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北京聯通發展大事記(1949—1959年)

2020-11-29 千龍網

開篇詞

回望北京通信事業的七十年發展歷程,既是新中國不斷發展強盛的保證,也是一代代通信人艱苦努力的見證。

從1949年2月3日北平軍管會正式接管北平電信局,到2019年2月2日北京聯通實現國內首次5G園區駕駛應用,在天翻地覆的歷史畫卷上,通信技術一次次寫下了濃重的筆觸。今天,伴隨5G與千兆寬帶網絡的到來,通信網絡與技術,帶給人們的已不僅僅是生活與工作的便捷,更是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

為此,千龍網聯合北京聯通公司共同梳理了北京聯通(及其前身企業)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發生的幾十件大事,如同在北京通信歷史長河中撿起一些璀璨石子。與廣大網友一同回顧,曾經,那些悄然改變了我們工作的方式、學習的方式、娛樂的方式、生活的方式……

人民軍隊接管北平電信局(1949年)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3日,北平軍管會正式接管北平電信局。

解放軍軍管會接管北平電信局的通令

1949年初,北平電信局的業務主要包括市話、長話、電報和無線,擁有電報電路52路(國內46路、國際6路);長途線路67路(國內有線54路、國內無線12路、國際1路);市內電話交換機25330門(自動16100門、共電9000門、磁石230門),共有用戶22451戶。

解放初期搶修通信設施

人民解放軍包圍北平後,郊區的許多機線設備被國民黨軍隊破壞或遭炮火摧毀,對外的長途電報電路僅剩16路,北平天津兩地的通信只有依靠無線電進行聯絡。對此,北平軍管會接管北平電信局後,發布告示闡明軍管的主要任務是:立刻著手「安定情緒,恢復業務;保護資財,嚴防破壞;熟習情況,準備接管」;保證通信聯絡「解放一城,通達一地」。同年5月,北平電信局改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電信總局北平電信局;5月30日軍管結束。"

建立香山電話專用局(1949年)

1949年3月初,中共中央準備將中央機關從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遷往北京香山。出於保證中央通信的需要,北平軍管會物資接管委員會電信接管部部長王諍指示:務必在3月23日前建立通信專用局。後選定香山慈幼院理化館舊址作為香山電話專用局的局址。裝機工程於1949年3月10日開工,僅用13天時間就圓滿完成了任務,初裝自動交換機150門,擴充線路60.24公裡。後又用一天時間安裝人工交換機一部。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在香山雙清別墅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央領導和中央機關陸續遷入城內後,籌建開通中南海電信局,香山專用局為黨中央服務的專用使命宣告結束。雖然香山專用局僅為黨中央通信服務了六個月,但其產生的作用和意義,將永遠載入中國通信發展的史冊。

香山電話專用局職工在清掃大門

香山雙清別墅毛主席辦公室

保障開國大典通信(1949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開國大典。在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開國大典上,北京電信局在軍委三局的領導下承擔了相關的通信服務任務。為保證開國大典現場廣播,電信職工為大會指揮部在天安門地區安裝了200多部電話機,架設四、五十公裡被覆線和數百公裡的廣播遙控線,以及一批無線發信機。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由有線和無線電波立即傳送到全中國和全世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在北京舉行的歷次重大會議、重要活動均由北京電信局(現北京聯通)承擔通信保障任務,為黨和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積累了豐富的重要通信保障經驗。

開國大典時的天安門廣場

開國大典上北京電信工人的遊行彩車

北京至莫斯科開通電報電話業務(1949年)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恢復建設國內長途電信網的同時,迅速開設與蘇聯、波蘭、匈牙利、東德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報電話業務。1949年7月開通北京與莫斯科之間的無線電報業務,11月21日開通北京至莫斯科無線電話電路。1950年12月12日我國第一條有線國際電話電路——北京至莫斯科電路正式開通,並經蘇聯轉接,陸續開放至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電話,成為當時歐亞大陸最長的有線載波電路。自此這條電路承擔了我國重要的對外聯繫任務。

關於開放莫斯科無線電報的代電原稿

第一次全國電信會議(1950年)

