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每次讀到這裡,就不往下讀了,所有都通透了

2021-01-16 寒夜溫酒

《金剛經》是一部重要的佛學經典,小時候看金庸武俠,得道高僧勸人向善,總會念叨其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施主…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冤冤相報何時了,不如放下屠刀」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小施主又何必如此執著呢」

「如來者,無從所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來我佛門,修得正果」

……

加上港劇配音聲優那蒼老、低沉而充滿慈悲的嗓音,貫穿進我幼小的耳朵裡,頓感佛學的博大精深,生出無限憧憬。

後來也曾道聽途說一些與金剛經有關的公案掌故,雖不明義理,但依然通過各種方式悉心搜求,空閒時品味。因金剛經而開悟的人,據說六祖慧能就是其一,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經文時,六祖恍然有悟,這便是此經的靈妙之處。

而我真正讀到金剛經的原文,已經是成年以後的事了。成年後讀它和成年之前讀它,有著截然不同的體會。幼年時只關注文字的精深與巧妙,玄之又玄不可捉摸的東西,正好戳中了那個自以為宇宙中心懵懂少年的幻想。而年歲漸大,各種幻想的泡泡都隨風破滅了,現實殘酷的不像樣子,讀經其實是為了尋求安慰,重新樹立信念。

但這個過程也是痛苦的。佛祖他也是一個普通人,每天要光著腳託著缽去舍衛城裡乞食,挨門挨戶,或受幾個冷眼或得到一些施捨,回來後還要打坐念經,為他的學生答疑解惑。他過得跟我一樣,整天為吃飯、各種需求、動機、欲望這些凡塵瑣事操勞著身體和靈魂。對,我還比他多了家庭,要付更多的責任。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只是俗眼觀物般,看到的只是紛亂的塵世,碎片的現實,芸芸眾生所面臨的相同的難題,任他親如長者,笑咪咪地對我講了一遍又一遍。我的心靈依然堵塞著,對外界的疏離讓我無法完全融入,而將如何自處,佛陀口中並沒有明確答案。

直到一次讀到這裡,我卻有了豁然開通之感,所謂的如桶底子脫,倍覺爽快,是自動自如的那種爽快,不為我三十年的成見所左右,也不為我的執念所幹擾,我想這應該就是《金剛經》布施於我的恩惠了~

【原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翻譯】:

須菩提問佛曰:世尊,平凡如我等人,如何才能夠活在當下,控制並管理好自己的內心呢?

佛說:平凡如你,如你所問,這樣就可以活在當下,這樣就能控制並管理好自己的內心了。

一部《金剛經》,行文到此,我突然覺得精華畢現,再無可多言了。

但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覺得我是不是翻譯了一通廢話,借佛之口,這不是啥都沒說嗎?本來佛經點到痛處,只能靠心去印證,一切盡在不言中了。但我的感受上是憑此得到了解脫,所以還是要做一點拖沓的解釋,即便是畫蛇添足,也只是為了印證蛇的存在。

我們如何能控制並管理好自己的內心呢?這是一個大問題,就連須菩提都沒能做的很好,何況世人呢。此問一出,幾乎是擊中了所有還未脫離苦海的人,弄清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離金剛經的主旨也就不遠了。

就好像一個因高強度工作的而荒廢了自己身體的人,他失眠、虛弱,覺得自己隨時都要垮掉了,但他依然不想放棄,他開始運動、調節飲食、過有規律的生活,在大汗淋漓中,他充沛的身體能量和生活真正的目標仿佛被喚醒了,通過運動他得到了莫大的鼓勵與安定。因此,他決定製訂一個持續的作息表和鍛鍊計劃,以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身體。

但兩個月過去,他又回到了生活的老路,作息表和計劃書早已成為一紙空文。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生活的常態,可能我們普通人經常會陷入這種循環中,身心交煎,無法自處,永遠都在尋求外界的救拔與解脫,永遠都在尋求那一紙能夠重振生活目標的作息表和周密計劃。

然而「無常」也是佛經所講的世界的一種狀態,它是一種永恆的狀態,我們要在無常的時空中管理我們的內心,所用的方法也無非也是提出各種各樣的「作息表」和「計劃」,讓內心安定,讓生活的目標與價值重現,讓我們的前進的路途有規律可循,這首要的便是要對抗這種無常,對抗無常也便是要對抗這永恆,顯然,是必然要失敗的。

所以說,這方法離我們的解脫之道已經差得太遠了,因為世界本身就是毫無邏輯可言的。而正確的答案世尊已經給出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當你覺得身體需要鍛鍊的時候,就應該這樣去實行了,而不在依仗外在的計劃表。當你覺得身心交煎需要安定的時候,就應該這樣去安定了,而不在於向誰去祈求答案和方法。一切慾念,只在此時此地此身而已,一切目的,只在它本身而已。它隨時能夠發生,立即得到響應,它隨時能夠停止,卻又永不停歇,它既是完成又是激勵,永遠處在半道上,永遠處在更新中,它就是這樣而已,由人本身觸發由有人當下去完成!

