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已經發生過五次。而這五次,主要都是由於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
許多動物已經不復存在,它們的後代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發生變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個過程叫自然選擇。
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增加,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工廠、商業圈,生物的棲息地被破壞得支離破碎,很多動物沒有了可棲息的家園,滅絕是它們的無可奈何。這個過程叫人類選擇。
也許我們覺得這些動物都離我們很遙遠,那些所謂的滅絕也不會影響到我們,但其實滅絕的物種要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多了,而且離我們也很近。
因為牲畜家禽也在滅絕ING......
在過去100多年的時間內,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548種的畜禽類物種瀕臨滅絕。
牲畜家禽,屬於人工養殖範疇,很多人認為,經過人為的幹涉,家禽的滅絕率幾乎為零,它們不像野生動物那樣,因為地球的過度開發,環境的破壞,使它們喪失了棲息地從而滅絕。
但其實它們也面臨著一種叫「市場選擇」的滅絕。
豬豬危機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豬是慵懶、愚鈍的代表,但事實上,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一豬二熊三老虎」是東北民間流傳的話,表示獵人最怕遇到的三種動物排名。野豬戰鬥力強,皮糟肉厚,最要命的還有脾氣十分倔強,如果你惹到它但是又不弄死它,它就會一直記著你,跟著你,不死不休。
如果把所有被馴化的家畜放歸野外,能生存下來機率最大的只有豬。
國家地理雜誌曾經介紹過,把養得肥肥白白的家豬放歸野外,家豬會在1、2周內長出鬃毛和獠牙還有肌肉,第二代就能長出長吻。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活下來的「豬堅強」?
就是那一頭地震之後,靠著吃木炭、喝雨水,在第36天被人發現時仍氣息尚存的豬堅強。
而它正是一隻中國土豬。
中國土豬這個物種是真的很強,別看它胖胖墩墩的,在生命面前它從來沒有輕易低過頭。
然而,它個豬的努力依舊抵抗不了歷史的進程。
中國土豬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了。
你這隻外來洋豬,我說的是咱們中國的土豬!
中國是世界上豬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佔全球豬種的34%,現存的地方豬種有88種,並且在逐漸減少。
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白花豬的母豬存欄量從1.3萬頭下降至幾百頭。製作金華火腿專用的金華豬,母豬數量從1980年近25萬頭降至2007年的一萬多頭。所以現在市面上還賣著的「金華火腿」估計也沒資格叫這個名字了。
最適合做回鍋肉的「成華豬」也已經處於瀕臨滅絕狀態。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在中國存在4000多年的,西北地區最古老豬種之一的八眉豬也只剩下幾百頭。
88種地方豬種只有13種屬於正常狀態,像項城豬等4種豬種已經滅絕。
一不小心,這些往日的美味佳餚都成了珍稀動物。
在1994年以前,中國市場上所賣的豬肉有90%是土豬,到了2007年,這個佔比只有2%,那些原產於丹麥的長白豬、英國的大約克夏豬和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等品種迅速進入中國,這些被稱為「杜長大」「洋散元」的商品豬迅速佔領了中國豬肉市場以及養殖市場。
與此同時,中國地方品種的母豬迅速減少,有的地方甚至已經找不到可以配種的公豬。
歷經9000年的才紮好的豬圈,只用了幾十年就變得「面目全非」。
市場選擇
寫到這裡,我不惜感嘆,我自己到底吃沒吃過真正的土豬?從生豬養殖再到消費者手裡,經過層層鏈條,重重包裝,擺在我眼前白花花的豬肉,它究竟真正的祖籍是來自來哪?不得而知。
