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 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
毛澤東是文章大家。人們常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其實他下筆更如「神」。他的作品風格多樣,時而大氣磅礴,如大江大河奔流直下;時而雋永秀麗,韻味無窮;時而樸實無華,卻富含哲理。毛澤東的著作是黨的優良文風的代表。新中國成立後, 他常常在會議、談話中提到改進文風、寫好文章此類話題,這多是他豐 富寫作實踐背後的沉澱、升華和總結。
★ 領導幹部要親自動手寫文章
毛澤東提倡領導幹部要親自動手寫文章。為什麼一定要寫文章呢?因為,它對於提高工作能力大有益處。毛澤東談到:寫文章,可以「鍛鍊頭腦的細緻準確性」。「客觀事物 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全面地認識它, 寫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經過多次反覆,才能比較接近客觀實際,寫出來經過大家討論一下,搞成比較謹慎的作風,把問題把思想寫成定型的語言文字,可以提高準確性。」
做工作的前提是正確認識客觀世界,而「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因而寫文章有助於人們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經過不斷地寫文章、改文章、集體討論文章,主觀和客觀就漸趨一致了,做工作的基礎也就有了。 領導幹部親自動手寫文章,確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毛澤東是這樣要求領導幹部的,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早年辦《湘江評論》時,預 約的稿子常不能收齊,他冒著酷暑和蚊叮蟲咬,一個多月寫了40篇文章。大革命時,他背著雨傘走村串戶 調查數月,不畏勞苦,寫下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 動考察報告》等調查報告,為確立「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後來,即使成為了黨的領袖,毛澤東照樣如此。指揮打仗再 忙再累,工作條件再苦再差,他都堅持自己起草文章、電報、講話提綱,撰寫社論、新聞通訊,甚至替別人寫文章。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寫作《論持久戰》的場景,數十年後他的 警衛員翟作軍回憶起來依然是歷歷在目。當時,在簡陋的陝北窯洞裡,毛澤東用了9天的時間,廢寢忘食、一氣呵成地寫完了這篇5萬字的鴻 篇巨製,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有力地駁斥了「亡國論」和 「速勝論」的錯誤觀點,為全民族抗戰指明了勝利的前景和努力的方向。解放戰爭時期,他更是筆耕不輟,例如在轉戰陝北的最後一站米脂縣楊家溝的4個月時間裡,毛澤東為推動中國革命走向最終勝利,先後寫下大小數十篇文章,這些文章後來僅被收到《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的,就有11篇之多,足見他當時勤奮寫作的程度。
新中國成立後,針對有些領導幹部寫報告和講話稿讓秘書代勞的情況,毛澤東說:「我寫文章從來不叫別人代勞,有了病不能寫就用嘴說嘛!」「秘書只能找材料,如果一切都由秘書去辦,那麼部長、局長就可以取消,讓秘書幹。」他明確要求領導同志「重要的文件不要委託二把手、三把手寫,要自己動手,或者合作起來做」,讓寫文章成為做工作、想問題的重要途徑。
★ 寫文章貴在實事求是
毛澤東提倡寫文章要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要從生活、從實踐出發,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心裡話。 他說:「只要是嚴格說理又合乎事實,即實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來的。」他稱讚列寧的著作「生動活潑」,因為列寧「把心交給人,講真話,不吞吞吐吐」。做人貴在真誠,作文也是如此。毛澤東主張文章 「不要用過於誇大的修飾詞」,分析 情況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不要誇大」;講話發言也要「有表揚,有批評,有成績,也有缺點,要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要儘是講好話。
寫文章實事求是的基礎是要有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要認真開展 調查研究。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強調「注重調 查」「反對瞎說」「一切結論產生於 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後來,他提倡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指出只有這樣才能「摸清情況」,「這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情況不明,一切無從著手」。在毛澤東的著作裡有著大量豐富翔實的事實材料,是他長期開展調查研究的展現。早年他在中央蘇區寫下的7萬多字的《尋烏調查》,堪稱我黨基層調研工作的典範。毛澤東對這次調研印象很深刻,後來回顧說:當時對許多問題,沒有「全般了解」,「是完全的門外漢」,所以「下大力來做這個調查」。在那樣艱苦的歲月,下這樣大的力氣去調查研究,是很難得的,但事實證明是極有價值的,沒有當時這番苦功夫,哪有後來的勝利和輝煌?人們用「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來形容寫文章是很貼切的,世間真正聰明的人是樂於下這種苦功夫的。
