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1957:毛澤東之年

2021-01-12 騰訊網

資料圖:1957年11月,毛澤東在莫斯科

1959年1月,陶鑄(左三),王匡(左一)到東莞虎門調查時,與正在此間勞動的中山大學中文系師生座談 (陸鍵東/圖)

「狂飆為我從天落」:1957年前後的一些事兒

「歷史真實」其實是一種很脆弱的形態。它往往受制於歷史自身所具有的「屏蔽功能」。從傳統的含義出發,歷史是人類生活的痕跡,歷史自身的「屏蔽」不僅僅單指人為的屏蔽,往往還包括風雲翻覆、時勢熱點瞬間易轉等等。「雨驟風狂,落紅無數」,這是它很貼切的形容。

比如,歷史中的「1957年」,是一個具有標識性的特別年份。半個世紀過去,今天開始看清,作為一個年代的轉折點,「1957」不應是單純的一個紀年,從一個運動的全過程看,它至少需要包括從1956至1958這整整三年的光陰。在這一千多個日子裡,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均演到極限,形成巨大的反差。單從眾多著名的事件中挑出,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所作的《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的報告,即可算是「戲肉」極足的一折。毛澤東的報告是將他先前已有的威望再推向高峰。毛澤東論「人民內部矛盾」,實際是將國際國內的方方面面都說到了。毛氏口才極佳,縱橫捭闔,顯示了一個駕馭大國的強者的氣魄——尤其是在刻板有餘、活力不足的蔣介石的餘影猶存下,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現場不少聆聽者是統戰人物)。這些都是很撼動歷史靈魂的。

此時期的中國呈現出少有的「質感」形態。風注如流,潮湧如海,驅動著時潮走向的是如濃雲般流蕩的「情感、人心」。毛澤東2月27日報告所涉內容廣泛,不過予人印象最深的是這麼一點:面對由執行「雙百」方針而挑起的對現行體制批判的思潮,毛澤東特意引入了古劇《西廂記》裡面的人物,他自比劇中的老夫人,謂老夫人將不會再唱上主角,唱主角的應是紅娘(毛直言紅娘就是周總理、在座各位)。毛澤東的意思是,在建設中老幹部不能再吃老本,應讓有能力者挑重擔,自己起點跑跑龍套的作用就可以了,梅蘭芳老了也是可以跑龍套的。說到這裡,全場一片歡笑聲。這個細節折射了此時候歷史前進的特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隨著毛澤東2月27日的報告以及隨後幾場內容相似的講話向黨內外傳達,「毛氏新思維」以春風裂冰的強力,震撼全國「肉食階級」(當然包括知識階級)。非常特別的是,毛氏思維的威力不是如以往政治運動那樣以文件等形式發出,偏是以生動風趣、如話家常的「對談」方式傳遞。一時毛澤東講話中如評點《西廂記》一類的詼諧語,以很快的速度傳遍全國知識界。士人喻為千古未有之盛事。所謂「合力」就是這樣,冰河下的熱流湧動(這可比喻為仍受到禁錮的知識分子),冰河上則有如刀的春風勁吹(這又可比喻為最高領袖)。在現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史上,有兩個已世俗化了的傳奇演義,從未有過這樣高的熱度,一就是1957年的《西廂記》,二就是1958年被看作反映了資產階級學者治學猥瑣的「楊貴妃風流故事」。前者以喜劇的形式,為一種其實很敏感的政治態勢添加了歡樂的色彩。故此在稍後沖天而起的「大鳴大放」中,各地相當多的鳴放者,屢以「毛主席評《西廂》」作共鳴,以表數年來一直受到「三堂會審」式改造的感慨。這是一處很重要的細節。透過它,才可以「質感地」理解1957年那個刻骨銘心的春天,為何有那麼多的感激涕零,又為何淚水未乾之後又會有那麼多的激昂與放膽。

