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與主權的博弈:敘利亞在1949年的三次政變

2021-01-09 澎湃新聞

1949年對於中國歷史可謂是極具劃時代意義的年份,而對於阿拉伯世界也是不尋常的一年。或許在很多人看來,爆發第一次阿以戰爭的1948年更具象徵意義。但大馬士革在1949年經歷的三次政權更迭,不僅僅折射了敘利亞的動蕩不安,也牽涉到(外)約旦、伊拉克、埃及、沙特等國之間的鬥爭,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內部衝突,進而引發英美法蘇等域外大國不同程度的關注和參與。

敘利亞共和國成立於1930年,並於1946年獲得「獨立」地位。它之所以會成為各個勢力逐鹿的獵場,與一戰後的阿拉伯人的統一訴求密切相關。根據丹尼•皮爾(Daniel Pipes)的論述,無論是以建立大敘利亞國家為終極目標的泛敘利亞主義者,或是以統一阿拉伯世界為己任的泛阿拉伯主義者,抑或中間派,對於一戰後西亞阿拉伯地區出現的邊界、國家(或實體),普遍持憎恨態度。正所謂「大部分人都認為民族(nation)比他們實際居住的國家(state)要大」。此外,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的敘利亞往往成為統一藍圖中的核心地帶。更重要的是,無論在阿文還是英文論述中,一個普遍觀點認為阿拉伯人的統一訴求總是和哈希姆王朝的「野心」糾纏在一起。無論哈希姆王朝是出於擴張權欲,還是他們自己說的民族大業,或是兼而有之,伊拉克的費薩爾國王一世、攝政王阿卜杜勒•伊萊、多次出任首相的努裡•賽義德,以及(外)約旦君主阿卜杜勒,確實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多次介入敘利亞事務,並以它作為統一的關鍵對象。1940年代,哈希姆王朝加大對敘利亞的染指,引發沙特和埃及兩國的強烈抵制。由此,哈希姆王朝(伊拉克、外約旦)和沙埃兩國圍繞敘利亞,形成對立之勢。而1949年敘利亞的三次政權更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阿拉伯內部紛爭的體現。

丹尼•皮爾所展現的敘利亞軍事地圖,圖中「敘利亞」的範圍遠遠超過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而且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和黎巴嫩、約旦等國的邊界並不是主權國家間的「國際邊界」,而是「地區邊界」。丹尼•皮爾正是以此圖展現泛敘利亞主義者的大敘利亞理念。

哈希姆列王的敘利亞之志

1916年,哈希姆家族的海珊•本•阿里,憑藉自己作為麥加謝裡夫的宗教權威,在英國支持下,領導了對奧斯曼帝國的武裝鬥爭,其名義也由一開始的「清君側」(指對青年土耳其黨禍亂朝政)轉向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阿拉伯獨立。老海珊的初衷是在西亞地區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王國,英國人也以含糊曖昧的「承諾」鼓勵了他。但一戰結束後的現實卻是奧斯曼統治不過是被英法「委任統治」取代了。

除了外部因素,家族內部的權力格局也在凸顯。老海珊(1853/1854-1931)有五個兒子:大爺阿里(1879-1935)、二爺哈桑(早殤)、三爺阿卜杜拉(1882-1951)、四爺費薩爾(1885-1933)、小爺宰德(1898-1970)(19世紀阿拉伯半島對生日的記錄習慣,使他們的生年可能會存在些許的爭議和誤差)。由於英法的實際佔領,統一的阿拉伯王國已經不現實了。此時早已獨當一面,甚至還在凡爾賽和會上代表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四爺費薩爾,憑藉自己的聲望於1920年3月在大馬士革被擁戴為敘利亞國王。與此同時,三爺阿卜杜拉也被擁戴為伊拉克國王,但他起初並沒有接受。