如是我聞,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就如同行者問老和尚的那個故事

「師父,您得道之前每天都做些什麼呢?」

「砍柴、擔水、做飯。」

「那您得道之後每天都做些什麼呢?」

「砍柴、擔水、做飯。」

「那您得道與未得道又有什麼區別呢?」

「得道前,我每天砍柴時想著擔水,擔水時又想著做飯,得到之後就不一樣了,砍柴時只是砍柴,擔水時只是擔水,做飯時也只是做飯。」

金剛經每次讀到這裡,我便不再不往下讀了,所有都通透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解釋:讀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
    讀誦金剛經和心經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內心深處的陰鬱和雜念,也可以讓我們懂得修行心靈的方法和作用,而且無論是讀誦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益處,但是,讀誦金剛經和讀誦心經的好處是不一樣的。那麼讀誦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是什麼呢?
  • 金剛經解釋:讀金剛經的注意事項
    在誦讀任何經文的時候,如果自己的心態沒有放正,沒有一顆純淨的心的話,那麼誦讀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在誦讀經文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明白經文的意思,比如金剛經講述的就是關於法空的話題,但是在經文中卻沒有一個空字,所以要想知道經文的意思的話,還是要進行理解的。
  • 《金剛經》中的4個四句偈,只要多讀,能得無量福德!
    由於覺得自己根性差,才讀不懂佛經。於是,有的人就說,你若與佛經擦肩而過,是因為與它無緣。但是到底是不是無緣,人們沒有那麼大的智慧,弄不懂這一點。人的心念,總是在瞬息萬變。一會他想讀佛經了,就說他有緣;一會他又不想讀了,就是無緣。所以到底與佛有緣還是無緣,誰也說不清楚。佛家講的緣分,其實是指眾生都與佛有緣。有的人緣分未到,所以顯現出來好像對佛經不感興趣。
  • 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讓你找到真實的自己
    佛陀在成佛之前,也有美女和魔鬼來引誘他,佛陀悟到所謂美女與魔鬼,只是自己內心的迷失,當他開悟,美女和魔鬼就消失了。《楞嚴經》中的阿難陷入愛情的誘惑,痛苦不堪,更迷失了自己,佛開導阿難,今日種種只不過是阿難迷失了自己,救阿難免於墮落。何止阿難,眾生行走於世間,無時不刻面臨無數的誘惑,人只有回歸本心,才能不讓「塵土」覆蓋住心,讓蒙塵之心支配我們的人生。
  • 永遠不要瞧不起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的人
    1、《楞嚴經》:「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早在唐朝房融把《楞嚴經》獻於武則天,但又被武則天將此經存在宮中,未有流通。後來,是國師神秀禪師發現了此經,才將它流通出來。《楞嚴經》在宋朝非常受到士大夫的歡迎。
  • 夢參老和尚說:讀《金剛經》就是荷擔了無上正等正覺
    《金剛經》上是這樣說,為什麼?有相的,這個功德你以多少身布施,一萬個恆河沙身布施、一萬個恆河沙身布施,還是有相。《金剛經》是無相的,既然是無相的,來定它功德,怎麼定?無相,遍。拿這個無量百千萬億的劫,每一天日初、日中、日末,日三時來供養。比較,比較什麼呢?誦經功德。若你聞到《金剛經》了,聞此經典,真正地信,相信經的意思;不逆就不違背經,順著經的含義。
  • 讀《金剛經》|如何才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繼續讀第十四品 《金剛經·離相寂滅分》。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佛陀一連兩個「如是」,是對須菩提所言的認同。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金剛經》的智慧 財帛動人心 財布施是有福德 但持法才是關鍵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座須彌山?按照佛家的觀點,有十萬萬座,就是十億座,一個大千世界就有十萬萬座,何況三千大千世界呢?如此多的須彌山,而且每座須彌山都是用七寶堆積而成,財富實在是太多了。如是等七寶聚是何意?
  • 讀《金剛經》|如是我聞,讀懂這四個字能開大智慧
    當年佛經從印度梵文翻譯成漢語的時候,譯經大師們有修有證,文字功底都極為出色。本著自他不二、度化眾生的願力,他們在遣詞造句上都斟酌得十分精準。《金剛經》開篇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佛經的開卷語。讀懂這四個字,能開大智慧。
  • 《金剛經》常識:心經和金剛經哪個更適合普通人讀
