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修改得好與壞,自然與作者的寫作水平、經驗等有關,但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是否注重修改,卻反映了其作者態度是否嚴肅認真,是否對文章負責。
葉聖陶先生所說的「修辭立其誠」,其強調的,主要是寫作態度問題。寫作態度端正,方能談到「誠」字。
今天說來,寫作態度主要指我們寫文章,是否有對所寫的文章負責的精神。我們倘若缺少這種負責精神,即使寫作知識再多,寫作水平再高,也難以寫出,或寫出更多的好文章。很多作家寫文章歷來是非常重視修改的。
據說,馬克思寫《資本論》時,從擬寫計劃到寫稿,都經過多年與數次修改的。他的《資本論》第一卷脫稿後,還在文體上進行了一次修飾。當德文本出第二版的時候,馬克思再一次做了修改。譯為法文本時,他為了使法國的人民易於了解,又一次作了多處修改。
中外古今,有成就的作家、詩人,都是非常注重作品修改的,他們嚴肅、認真的修改事跡,已成為世人的佳談。有人說,俄國寓言家克雷洛夫寫寓言詩《杜鵑和雄雞》,原稿寫了二百行左右,發表時竟改成了二十一行;託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曾先後改過七遍,法國著名小說家福樓拜就曾說,塗改與難產正是天才的標誌。
我國古代流傳到現在的,那些關於文人重視修改文章的故事是很多的,如怎樣將「僧推月下門」改為「僧敲月下門」;怎樣將「春風又過江南岸」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等等。中外古今有成就的作家、詩人,都很重視文章修改,力求使自己的文章精益求精。這種認真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一九七九年十月三十日,鄧小平同志對文藝工作者曾有一個講話,講話中說:「對人民負責的文藝工作者,要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群眾,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力戒粗製濫造,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鄧小平同志這段話是對文藝工作者談的,然而,它對我們每個寫文章的人都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我們提起筆來寫文章時,當要時時想到:「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
未完待續……
推廣全民閱讀新時代!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我們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玄幻言情、豪門總裁、穿越架空、仙俠奇緣、科幻網遊、都市異能、校園寵妃、職場娛樂、同人靈異等網絡爽文小說!
我們也拒絕聽書,聽書不利於思考,更容易被朗讀者、講解者帶動情緒。讀書的時候,喜歡哪一段,可以反覆咀嚼、品味。有感觸了,可以停下來慢慢思想,而聽書適合浮光掠影地了解。另外,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哪能聽得懂呢?
#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