但隨後就是對哈希姆王朝更殘酷的羞辱。法國人把大敘利亞地區視為自己的禁臠,於7月以武力驅逐費薩爾。被驅逐的費薩爾被迫遷就伊拉克王位,但他從來也沒有放棄對敘利亞的復國大業。而且相對於後來那些備受非議的哈希姆王公,費薩爾在敘利亞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都有著廣泛的人望,可謂是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希望寄託。憑著這份餘威,費薩爾之子加齊在位期間(1933-1939),雖然年紀輕輕,但在敘利亞仍然有著不小的人望。而且加齊後來還表現出一定的親德反英的傾向,所以有傳言說他死於車禍其實是英國人的手腳。

1932年巴格達,前排右起:四爺費薩爾、三爺阿卜杜拉、大爺阿里

加齊去世後,其子費薩爾二世即位。伊拉克哈希姆王朝對敘利亞的統一欲望並沒結束,但已經開始逐漸為民族主義者厭惡。這主要是因為在伊拉克長期掌權的努裡•賽義德(多次出任首相)和攝政阿卜杜勒•伊萊(1913-1958)的親英立場。阿卜杜勒•伊萊是大爺阿里之子,四爺費薩爾之侄,也就是加齊的堂弟,小國王費薩爾二世的堂叔。當年老海珊雖然沒有成為統一的阿拉伯國王,但還是作為漢志國王(漢志又譯「希賈茲」,阿拉伯半島紅海沿岸,伊斯蘭教兩大聖城麥加、麥地那就在那裡),後於1924年自立為伊斯蘭教的哈裡發,便把王位傳給大爺阿里。但漢志於1925年就被沙特國王所吞併,進而造成沙特和哈希姆兩大王朝長達30多年的仇恨對立。按照派屈克•希爾(Patrcik Seale)的說法,大爺之子阿卜杜勒•伊萊一直關注著漢志和敘利亞,「他的野心是想為他自己恢復大馬士革的王位」。給筆者的感覺是,大爺這一脈急於尋一個王位以彌補當年的損失。不管這麼說是否正確,阿卜杜勒•伊萊確實在利用伊拉克攝政王的職權,以「統一」或「聯合」的名義積極介入敘利亞事務。

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右)和他的侄子阿卜杜勒•伊萊(中)。兩人都以敘利亞作為自己統一計劃的重點,形成競爭之勢。但面臨埃及、沙特以及敘利亞國內的激烈反對。如此,哈希姆內部的矛盾倒顯得不那麼重要。

當然,對敘利亞雄心勃勃的還有三爺阿卜杜勒。1920年費薩爾被法軍逐出大馬士革後,老海珊命阿卜杜勒率領軍討法,收復敘利亞。但阿卜杜勒行軍至約旦河東岸(亦屬大敘利亞地區的範疇)時,在英國的勸說下,停止徵法,開始了建國之業,也就是外約旦酋長國(外約旦對應的阿文شرق الأردن意為「約旦河以東」)。

爭奪敘利亞的高潮出現在1940年代。1941年5月29日,出於削弱德國宣傳,安撫阿拉伯人民族情緒的需要,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宣布支持阿拉伯統一。受此鼓勵,外約旦和伊拉克分別提出「大敘利亞計劃」和「肥沃新月計劃」。伊拉克首相努裡的「肥沃新月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大敘利亞計劃的延伸,可大致理解為「大敘利亞地區+伊拉克」。根據阿拉伯學者馬卡威(نجلاء سعيد مكاوي)的敘述邏輯,「肥沃新月計劃」是應對「大敘利亞計劃」而生。這就體現出哈希姆王朝的內部競爭。但圍繞敘利亞問題而產生的主要矛盾並非哈希姆內部,而是哈希姆王朝與沙埃兩國的鬥爭。學者們普遍都把1945年成立的阿拉伯國家聯盟,視為埃及通過維繫各成員國「主權」,來阻止哈希姆王朝對敘利亞的兼併之心。

