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7年)

2021-01-12 中國網

第四章 中國宏觀經濟與調控

李克穆

摘要:本文通過對6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歷程的回顧,展現中國運用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經濟運行的軌跡。財政和金融體制改革完善了中國宏觀調

控的基礎,逐步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宏觀調控從過去主要依靠行政、計劃手段轉變為主要依靠經濟、法律手段,輔

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中國宏觀調控逐步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宏觀調控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新中國成立直到改革開放的30年間,我國實行的基本上是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體制,對西方經濟學及其引申的宏觀經濟、市場經濟理論只停留在研究層面,沒有從實踐上直接運用西方宏觀經濟學參與制定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對宏觀經濟這個概念似乎是陌生的。回顧經濟發展進程,在「一五」時期恢復經濟、建立財政經濟及貨幣金融制度、實施綜合平衡,「二五」時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過程中,國家調控經濟,除了運用行政手段外,也運用了若干經濟手段,而無論行政手段還是經濟手段都屬於國家運用經濟政策調控經濟運行,實際上就是現階段實施宏觀調控的過程。其中,許多政策取向與宏觀經濟和宏觀調控原理是趨於一致的。

在西方經濟學中,「宏觀調控」(macrocontrol)這個概念出現的並不多,發達國家通常表述為用「宏觀經濟政策」(macroeconomicpolicy)幹預經濟運行,目的是穩定經濟,這種宏觀經濟政策有時被稱為「穩定政策」。我國實行計劃經濟時期,經歷了無數次經濟「增長—過熱—衰退」循環,老一代的經濟工作領導人和經濟學家將經濟學理論和中國的經濟實踐結合在一起,成功地抑制了多次通貨膨脹,數次使經濟渡過危機。此間,頻繁經歷的經濟調整、整頓、改革,都屬於運用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和穩定經濟的過程。任何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的國家,都需要從宏觀經濟、微觀經濟角度審視和研究經濟發展問題。在我國歷經坎坷,最終走上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道路的今天,從宏觀經濟和宏觀調控的角度,把我國經歷的計劃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聯繫起來進行研究,從中尋求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是有益的嘗試。

本文將我國經濟發展進程分為四個階段: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7年)、動蕩發展時期(1958~1976年)、經濟轉型時期(1977~1990年)、全面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1991年至今)。文章通過對6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程的回顧,展現我國政府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軌跡。

第一節 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7年)

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中國成立前期的經濟工作為新中國經濟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經濟建設拉開帷幕,面對舊中國留下的極其罕見的通貨膨脹、衰敗的工商業、全面崩潰的經濟,恢復經濟從何著手呢?

概括地講,當時恢復和發展全國的經濟,從經濟全局層面首先涉及以下重大問題:第一,如何確立所有制關係;第二,如何改造私營工商業;第三,如何治理通貨膨脹,恢復生產,穩定經濟;第四,如何建立經濟制度。

「一五」計劃的誕生標誌著中國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一五」時期的快速發展使經濟發展從市場經濟參與調節供求關係,迅速轉變為由國家計劃進行資源配置,對私營工商業過急過快的社會主義改造預示著中國將進入計劃配置需求的短缺經濟時代。

一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1949年的中國是一個工業佔比不到10%,分散的個體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超過90%的農業國。剛剛掌握政權的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經過獨立思考確立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所有制關係: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以及私人資本主義、個體經濟、國家和私立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變革中,資本主義經濟很快在「公私合營」中消亡,個體經濟也日漸衰落。

1952年底,毛澤東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主要內容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地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總路線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開始,而不是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後,再經過相當長時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到1956年,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民、手工業者勞動群眾個體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轉變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公有制,資本家所有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基本上轉變為國家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誌著過渡時期的結束,即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起來。但是由於對資改造過於迅猛,超過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背離了客觀經濟規律的生產關係。新中國成立初期,存在嚴重的通貨膨脹,為此,中央財經委員會具體領導了平抑物價、穩定經濟的鬥爭,通過「統一財經」、「調整工商業」等重要措施,對當時混亂的經濟進行了有力的治理。在這次穩定物價過程中,國家不僅能夠主動地對付物價波動,而且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達到預定的要求,無論是物價總指數,還是主要商品的價格都平息在預計的水平上。國家平息物價波動、治理通貨膨脹的舉措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顯示了新生政權的執政者已具備了利用貨幣和價格運行的規律治理通貨膨脹、穩定經濟的能力。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第一次運用宏觀調控手段治理經濟的舉措。

