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文字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

2021-01-17 籍換籍維
秦陵

一 秦的統一

秦朝(前221—前207),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裡,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徵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二 戰國各國的文字。

漢字的發展歷程,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戰國時期為大篆,大篆的特點,筆畫繁多,各國不統一,

戰國時主要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由於地理位置、文化的差異,導致各國書寫的文字有所不同,以馬和安為例,

三秦統一文字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這種文字的差異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所以秦始皇施行書同文,命李斯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和統一,並據此規定了八種通行的字體,

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史稱秦書八體!

大篆相傳為周宣王的史官籀作《史籀篇》時發明。廣義上的大篆可以泛指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蝌蚪文與鳥蟲書;狹義則僅指籀文。

刻符專刻於符節上,多用刀刻在金屬上,所以不能婉轉如意,筆畫近於平直,形體近於方正,陽陵虎符上的文字就是此體。

蟲書也稱鳥蟲書, 大都用於旗幟、符印中、瓦當中,因這些字體有的像蟲,有的像鳥,所以稱之為鳥蟲體。

摹印是用於璽印的文字,是小篆稍加變化而成。

署書又稱榜書,多用於以大字題署宮殿匾額。

殳書是刻在兵器上的文字。

小篆是以秦國使用的書體為基礎,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為主要書寫字體!並成為全國通行的文字。

四隸書出現

據說程邈是衙門裡的一位小吏,因犯罪被關在監獄,正趕上李斯統一文字,在監獄的程邈根據李斯統一文字的方法將統一後的文字再次進行簡化。結果被獄吏發現告發給秦始皇,秦始皇準備整治 但又發現程邈簡化的字,既好看又好寫。程邈不僅被釋放,並且被提拔為御史,專門定書 即創造文字。出現隸書。秦實際通行的文字是隸書

隸書是從篆書發展而來的,隸書是篆書的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隸書的結構特點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起筆蠶頭收筆燕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這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不過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就不易掌握好隸書的方。因為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著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於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我們知道篆字不用點,即使用點也只是一種渾圓點。而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於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等。

此外,隸書還將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大開了書寫的方便之門,後來楷書更發揮了這種方式,更允許筆與筆間出現銜接痕跡,甚至筆斷意連。

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跡,而隸書則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

隸書由篆書發展而來,書寫速度快,是小篆的輔助字體,是我國文字由古體轉化為今體的裡程碑。但隸書後來漸漸流行開來,在漢朝達到了頂峰,對後世書法產生了很大影響!