《阿盟憲章》開篇即言:「出於在尊重彼此國家獨立和主權基礎上增進和加強相互聯繫」;第五條又規定「不得以武力解決成員國家之間的爭端……」

1946年敘利亞共和國獲得「獨立」地位後,阿卜杜拉於1947年加緊推行其大敘利亞計劃,呼籲外約旦和敘利亞聯合,甚至把敘利亞的共和制度斥為殖民分裂的產物,這引發敘利亞國內以及沙特和埃及的激烈反對。為此,阿卜杜拉被迫妥協,於1947年10月宣布暫時擱置「大敘利亞計劃」。但實際上,阿卜杜拉只是把「大敘利亞計劃」的重點由敘利亞這個核心轉入相對邊緣但亦十分敏感的巴勒斯坦地區。經過一年的經營,阿卜杜拉取得了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地區,將國名由「外約旦」改為「約旦」。由此,1949年他又把目光轉回了敘利亞。但這次他在伊拉克當攝政王的侄子阿卜杜勒•伊萊似乎更加出眾。

敘利亞現代史的第一次政變

1949年3月30日,敘利亞軍隊總參謀長胡斯尼•扎伊姆(حسني الزعيم)發動政變,推翻總統庫阿特利的統治,成為敘利亞現代史的第一次政變。

對於外約旦和伊拉克兩個哈希姆王國分別以「大敘利亞計劃」和「肥沃新月計劃」為名,試圖囊括敘利亞的企圖,庫阿特利以保衛共和的名義,予以抵制。但當時阿拉伯世界普遍把哈希姆王朝視為英國的代理人,而外約旦國王的「大敘利亞計劃」就被視為英帝國主義在中東擴張的工具。如此,庫阿特利就自然傾向反對哈希姆「擴張」的沙特和埃及。「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扎伊姆上臺後,起初對哈希姆王朝採取了親近態度。而且哈希姆王朝的態度也很積極。4月1日,也就是政變後第三天,外約旦方面致信扎伊姆,表示願意幫其鎮壓前政府復闢。


但扎伊姆推翻前政府的理由並非針對「大敘利亞計劃」,主要是指控庫阿特利治國無方。而且扎伊姆政權代表了出身中下層的軍官,帶有激進和左翼色彩,與既有共和政體相比,似乎更不適應哈希姆王朝的君主政體。經過一番權衡後,扎伊姆還是回歸庫阿特利的老路,轉向了沙特和埃及,開始抨擊哈希姆王朝涉及敘利亞的統一計劃。

扎伊姆(左)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右)

遭到扎伊姆「背叛」的哈希姆王朝自然沒有善罷甘休。與1947年積極染指敘利亞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相比,這次更積極的是伊拉克方面。6月13日,伊拉克方面就表示有可能以武力推翻扎伊姆政權。這種態度就引發了美國的反對。

扎伊姆政權的國際環境並不算孤立。就域內國家而言,扎伊姆雖然選擇了與哈希姆王朝對抗,但卻因此贏得了沙特和埃及的支持。就域外國家而言,一直有傳言說他當初政變上臺,背後就有中情局的支持。無論傳言是否屬實,英美兩國都於4月承認了他的政權。但就國內而言,扎伊姆的統治並不穩固。派屈克•希爾指出,剛剛政變上臺的扎伊姆就面臨著「合法性」問題,但他並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與以色列的媾和、與美國的石油協議都讓他備受批評。但最致命的問題出在政權內部。7月,扎伊姆將敘利亞社會民族黨創始人安屯•薩阿德(أنطون سعادة)交付黎巴嫩當局,薩阿德不久即被處決。這就激怒了與他一起打江山搞政變的袍澤弟兄賽米•胡納維(سامي الحناوي)和艾迪布•沙史克(أديب الشيشكلي)。