只是這樣的細節也很脆弱。三個多月後的6月19日,一直為世界揣測不已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正式發表,有關《西廂記》以及其他談笑風生的內容全被刪除,全文風格截然相反。這是在當年就引起無數知識分子「腹誹」的傷痛。其實重回1957年那個冷暖交煎的季節,毛氏之文有這樣的變化,也屬必然。從「對峙」的一方知識分子方面說,由感激涕下到要求「當家作主」,此中巨大的轉折,也不過是旬月間。一句話,變幻之際無數「歷史真實」瞬間即失去曾有過的意義。在1957年的五六月,無論是整風者抑或鳴放者,都有過這樣不約而同的「心理意識流」,今日之花已非昨日之花。《西廂記》之類的感喟,已時過境遷。五十多年後回首,一聯當年被不少人引用過的唐詩,可以深刻地概括出這個特殊年頭的本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啼不住」喻不消停的批評聲,「輕舟過萬山」,則影射官僚主義在鳴放聲中早已一帆逸去(即依然故我,輕鬆脫身)。從後世看來,這兩句出現於1957年的唐詩,已觸及了歷史的核心:無數被激活的世相不斷湧現,而牢牢控制著大局的統治權力,從未迷失這樣的本能: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是一個時代的趨向,也是活在其時的一代人的最大悲哀!

儘管如此,上舉那些一閃而過的畫面,仍是構成歷史演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連繫著作為過程的起因、發展。許多年後會發現,許多細節實已決定了後來的走向。比如,毛澤東《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的報告,是因應1950

年代中期中共建國方針已向經濟建設轉型的要求,對知識分子這一群體作慰問與安撫。毛澤東那些關於《西廂記》的發揮,搔到了知識階級的癢處,它是1956年前後中國社會大勢發展的一種結果。

再追索下去,故事呈現的是這樣的「興起」之源。

1956年1月,一直力主要解決知識分子問題的周恩來,主持召開了新中國成立後首次「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並作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知識分子這一群體在長達六年被迫不斷改造、「與舊社會決裂」的煎熬中,終於借著國家要建設一個工業強國的需要,意外地找到了重返主流社會的突破點。其「翻轉」機會的順時順勢,百年難覓第二例。周恩來作為一個非凡的人物的形象,實際在1956年1月就已確立。周恩來受到無數知識分子的擁戴。在隨後一年的時間裡,在中國知識分子的口中或筆下,「周總理」三字的使用率,遠在中共其他領袖之上。這個細節同樣能見出某一時刻的歷史真實:此時期中共是集體領導的意識,不僅存在於黨內,而且存在於億萬人的感覺中。這有兩重含義。從個人聲望上說,1956年的知識分子會議,為周恩來贏得了空前的美譽。這是一種「勢」。周恩來長達二十年知書識禮、虛懷若谷的人品,與這個罕見的國家重賢才的祥和時代,顯得是這樣的融洽,「天與人合一」的徵候是如此的強烈。這些,都給了1956年極暖之色。其次,有這樣一個具備寬厚與睿智品德的國家領導人,使由他主導的一場國家精英重新回到應有社會位置的革命,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敬賢、禮義、傳統、智慧」的色彩。這又與這一群體整體的儒雅氣質天然默契。這是1949年後30年間最平和,也是最有意義的一場革命。於是1956年的中國,整個社會的導向,流溢著的是「聖朝盛世,萬眾一心」的氣息。在某種角度上說,仍擁有一定話語權(此僅指文化表達)的知識分子,將「感恩」渲染到頂點。故而橫貫1956年的中國社會,是這麼一條熱氣沸騰的巨流:「能夠趕上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是一生的幸福」(時人語);激濺於其間的則是「空前高漲」、「突飛猛進」、「振奮人心」(流行語)等等層層浪花。以一句宋詞作形容,就是平地「捲起千堆雪」。

從「一個人的中國」的角度言,以下的細節很重要:

1956與1957若存在著一個從未被人察覺的區別的話,那就是,如果說1956年是周恩來之年,那麼,1957年二三月間,毛澤東舉重若輕,力排眾議——(毛自謂他的一些主張不僅社會主義陣營沒有,就是黨內也多不同意見),以幾場輕鬆、幽默兼隱含震懾力的報告,將天下的輿論焦點重新校正於自己的名下。1957年,當然是毛澤東之年!

