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65歲的生日。
65年,無數片段編織成了中國人的回憶。65年來,幾代人中國人,都在為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新中國而不斷努力著。
一個個帶有時代溫度的事件、人物、機構、發現、發明,共同構成了這65年拼圖不可或缺的每一小塊。
我們有幸生於這樣的時代,更有幸與這個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
在這個歡慶歡樂的日子,我們一起重溫下面的65個永恆的瞬間。
開國大典(1949)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
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一汽誕生(1953)1953年7月15日,長春孟家屯,毛澤東親筆題詞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的漢白玉基石被安置在「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儀式」的中心,孟家屯熱火朝天的工地上,大喇叭反覆地播放,「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第一個規模空前的建設工程開始了!」的確,中國的汽車工業從此起步。
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下線。在1958年5月21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乘坐5月12日試製成功的國產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繞花園兩圈後說:「坐上了我們自己製造的小轎車」。
萬隆會議(1955)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29國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了第一個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會議。
當時,與會的大部分國家對新中國還抱著疑慮甚至恐懼的心態冷眼旁觀,一些國家在大會發言中甚至造謠攻擊新中國。大會第二天,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神採奕奕地走上講壇、從容不迫地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周恩來的推動下,各國代表增進了解和尊重、同情和支持,成為中國的朋友。
這次會議最終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即《萬隆宣言》,這次會議的精神又被稱為「萬隆精神」。
簡體字(1956)從1956年1月份起,60天內,《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接踵出臺。簡體字的推廣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發展最大的進步之一。因為有了簡體字,使得中國文盲的人數迅速下降,讓人們識字、認字方便了許多。
武漢長江大橋(1957)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是第一座長江大橋,之前火車都要拆散上輪渡過江,最快也需5個多小時。
在大橋建設期間,毛澤東多次到工地現場視察。最著名的一次,在大橋即將合攏的時候,酷愛遊泳的毛澤東從正在施工中的橋墩之間遊過,隨後寫下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遊泳》,詞云:「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中科大成立(1958)建國之初急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特別是新興邊緣科學技術領域。1958年初,北京地區一些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出以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力量為基礎,採取「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方針,創辦一所新型的社會主義大學。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都表示贊成。
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設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術物理系等12個系。《人民日報》稱,中科大的成立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的一項重大事件」。
大慶油田(1960)鐵人王進喜一句「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感動、激勵了幾代人。當我們年輕的共和國經濟建設急需石油的時候,以王進喜為代表大慶石油人憑藉著「大慶精神」開發建設了當時全中國最大的油田。
「除了大慶,沒有哪一個企業的誕生和發展能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命運聯繫得如此緊密;沒有哪一個企業和城市走過短暫的歷程,就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銘刻下一個輝煌的亮點。」曾任石油工業部部長、親自指揮了大慶油田「大會戰」的獨臂將軍餘秋裡如此評價大慶。
之後,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相繼開發,徹底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四個現代化(1963)1963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在上海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現代化的標準是什麼?周的答案是:「用15年時間,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力爭在20世紀末,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15年後,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把它量化為到20世紀末,爭取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基本實現小康。如今我們的人均GDP已超過2000美元。
原子彈爆炸(1964)1964年10月16日,隨著羅布泊的一聲巨響,美國被迫接受了一個新的核大國已經崛起的事實。
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時,看了蘇聯原子彈試驗的紀錄片,覺得這隻「紙老虎」「看來能嚇唬不少人」。1951年,居裡夫婦的女婿、法國科學家F•約裡奧•居裡委託中國放射化學家楊承宗轉告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要有原子彈。
從1955年開始,中國的原子彈沒到10年就研製成功了。
牛胰島素(1965)1965年9月17日中國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經過嚴格鑑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為人類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邁出了一大步。這項成果獲1982年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
1953年,英國人桑格由於測定了牛胰島素的一級結構而獲得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
「1+2」的哥德巴赫猜想(1966)數學家陳景潤在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而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稱之為陳氏定理。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氫彈(1967)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一架小型戰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投下一個降落傘,當降落傘下降至距地面約3000米高度時,空中升騰起巨大的蘑菇雲。
中國有了氫彈的消息震驚世界!因為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前蘇聯用了4年零3個月,而當時綜合國力落後的中國僅用了2年零8個月。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為此大發雷霆,拍著桌子質問為什麼法國的氫彈遲遲搞不出來,而讓中國人搶在前面。
這次試驗是中國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一次飛躍。