「新月一統」VS 「維護共和」

8月14日,胡納維和沙史克等人聯合敘利亞社會民族黨發動政變,成功奪取政權,不久即將扎伊姆處決。胡納維政權可謂是阿卜杜勒•伊萊的「福音」。9月,阿卜杜勒•伊萊訪問大馬士革,胡納維公開呼籲伊敘聯合。同月27日,伊敘兩國籤訂涉及聯合步驟的協定。這可謂是1940年代哈希姆王朝在敘利亞難得的一次勝利。伊敘聯合提議的出臺,不但令沙特、埃及這樣的老對手不安,甚至哈希姆家族內部也有不滿跡象。胡納維和伊拉克方面並沒有和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商議。用美國國務院一份文件的話說,阿卜杜拉在「構建大敘利亞」的領導地位被剝脫了。埃及更是向阿盟提出建立集體防禦條約的建議,以抵消伊敘聯合的影響。至於美國的杜魯門政府,雖然採取不反對的態度,但認為伊敘聯合提議既沒有足夠的「民意」基礎,又招致了域內外國家的不安,破壞了「地區穩定」,所以亦不支持、也不默許。

根據馬卡維的論述,胡納維政權之所以選擇與伊拉克聯合,而依然反對阿卜杜拉的「大敘利亞計劃」,是因為前者在敘利亞沒有遭到過像後者那樣的反對。但伊敘聯合還是葬送了胡納維。按丹尼•皮爾的解釋,胡納維因為拒絕在總統就職宣示中表示「維繫共和」。如此,在哈希姆王朝的「陰影」下,肥沃新月地帶出現的統一跡象,倒與敘利亞共和制度的延續形成對立之勢,這就直接引發了沙史克的政變。

沙史克「乘著坦克維護了共和制度」,與第一次政變類似,都被視為「無血政變」。被推翻的胡納維並沒有被處決,而是在1950年10月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慘遭暗殺。