二 國家開始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經濟制度

首先,過渡時期總路線從政治上標定了經濟發展的主要格局和方向;其次,通過對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最初的計劃經濟體制,即「政府主導型經濟體制」;最後,在穩定經濟的過程中,中央財經委員會和有關部門建立和提出了一系列適合當時經濟發展狀況的經濟制度和有關政策規定。

1統一和建立國家財政經濟制度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財政負擔沉重,支出大於收入。為扭轉被動局面,1950年3月,陳雲主持制定了《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主要內容為:統一全國財政收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統一全國物資調度,清理全國倉庫物資,所有庫存物資由中財委統一調度,合理使用;統一全國現金管理,指定人民銀行為國家現金調度的總機構。與此同時,建立一系列與上述制度相適應的經濟運行的政策和規定。

2建立金融貨幣制度

具體表現在:統一全國信貸資金與調撥資金結算方式。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調節貨幣、穩定金融、調控國民經濟的統一健全的貨幣制度。靈活運用貨幣信貸政策手段,對活躍金融市場、集中資金、支持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9~1952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後7次調整存貸款利率,基本統一了全國利率。通過完善貨幣制度,穩定人民幣幣值。

3對私營金融業的改造

國家在改造私營金融業的過程中,採取了如下措施:沒收、改組金融官僚資本;建立金融貨幣制度,加強新組建的國家銀行;提供存款利率、開辦特種儲蓄、折實存款,再加上保值、保息存款等靈活的吸收存款的業務,增加國家銀行的私人存款;改造私營行莊。通過經濟恢復時期對金融業的改造,國家經濟決策和管理部門對金融業的特性及其在宏觀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具有相當程度的認識,金融業開始在國家的完全控制下運行。