相關焦點

  • 1957年毛澤東談接班人:鄧小平排名在林彪之前
    第三是林彪……」  本文摘自《從革命戰友到分道揚鑣:毛澤東與林彪》 作者:葉健君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1956年八大之後,林彪突然開始對外聲稱自己的病情「大有好轉」了。  這以前,他極少在公開場合露面。
  • 1957年毛澤東訪蘇接見留學生:世界是你們的(圖)
    1957年11月,毛澤東在莫斯科大學禮堂與中國留蘇學生見面。  誰開啟了出訪中給學生們「上課」的先例  在中國領導人正式出訪的行程中,到大學給大學生們上課、演講是很重要的一環,開啟這個先例的人是毛澤東。  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第二次訪蘇期間,在莫斯科大學禮堂接見了中國留蘇學生代表,他向在場的青年說道:「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 中國大事記:1957年
    「反右」運動早在1956年11月,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就提出準備在1957年開展整風運動。1957年 4 月27日,中共中央公布《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決定在全党進行一次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以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發動群眾向黨提出批評建議。
  • 共和國大事記:1957年
    「反右」運動早在1956年11月,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就提出準備在1957年開展整風運動。1957年 4 月27日,中共中央公布《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決定在全党進行一次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以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發動群眾向黨提出批評建議。
  • 沈志華:重估1956-1957年的中國
    1956—1957年在共和國歷史上是不尋常的年度,其最引人注意的特點是這兩年的反差極大。或許可以這樣說,在中國,1956年春光灑滿大地,1957年陰霾籠罩天空。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國人曾寄予無限希望,而中共領導人雖經歷思考,最終卻做出了令人失望的選擇。
  • 1957年中國對外政策逆轉原因分析
    【關鍵詞】反右 階級鬥爭 對外政策 毛澤東【中圖分類號】D829.12      【文獻標識碼】A「反右」運動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1957年反右運動後毛澤東改變了八大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他指出「『八大』決議上有那麼一段,講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種提法是不對的。」
  • 1957年「毛羅對話」版本比較及解讀
    自2001年9月開始的毛澤東、羅稷南之間關於「要是魯迅現在還活著會怎麼樣」的對話(以下簡稱「毛羅對話」)是否存在的爭論,在2002年12月《炎黃春秋》、《文匯讀書周報》和《南方周末》同時發表黃宗英的《我親聆羅稷南與毛澤東對話》一文之後,已經「在社會輿論中取得共識,落下帷幕」。然而,人們的困惑和思索並未就此結束,「毛羅對話」仍存在值得深入探討和解讀之處。
  • 1957年:反右派鬥爭
    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新華社發(資料照片)1956年秋冬,在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下,我國一些農村、工廠、學校發生了少數人「鬧事」的情況。由於社會主義改造的急促完成,加上經濟建設中冒進傾向的影響未能完全消除,一些社會矛盾突出起來。在中共八大及八屆二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就指出要以波匈事件為鑑戒,警惕和防止幹部特殊化,克服部分幹部脫離群眾的苗頭和缺點,醞釀開展全黨整風。
  • ...路口的選擇 1956 1957年的中國》深度解讀中國現當代重大歷史事件
    【書籍信息】書名: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作者: 沈志華ISBN: 9787218084817定價: 58.00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主要著作有:《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1994年)《韓戰揭秘》(1995年)《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1998年)《中蘇同盟與韓戰研究》(1999年)《中蘇同盟的經濟背景:1948-1953》(2000年)《史達林與狄托--蘇南衝突的起因及其結果》(2002年)《蘇聯專家在中國
  • 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57年)
    毛澤東在18日和25日的講話中著重分析了近一年來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黨內外的思想動向,以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中國社會存在的人民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陳雲在講話中總結了1956年財經工作方面的經驗教訓,強調「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要重視研究國民經濟的比例關係」,力求做到財政收支、銀行信貸和物資供需三大平衡。