重新把敘利亞帶回沙埃陣營,抵制哈希姆統一的沙史克似乎也穩定了國內政局。相比於第一次政變的扎伊姆政權(四個半月)、第二次政變的胡納維政權(四個月),沙史克政權確實是成功的,但它也不過四年的政治生命並沒有將敘利亞帶出政變的「魔咒」。1954年2月,沙史克遭遇政變,流亡黎巴嫩,後來在巴西遭到與胡納維一樣的命運;1958年2月,敘利亞和埃及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但又於1961年9月,通過政變脫離阿聯;1963年3月,復興黨通過政變上臺;1966年復興黨內部的賈迪德派反動政變,奪取黨政之權;最終在1970年11月,哈菲茲•阿薩德發動了20世紀敘利亞歷史上的最後一次政變。這8次政權更迭並不僅僅只是敘利亞一國之事,除了英法美蘇等域外大國的影子,通常也和埃及(阿聯)、伊拉克、(外)約旦、沙特等阿拉伯國家密切相關。尤其是伊拉克,即便其君主制於1958年被推翻,但其與敘利亞政局緊密聯繫,還是通過復興黨跨越既有邊境的性質得以延續。這種涉及政權更迭的地區國家間關係,體現出以「自然邊界」取代「人造邊境」的修正訴求。抵制哈希姆王朝的敘利亞人,並不一定反對統一本身,更多是抵制君主制度以及哈希姆家族的親英立場,他們有人就主張以敘利亞囊括外約旦,而非後者囊括前者。或是有人把哈希姆王朝的統一斥為擾亂「全面統一」的「局部統一」。類似的分歧一直持續,直到今天亦未完全消失。這些強烈而又互相齟齬的統一訴求說明,一戰後阿拉伯西亞地區的國家建構存在嚴重缺陷,但修正者卻不能解決內部的矛盾,進而無法形成摧毀現狀建立新秩序的合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敘利亞的無奈——任人擺布的棋子、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自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至今,十年戰火已讓敘利亞千瘡百孔、滿目瘡痍,也正因如此,敘利亞已經逐漸淪為一枚任人擺布的棋子,成為了各個國家博弈的犧牲品。正如歌詞裡唱的那樣,如今的敘利亞已是"我像是一顆棋,來去全不由自己"的無奈處境了。
  • 新中國外交大事記(1949—1976)
    作者簡介:   1949年10月2日  蘇聯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互派大使。  1953年12月  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兩國應根據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後改為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解決兩國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1954年訪問印度和緬甸時,周總理同兩國一同倡議將這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  1954年4月26日  日內瓦會議開幕。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參會。
  • 土耳其博覽 | 「後敘利亞危機」時代中土外交策略及影響
    然而,自2011年「阿拉伯世界 劇變」後,土耳其外交政策進行了 明顯調整,拋棄了長期以來奉行 的「零問題外交」戰略,深度捲入 了以敘利亞危機為核心的新一輪 中東地緣政治博弈中。二.土耳其外交策略的轉變與三個時期1.拋棄「零問題外交」戰略的冒進時期 。
  • 在中國歷史存在37年的中華民國 八位大總統分別是誰 有何背景
    中華民國(1912——1949),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並未列明何為固有之疆域。
  • 盤點楚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六次政變——成王敗寇!
    據統計,楚國歷史上總共有六次政變,其中只有一次以失敗告終,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楚國歷史上的這幾次政變:楚國八百年歷史一、楚蚡冒(諡號為楚厲王)死後,他的弟弟熊通發動政變,殺死楚厲王的兒子,自立為國君,是為楚武王。楚武王是西周時期第一個稱王的諸侯,開諸侯僭越稱王之先河,當時周王室衰微,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 在敘利亞橫行霸道的美軍,檢查站被攔下後,怒而動用武直發動報復
    戰忽局編外原創據敘利亞國家通訊社近日報導,敘利亞一處政府軍檢查站17日遭美軍空襲,造成1名士兵死亡、2人受傷。當時,這架美國戰機在敘利亞東北部哈塞克省卡米什利地區向一座敘政府軍檢查站開火,造成敘政府軍出現一死兩傷的嚴重後果。
  • 俄羅斯在敘利亞反恐行動決策背後:一箭五雕 化險為夷
    當時,敘利亞的外來軍事援助、軍事裝備和武器採購主要來自蘇聯。蘇聯的軍事顧問常駐敘利亞,對敘利亞提供各方面幫助和支援。1980年敘利亞和蘇聯籤署《友好合作條約》,兩國戰略合作關係達到頂峰。此外,敘利亞境內的塔爾圖斯港是俄羅斯唯一的海外海軍軍事基地。1971年,敘利亞將塔爾圖斯港對蘇聯海軍開放,為其提供後勤服務,這是蘇聯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海軍駐泊點。
  •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1967)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阿拉伯國家也可是抵抗。至十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
  • 辛酉政變是哪一年?辛酉政變的過程及成功原因?