第一條地鐵(1969)1969年7月1日,新中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北京地下鐵道正式開工。
1965年1月15日,有關部門正式向中央呈報了《修建北京地下鐵道的報告》。不久鐵道兵、鐵道部地鐵工程局、北京城建局共4萬多建設者聚集北京,投入修建地鐵的大工程。
地鐵第一期工程從北京火車站至石景山蘋果園,全長23.6公裡,設有17座車站和一座地面車輛段。當時按照「戰備為主,兼顧城市交通」的主導思想,全部採用敞口放坡明挖淺埋的施工方法,埋深一般為3至5米,最深達13米。洞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防護能力極強。
成昆鐵路(1970)1970年7月1日,在四川西昌北部23公裡的小鎮——禮州,從昆明北上和從成都南下的鐵軌對接成功,建設了12年的成昆鐵路全線竣工。
這條鐵路貫穿了中國西南部地勢要險、資源豐富的省份,從四川成都到雲南昆明,全長1083.3千米,是中國鐵路網中重要的幹線。為西南的加強民族團結、經濟和國防提供了保障。
東方紅一號(1970)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按當時時間先後,中國是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工程師在「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安裝了一臺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讓全世界可以從電波中接收到這段音樂。
重返聯合國(1971)1971年10月25日對於中國意義深遠。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和立即把臺灣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議案,即聯大第2758號決議。
11月11日,中國代表團成員身著中山服到達紐約,出席15日的聯合國大會。當時的聯大執行主席馬立克致歡迎詞:「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
尼克森訪華(1972)1972年2月21日,尼克森應邀訪華,當他抵達機場與周恩來握手時,周稱「你的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28日雙方發表了《上海公報》,中美關係解凍。此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很大震動,比如當時日本政壇有「美國竟然走在我們前面」的感覺,促使同年9月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關係正常化。
馬王堆漢墓(1972)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0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這是防腐學上的奇蹟,震驚世界。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中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補充了《黃帝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第一部《環境保護法》(1973)相對於其他部門法而言,中國的環保法非常年輕,真正立法始於1973年。
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研究環保問題,提出設立環保機構,並制定了新中國第一個環保行政法規《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若干問題(試行草案)》。
環保法在短短的三十餘年時間裡,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僅頒布的純環保領域的法律就達八部之多。
兵馬俑(1974)秦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古代社會規模最大的一座帝陵。經過幾十年的鑽探和試探,在56.25平方公裡的保護區範圍內已發現陪葬墓和陪葬坑500餘座,出土重要文物5萬餘件。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東側的一組大型陪葬坑。1974年3月,一次偶然的打井,秦始皇陵兵馬俑橫空出世。數以千計的形態逼真的陶俑和種種珍寶,讓參觀者仿佛穿越了2000年的時空,直面秦始皇所創造的中國史上第一個大帝國。
這是最廣為人知的「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兵馬俑的出土,被譽為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第一艘核潛艇(1974)1974年8月,核潛艇交付海軍正式使用,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進行第一次核試驗後不久,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專門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就批准了核潛艇研製工程全面展開的計劃。1970年7月30日,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達到滿功率,1971年8月,核潛艇建成並開始試航。
登頂珠峰(1975)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從北坡登頂。7月23日,中國政府授權新華社向全球宣布:我國測繪工作者精確測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為8848.13米,這個高度就成為全世界公認的權威高度。在1960年,6名中國人曾成功登頂,但當時沒有留下任何資料,此次登頂未獲世界承認。
直到2005年,中國啟動了新一輪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確認了珠穆朗瑪峰的海拔是8844.43米。
恢復高考(1977)1977年考生們穿著棉衣進入高考考場,這場遲來的高考,挽救了13屆考生,同時也挽救了中國。
1977年高招會議開了兩次,第一次延續了「文革」中工農民推薦上大學的舊例。第二次恢復高考的會議曠日持久地開了43天,最終鄧小平拍板:恢復高考!《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從教育制度上恢復了高考。
12月,塵封了11年的高考考場大門向全國570萬考生打開,最後27.3萬人成為幸運兒。
春天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在嚴冬裡開始了。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1978年8月,中國外交部長黃華與日本外相園田直在北京正式籤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這是繼1972年兩國政府籤訂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兩國關係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個重要歷史文件。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為中日這兩個一衣帶水的近鄰確立了和平共處、世代友好的大方向,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提出的各項重要原則,為推動兩國關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包產到戶(1978)1978年12月,安徽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18戶社員不想再貧窮下去了,他們主張把隊裡集體的土地分到家庭,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他們立下生死狀、按下紅手印:如果小隊長嚴俊昌因為分田到戶而被抓捕,他們就去送牢飯;如果嚴俊昌被殺頭,他們就把他的孩子養到十八歲。
這一年,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裡來到小崗視察,批准嚴俊昌領著這18家包產到戶幹三年。安徽成了第一個在全省搞聯產大包幹的省,中國廣大農村也從此逐漸步入春季。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978年12月18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後黨的工作還在徘徊中艱難前進的局面,在思想路線上撥亂反正,堅決批判和否定了「兩個凡事」的錯誤方針。
這次會議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同時也實現了中國社會的轉折,三中全會上所確定下來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影響深遠。
三中全會使1978年成為關鍵的歷史拐點,從191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到建國是30年,從1949年1978年也是30年,而1978年的思想和政治基礎,從理論上已經能夠看到中國的未來。
(澎湃新聞綜合《新世紀周刊》等媒體報導。文中提及職務均為時任職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