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曇花一現的"二簡字",到底是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改變

2021-01-09 網易

2020-12-26 09:36:33 來源: 歷史銀針Z

舉報

  在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文字演變都是從複雜到簡單,從形象到抽象。因為人類的文明越來越發達,人類在溝通交流中所需要傳達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只有更簡潔的文字才能更方便快捷的滿足人類的學習和使用,我們國家的文字演變也是如此。

  

  我過最早的記事辦法是"結繩記事",在遠古部落中但凡碰到什麼大事,就在專門的草繩上打個結;但隨著部落越來越壯大,與其他部落間的交流增多,繩子上的結也越來越多,人們慢慢開始不記得一些結到底代表什麼,因此出現了象形文字。由於華夏文字誕生之初就是為了表達某一件事的,因此漢字是獨特的表意文字。

  

  夏商時代的甲骨文其實就是象形文字慢慢演化來的,看起來依舊像是畫畫,比如馬、牛等字;之後經過漫長的發展,楷書終於成為了我國的標準字體,在此之外還有行書、草書等藝術字體,我們俗稱書法。

  如今我們所使用的簡體字比起古代文字來說,則更加簡潔、抽象;而在漢字變革發展的歷史上,曾經還出現過一種更加簡單漢字,被人稱之為"二簡字"。那為什麼現在沒見到這種二簡字了呢?

  

  二簡字由於步子邁的太大,完全失去了原本漢字的精髓,因此沒過幾年就被廢除,不過這種二簡字依然永久性的改變了咱部分中國的姓氏。具體怎麼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由於漢字的結構過於複雜,且我國在文學方面底蘊深厚,再加上知識被士族階層牢牢掌控,以至於學習成本相當高昂,窮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去學習,教育形成壟斷,只有不事生產的"老爺們",才能供得起孩子讀書。

  

  進入近代社會以後,中國人民以往的認知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同時,中華民族面臨著巨大危機。為了民族獨立,為了中華復興,喚醒民智、開放教育就成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任務,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展開。

  想要讓更多人受到教育,要麼徹底將漢字拋棄,要麼就將漢字修改成簡單易學的模樣,因此民國時期許多專家學者們都對漢字簡化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像是我們熟悉的胡適、魯迅都在文字改革方面發出了諸多言論。

  

  並1935年,國民政府頒發了近代史上第一款漢字簡化命令。然而當時政局動蕩,抗日戰爭的烽火席捲全國,這漢字簡化法令還沒怎麼執行就胎死腹中。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民眾吃飽穿暖的基礎上,怎麼讓更多人接受教育同樣成為了必須解決的問題,為了完成"掃盲",轟轟烈烈的漢字簡化運動開始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經過各路語言學家們的研究和探討,一簡字順應時代的潮流和人們的呼喚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從1956年開始,《人民日報》在8年內陸續公布了兩千多個簡化字,我們俗稱"一簡字"。

  這批一簡字為我們國家的掃盲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如今所使用的簡體字很多就源於當初的一簡字。一簡字初見成效,很多部門就希望能夠再進一步將漢字進行簡化,讓漢字變得更加簡潔幹練。

  

  但正所謂物極必反,1975年推行的二簡字因為過於簡略而被人詬病,人們認為二簡字太簡單而丟失了漢字的韻味,看上去不僅"缺胳膊少腿",還跟日文有所相似,因此在八十年代中期國務院宣布廢除二簡字。

  當然,二簡字畢竟也曾於一段時間內在全國各地廣泛流通使用過,它依然對咱如今的中華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如今很多早餐店門口的招牌還是"早夕",而很多人寫"橘子"時依舊會習慣寫成"桔子"。

  