只有經過認真調查研究,才可以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聯繫,在這個基礎上寫出來的文章,也才能有毛澤東所說的「長江大河、勢如破竹之勢」。毛澤東指出:「寫大文章不是 大筆一揮,滔滔不絕,要根據下級和群眾的意見,要有材料有分析,過細研究才行。」他稱讚中國古代《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是「一位了不起的人」,認為酈道元很會調查研究,說:「他不到處跑怎麼能寫得那麼好?」寫文章之前,最好到處去跑跑,把寫文章建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這是黨的優良文風的突出體現。在1958年1月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明確要求《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領導同志:「一定要經常到地方上去, 呼吸新鮮空氣,了解下面的實際情況。」
毛澤東強調,研究具體問題,寫文章,必須「結合形勢,結合當時的政治氣候」,研究大的問題,還要有全局意識,提出領導幹部要善於辨別風向,及時把握住形勢發展變化的特點,這樣去寫文章方能「看得準、抓得快、抓得緊、轉得快」。
★ 要處理好材料和觀點的關係,善於分析問題
有了正確的態度,還要有正確的方法。毛澤東告誡人們:寫文章要處理好材料和觀點的關係,強調「材料應與觀點統一」,形成自己的看法。
材料是血肉,是觀點的基礎。毛澤東說:「不熟悉生活,對於所論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在延安時期,他就號召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觀察、體驗、研究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鬥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
然而單有材料還不行,還要加工、消化。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文章要有觀點,有「較深刻的思想性」,作者要「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學會分析問題。毛澤東指出:「分析的方法就是辯證的方法。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了辯證的方法,把道理分析透徹了,文章才能寫得精彩而深刻。「馬克思能夠寫 出《資本論》,列寧能夠寫出《帝國 主義論》,」毛澤東說,「因為他們同時是哲學家,有哲學家的頭腦,有辯證法這個武器。」
毛澤東反對寫文章不懂裝懂, 拿一堆材料來堆砌了事。1957年12 月25日,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文章寫不下去了,此時應該多看看材料,再考慮考慮,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沒有真懂。」他曾看過一份文件後不滿意,認為文件起草者對所論問題「不甚內行,還不大懂。如果真懂,不至於不能用文字表現出來」。他認為,構思行文首先要分析所論事物對立統一的內部聯繫,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這樣才能「有長江大河、勢如破竹之勢」。如果沒把問題搞懂,就不要輕易下筆。
毛澤東指出只有學會分析問題,講話和寫文章才能富有說服力。1955年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按語選》中,他對《一個整社的好經驗》這篇短文曾經大加讚揚,指出其中「所描寫的『四對比、五算帳』,就是向農民說明兩種制度誰好誰壞、使人一聽就懂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很強的說服力。它不是像有些不善於做宣傳的同志那樣,僅僅簡單地提到所謂『或者走共產黨的道路,或者走蔣介石的道路』,只是企圖拿大帽子壓服聽眾,手裡並無動人的貨色,而是拿當地農民的經驗向農民作細緻的分析,這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批評「有些文章,神氣十足,但是沒有貨色,不會分析問題,講不出道理,沒有說服力」,指出「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辦事,對事物有分析,寫文章有說服力,不要靠裝腔作勢來嚇人」。真正有分析、有觀點的文章就會有力量。毛澤東稱讚魯迅後期的雜文 「最深刻有力,並沒有片面性」,認為 是由於魯迅擁有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掌握了唯物辯證法這個思想武器。他說:「魯迅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徹底的唯物論者。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徹底的唯物論者,是無所畏懼的,所以他會寫。」
★ 要講究文法、修辭、邏輯,文章要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毛澤東是遣詞造句的大師,他的語言精練準確,詞彙豐富多彩,用典生動恰當,他的文章既有思想的說服力,也有藝術的感染力。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報紙、雜誌、書籍上的文字以及黨和政府機關的文件在語言運用方面存在著混亂狀況。毛澤東注意到這一點,要求規範語言的使用,強調寫文章要講文法、邏輯、修辭。講究文法,是寫文章的基本要求。他舉例說:「許多同志省掉了不應當省掉的主詞、賓詞,或者把副詞當動詞用,甚至於省掉動詞,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講究邏輯,是指使用概念和判斷進行推理的時候要有邏輯性。「必須注意各種詞語的邏輯界限和整篇文章的條理」,文章「開頭、中間、尾巴要有一種關係,要有一種內部的聯繫,不要互相衝突」。也就是說,要注意文章的準確性、條理性和前後的一貫性。講究修辭,則是要使文章生動活潑一些,使人愛看。