    辛酉政變是哪一年辛酉政變是哪一年,顧名思義,是辛酉年即1861年鹹豐病死的那一年。辛酉政變是哪一年和清朝的命運息息相關。因為自那一年後,慈禧、慈安剷除政敵八大臣後開始垂簾聽政,自那一年後,權欲膨脹的慈禧手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屈膝列強,竭力維護清朝的統治。
  • 從1925到1949,桂系憑什麼抗衡蔣介石24年
    1927年,對於蔣介石和桂系來說,都是富有戲劇性的一年。先是野心勃勃的蔣介石,聯合新桂系,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同年的8月,新桂系落井下石,又逼迫蔣介石下野,從此「寧漢河流」。「寧漢河流」後,不管是汪精衛還是李宗仁、孫科、胡漢民等人,誰都不服誰,結果誰都無法掌控全局。
  • 俄做出罕見決定,接下來伊朗是否將從敘利亞撤軍,或許得畫上問號
    自從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俄羅斯與伊朗便對其提供了不少幫助,但伊朗似乎頂不住以色列空襲預備撤軍,俄羅斯突然做出罕見決定。眾所周知,這段時間以色列空襲敘利亞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歸根結底,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伊朗。
  • 主權問題不容談判!俄調停納卡衝突失敗 美:順我者昌 逆我者亡
    但蘇聯解體後,阿亞相繼獨立,納卡問題遂由一國內部的民族矛盾演變成國際矛盾,失去統一的權力中樞協調,軍事衝突全面爆發。1992-1994年間的軍事行動,使亞塞拜然失去對納卡及周邊7個區域的控制,納卡地區隨之宣布獨立。此後,接受歐安組織(俄、美、法)的調解,亞阿進行達成停火協議。但是,納卡主權歸屬的核心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阿亞兩國積怨日深。
  • 顛覆英國三百年政治的「詹森政變」,中國必須警覺
    因此,下文將圍繞這場政變背後的鬥爭,對中國和英國的影響進行分析。鮑裡斯政變:英國政治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認識到英國當前政治事件的嚴重性,就必須了解英國歷史。1642-1649年,英國經過革命、內戰和處決君主,確立了議會在立法上至高無上的權威。
  • 埃爾多安政變中險遭不測:兩保鏢被殺 10分鐘之差險喪命
    埃爾多安(右)18日在其位於伊斯坦堡的辦公室接受CNN記者採訪(路透社)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 外媒稱,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19日表示,其政府已向美國遞交四份卷宗,要求引渡據稱與15日未遂政變有關的在美流亡的政變策劃者費特胡拉
  • 2020年7月27日歷史上的今天
    751年07月27日怛羅斯戰役1011年07月27日北宋理學家邵雍逝世1214年07月27日布汶戰役1794年07月27日熱月政變1880年07月27日阿富汗起義軍在邁萬德戰役中擊潰英軍一個旅1921年07月27日胰島素分離成功1949年07月27日世界第一架噴氣客機號試飛1953年0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籤訂1953年07月27日韓戰結束1954年07月27日英國結束對埃及72年的佔領1958年07月27日「飛虎隊」隊長陳納德逝世1958年07月27日包蘭鐵路通車
  • 1953年蘇聯援華,為何1958年中蘇反目?毛澤東的堅持
    01 史達林時代1949年12月21日,史達林70歲生日,此時的新中國剛剛建國不久,南方諸多省市還在發生著零星的戰鬥,西藏、四川、海南三省甚至尚未完全解放,爭取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史達林的支持和援助,成為新中國的當務之急。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登上前往莫斯科的專列,前往蘇聯,為史達林祝壽,這是毛澤東生平的第一次出國。
  • 第一節 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7年)
    本文將我國經濟發展進程分為四個階段: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7年)、動蕩發展時期(1958~1976年)、經濟轉型時期(1977~1990年)、全面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1991年至今)。文章通過對6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程的回顧,展現我國政府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軌跡。
  • 10月份有哪些節日 2016年10月份節日大全及歷年10月大事件(圖)
    2016年10月節日2016年10月節日大全(節日表)10月1日 國慶節(1949 )、國際音樂日(1980)、 國際老人節(1990)10月1日 世界建築日(第一個星期一)10月2日 國際和平(與民主自由)鬥爭日 194910月4日 世界動物日 194910月8日 全國高血壓日 1998 世界視覺日 國際左撇子日 吳興華的誕辰10月8日 寒露10月9日 重陽節10月9日 世界郵政日(萬國郵聯日) 196910
  • 敘利亞大事記2019年5月2日至4日
    編者按:英國敘利亞人權觀察者組織5月4日稱在過去的4天內,720次空襲和數百次地面炮火造成約65名平民和軍事人員死亡,這是「緩和」地區局勢升級最嚴重的4天,俄羅斯戰機開始對國際高速公路附近進行猛烈打擊。此外,南方陣線網站5月4日報導,政府軍方面將俄制TOS-1噴火坦克向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