  而二簡字印象最深的當屬姓氏。比如說肖姓原本是小姓,但在二簡字的推行中,原本是大姓的蕭姓被統一合併到了肖姓之中,以至於咱們現在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姓肖的小夥伴。二簡字廢除之後,也有部分人將肖改回蕭,但同樣也有另一部分人懶得去民政局登記,與肖、蕭情況類似的,還有劉和留、邱和丘等姓氏。看完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可以去查查你的姓氏是否有因為二簡字更改過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70年代曇花一現的二簡字,到底是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改變
    二簡字由於步子邁的太大,完全失去了原本漢字的精髓,因此沒過幾年就被廢除,不過這種二簡字依然永久性的改變了咱部分中國的姓氏。具體怎麼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但正所謂物極必反,1975年推行的二簡字因為過於簡略而被人詬病,人們認為二簡字太簡單而丟失了漢字的韻味,看上去不僅"缺胳膊少腿",還跟日文有所相似,因此在八十年代中期國務院宣布廢除二簡字。
  • 中國漢字二字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2、字的簡化在20世紀初,我國曾發生過一場大規模的運動,很多文人對於文言文和白話文進行了辯證。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文言文已經在社會中不佔據主導地位,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白話文。這對白話文進行改革,那麼對於字體也進行改革,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們對於漢字是進行了大量的簡化,在簡化的過程之中,很多方塊字隨著歷史而消失了。
  • 為何又說很多人的姓氏卻因此而來?
    其實,漢字簡化一直是歷史上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哪怕是當今社會,還有一部分人對漢字簡化持反對意見,這是為什麼呢?據說,經過七十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後,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圖片來源於網絡:關於漢字簡化的報紙一、第一次漢字簡化的成功從甲骨文出現後,漢字就開始了簡化之旅,從原來複雜的字形慢慢變得簡單、易懂。
  • 孩子姓氏想姓啥就姓啥?
    這到底是為什麼?  五行缺「木」 孩子要改姓「林」  大渡口茄子溪的徐先生和楊女士生下一孩子,家裡添丁,家人高興不已。5月12日,楊女士拿著新生兒出生醫學證明到大渡口茄子溪派出所戶籍窗口,為孩子辦戶口。但民警發現新生兒出生醫學證明上面的姓氏,既不是父親的,也不是母親的,而是屬於第三方姓的。
  • 四個「尷尬」姓氏,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口,很多女性因此偷偷改姓
    ,可有些姓氏就比較尷尬了,像接下來要說的四個姓氏,就非常尷尬了,甚至有些人連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口,在以前啊,甚至都有女性偷偷改姓,究竟是哪幾個姓氏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第一個,刁姓,這個姓氏很不好取名,因為在歷史上有出現過這樣一句話「窮山惡水出刁民」,所以「刁」這個字有野蠻的意思,不管怎麼取名都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其實刁這個姓在古代也寫做「雕」,這個姓源於雕國,這也是歷史上少有以國名作為姓的國家,到了西漢才開始被稱為「刁」。截止2016年,刁氏在我國人口排名為245位,人口約37萬人。
  • 罕見的姓氏,僅有三筆,認識這個字的人鳳毛麟角
    一、「彡」姓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姓氏的時候都會特別驚訝,因為「彡」這個字基本上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它就是一個字的偏旁部首。那麼一個字的偏旁部首還怎麼會單獨拿出來作為姓氏使用呢?其實,「彡」姓的來歷還真的挺源遠流長的。關於「彡」的讀音,查閱古今歷來眾多資料可以得知,真的是眾說紛紜了。
  • 看看70年代的日本街頭女性,為了生活,無奈拋頭露臉賺生活費
    日本在二戰後國內一片慘澹,堵上國運的日本公民在戰勝後墮入一片頹喪,這些相片拍攝於70年代到80年代那個時候的日本墮入了一陣怪圈。    日本許多人在戰後還墮入很長一段時間的蒼茫,流連於酒色歌舞之間,日本的歌姬和酒吧成了這些人的娛樂場所。
  • 60年代前的饑荒、70年代的紅薯、80年代的白米,記憶中的舊年代
    那時的家庭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口人,家庭條件好的偶爾能吃上白麵條,晚上父母還要囑咐孩子不要到處說吃了麵條,每次放學回家吃飯都要爭著第一個盛飯,撥開表面的紅薯土豆盛下面的白米飯,但也會因此常常挨揍。60年代饑荒時平民以樹皮充飢出生在6、70年代的父母輩,其實沒有經歷過大饑荒,餓死人的事情只聽長輩們說過,無親身經歷。對於70年代的水稻產量,生產隊的水稻畝產在500斤左右,那時候沒有雜交水稻。
  • 70,80,90年代穿搭,那些土氣的經典爆款,紅配綠領銜時尚
    每個人都有自己穿搭喜好,其中很多人都認同的一種穿搭就屬於流行款式,例如今年最火熱的小腳褲,配上一件簡單的T恤還有一雙白色的AJ。凸顯出人的時尚氣息,時尚也會分年代的,就例如我們看不上我們爸媽那個時候的穿搭一樣。那我們就來看看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個社會主力軍的穿搭喜好吧!
