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一部重要的佛學經典,小時候看金庸武俠,得道高僧勸人向善,總會念叨其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施主…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冤冤相報何時了,不如放下屠刀」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小施主又何必如此執著呢」
「如來者,無從所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來我佛門,修得正果」
……
加上港劇配音聲優那蒼老、低沉而充滿慈悲的嗓音,貫穿進我幼小的耳朵裡,頓感佛學的博大精深,生出無限憧憬。
後來也曾道聽途說一些與金剛經有關的公案掌故,雖不明義理,但依然通過各種方式悉心搜求,空閒時品味。因金剛經而開悟的人,據說六祖慧能就是其一,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經文時,六祖恍然有悟,這便是此經的靈妙之處。
而我真正讀到金剛經的原文,已經是成年以後的事了。成年後讀它和成年之前讀它,有著截然不同的體會。幼年時只關注文字的精深與巧妙,玄之又玄不可捉摸的東西,正好戳中了那個自以為宇宙中心懵懂少年的幻想。而年歲漸大,各種幻想的泡泡都隨風破滅了,現實殘酷的不像樣子,讀經其實是為了尋求安慰,重新樹立信念。
但這個過程也是痛苦的。佛祖他也是一個普通人,每天要光著腳託著缽去舍衛城裡乞食,挨門挨戶,或受幾個冷眼或得到一些施捨,回來後還要打坐念經,為他的學生答疑解惑。他過得跟我一樣,整天為吃飯、各種需求、動機、欲望這些凡塵瑣事操勞著身體和靈魂。對,我還比他多了家庭,要付更多的責任。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只是俗眼觀物般,看到的只是紛亂的塵世,碎片的現實,芸芸眾生所面臨的相同的難題,任他親如長者,笑咪咪地對我講了一遍又一遍。我的心靈依然堵塞著,對外界的疏離讓我無法完全融入,而將如何自處,佛陀口中並沒有明確答案。
直到一次讀到這裡,我卻有了豁然開通之感,所謂的如桶底子脫,倍覺爽快,是自動自如的那種爽快,不為我三十年的成見所左右,也不為我的執念所幹擾,我想這應該就是《金剛經》布施於我的恩惠了~
【原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翻譯】:
須菩提問佛曰:世尊,平凡如我等人,如何才能夠活在當下,控制並管理好自己的內心呢?
佛說:平凡如你,如你所問,這樣就可以活在當下,這樣就能控制並管理好自己的內心了。
一部《金剛經》,行文到此,我突然覺得精華畢現,再無可多言了。
但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覺得我是不是翻譯了一通廢話,借佛之口,這不是啥都沒說嗎?本來佛經點到痛處,只能靠心去印證,一切盡在不言中了。但我的感受上是憑此得到了解脫,所以還是要做一點拖沓的解釋,即便是畫蛇添足,也只是為了印證蛇的存在。
我們如何能控制並管理好自己的內心呢?這是一個大問題,就連須菩提都沒能做的很好,何況世人呢。此問一出,幾乎是擊中了所有還未脫離苦海的人,弄清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離金剛經的主旨也就不遠了。
就好像一個因高強度工作的而荒廢了自己身體的人,他失眠、虛弱,覺得自己隨時都要垮掉了,但他依然不想放棄,他開始運動、調節飲食、過有規律的生活,在大汗淋漓中,他充沛的身體能量和生活真正的目標仿佛被喚醒了,通過運動他得到了莫大的鼓勵與安定。因此,他決定製訂一個持續的作息表和鍛鍊計劃,以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身體。
但兩個月過去,他又回到了生活的老路,作息表和計劃書早已成為一紙空文。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生活的常態,可能我們普通人經常會陷入這種循環中,身心交煎,無法自處,永遠都在尋求外界的救拔與解脫,永遠都在尋求那一紙能夠重振生活目標的作息表和周密計劃。
然而「無常」也是佛經所講的世界的一種狀態,它是一種永恆的狀態,我們要在無常的時空中管理我們的內心,所用的方法也無非也是提出各種各樣的「作息表」和「計劃」,讓內心安定,讓生活的目標與價值重現,讓我們的前進的路途有規律可循,這首要的便是要對抗這種無常,對抗無常也便是要對抗這永恆,顯然,是必然要失敗的。
所以說,這方法離我們的解脫之道已經差得太遠了,因為世界本身就是毫無邏輯可言的。而正確的答案世尊已經給出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當你覺得身體需要鍛鍊的時候,就應該這樣去實行了,而不在依仗外在的計劃表。當你覺得身心交煎需要安定的時候,就應該這樣去安定了,而不在於向誰去祈求答案和方法。一切慾念,只在此時此地此身而已,一切目的,只在它本身而已。它隨時能夠發生,立即得到響應,它隨時能夠停止,卻又永不停歇,它既是完成又是激勵,永遠處在半道上,永遠處在更新中,它就是這樣而已,由人本身觸發由有人當下去完成!
如是我聞,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就如同行者問老和尚的那個故事
「師父,您得道之前每天都做些什麼呢?」
「砍柴、擔水、做飯。」
「那您得道之後每天都做些什麼呢?」
「砍柴、擔水、做飯。」
「那您得道與未得道又有什麼區別呢?」
「得道前,我每天砍柴時想著擔水,擔水時又想著做飯,得到之後就不一樣了,砍柴時只是砍柴,擔水時只是擔水,做飯時也只是做飯。」
金剛經每次讀到這裡,我便不再不往下讀了,所有都通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