早幾十年,豬在中國還不算是一種商品,養豬對於很多農戶來說就是過年的盼頭,也是一種對生活的獎勵。
在東北有童謠說: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
隨著經濟的發展,豬變成了商品,養殖也成了一種行業,這意味養殖成本和消費價格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從養殖業的角度來看,影響成本最大的因素是生豬產仔數、料肉比和生長率。
以中國的內江豬為例,215頭母豬,平均每窩產仔10.6頭,仔豬初生的體重0.8公斤,60斷奶數8.9頭,斷奶個體重12.4公斤。在比較好的飼養條件下,7月齡體重可達90.4公斤,平均日增重559克,料肉比3.3。
洋豬品種相對應的指標分別是:一窩產仔數14頭以上,仔豬初生個體重1.3公斤,21日齡斷奶數12頭以上,斷奶個體重6.3公斤以上,5月齡可達100公斤以上,平均日增重750克以上,料肉比2.5以下。
而且,中國土豬一般一年才能出欄,洋豬只需要6個月,時間縮短整整一半。
可以說洋豬在各項養殖指標上全面碾壓中國土豬。
從需求端來看,以前那個一窮二白的時候,吃肉是人對脂肪的追求,如今人們吃肉是對蛋白質的補充以及更高層次的吃貨追求,肥肉是沒幾個人愛吃的,而中國土豬的瘦肉率要比洋豬要低20%左右。
而且豬肉是一種很日常的消費品,大部分消費者都不願意花高價去購買豬肉,性價比是大部分消費者的追求。
土豬的養殖成本遠比洋豬要高得多,先不說高端的「味央豬」,現在比較常見的壹號土豬售價遠比普通的豬肉要高很多。土豬也是近幾年開始以「消費升級」逐漸打開市場。
從某種程度來說,養殖成本和銷售價格之間的矛盾是中國土豬逐漸被洋豬替代的主要原因。
現在來看,對於地方豬的保護,當然是非常有必要的,國內的地方豬各有各的特色,比如東北民豬的耐寒、太湖豬的高產、八眉豬的穿越4000年歷史長河等,都是有極大的科研價值。
而且很多研究表明,地方豬在抗病力、母性、肉質以及加工性能上要優于洋豬。
但是如果商業化無效的地方品種,逐漸消失也成了必然,因為沒有企業願意飼養。
洋豬病了
中國的土豬岌岌可危,洋豬也不好過,因為它們病了。
2018年8月1日,遼寧瀋陽發現首例非洲豬瘟,這將是一個麻煩的開始......
非洲豬瘟1921年在肯亞發現,之後走出非洲,截至2017年,全球共有52個國家發生過非洲豬瘟,其中31個非洲國家,7個歐洲國家,4個拉丁美洲國家。存在已經快要100年了,但仍然沒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防控,消滅它們是唯一的辦法。
在過去,確實有國家為了徹底杜絕非洲豬瘟,將國內的豬全部撲殺,比如海地。
非洲豬瘟病毒十分頑強,這個病毒一旦進來了,就很難徹底根絕。尤其是像中國還是大規模散戶主導生豬養殖市場,餿水養豬再常見不過了,這就形成了一個病毒循環。
所以瀋陽發現了第一例,就絕不會是最後一例。
自8月3日非洲豬瘟疫情降臨我國後,在150多天時間內全國23個省份發生了100起疫情,並且這個疫情有可能長期化。
在非洲豬瘟疫情爆發之前,生豬經紀人依據各省市生豬價差,將肉豬調運到全國各地牟利。
疫情爆發之後,由於傳染性很大,所以被感染省份的豬豬肯定不能被銷往全國的,它們唯一的歸所只能是天堂了。
像河南、山東、湖南、湖北、河北外調豬肉量排名全國前五,一旦禁止豬肉產品省際調運,省內豬價將會大幅下滑。
產區生豬與豬肉調運受限導致銷售受阻,養殖企業滯銷現象突出,不但利潤虧損,本金也會面臨損失,產區已經開始出現了產能淘汰的行為。
下遊的豬賣不出去,傳導至上遊的養殖企業也喪失補欄的積極性,這個將會影響今年生豬的供應量,長期來看,2019年豬價上漲已成為定局。
下圖這個是遼寧省生豬價格走勢,可以看到自非洲豬瘟爆發之後豬肉價格在高位徘徊了一段時間,疫情得到控制之後豬肉價格開始稍有回落。
全國來看,疫情爆發之後豬肉價格也在高位企穩。從過去的疫情爆發來看,非洲豬瘟不是一個容易控制的東西。對龍頭企業來說,只要自家的豬廠不感染病,2019年大概率是收割一波的。
洋豬雖然病了,但是卻加速行業去產能,拉動一波豬肉價格上漲行情,土豬沒病,但是它已經沒有行情了。
結語
以前總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如今,一隻豬的命運不僅依靠個豬努力,也離不開歷史進程。
對於中國土豬,它已經很努力在這片土地下活著,但仍逃不過市場這個惡魔之手。
當今的世界就是,你能不能生存下去,還輪不到你自己把握,於豬是如此,我想於人也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