相關焦點

  • 讀秦本紀:春秋霸主秦穆公,是如何奠定秦國大一統基礎的(上篇)
    前言:上篇文章(連結讀秦本紀了解秦國的起源之後,才明白秦國的強大是必然的)我們講道《秦本紀》秦國的起源,秦國的先祖們為商朝與周朝建立功勳,後得到了嬴姓和秦國的封地,從秦襄公派兵護送周王室東遷確立諸侯國開始,秦國的歷代君主苦心經營,開疆拓土,奠定了秦國立國的人力與物力基礎,後又經過了本篇文章的主人公秦繆公的勵精圖治
  • 書同文,始皇帝一次失敗的文字統一
    前因: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之後,開始進行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建設,書同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隨後,頒布詔令,決定實行「書同文字」的詔令。所謂」書同文字」,就是要求所有人用「小篆」體進行書寫,廢除六國之前使用的異體字和簡化字。
  • 他們的發明為漢字奠定基礎而不是倉頡
    說到漢字起源,我們先說下結繩記事,《周易》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書契」《春秋、左傳集解》寫道「古者無文字」。大概意思上古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管理部落事務。在原始社會早期時候用結繩記事方法足夠管理部落事務,但隨著部落人口增加領地擴張,獲取食物越來越豐富用結繩方法就力不從心了。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符號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 關於「秦」字的由來
    近年來,有一則荒誕不經的「文字故事」大肆泛濫。始作俑者不知為誰。由於到處流傳,反覆轉載,各家文字互有出入,但其題目都叫《「秦」字的由來》,基本內容也是相同的。現在約略引述如下:  秦國的「秦」字原作「琹」。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琹」字有一國二王之嫌,想造一個同音字以代替它。一日他問群臣:「自開天闢地以來,誰的功績最大,史書有無記載?」
  • 繁體字真的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嗎?
    臺灣媒體報導,近日馬英九出席臺北市政府「漢字文化節」活動時,提出了「正體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的說法。他認為,正體漢字(繁體字)不僅具文化意義,更有藝術的價值。眾所周知,政治人物講話,不同於學者作學術報告需要講道理、講邏輯,他們只需發表訓導、提出口號。道理、邏輯,對政治人物而言,是無所謂的東西。
  • 中華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時代意義
    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導下,中華文化不斷創新,同時也推動了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由此可見,和合文化並不否認矛盾、差異和必要的鬥爭,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只是把矛盾、差異和鬥爭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防止因過度的矛盾鬥爭而破壞了不同事物共同存在的基礎,使得事物的發展停滯不前。
  • 為什麼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甲乙丙丁到底從哪裡來的?
    為中華文化發聲,我相信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一字可含萬物,一物可有千言。一個字可以囊括中華文化的根那就是:道。我們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道與術的區別。所謂術者,它是指你可以驅動和支配什麼;而所謂道者,它探究什麼東西驅動和支配著我們。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一脈延續到今天的文明。
  • 計量文化與廣西古代官印
    文/楊彥農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計量歷史文化一直與社會生產、商品交換、 政府管理互相促進並成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說文解字》認為:「印,執政所持信也」。古之官印,乃是印信一種。何謂印信?印者,痕跡也。計量既關乎技術,關乎制度和管理,也關乎社會文明和風俗人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 大力推廣普通話,規範使用語言文字
    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推廣的全國通用的語言,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規範漢字是指經過整理簡化並由國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體字、簡化字和未經整理簡化的傳承字。 二、為什麼要推廣普通話、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 「中華話語」針對陰陽文化與太極的一場激烈辯論
    陰陽八卦和太極圖配起來,就是象數合參的中華易思維。陰陽,是二元變量的三界展開,這是西方現代數理邏輯的基礎,也是我們中國文化中本來就有的內容。只不過我們自己不去挖掘,結果被人家瞧出了門道,然後把我們一腳踢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說法,也就是說自然原理(天道)和社會實踐(人道)之間,本來是有橋有路可走的。但你不走,不修橋、不築路,看起來就會無路可走。
  •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成長史,也是一個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歷史的縮影。難得可貴 今年 81歲 的 劉振發(18世)聽聞聚館老家來人 非常激動 和80歲的劉培林(20世) 參加此次交流會 感受到楊柳莊支派家人們的熱情 團結及凝聚力 點讚 文化交談中族譜圖世界上沒有一種文明能夠像中國這樣崇拜祖先。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中國人最大的信仰就是信仰祖先、崇拜祖先。中國人的祭祀文化和拜祖傳統是根深蒂固的。
  • 弘揚傳統文化 踐行中華孝道
    常州中華孝道園將孝道文化與旅遊資源優化配置,將弘揚傳統文化與旅遊觀光有機結合,實現文化旅遊資源產業化和規模化傳承孝道文化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孝道一直是衡量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道德標準。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對孝道有著極高的評價。可以說,孝是仁、義、禮、智、信的基石。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提倡孝老愛親,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今,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 語言文字_中國概況_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堅持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依據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國家施行這些法律,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構建和諧語言生活,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趨吉避兇-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文字+視頻)
    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一同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來共同感恩我們的先祖,感恩偉大的祖國,感恩人民的鼓勵。趨吉避兇,所有人的願望  如何才能實現和諧社會這個理想?方法和路徑在那裡?核心就是家庭。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如果每一個家庭不能和諧,這個社會就不和諧。家庭怎麼才能和諧呢?答案就是和諧自己的身心。
  • 館員誦繪本:第14期《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常識-元旦的來歷》
    一個人,一段文字,縈繞你的耳畔,甜蜜你的夢鄉,日子悠長悠長,陪你一天天成長。本期朗讀者圖書管理員:尹婷《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常識》的位置:開發區圖書館,兒童借閱室,K892.1-49/20繪本故事小劇透快點來收聽「館員誦繪本」《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常識》----元旦的來歷吧!作品簡介:中華五千年,節日有大觀,民族特色濃,文化永流傳。中國的傳統節日沉澱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從遠古走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厚廣泛的民眾基礎。這本書內容豐富,資料全面,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實用性於一書,是一本節日文化百科全書。
  • 藝評丨誰是春節文化符號的代表?
    近十年來,出現了多個年文化的符號產品,在進行這方面的努力。第一種是據於關於年文化的 「年獸說」傳說設計出來的產品,以上海、河南等地為代表。名曰年娃娃,年獸娃娃,年獸家族等。這些產品設計出來反應平平,原因是,年獸的傳說似乎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地方敘事,也很少有民俗信仰的基礎。把「年」解釋為獸,從文字學、文獻學沒有依據,那就失去了主流的認同。
  • 倉頡文化:黃河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浩如煙海的歷史,通過文字的記錄和梳理,其發展軌跡變得脈絡清晰、有章可循。文字是歷史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展現了中國先人的智慧。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有始於結繩說、契刻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漢字神賜的「河圖洛書」說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倉頡造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