194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成立,首任部長朱學範。北京電信局由郵電部直接領導,當時採取了「統一領導,分別經營,垂直系統」的體制。1950年1月25日-2月9日,郵電部召開了全國電信會議,會議主要議題是為了適應國家建設和經濟繁榮的需要,統一全國電信,把官僚資本主義企業徹底改造為新民主主義企業;在統一的基礎上擬定1950年全國電信恢復建設計劃,其主要內容為:1.以北京為中心,恢復建設全國長途主要幹線通信網;2.建設北京國際電臺,以解決國際通信、對外廣播和新華通訊社新聞傳播的需要;3.整修加強首都的市內電話;4.恢復加強江岸、海岸電臺以配合交通航務發展需要。這次全國電信會議在1949年7月華北電信會議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北京的全國電信中心地位。

短波電臺建設(1951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解決邊遠地區和國際間的聯繫,短波通信是唯一手段,為此國家在北京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短波通信建設。1951年1月3日北京國際電臺中央收信臺(第五電臺)落成,同年6月北京國際電臺中央發信臺(第三電臺)和國內發信臺(第四電臺)落成,第三電臺是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個重點通信建設工程,1952年朱德、聶榮臻同志前往視察。1958年6月3日,北京國際無線發信臺(第一電臺)投產。這些短波電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承擔對邊遠地區和遠距離國際通信的重要手段,直至20世紀70年代後期,短波電臺逐漸被微波、光纜和衛星通信所取代,但在災害、氣象、水情等特殊場合,短波通信依然發揮著作用。

1958年第一電臺落成

第五電臺於1951年1月3日在大興黃村落成

創辦傳呼公用電話(1951年)

1951年5月15日,北京電信局在全國率先開辦市內公用電話傳呼業務。所謂傳呼,就是藉助全市的公用電話,給沒有電話的人提供使用電話的機會。傳呼分兩種,一種是傳話,無需回電;一種是需要回電話的。該業務受到北京市民的普遍歡迎。這種形式的公用電話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逐漸被有人或無人值守公用電話替代。傳呼公用電話是一個創舉,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市內電話的不足,曾經為人民生活帶來重要影響,也成為人們回憶的一部分。

北京的傳呼公用電話

北京市話交換機1.2萬門擴容工程(1954年)

北京市內電話擴容1.2萬門交換機工程於1952年4月開工,引進捷克斯洛伐克步進位交換機1.2萬門,三、四、五、八分局各增裝2000門,新建六分局安裝4000門,1954年工程全部竣工。這項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引進國外自動交換機的重點工程。機、線、電力等設備安裝都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工程中培養鍛鍊了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其中新建西單電話6分局裝機工程於12月31日竣工,1955年1月1日開通。"

1954年市內電話新裝1.2萬門自動交換機

首次開放全國會議電話業務(1956年)

1956年2月28日晚,在北京市長途電話局一間裝有隔音設備的會議電話室裡,中華全國總工會負責人聽取了上海、雲南、成都、烏魯木齊等10個省、市工會負責人匯報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情況,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會議電話,以這次會議為標誌,北京可以與27個省、市通達會議電話。這套會議電話設備完全是我們自己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和職工設計安裝的。

新中國第一次全國電話會議現場           

農村區鄉電話建設(1956年)

1956年3月,根據中央發展農村電話要求,北京市市內電話局完成南苑、東郊、豐臺、海澱、石景山、門頭溝、坨裡、齋堂八個區的電話建設,架設明線1400多對公裡,為312個鄉安裝了電話。

1956年北京郊區各鄉安裝電話工程

微波通信建設(1957年)

1957年12月我國第一條微波電路(24路)採用引進設備,自行設計安裝,在北京至保定間建成。在北京廠甸電話局南樓建成北京最早的微波站,1958年電報大樓建成後,在電報大樓內設北京微波總站,1976年北京微波總站移至長話大樓。北京至各省相繼開通北京—天津、北京—太原—西安、北京—武漢—廣州、北京—上海—杭州、北京—瀋陽—哈爾濱等微波幹線電路。微波電路可以提供電報、電話、電視信號傳送等業務,及時把北京的電視畫面傳送到祖國各地。2003年北京長話大樓的微波站告別模擬技術時代,通信實現全數位化。2006年6月23日,在北京運營了48年的長途主幹微波電路全部退出運行,其承載的全部業務由光纜、衛星等媒介手段替代。

