然採用統一的年月日已經帶來了很多方便,為什麼沒有將每天的時間也統一一下呢?這樣是不是更方便?筆者翻閱了一些資料,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與大家探討。

公元紀年

紀年制度統一的原因

要想弄清沒有統一每天時間的原因,我們先來研究一下紀年方法是如何做到被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會對我們揭開謎底有很大的幫助。國際通行的紀年為公曆紀元,簡稱「公元」,是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總結起來,紀年制度能夠統一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宗教的推動作用

「公曆紀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與基督教牽強附會到一起。公元525年,古羅馬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古羅馬的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並且主張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元的起算點,這一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廣泛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曆時,繼續採用了這種紀年法。由于格裡高利歷的精確度很高,陸續被大多數國家所採用,所以又被稱為公曆,耶穌誕生的年份便被稱為公元元年、公曆紀元、「公元」。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耶穌誕生

二、西方國家的強盛和殖民政策

公曆,即格里高利曆,雖然早在1582年就已經制定,但是也經過了幾百年之後才被各個國家慢慢接受、採用。公元紀年首先在西歐的基督教國家開始採用,1582年10月15日,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開始採用;1752年9月14日,大英帝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以及現在美國的一部分開始採用;1700年,德國開始採用;1753年3月1日,瑞典開始採用;1918年2月14日,俄羅斯開始採用;1923年,最後一個東歐國家--希臘開始採用;1949年9月27日,我國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公元紀年能夠得到廣泛採用,成為世界主流的紀年方法,西方國家的強盛和殖民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西方國家殖民政策

三、精確度高,使用方便

公曆,即格里高利曆的精確度很高。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曆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一日。公曆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裡,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能被四整除,即為閏年;能被100整除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公曆每月有月大、月小和月平的說法,月大為31天,月小為30天,月平只有2月,為28天(閏年29天)。

世界各國各地區採用統一的紀年方法,有利於比較歷史事件的前後次序,給各國提供了一個準確又可靠、公用與民用都很方便的紀事方法。舉個例子,用公曆就很好解決關於21世紀起算年的爭議: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所以21世紀應該是從2001年開始的,而不是從2000年。

計時方法未能統一的原因

紀年方法的統一,已經給各個國家帶來了十分明顯的便利,為什麼各國沒有推動計時方法的統一呢?首先,沒有宗教等組織進行推動;其次,沒有強大的國家起到帶頭作用,也許計時方法的統一不會給宗教和強國帶來名譽和經濟利益;再次,聯合國採用了劃分時區的替代方法: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東到西每隔15°劃分一個時區,共24個時區,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時區,就將自己的時鐘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雖然可以通過加減換算,做到各個國家和地區在計時方法上達到一定程度的統一,但每次都需要進行加減換算,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在使用過程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同時跨著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行政上的方便,通常會採用一個統一的標準時。舉個例子,我國幅員遼闊,跨5個時區,但為了使用方便,我國實際上用東八時區的標準時即北京時間作為全國的標準時間。

試想一下,如果很多國家,或者很多跨國公司,像我國一樣跨兩個以上的時區,肯定會有統一計時、採用標準時間的要求,現在沒有得到強力推動或有迫切的需求拉動,應該是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跨國公司的數量等需求的量變程度還不夠,還有達到質變的程度,需要使用統一時間的頻率還不高,需求還沒那麼迫切。最後,計時方法沒有統一也有使用習慣方面的原因,各國已經習慣使用「中午12點」這樣的說法,假如有一天要改成「中午9點」、「中午4點」,大家肯定十分不習慣,習慣的改變也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的。以上也許就是世界各國沒有統一時分秒的原因吧。

後記

孟子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有規矩固然是好事,但規矩太多了,會使個體失去特色和創造性。比如我國與公曆並行使用的農曆(民間又稱陰曆),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曆日嚴格地對應月相,體現了漢民族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的傳統文化;幹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區分出了四季,十分契合農時,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天才的創造性。再比如,現在很多仍然沒有採用公曆的國家,一些伊斯蘭教國家仍然在使用伊斯蘭曆;一些佛教國家仍然在使用佛教歷,這些不同的紀年方法對於曆法文化的多樣性和長遠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

