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超聯賽正在酣戰,河北華夏幸福足球俱樂部踢的有點糟,本以為換掉主教練就能改善連續輸球的局面,然並卵,華夏幸福在中超聯賽的第10輪與天津泰達隊的比賽,仍未能迎來球迷期待已久的勝績。連輸八場,不少球迷失望至極,有球迷納悶:華夏幸福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止住頹勢?
球場上的華夏幸福令球迷失去信心,而在房產市場上的華夏幸福又如何呢?
近年來,有個網絡新詞很是流行——水逆,意指諸事不順。對於華夏幸福來說,2018年的確是水逆年,資金鍊緊張、裁員、裁撤部分業務等風聲不斷,不得不做出一系列引資、業務調整、多元融資等調整。
在2018年業績報告《致股東》中,華夏幸福表示水逆的2018年已經過去。可近期發生的一切,惹人發問:華夏幸福的水逆期真的已經結束了?那為何此前陷入「質量門」?並且在前四個月又新借款359億元,這一數額佔去年年末淨資產逾六成,為什麼?不得不引人質疑。
再借新款359億
近日,華夏幸福發布公告披露,今年1月至4月累計新增借款金額359億元,佔2018年末淨資產的比例為66%。
數據顯示,2018年末華夏幸福淨資產金額為547 億元,借款餘額為 1390 億元;截至2019年4月30日,借款餘額為1750億元。分類來看,銀行貸款為15 億元,佔2018年末淨資產比例為2.86%;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金融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為104億元,佔2018年末淨資產比例為19%;其他借款為239 億元,佔2018年末淨資產比例為43%。「其他借款」主要指新增保險資金債權計劃和信託借款等。
對於新增借款對償債能力的影響,華夏幸福稱,「新增借款基於公司正常經營需要而產生,主要用於公司日常經營及補充流動資金。截至公告日,公司經營狀況穩健、盈利情況良好,各項業務經營情況正常。」
儘管華夏幸福一直在強調,「新增借款對公司償債能力影響可控。」可事實擺在面前,截至2018年末,華夏幸福淨負債率同比上升113個百分點達到161%,增長2.34倍;調整後的資產負債率也由年初的70%上升9個百分點至79%。此外,截至2018年末,華夏幸福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為-74億元。
反映華夏幸福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貨幣資金+存貨+投資性房地產-預收帳款)/全部債務」為0.47,同比下降14%,近五年華夏幸福反映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一直不及行業中位數水平,長期償債能力有待提升。
那麼,華夏幸福對於新增借款的償還能力具有怎樣的可控性呢?長期償債能力又會採取怎樣的措施提升?具體有什麼可行的方案?對於《全球財說》提出的問題,公司方面選擇沉默以對。
失約2000億背後
華夏幸福2018年年報裡還有一組數據,引起投資人注意。具體來看,華夏幸福去年的銷售額為1635億元,同比增長7%,然而僅完成年初提出的2100億元銷售目標的78%。
對於未完成提出來的2100億元銷售目標,華夏幸福並未有什麼解釋。
從今年一季報來看,華夏幸福無論是存貨還是負債總額,都創下公司上市以來的最高紀錄。數據顯示,公司2018年的存貨為2545億,到了2019年一季度的存貨高達2641億;公司2018年年底的負債總額為3550億,到了2019年一季度的負債為3779億。
如此高的庫存,公司如何消化?如此高的負債,難道就只能靠新債還舊債這樣的模式「續命」?