北京最後一個微波中繼站——房山微波站

北京第一個微波中繼站周口店站員工合影

70年代長話大樓960路微波設備

北京電話九分局開通(1957年)

1956年7月,北京第一個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安裝的電話局—九分局(展覽路局)開工,安裝捷克斯洛伐克產步進位交換機2000門,當年12月開通,至此北京電話2~9局號全部佔滿。

1957年北京市市內電話九分局正在安裝總配線架

北京電報大樓落成(1958年)

1958年9月29日,北京電報大樓舉行落成典禮,該工程是國家「一五」計劃中郵電建設重點大型綜合通信樞紐工程。大樓主體七層(地上六層,地下一層)連同鐘樓部分共十二層,總高度為73.37米,主樓建築面積20108平方米,該工程於1956年5月開始動工,通信能力初裝204路電報電路(終期600路),除電報設備外,還有微波等通信設施。北京電報大樓是全國第一個國際國內通信樞紐,也是新中國郵電通信事業的標誌性建築。1959年3月15日周恩來總理、賀龍、李富春、李先念副總理和董必武同志來電報大樓視察。

電報大樓國內報房

1959年國慶時的電報大樓

北京市話86分局建成 (1959年)

1959年12月31日新建電話86分局投產,這是北京第一個全部採用國產設備,實行六位撥號制的電話匯接局,初裝步進位交換機2400門。同時部分分局陸續改為六位撥號制,北京電話撥號開始由五位制向六位制的過渡。