在文章語言的運用上,毛澤東指出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彙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分,還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他尤其反對一些人「寫文章沒有中國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洋腔洋調」,主張要吸收祖國語言幾千年來的豐富營養,主張中國人寫文章要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1951年,毛澤東在他修改的《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鬥爭》一文中說過:「我們的語言經歷過多少千年的演變和考驗,一般地說來,是豐富的,精練的。我國歷史上的文化和思想界的領導人物一貫地重視語言的選擇和使用,並且產生過許多善於使用語言的巨匠。他們的著作是保存我國歷代語言的寶庫,特別是白話小說,現在仍舊在人民群眾中保持著深刻的影響。我們應當繼續發揚我國語言的光輝傳統。」毛澤東對祖國語言的深厚感情終其一生,並且研習不斷。一部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他讀過不知多少遍,還總向別人推薦,並且告訴對方這部書至少要讀5遍。對於書中的語言、故事、人物,毛澤東可謂是信手拈來、隨手妙用。他用「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來比喻國際形勢,用「大有大的難處」來說明大國的事情也並不那麼好辦,用「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來鼓勵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等。對中國古代的許多優秀作品,毛澤東總是常讀常新、巧加運用,他很注意從中吸收養分,以群眾喜聞樂見的生動形象和語言形式去打動人。
在文章中,毛澤東還常常運用成語典故來闡明道理。黨的七大召開時,他在會議最後講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用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教育了全體黨員,鼓勵大家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付出艱苦努力,去感動上帝也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去贏得革命的勝利。1949年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一文中,他借用農夫和蛇的寓言故事,教育中國人民不能憐惜自己的敵人,不能讓革命半途而廢,要「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這些都是很精彩的例子。善於發掘中國古代成語典故所蘊含的寶貴精神財富,並且聯繫實際加以巧妙運用,讓所要講述的道理更加形象具體、深入人心,是毛澤東文章又一個突出的亮點。毛澤東之所以總是能夠那樣恰當自如地運用祖國語言,固然離不開他對革命事業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同時也和他長期手不釋卷、勤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他說過:「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 寫文章要有群眾觀點,心裡裝著讀者,使讀者愛看
寫文章要有群眾觀點,心裡始終裝著讀者。毛澤東說:「你講話是講給別人聽的,寫文章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你自己看嘛!」「要想到對方的心理狀態。」「當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不要老是想著『我多麼高明』,而要採取和讀者處於完全平等地位的態度。」這是群眾觀點在文風中的具體體現。心裡有讀者,就會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語言運用方面都考慮讀者的感受。這樣,讀者才會愛看你的文章。對於在寫作過程中如何站在讀者的角度想問題,毛澤東有多方面的闡述。「 標題要醒目些 ,使讀者愛看。」1957年,《人民日報》送來一篇社論稿,題目是「怎樣對待批評」,毛澤東看後,把它改為「正確地對待善意的批評」,並批了一句 「這個概念化的標題是不好的」。一個很簡單的改動使得標題更加準確鮮明,也帶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這是因為毛澤東很懂得讀者的心理。
對於文章的開頭,毛澤東主張應開門見山,首先提出要點或者中心思想,引起讀者注意,「即於開端處,先用極簡要文句說明全文的目的或結論,喚起閱者注意,使閱者腦子裡先得一個總概念,不得不繼續看下去」,然後再作闡釋論述。他反對一些文章一上來就大段引用經典論述,給人以距離感,認為「先講死人、外國人,這不好,應當從當前形勢講起」。
行文風格上,毛澤東主張要照顧讀者的心理。他說:「文章要尖銳,刀利才能裁紙」,但是文章也不能太硬了,「太硬了人家不愛看,可以把軟和硬兩個東西統一起來。文章寫得通俗、親切,由小講到大,由近講到遠,引人入勝,這就很好」。他稱讚魯迅的文章既不太軟也不太硬,不難看。