  • 毛澤東詩詞的字斟句酌
    1957年1月12日,毛澤東回信說:「既然你們以為可以刊載,又可為已經傳抄的幾首改正錯字,那末,就照你們的意見辦吧。」 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37首,文物出版社則以集宋版書字體出版了線裝本,兩個版本內容相同。
  • 詩碑亭|是為紀念毛主席1957年到鹽官觀潮而建造的
    (毛澤東觀潮詩碑亭)1官天天可觀潮,晝夜兩次,只是大小不一、時段日異而已。每月農曆的初一到初六、十五至二十,是大潮(或較大潮)的汛期。毛澤東觀潮詩碑亭。詩碑亭位於鹽官觀潮公園中段,是為紀念毛主席1957年到鹽官觀潮而建造的。1957年 9月11日(農曆八月十八),正在杭州的毛澤東同志及隨從人員來到鹽官七裡廟(不在觀潮公園內)觀潮。
  • 鄧小平談毛澤東:1957年以後錯誤越來越多了
    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主要是批判三次「左」傾路線,對照著講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沒有專門講毛澤東思想的全部內容。現在這一次,要正確地評價毛澤東思想,科學地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就要把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特別是今後還要繼續貫徹執行的內容,用比較概括的語言寫出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毛澤東同志是犯了錯誤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60年大事記(1957—1969)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研究中心  1957年  2月27日毛澤東在擴大的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6月全國開始反右派鬥爭,一批幹部、教職工和大學生被錯劃為右派分子。
  • 毛澤東談文章寫作之道
    解放戰爭時期,他更是筆耕不輟,例如在轉戰陝北的最後一站米脂縣楊家溝的4個月時間裡,毛澤東為推動中國革命走向最終勝利,先後寫下大小數十篇文章,這些文章後來僅被收到《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的,就有11篇之多,足見他當時勤奮寫作的程度。 新中國成立後,針對有些領導幹部寫報告和講話稿讓秘書代勞的情況,毛澤東說:「我寫文章從來不叫別人代勞,有了病不能寫就用嘴說嘛!」
  • 歷史上的今天:毛澤東逝世
    1957年2月,他作《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  1957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5月,發動「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年7月,主持召開廬山會議。
  • 1957年中國經濟大事記
    毛澤東在18日和25日的講話中著重分析了近一年來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黨內外的思想動向,以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中國社會存在的人民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陳雲在講話中總結了1956年財經工作方面的經驗教訓,強調「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要重視研究國民經濟的比例關係」,力求做到財政收支、銀行信貸和物資供需三大平衡。
  • 1959年毛澤東彭德懷廬山會議上互爆粗口
    1957年,為了試一試中國共產黨的氣量,他在大庭廣眾面前與毛澤東辯論,大戰三百回合,最後在一片「梁漱溟滾下來」的口號聲中才悻悻下臺。晚年梁漱溟對毛澤東有三句話的著名評價。第一句話說,影響20世紀中國的有三個人: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這後來成為流傳甚廣的說法。第二句話說,毛澤東不只是一個毛澤東,有多個毛澤東。這是說毛澤東有多個側面,是很豐富的、複雜的、變化的。
  • 1975年毛澤東為何說"老九不能走"?
    原標題:1975年毛澤東為何說"老九不能走"?   革命年代,毛澤東的名言是「筆桿子槍桿子結合起來,事情就好辦了」,在寫給作家丁玲的詞中,甚至說「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延安整風強調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相結合,出現知識分子不大吃香的苗頭。
  • 1958年中蘇關係裂痕初現:毛澤東與赫魯雪夫對罵
    在我的回憶中,我清楚地記得是在中國開展「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之後,即1958年夏天,那時候我在蘇聯駐華使館工作。那年尤金大使因健康原因已暫調離北京,莫斯科新派來的臨時代辦阿波羅希莫夫告訴我,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即將率領蘇聯代表團來北京。代表團成員中還有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蘇聯外交部特發來電報,指定我屆時作為蘇聯代表團的首席翻譯,陪同赫魯雪夫與中國領導人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