相關焦點

  • 蘇聯解體時,為什麼德國可順利統一,朝韓卻依然分裂?原因很簡單
    蘇聯解體時,被迫實行戰略收縮政策,從世界各地撤走自己的軍隊與機構,1989年5月,蘇聯開始從德國撤走駐德蘇軍,同時也撤走了許多駐紮在朝鮮的機構。蘇聯勢力的退出,意味著德國和朝鮮半島擁有了相對的自由,獲得了統一的機會。不過令人費解的是,只有德國於1990年10月實現了統一,而朝韓直到今天仍然分隔異地。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墨家為何神秘消失?連《史記》都沒有記載?
    小編對戰國時期,各家學派都非常感興趣,那時在東周各國裡,最大的顯學是儒學、墨學、及道學,前幾年看了《墨攻》後,小編便對墨學越來越好奇,但讓人奇怪的是墨家學派居然沒有傳人,而且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沒學就像是徹底消失了一樣,在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裡,曾經轟轟烈烈的學派,為何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 專家:恐怖主義定義涉及國家利益 各國難以統一
    攝影:中國網 王銳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問題專家李偉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時談到反恐問題他表示,各國對恐怖主義定義的爭議不是理論上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國家利益。李偉認為,如何定義恐怖主義難以形成一個全世界、全球都行之有效的界定和標準。他說,這個問題說起來很複雜,比如說,美國說:反恐要採取雙重標準。什麼叫雙重標準?好比車臣的恐怖主義,俄羅斯說是恐怖主義,美國說不是。而按照美國的標準認為是的東西,按照俄羅斯的標準認為不是。
  •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阻止,30萬駐德蘇軍精銳在幹什麼?
    德國沒有統一之前,歐洲雖然也有戰爭,但是規模很小,傷害不了歐洲的根基,只從德國統一了之後,歐洲就開始變得烏煙瘴氣,德國這個後起之秀就開始到處搞事情,成了歐洲的問題兒童,而且一次比一次搞的猛,先是威廉二世幹一票, 後面還出了個比前者玩的更大的元首,把整個歐洲都變成廢墟, 德國這個國家只要領袖是個有野心好鬥的人
  • 為何秦國用了500年,而劉邦、李淵等人數年之間就統一了天下?
    子彧再次復盤,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秦滅六國看似只花了不到10年時間,但事實上,各國的抵抗十分頑強,秦軍可以說步履維艱。 或許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六國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激烈抵抗,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現象。 秦與六國的力量對比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十年,呂不韋罷相,嬴政真正成為秦國的主宰。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何將首都選擇在了柏林?
    柏林 為何要遷都柏林 在分裂期間,東德與西德分別在蘇聯和美國的領導下採取了不同的政策,西德採取資本主義制度和政策
  • 為了統一四大基本力,科學家耗費了多少心血,未來有可能統一嗎?
    起初人類只發現了電磁力和引力,科學家們想方設法想要將這兩種力統一起來,這一工作直到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才算完成。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哪位科學家能夠將四大基本力統一起來,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統一的概念,這個概念最早由愛因斯坦提出,指的是發現不同種類力之間的聯繫。
  • 2020年小升初複習:時分秒和年月日單位換算知識點歸納與命題方向
    一般的,貨幣、長度相鄰兩個單位進率是10,體積、容積、質量相鄰兩個單位進率是1000,面積、地積相鄰兩個單位是100,時間中時分秒相鄰兩個單位進率是60.根據情景選擇合適的計量單位,根據生活經驗,對每種單位和數據大小的認識,即可做出選擇.【命題方向】常考題型:例:一臺電腦顯示器的佔地面積是9C,佔據的空間是27B.
  • 秦朝的統一是絕無僅有的,他發明的小篆體沒有流行,原因在哪兒?
    秦朝作為一個距離我們非常久遠的朝代,在當時的環境當中確實是發生了許多的變化,特別是因為有了歷史時期一定的改變,很多資料在這個時候也就沒有了許多考證的結果。當年的秦國是靠這小篆文字才進行統一的,然而很多人在這裡面也產生了自己的懷疑,我們從眾多的文物當中也發現了這一個情況,為什麼上面刻的許多字完全是按照隸書的形式來體現,這裡面的問題到底是有著什麼樣的說法呢?秦朝的統一是絕無僅有的,他發明的小篆體沒有流行,原因在哪兒?對於這樣的事情,我們首先就要知道它的初始情況,那麼隸書到底是誰發明的呢?包括小篆又是誰發明的呢?
  • 秦統一文字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
    秦陵一 秦的統一秦朝(前221—前207),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裡,國力日盛。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徵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二 戰國各國的文字。
