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秦的統一
秦朝(前221—前207),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裡,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徵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二 戰國各國的文字。
漢字的發展歷程,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戰國時期為大篆,大篆的特點,筆畫繁多,各國不統一,
戰國時主要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由於地理位置、文化的差異,導致各國書寫的文字有所不同,以馬和安為例,
三秦統一文字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這種文字的差異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所以秦始皇施行書同文,命李斯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和統一,並據此規定了八種通行的字體,
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史稱秦書八體!
大篆相傳為周宣王的史官籀作《史籀篇》時發明。廣義上的大篆可以泛指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蝌蚪文與鳥蟲書;狹義則僅指籀文。
刻符專刻於符節上,多用刀刻在金屬上,所以不能婉轉如意,筆畫近於平直,形體近於方正,陽陵虎符上的文字就是此體。
蟲書也稱鳥蟲書, 大都用於旗幟、符印中、瓦當中,因這些字體有的像蟲,有的像鳥,所以稱之為鳥蟲體。
摹印是用於璽印的文字,是小篆稍加變化而成。
署書又稱榜書,多用於以大字題署宮殿匾額。
殳書是刻在兵器上的文字。
小篆是以秦國使用的書體為基礎,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為主要書寫字體!並成為全國通行的文字。
四隸書出現
據說程邈是衙門裡的一位小吏,因犯罪被關在監獄,正趕上李斯統一文字,在監獄的程邈根據李斯統一文字的方法將統一後的文字再次進行簡化。結果被獄吏發現告發給秦始皇,秦始皇準備整治 但又發現程邈簡化的字,既好看又好寫。程邈不僅被釋放,並且被提拔為御史,專門定書 即創造文字。出現隸書。秦實際通行的文字是隸書
隸書是從篆書發展而來的,隸書是篆書的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隸書的結構特點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起筆蠶頭收筆燕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這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不過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就不易掌握好隸書的方。因為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著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於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我們知道篆字不用點,即使用點也只是一種渾圓點。而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於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等。
此外,隸書還將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大開了書寫的方便之門,後來楷書更發揮了這種方式,更允許筆與筆間出現銜接痕跡,甚至筆斷意連。
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跡,而隸書則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
隸書由篆書發展而來,書寫速度快,是小篆的輔助字體,是我國文字由古體轉化為今體的裡程碑。但隸書後來漸漸流行開來,在漢朝達到了頂峰,對後世書法產生了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