關於文章的敘述方法,毛澤東也有獨到的看法。他批評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寫法「很不好,總是從概念入手」,認為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他指出:「研究問題,要從人們看得見、摸得到的現象出發,來研究隱藏在現象後面的本質,從而揭露客觀事物的本質的矛盾。」「人的認識總是先接觸現象,通過現象找出原理、原則來。」「而教科書與此相反」,「總是從規律、原則、定義出發」,因而「沒有說服力,沒有吸引力」。文章的敘述要尊重人們認識問題的習慣,講求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關於文章的篇幅,毛澤東的觀 點是「要簡練扼要,生動有力,要寫得短些,通順些,廢話應當儘量除去」,儘量用簡單的語言,說清楚大的問題。他批評「有很多文電,既嫌冗長,又嫌雜亂」,「結果無人看,或者看一半就丟下了」。當然文章要短些,但也不能絕對,「並不是說可以省略必不可少的詞類」,「也不是說可以不顧文字的形象性和鮮明性」,「重要的是要使人懂」,「為了使人懂」,毛澤東提出「長一點也不要緊」。有些文章「雖然篇幅頗長,卻能引人閱讀,使人不厭其長」,有些文章「雖然篇幅不長,卻使人難看」,「這裡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有條理,是否說空話和是否合文法」。
關於文章的編排布局,毛澤東主張要留有餘地。1958年,他在成都會議上談到:「寫劇本有這麼一個原則,要為觀眾留餘地,就是要使人家有點想頭,如果一切動作、一切語言都在臺上做完了、講完了,並不見得好。」1959年,他談到:「舞臺藝術要為觀眾留餘地,不要把一切話講盡了,一切動作做盡了。等這個戲看完之後,人們在那裡想一想,發發議論,這是成功的戲。我看不僅是戲劇,文學也是這樣,寫小說也是這樣,做詩也是這樣。」毛澤東還評價道:「韓愈做詩,他就是統統把話講完了。人們批評他的缺點,就是他的文章同詩都是講完的,講盡了,不能割愛。特別是他那首《南山詩》,搞那麼多。」寫文章要虛實結合,留有餘地,這樣才能給讀者留出回味和想像的空間,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毛澤東寫作的智慧,他時時刻刻把讀者放在心上,因而他的文章令人回味無窮。
★ 文章寫完後要反覆進行修改
文章寫完後,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毛澤東認為還不行,還得去認真修改。
為什麼一定要修改文章呢?1963年,毛澤東在會見外賓時談到:「寫文章和寫詩不經過修改是很少的。為什麼要修改?甚至還要從頭寫?就是因為文字不正確,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達不好,要經過修改。」毛澤東還主張:「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地加以刪改,然後發表。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複雜的,必須反覆研究,才能反映恰當。」可見,改文章就是改思想,改的過程就是思想完善的過程。毛澤東一生改過的文章無數。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主持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前後歷時差不多7個月,總算起來修改了一二十稿。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毛澤東最後才講:「這個憲法草案,看樣子是得人心的。」再如,寫作著名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時,年過六旬的毛澤東前後修改了十幾遍,持續時間近半年,傾注了大量心血!
有人可能覺得大作家寫作,能夠一氣呵成,無需修改。其實不然,大作家技術純熟,能在腦海裡修正加工,甚至能不自覺地修正,所謂「腹稿」「宿構」說的便是這層意思。而這「純熟的技術」,也是作家本身多年曆練感悟的結果,他們不是沒有去修改文章,而是經過長期的文字歷練,形成了優秀的語言品質和表達習慣。關於這方面,哪怕是毛澤東這樣的文章大家 也不例外,人們通常看到他那樣神 乎其神的演講及寫作技藝,其實更應該仔細體味的是在那些優秀作品背後創作經過的艱辛以及所折射出的胸襟和情懷!
不僅是對重要的文件和文章,對自己的詩詞,毛澤東也常會去斟酌修改。白居易的「好句時時改,無妨悅性情」一語,正可以用到毛澤東身上。毛澤東對自己詩詞的修改非常認真,極其講究。1952年,一位大學老師寫信 給 毛澤東指 出他 的 《長徵》 詩中「騰細浪」「金沙浪拍」的「浪」字不宜用兩次,建議改為「水拍」。毛澤東欣然接受,並稱其為「一字師」。1963年,毛澤東手書《滿江紅?和郭沫若》 贈周恩來,當晚口中吟誦反覆修改 , 次日 服 務 員倒 掉 半 簍 廢紙 稿。透過這些細小的例子,可以看 到 毛澤 東 對 詩詞 逐 字 逐 句的 「推敲」已達到近乎「挑剔」的境地!他就是以這樣嚴謹認真的態度,反覆修改自己的詩詞和文章的。可以說,讀文章、寫文章和改文章已然成為了毛澤東和許多中共領導人思考問題、開展工作乃至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或許有人會問,不管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建設年代,毛澤東為什麼會反覆強調文風問題呢?這固然與他本人就是文章大家有關,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毛澤東明白:領導幹部文風好壞與黨的事業的興衰緊密相關,「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文風是一名領導幹部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的重要表現,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出現毛病,往往在文風上會有所表現。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徵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