  • 中國有一個姓氏,三筆就能寫完,但很多人卻不會讀!
    姓氏是一個人最有特色的個人符號,幾乎每一個人的名字裡都有著取名人的特殊情感,所以名字對於對大部分人而言都是特別重要的。但是和名字相比,姓氏則相對固定。時至今日,一些曾經門庭顯赫的家族裡還完整地保存著族譜。從先輩開始算起,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使用著同一個姓,這無疑是最有力的延續。
  • 中國姓氏圖騰大全 尋找你的姓氏圖騰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
  • 令人毛孔悚然的字,原來還是一個姓氏,並且現在還有姓這些姓的人
    令人毛孔悚然的字,原來還是一個姓氏,並且現在還有姓這些姓的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這麼長時間的演變中,也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姓氏。有許多的姓氏可能大家都不認識,在這當中有這幾個姓氏聽起來非常恐怖,而且很多人都避之不及,但這四個姓氏不但歷史悠久,祖先都是非常尊貴的人物。
  • 最生僻的一個姓氏,僅短短三筆,很多人卻張口就讀錯,你能念對嗎
    這些姓氏更是千奇百怪,幾乎什麼字都有,而最為複雜的姓,莫過於爨字了,讀音作cuàn,一共有著30筆。關於爨姓的起源,出自於周王朝時期官吏爨官,這是周朝時期在宮廷當中為王室成員烹製食物的灶官,也就是俗稱的火頭倌,負責掌管炊火,因此一些爨官的後代,隨即以此為姓氏,同樣,東漢時期班固也有叫做爨的封地,有後人憑此改姓。
  • 你的姓氏圖騰長啥樣?
    編輯→自學君(微信shufagongke2)您貴姓,祖上姓氏圖騰啥樣呢姓原先是當作一個族(部落)的族號,所有同部族的人共同享有一個姓。圖騰是群體的標誌,旨在區分群體,用來做氏族的徽號或標誌。那麼這些姓氏圖騰都長啥樣呢?以動、植物為主的姓氏圖騰用動物、植物作為姓氏圖騰是最多的。古人把它們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
  • 生育政策由70年代晚稀少突變到嚴格一胎化 到底發生了什麼?
    從20世紀70年代初在全國施行、受到育齡人群普遍歡迎的「一個不少、二孩正好、三個多了」的「晚、稀、少」政策,到1979年,創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蹟的第一個十年。其成效反映1980年綜合生育率已低至2.24,較1970年的5.71降幅高達60.77%。
  • 這些字在古時候是姓氏,如今卻已消失
    一、饕餮可能不少人會覺得疑惑,因為饕鬄是古時候,民間傳說中的某種怪物,怎麼會是曾經的姓氏?,這也就無從考證了,也因此,我國早期的「饕餮」姓氏就這麼出現了,不過如今也已經消失了。二、羋在前些年,我國有部十分爆火的古代電視劇——《羋月傳》,在觀看完這部影視劇作品後,經常會有網友們感到恍然大悟,因為在這之前,許多網友幾乎都是不認識「羋」這個字的,不過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這個字在之前,是一種姓氏,可惜到現在,幾乎見不到這個姓氏的國人了,在最初的時候,這個姓氏還是當時的楚國貴族們的姓氏,例如,當時的許多王侯們以及非常有名的屈原其實都姓「羋」,但由於,楚國逐漸壯大
  • 日本姓氏是怎麼來的?倉井氏在日本是什麼地位?
    大家比較熟知的日本姓氏有很多,比如,佐藤、齋藤、龜田、川島、井上、倉井等,都是日本比較普遍的姓氏。 很多人一看到「倉井」兩個字,相信一下子就會想到蒼井空。這個曾陪伴無數宅男的日本女人,被稱為「宅男女神」亦或「蒼老師」。
  • 中國筆畫最多的姓氏,沒幾個人能讀對寫對,名片上要給姓氏注音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起源於伏羲時期,那個時候還是母系社會,只有姓,到了父系社會,氏就產生了,比如黃帝是姬姓軒轅氏,而炎帝是姜姓神農氏。後來由於人口越來越多,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或者自己的職業,就衍生了很多不同的姓氏。隨著歷史的發展,如今中國的姓氏文化枝繁葉茂。
  • 中國有一特殊姓氏,起名字像是在罵人,如今這個姓氏已有12萬人
    中國有一特殊姓氏,起名字像是在罵人,至今這個姓氏已有12萬人百家姓作為記載著我們姓氏的一本古典書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百家姓幾乎記載了我國的所有姓氏,對于姓氏,在我們國家也是歷史悠久了,每一個姓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寓意。甚至有的人為了取一個好的名字還會花錢專門請風水師來幫忙。
  • 那時的《芳華》:上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什麼樣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上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具體說是「西南的一個省軍區文工團」。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 冠名大都有「戰」「前」二字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各大軍區文工團都有冠名,冠名大都以「戰」和「前」字打頭——以「戰」字打頭的: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廣州軍區「戰士」文工團、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蘭州軍區「戰鬥」文工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