4實行財政收支、信貸收支、物資供需和外匯收支平衡

「一五」計劃期間,陳雲提出了「綜合平衡」理論,被稱為調節控制國民經濟內部關係的「四大平衡」。此後,陳雲又對他的綜合平衡理論不斷完善。1957年,陳雲指出,建設規模的大小,必須與國家的財力、物力相適應,財政收支和銀行信貸必須平衡,而且應該略有節餘。只要財政收支和信貸是平衡的,社會購買力和物資供應之間,就全部來說也會是平衡的。陳雲關於綜合平衡的觀點,在國家對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祖國|北京聯通發展大事記(1949—1959年)
    開篇詞回望北京通信事業的七十年發展歷程,既是新中國不斷發展強盛的保證,也是一代代通信人艱苦努力的見證。從1949年2月3日北平軍管會正式接管北平電信局,到2019年2月2日北京聯通實現國內首次5G園區駕駛應用,在天翻地覆的歷史畫卷上,通信技術一次次寫下了濃重的筆觸。
  •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中國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已經編制了十個「五年計劃」,目前正在著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研究、編制工作。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 新中國70年企業制度的演變歷程與發展取向
    歷經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實踐,中國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企業制度。一、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企業制度的演變歷程改革開放前,中國企業制度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分水嶺是1956年。到1952年,國營工業企業的產值佔比上升至41.5%,公私合營企業佔比上升為4.0%,合作社營企業佔比上升為3.3%,私營企業佔比下降為30.6%,個體手工業佔比下降為20.6%。[5]這一年,中央提出了過渡時期「一化三改」的總路線,提出要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以及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制定了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年10月~1949年9月)綏遠省政要錄
    1931年6月任35軍軍長,8月19日代理綏遠省主席,12月28日正式任綏遠省主席。  抗戰時期,歷任第7集團軍總司令,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1945年5月,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解放戰爭時期,任張垣綏靖公署主任,華北「剿總」司令。1949年1月促成北京和平解放。
  • 狂飆1957:毛澤東之年
    從後世看來,這兩句出現於1957年的唐詩,已觸及了歷史的核心:無數被激活的世相不斷湧現,而牢牢控制著大局的統治權力,從未迷失這樣的本能: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是一個時代的趨向,也是活在其時的一代人的最大悲哀!儘管如此,上舉那些一閃而過的畫面,仍是構成歷史演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連繫著作為過程的起因、發展。許多年後會發現,許多細節實已決定了後來的走向。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2)
    1951年,毛澤東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11月3日 政務院發出《關於加強人民司法工作的指示》,要求在全國範圍內逐步建立和健全人民司法制度。11月24日 政務院第六十次政務會議批准《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試行方案》和《籌辦中央民族學院試行方案》。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學院開學。
  • 1957年中國對外政策逆轉原因分析
    【摘要】我們國家在1957年進行的「反右」運動,不但改變了中共八大制定的對內政策,而且使對外政策也發生了逆轉。導致政策變更的原因既有主要決策者判斷失誤,又有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帶來的深層次原因。回顧總結這一歷史時期的經驗教訓,對於在歷史轉折關頭制定科學外交政策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 70年財富大事記(1949-2019)
    1949年  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四次會議,決定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並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  1956年  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62年  4月20日,第三套人民幣發行。
  • 1957年出生的屬雞人一生的運勢如何呢
    那麼,1957年出生的屬雞人一生的運勢如何呢?1957年出生的屬雞人的總體運勢1957年出生的屬雞人一生的運勢是比較不錯的,事業發展非常快,到了中老年時期基本上都會有很不錯的發展。金錢運勢更好,工資節節高升,投資也屢屢獲益。愛情運勢方面也基本上沒什麼波折,可以和伴侶生活的順順利利。
  • 1957年中國經濟大事記
    陳雲在講話中總結了1956年財經工作方面的經驗教訓,強調「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要重視研究國民經濟的比例關係」,力求做到財政收支、銀行信貸和物資供需三大平衡。 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關於1957年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的指示》。
  • 新中國70年,上海「創業史」的100個瞬間①(1949-1963)
    上海是新中國經濟制度的探索之地:新中國的第一家國營公司,「公私合營」率先啟動,市場經濟打開新局面,第一家外資企業在此落戶……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界面新聞與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合作,特邀當代上海研究所原所長馬學新擔綱顧問,復盤上海70年「創業史」,回顧上海經濟發展的100個重要瞬間。
  • 1949年/1950~1957年/1958~1959年/1976年/2000年
    1949年/1950~1957年/1958~1959年/1976年/2000年 2006-03-21 13:04 作者:舒可文 2006年第11期
  • 共和國65年:從開國大典到改革開放(1949—1978)
    開國大典(1949)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       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 1957年12月16日 朱德作題為《發展手工業生產,滿足人民需要》的講話
    首頁>網上展廳>文章1957年12月16日 朱德作題為《發展手工業生產,滿足人民需要》的講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門戶網站 www.scio.gov.cn | 發布:2011-12-16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1957年12月16日 朱德在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社第一次社員代表大會上作題為
  • 沈志華:重估1956-1957年的中國
    作為一個決心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執政黨,這是中共在1956—1957年所面臨的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這種認識和估計的結果,構成了他們制定對內和對外政策的理論基礎,決定了他們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最終選擇。  1956—1957年中蘇關係正處於蜜月時期,毛澤東與赫魯雪夫相互支持,取長補短。總體說來,蘇聯在經濟上援助中國:從「一五」計劃的執行、工業化基礎的建立直到核武器的研製,赫魯雪夫向中國提供了巨大幫助;中國在政治上支持蘇聯:從平息蘇共二十大給社會主義思想陣地帶來的衝擊,消除波匈事件在社會主義陣營造成的震動,直到在六月事件和朱可夫事件中堅定地支持赫魯雪夫,毛澤東也為蘇聯提供了巨大支持。
  • 統計局:1949-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1%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黨和政府帶領人民迅速恢復生產。到「一五」時期結束時,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99.5元增加到1957年的254元,年均實際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4元增加到1957年的73元,年均實際增長3.5%。儘管受到特殊時期的幹擾,人民生活水平仍緩慢提升。
  • 1949年紅工廠壹佰元現在值多少錢
    很多人都有收藏舊版人民幣的習慣,無論是處於愛好或者是投資,這些舊版人民幣它即使沒有了使用價值,但它代表著中國的一個發展時期,從這些紙幣上我們就能看到,國家是怎麼一步一步發展成強大富有的國家,所以這些都是珍貴的歷史見證物,它們與時代同步,又被新時代推翻,新中國成立後第一版人民幣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09年9月)(上)
    它全面客觀準確地記述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發展歷程,著重反映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本社從今天開始,分兩次播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以饗讀者。1949年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此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9月21日至30日召開。
  • 1949-1966年,圖解17年的歷年大事件,太珍貴了!
    整編17年的國家大事件,回顧這一路風雨。只列其詞,不作解讀,其中意味,看官自明。 1949年,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 1957年
    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李井泉陪同接見。省委副書記、副省長閆紅彥在會上作報告。年工人培訓統計報表》,自1957年開始實施。三、農業生產的發展。四、基本建設的增長。五、運輸和郵電事業。六、國內貿易。七、職工人數的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職工生活的改善。八、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