  • 北洋軍閥混戰,為何當時中國還保持統一?列強為啥不敢出手?
    辛亥革命之後,清朝滅亡,而北洋軍閥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他們繼承了清朝遺留的一起誒,北洋軍閥統治的16年時間內,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一盤散沙,除了中央政府外,還有一系列的割據政權,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當時的中國一直保持統一,列強也沒有再出手打中國,這是為何?我認為出現這種原因主要有內因和外因,但外因是主要的。
  • 以柴榮的文韜武略,若再有五年光陰,能否實現統一大志?
    周世宗柴榮的統一大志,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擊敗北方的遼國,收復幽雲十六州。公元959年時幾乎就要實現,柴榮率領後周軍隊進攻遼國,幾個月內攻克兩州三關,遼國守軍紛紛望風而逃,幽雲十六州幾乎是唾手可得。
  • 一千多年前在韓國日本盛行的星曜制,為何中國古人卻堅持不採用?
    之後過了1000年左右逐漸傳播到歐洲各國,然後沿用至今,成為全世界通用標準。那麼巴比倫人是怎麼發明這玩意的呢?其實星期這個制度,一直都跟神話信仰方面的活動有關,巴比倫人信仰七位星神,翻譯過來就是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每位神主管一天,每天就要祭祀一位。所以巴比倫人用星期計時,就是方便祭祀活動。它本質上是以神話、宗教活動為內涵的一種制度。
  • 排除英年早逝,郭威、柴榮和趙匡胤誰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更大?
    導讀:其實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算統一了全國,當然如果柴榮沒有早逝的話也輪不到趙匡胤稱帝。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看,郭威因為稱帝時年事已高基本屬於守成派;而柴榮表現出來的格局、能力和強硬程度來看,也許柴榮才是統一全國建立一個比兩宋強硬國家的最佳人選。所以說三位帝王按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來說柴榮>趙匡胤>郭威。
  • 秦朝統一天下,幫派組織墨家為何消失了?不適應社會就要被淘汰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層出不窮,儒道墨三家成為主流。墨家出現在戰國初期,由墨子創建,曾創下與儒家分庭抗禮的局面。可最後卻無緣無故消失,這是為何呢?墨家學派成員主要來自沒落的士族工商階層,擅長機械設備等手藝,是典型的理科生。墨子在學派內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 周武王、漢高祖都選擇甲子日統一天下,古人為何迷信甲子?
    周武王在二月甲子(十三)日統一天下,周朝延續了八百年;漢高祖在二月甲子(十三)日稱帝,漢朝歷時四百年。那麼,古人為何迷信甲子?甲子真的這麼神奇,可以承天受命,繼往開來嗎?天幹地支早在6000多年以前,古代勞動人民對於遙遠的星空產生無限的遐想,但苦於沒有現代這麼發達的科技,只能通過肉眼觀察它們的移動軌跡並且記錄下來。
  • 2021春戰在即,統一核心爆品全國招商!
    近日,統一攜「輕啵」果味蘇打水、「茶霸」新茶飲、「煥神」能量飲料三款新品強勢來襲!百億品牌、實力名企,最熱賽道、潛力爆品,歡迎入局一線品牌席位,搶佔新春飲料先機!什麼樣的產品才是熱品類中的爆品?首先,產品要屬於時下的熱品類,統一此次新品選擇了受年輕人歡迎的茶、蘇打水和功能飲料賽道,均是時下最熱的飲品品類。
  •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秦朝滅亡的原因,古代需要統一貨幣嗎?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寓意統治千秋萬代,但是很不巧,很快就滅亡了,關於秦朝滅亡的原因一直以來都被大家津津樂道,但是除了那些表面上看起來的暴政或者是起義外,其實還有一些不被察覺的原因。貨幣從某一方面代表著國家和人民的聯繫渠道,秦朝人民花秦朝貨幣嘛,但是問題在於秦朝不僅有秦朝人民還有六國遺民,甚至很大一部分都是六國遺民。
  • 堅持法理事理情理「三理」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並不是冷冰冰的條文,背後有情有義。要堅持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義正辭嚴講清『法理』,又要循循善誘講明『事理』,感同身受講透『情理』,讓當事人勝敗皆明、心服口服。」這一重要論斷,融合了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與當代中國法治實踐的現實需求,體現了政法工作的政治屬性、法治屬性、專業屬性、社會屬性的統一。
  • 統一與主權的博弈:敘利亞在1949年的三次政變
    但大馬士革在1949年經歷的三次政權更迭,不僅僅折射了敘利亞的動蕩不安,也牽涉到(外)約旦、伊拉克、埃及、沙特等國之間的鬥爭,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內部衝突,進而引發英美法蘇等域外大國不同程度的關注和參與。敘利亞共和國成立於1930年,並於1946年獲得「獨立」地位。它之所以會成為各個勢力逐鹿的獵場,與一戰後的阿拉伯人的統一訴求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