    心經和金剛經都是佛法非常重要的經文,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也沒有適不適合,只要自己選擇了這部經文,那麼就是和你是有很大的緣分的,佛法中最講究的就是一個緣分,所以說我們只要選擇了這部經文,認真的修行誦讀就可以了。
  • 金剛經:佛陀把經文講得這麼繞口,就不怕後來人看不懂嗎
    大家都熱衷於讀誦金剛經,並不是因為金剛經好讀易懂,而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慧能和尚是從聽受金剛經而得以開悟的,所以呢,金剛經能給讀經之人,帶來最為確切的希望,有了先例可循的期盼。因此呢,儘管金剛經的經文很是繞口,經義很是深奧難懂,也不能澆熄讀經之人的期盼與熱情。金剛經的經文真的很繞口嗎?讀誦過金剛經的人應該都不會有很大的異議。
  • 國內名字最難讀的城市,字都認識但就是讀不對,看看你能讀對嗎
    生活和工作總會有無趣,旅途和目的地總是充滿期待,因為我們都是平凡的普通人,都想偷得浮生半日閒,何不一起了解更多的城市和風景,找尋下一個目的地,為生活找一個小憩的地方。不過,說到安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黃山風景區、九華山風觀光勝地等受歡迎的景點,這些景點非常漂亮,但旅遊季節只能看到人,今天我要介紹安徽省的另外一個好地方,就是位於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據說它是我國名字最難讀懂的城市,這兩個字大家都知道,但真正能讀懂的人卻寥寥無幾,安徽省的很多人可能也讀錯了,讀錯了?
  • 「有哪些第一次讀到就震撼的句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戀愛日常事,ID:lairc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哪些第一次讀到就震撼的句子?"江南林俊傑 - 西界不胡思亂想,才是快樂的靈丹妙藥.不漂亮的少女也能遇見愛情,不美的人也能遇見美好,美與美好,不衝突。
  • 心經釋疑:心經和金剛經能一起讀嗎
    心經和金剛經都屬於佛學修行道路上的經典經文,我們在修持經文的時候,如果能夠堅持不懈的每天進行修行的話,我們能夠獲得的好處是非常多的,但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因為我們自身的功勞不是很深厚,所以不建議一開始就直接修行兩部經文。接下來讓我們對於心經和金剛經做一下簡單的了解吧!
  • 金剛經應該怎麼讀?釋迦摩尼從5個思維角度,指引你到達智慧源泉
    釋迦摩尼從微塵和世界的角度上,得出了一個結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小小的微塵也有自己的世界,大的世界裡也布滿微塵,那麼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都是名為微塵,名為世界而已。釋迦摩尼回答不可以,因為佛的法生是無相的。相傳釋迦摩尼佛有32相,通過長期的修行成佛後,你在身體上會呈現32種非常美好的特徵,有時候我們在很多廟宇裡面可以看到佛的32相。但釋迦牟尼佛說他32相其實也是一個假名,你不要執著於他,他根本上是無相的。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紅藥丸】已讀不回的女人都在想什麼
    在她們的眼裡沒有社交直覺,沒有任何的不一樣,眼界一般寬,所有男人在她們眼裡都是一個樣。之所以紅藥丸要主打高端市場也正是因為紅藥丸與高分女總是相互欣賞,而這些已讀不回的女人為什麼會讓紅藥丸欣賞正是因為她們有一副高分的外表,普女的心。主要以四五分為主,故稱為「窮高分」。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在教我們什麼?
    今天先來說一下《金剛經》,其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屬於大乘佛教般若類的經典。從字面理解,金剛指無堅不摧,堅若磐石的,「般若」是開悟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意思,「般若密」是指到達彼岸的意思,我們知道佛陀的世界觀裡是有六道輪迴的,到達彼岸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達到涅槃。那麼《金剛經》就是教人堅若磐石的開悟智慧。1、何為「破相」?
  • 學佛,誦經讀錯、讀漏字,會背因果嗎?3個故事告訴你真相
    有一天,這老人聽完經卻不離開,百丈禪師就問「站在那兒是什麼人呢?」 老人就說,他自己過去在迦葉佛的時代,曾經住在這座山,在此講經說法。有學生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嗎?」他回答:「不落因果。」結果就因為這一句話,500世都是野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