機務員在測試交換機

焊接配線架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祖國|北京聯通發展大事記(1970—1979年)
    開篇詞回望北京通信事業的七十年發展歷程,既是新中國不斷發展強盛的保證,也是一代代通信人艱苦努力的見證。從1949年2月3日北平軍管會正式接管北平電信局,到2019年2月2日北京聯通實現國內首次5G園區駕駛應用,在天翻地覆的歷史畫卷上,通信技術一次次寫下了濃重的筆觸。
  • 1959——1965年全國政協大事記
    編者按: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平臺)編輯特別摘編部分1949——2015年全國政協大事記,素材主要來源於全國政協官網,並有傾向性突顯全國政協對外交往、聯絡等外事活動內容。除全體會議外,全國政協的常委會議、主席會議、專題協商會、雙周協商座談會等常規會議和活動並未全部摘錄。謹供參閱,更詳細資料可掃描文章下方二維碼下載議庫查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出版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 史競男)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日前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據介紹,該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時代,突出反映黨領導人民探索、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及其重大理論、制度創新成果,全面反映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隊和國防、「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外交、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 黨史大事記(1950年—1959年)
    黨史大事記(1950年—1959年)  1950年3月3日,政務院作出《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國共產黨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通過的一系列決定,是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行動綱領。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1)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者按: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紀元
  • 1959年,首批特赦的黃埔生一共有10人,分別是誰?晚年如何
    1959年特赦時,他曾代表特赦戰犯上臺講話,聲淚俱下,無限感激,表示今後要重新做人,為建設祖國貢獻餘生。特赦後,他曾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等。1981年病逝,享年77歲。王耀武(黃埔三期生)王耀武,山東泰安人,在抗戰時期,率部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軍33師團,並擊斃師團少將指揮官。
  • 祖國啊 我永遠熱愛你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我們用同一首歌,為祖國歌唱,所有的祝福都融進了這動聽的歌聲裡,祖國啊,我永遠熱愛你。  我愛你「披荊斬棘」的揚帆奮進——奮進之路,你是前進中國  祖國啊,我愛你的「披荊斬棘」,你一路揚帆奮進,我們開啟新篇章,中華民族,站起來了。
  • 中國大事記:1959年
    廬山會議後期對彭德懷的批判和在全黨開展的「反右傾」鬥爭,不但使經濟工作中的糾「左」努力一度中斷,更重要的是,它使黨內正常的政治生活原則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1959年4月18日至4月28日在北京舉行,出席代表1226人。
  • 中國青年工作大事記(1949年--1959年)
    一九五O年  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團中央召開組織工作會議。  三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青年團幹部的幾點規定。  四月十日團中央召開全國少年兒童工作幹部大會。  五月三日團中央頒布了團旗圖樣和製法。  五月十五日團中央、全國青聯和全國學聯聯合發出通知,動員全國的青年學生,參加和平籤名運動。
  • 我和我的祖國,最愛《奪冠》及葛優葛大爺
    《我和我的祖國》是一部相當感人的影片,儘管由七段組成,卻不會因為故事過多就分散了觀眾的精力,反倒讓人在不同的故事裡,多次留下同樣感動的淚水。作為一部獻禮片,能夠不落窠臼,展示出了新的面貌,實在非常難得,直讓人對獻禮片這一概念有了新認識。二。作為主旋律,有些人認為必然是歌頌黨、歌頌政府,或者是歌頌黨員、公務員的作品。
  • 祝福一刻都不能等 《我和我的祖國》提檔9月30日
    提檔海報中,眾位主演飾演的角色見證祖國發展70年來7個「中國第一」的歷史瞬間。在文牧野執導的《護航》中宋佳行軍禮、駕戰機,化身最颯女飛行員親歷中國第一個以抗戰勝利為主題的盛大閱兵式;劉昊然和陳飛宇兩位鄉村流浪兒在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中迎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見證中國載人飛船第一次實現「太空超長待機」,完成為時33天的載人飛行任務;導演寧浩用《北京你好》點燃2008年國人記憶,葛優飾演的計程車司機以一張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在家門口感受中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的高燃時刻
  • 【黨史、新中國史上的今天】12月10日大事記
    、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了解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區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區委黨史研究中心,梳理匯總了在黨史、新中國史上的大事要事,設立「黨史、新中國史上的今天」專題欄目,引導全區廣大黨員幹部把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作為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共同回顧那激情燃燒的紅色記憶,重溫黨和國家走過的不凡之路。
  • 2012年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大事記
    2.2012年2月14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中國在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關鍵標準研究與制定、產業鏈條建立與完善、重大應用示範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協同發展、安全可控的物聯網發展格局的目標。
  • 新中國外交大事記(1949—1976)
    新中國外交大事記(1949—1976) 2013年12月27日 13:4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2月27日第542期 作者:武雪彬/摘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廣西解放70年大事記
    廣西解放70年大事記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梳理了70年間廣西發生的大事、要事,編寫了《廣西解放70年大事記》,記述和反映1949年12月至2019年10月間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委員會團結帶領廣西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宏偉徵程中,艱苦探索、銳意進取、砥礪前行,奮力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的輝煌歷程和發展成就
  • 高考作文輔導36:祖國發展我成長,民族復興我奮鬥
    「慶祖國70華誕,展青春熱血風採」主題中已經蘊含了明確的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取向就是民族自豪感,就是要為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喝彩,為民族的復興接力奮鬥,展現青春風採。這就要求考生緊扣70年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書寫祖國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特別是青年人要走在時代的前列的心聲。4.背景限制。
  • 1959-1960年:故鄉的糧食關
    購得這兩本地方志後,我急切地尋覓有關糧食關的記載。沒有專門或集中的敘述,只有些零零星星的文字分散在相關的章節裡。我在《葉集鎮志》1959年、1960年的大事記中分別找見以下兩段文字——是年,由於一些幹部沒能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農村推行「少種多收高產」的方針,以後盲目多報產量,亂放「衛星」(當時稱奇蹟為放「衛星」),葉集糧食產量表面上「大躍進」而實際上大幅度下降。
  • 1949年/1950~1957年/1958~1959年/1976年/2000年
    1949年/1950~1957年/1958~1959年/1976年/2000年 2006-03-21 13:04 作者:舒可文 2006年第11期
  •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同名書首發 完整收錄精彩故事
    :郭澤華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總出品人傅若清,總製片人黃建新,總導演陳凱歌,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共同為新書首發揭幕 主辦方供圖 攝   中新網北京
  • 形式新,內容新,20首新童謠傳唱「我和我的祖國」
    「我是一個北京娃,從小長在紅旗下。我像一棵小樹苗,園丁伴我來長大」「京腔京韻字悠揚,生旦淨醜塑形象」……9月15日,20首以「我和我的祖國」為題材的新童謠精彩亮相。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一處副處長陳德時表示,新童謠形式新,內容新,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新形式,在孩子們中間厚植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