更奇怪的是,儘管負債纍纍,華夏幸福依然「豪氣」地為子公司進行貸款擔保。日前,華夏幸福發布公告稱,增加對各級全資子公司擔保總額不超過200億元,增加後2019年上半年對公司及公司各級全資子公司預計擔保額度為不超過701億元。
此前,華夏幸福股東大會審議批准了2019年上半年對該公司及公司253家下屬子公司新增擔保預計額度為590億元,批准期間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19年6月30日,擔保方式包括保證、抵押及質押。
同日,華夏幸福發布公告稱,公司為三家子公司合共13.76億元貸款提供擔保。
截至目前,華夏幸福及全資、控股子公司的擔保總額為人民幣1283億元,其中該公司與全資、控股子公司或全資、控股子公司相互間提供的擔保金額為1276億元,佔該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資產437億元的291%,華夏幸福為參股公司提供的擔保金額為7億多元,佔該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資產437億元的1.75%。
倘若擔保的項目出現逾期風險,華夏幸福有何應對措施?為如此多的子公司進行擔保,這將對公司的信譽有著怎樣的影響?對此問詢,公司方面也無言以對。
讓子公司「背黑鍋」?
如此為子公司大規模擔保的背後,又是為何?有華夏幸福的業主說出了一些「秘密」:賣房都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用子公司「背黑鍋」是華夏幸福的慣用方式。
據了解,有很多的業主反映,位於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的八達嶺孔雀城房屋地基下沉、多處牆壁裂縫、地面塌陷。多名業主在與懷來京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多次協商未果後,走上了維權之路。通過核實發現,懷來京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由廊坊京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0%持股,而廊坊京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由華夏幸福100%持股。
還有據業主反映,八達嶺孔雀城9期項目也出現收房質量差等問題,開發商故意降低成本是出現房屋質量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此次維權路漫漫,起源於2016年7月20日的雨後,多名業主家出現漏水、地面塌陷、牆壁裂縫等現象。經業主多次與開發商協商後,開發商對其進行整改,並對房屋外部進行修繕。然而,截至2018年,業主發現房屋出現下沉,牆壁開裂嚴重,其中,最嚴重的項目是八達嶺孔雀城3期項目,由於房子建在山坡上,房子的地基沒有打到巖層上、規劃欠考慮、雨季到來時水滲到土裡,回填土下沉、剪力牆開裂等原因導致部分聯排房屋出現室內承重牆多出裂縫。
就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就是華夏幸福沒能完成2018年的銷售目標的原因之一。「華夏存貨難銷資產太多,導致資金成本高企。華夏幸福為數不多的可走量項目,承擔了整個集團的成本,導致項目利潤要求過高。同時,華夏幸福對產品的投入不足,影響了品質。」
華夏幸福是否在追求業績增長、降低成本的同時忽略了工程質量?八達嶺孔雀城項目是否是因為降低成本導致質量問題出現,還是由於總公司對分公司管理不善導致的?未來將如何改進?如何在提高速度的同時保證工程質量並加強對分公司的管理?對這些問題,公司方面還是沒有給出回應。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認為,從此類項目的工程質量問題來說,需要企業進行反思。類似問題尤其是從大房企的角度看,確實需要積極進行關注,否則容易影響市場的信心。另外也需要此類企業積極做溝通,很多工程質量的問題其實不能說完全不能解決,關鍵是要解決業主遇到的問題。同時,一般類似工程質量的問題,都和此類企業相對快的發展模式有關。企業往往在推進此類銷售業績的時候,工程施工方面的節奏沒有得到很好地把控,此時容易出現各類問題。
此外,華夏幸福旗下的廊坊孔雀城大學裡房地產項目,本應於2018年10月30日竣工交付,可是有業主反映,直到今年5月該項目也無法交房。更惡劣的是,延遲交房期間,有業主一直未收到項目方的任何通知和解釋。業主說,「許多過去認識的銷售走人了,他們也不知道誰來接手服務原來的業主。」尤其令業主氣憤的是,房子雖然延遲了大半年,但項目方已經明確表示,「不會給付任何滯納金,因為延遲交房是有關部門去年某個階段不讓施工造成的。」對於這一理由的真實性,業主們表示懷疑。《全球財說》就房屋延遲交付的原因,致函華夏幸福,但最終未能獲得任何解釋。
在球場和房產市場雙雙讓人失望的華夏幸福,未來到底該如何挽回大家的信心呢?《全球財說》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