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金剛經》是一部佛陀講的經書,它的目的是讓人通過了解佛經的意思,生出諸般智慧,用以作為修行的指導。正因為它是一部指導修行的經書,所以看裡面的經文,要站在修行者的角度,才可以真正理解它。
經文中,佛陀提到了四種相,分別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相,都是人對事物的一種直接了解和認識。須菩提問了佛陀一個問題:「菩薩於法,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根據他的這個問題,說了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裡的無所住,是有指向的,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說,修行的人,不應該執著於所有看到的相,逐漸地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所謂的「心」,指的是自己的清淨心,也就是人的佛性。
為什麼要無住呢?因為一切相,都是不實的,容易發生變化的。比如你執著於人相,因為人有生老病死,當人去世以後,你所執著的對象沒有了,但是心還在執著當中,就無法從具體的人相當中解脫出來,所以要做到無住生心。而要做到無住生心,先要認識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意思,並不是沒有相。事物的相都是存在的,但是它的本質是空,最終成空,所以《心經》中也說「諸法空相」。修行的人,就是要認識到相的本質為空,但是又不能執著於空的這種本質。一旦過度地認為相是空,就會導致行為上的錯誤。
佛教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僧人,認為世事本空,一切本空,就認為是什麼都不做了。於是他經也不念了,什麼活也不幹了,整天吃了睡、睡了吃。老和尚知道後,就拿起一根木棒照著他的頭重重打了一下,疼得他哇哇亂叫。老和尚就問他,一切皆空嗎?僧人頓悟,明白自己還有痛執,是沒有達到空的表現。
所有的相,存在虛妄的本質,是因為所有的相,都在不停地在發生著變化。比如我們用木柴生火,覺得那是火,但是當木柴燒燼後,火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說,火併不是永恆的。所以在佛經中就講「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就是指的娑婆世界的一切,都容易發生變化的這種根本法則。
雖然說事物「皆是虛妄」,但是並不是指的什麼都沒有。比如我們有個身體,不吃飯肚子就會餓,不喝水就會渴,挨打了會感覺疼。虛妄的意思就是這些感覺,都會過去,肚子餓了就去吃飯,渴了就去喝水,挨打了雖然疼,但是過了一會就會不疼。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己不能對餓、對渴、對疼生起任何的執著。要像沒有那麼一回事一樣,才是看空,住空。
過去大德講,《金剛經》說的是「緣起性空」,很多人不理解是什麼意思。其實意思就是所有的事物具備的相,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但是它們的最終性質,會歸於空。因為所有的相,都是在人的妄想執著中產生出來的,都會讓人執著。只有將它們看成是虛妄,才能明白修行的道理,才能踏實地按照「無住生心」的方法去修。
感恩閱讀,感恩分享。願大家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