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宏觀經濟與調控
李克穆
摘要:本文通過對6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歷程的回顧,展現中國運用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經濟運行的軌跡。財政和金融體制改革完善了中國宏觀調
控的基礎,逐步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宏觀調控從過去主要依靠行政、計劃手段轉變為主要依靠經濟、法律手段,輔
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中國宏觀調控逐步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宏觀調控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新中國成立直到改革開放的30年間,我國實行的基本上是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體制,對西方經濟學及其引申的宏觀經濟、市場經濟理論只停留在研究層面,沒有從實踐上直接運用西方宏觀經濟學參與制定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對宏觀經濟這個概念似乎是陌生的。回顧經濟發展進程,在「一五」時期恢復經濟、建立財政經濟及貨幣金融制度、實施綜合平衡,「二五」時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過程中,國家調控經濟,除了運用行政手段外,也運用了若干經濟手段,而無論行政手段還是經濟手段都屬於國家運用經濟政策調控經濟運行,實際上就是現階段實施宏觀調控的過程。其中,許多政策取向與宏觀經濟和宏觀調控原理是趨於一致的。
在西方經濟學中,「宏觀調控」(macrocontrol)這個概念出現的並不多,發達國家通常表述為用「宏觀經濟政策」(macroeconomicpolicy)幹預經濟運行,目的是穩定經濟,這種宏觀經濟政策有時被稱為「穩定政策」。我國實行計劃經濟時期,經歷了無數次經濟「增長—過熱—衰退」循環,老一代的經濟工作領導人和經濟學家將經濟學理論和中國的經濟實踐結合在一起,成功地抑制了多次通貨膨脹,數次使經濟渡過危機。此間,頻繁經歷的經濟調整、整頓、改革,都屬於運用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和穩定經濟的過程。任何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的國家,都需要從宏觀經濟、微觀經濟角度審視和研究經濟發展問題。在我國歷經坎坷,最終走上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道路的今天,從宏觀經濟和宏觀調控的角度,把我國經歷的計劃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聯繫起來進行研究,從中尋求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是有益的嘗試。
本文將我國經濟發展進程分為四個階段: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7年)、動蕩發展時期(1958~1976年)、經濟轉型時期(1977~1990年)、全面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1991年至今)。文章通過對6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程的回顧,展現我國政府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軌跡。
第一節 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7年)
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中國成立前期的經濟工作為新中國經濟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經濟建設拉開帷幕,面對舊中國留下的極其罕見的通貨膨脹、衰敗的工商業、全面崩潰的經濟,恢復經濟從何著手呢?
概括地講,當時恢復和發展全國的經濟,從經濟全局層面首先涉及以下重大問題:第一,如何確立所有制關係;第二,如何改造私營工商業;第三,如何治理通貨膨脹,恢復生產,穩定經濟;第四,如何建立經濟制度。
「一五」計劃的誕生標誌著中國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一五」時期的快速發展使經濟發展從市場經濟參與調節供求關係,迅速轉變為由國家計劃進行資源配置,對私營工商業過急過快的社會主義改造預示著中國將進入計劃配置需求的短缺經濟時代。
一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1949年的中國是一個工業佔比不到10%,分散的個體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超過90%的農業國。剛剛掌握政權的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經過獨立思考確立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所有制關係: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以及私人資本主義、個體經濟、國家和私立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變革中,資本主義經濟很快在「公私合營」中消亡,個體經濟也日漸衰落。
1952年底,毛澤東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主要內容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地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總路線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開始,而不是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後,再經過相當長時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到1956年,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民、手工業者勞動群眾個體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轉變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公有制,資本家所有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基本上轉變為國家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誌著過渡時期的結束,即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起來。但是由於對資改造過於迅猛,超過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背離了客觀經濟規律的生產關係。新中國成立初期,存在嚴重的通貨膨脹,為此,中央財經委員會具體領導了平抑物價、穩定經濟的鬥爭,通過「統一財經」、「調整工商業」等重要措施,對當時混亂的經濟進行了有力的治理。在這次穩定物價過程中,國家不僅能夠主動地對付物價波動,而且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達到預定的要求,無論是物價總指數,還是主要商品的價格都平息在預計的水平上。國家平息物價波動、治理通貨膨脹的舉措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顯示了新生政權的執政者已具備了利用貨幣和價格運行的規律治理通貨膨脹、穩定經濟的能力。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第一次運用宏觀調控手段治理經濟的舉措。
二 國家開始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經濟制度
首先,過渡時期總路線從政治上標定了經濟發展的主要格局和方向;其次,通過對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最初的計劃經濟體制,即「政府主導型經濟體制」;最後,在穩定經濟的過程中,中央財經委員會和有關部門建立和提出了一系列適合當時經濟發展狀況的經濟制度和有關政策規定。
1統一和建立國家財政經濟制度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財政負擔沉重,支出大於收入。為扭轉被動局面,1950年3月,陳雲主持制定了《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主要內容為:統一全國財政收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統一全國物資調度,清理全國倉庫物資,所有庫存物資由中財委統一調度,合理使用;統一全國現金管理,指定人民銀行為國家現金調度的總機構。與此同時,建立一系列與上述制度相適應的經濟運行的政策和規定。
2建立金融貨幣制度
具體表現在:統一全國信貸資金與調撥資金結算方式。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調節貨幣、穩定金融、調控國民經濟的統一健全的貨幣制度。靈活運用貨幣信貸政策手段,對活躍金融市場、集中資金、支持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9~1952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後7次調整存貸款利率,基本統一了全國利率。通過完善貨幣制度,穩定人民幣幣值。
3對私營金融業的改造
國家在改造私營金融業的過程中,採取了如下措施:沒收、改組金融官僚資本;建立金融貨幣制度,加強新組建的國家銀行;提供存款利率、開辦特種儲蓄、折實存款,再加上保值、保息存款等靈活的吸收存款的業務,增加國家銀行的私人存款;改造私營行莊。通過經濟恢復時期對金融業的改造,國家經濟決策和管理部門對金融業的特性及其在宏觀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具有相當程度的認識,金融業開始在國家的完全控制下運行。
4實行財政收支、信貸收支、物資供需和外匯收支平衡
「一五」計劃期間,陳雲提出了「綜合平衡」理論,被稱為調節控制國民經濟內部關係的「四大平衡」。此後,陳雲又對他的綜合平衡理論不斷完善。1957年,陳雲指出,建設規模的大小,必須與國家的財力、物力相適應,財政收支和銀行信貸必須平衡,而且應該略有節餘。只要財政收支和信貸是平衡的,社會購買力和物資供應之間,就全部來說也會是平衡的。陳雲關於綜合平衡的觀點,在國家對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