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佛經從印度梵文翻譯成漢語的時候,譯經大師們有修有證,文字功底都極為出色。本著自他不二、度化眾生的願力,他們在遣詞造句上都斟酌得十分精準。《金剛經》開篇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佛經的開卷語。讀懂這四個字,能開大智慧。
《大般涅槃經》中說,佛陀將入涅槃之時,欲愛未出的阿難沉浸在憂傷中。得長老阿泥樓逗提醒,問佛四個問題。其中第四個問題就是:「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
佛陀回答說:「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
故而許多佛經都是這樣開頭,《金剛經》也是如此,其開首語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翻譯得實在是妙!
「如是」二字,有的人解釋為「無中生有」,單純的這樣理解總覺得單薄了些,意猶未盡。
漢字「如」, 是會意字,本義乃遵從,依照。這個字體現出「無中生有」的「無」並非是無緣無故的「生有」,它有所遵從。而它所遵從的就是無形無相的業的種子。
漢字「是」,也是會意字。從小篆字形看,上面是「日」,下面是「正」。本義為正,不偏斜。這個字體現了「無中生有」的「有」,是「如」的正顯現,沒有絲毫偏斜。就像西瓜的種子必然會結出西瓜。
「如是」二字,一方面體現了從真如空性到妙有萬法的顯發過程,另一方面也昭示了「如」就是「是」,性(真如)與相(妙有)是一,不是二。
「我聞」二字很有畫面感。「如是」忽然被「我」用「聞法」攝受到。這裡的「我」,含有妄想、分別、執著的意思在。也體現了當下眾生的根機:「如是」圓滿之法,「我聞」明了幾分?
魯迅曾經在《絳洞花主·小引》一文中說,一本《紅樓夢》,「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同樣的,如是一本佛經,在十法界層面,每一個眾生的「我聞」也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講,「我執」輕的要比「我執」重的,「聞」得要開闊全面一些。
佛的「我聞」已經圓滿,與「如是」無二無別,在佛那裡,「如是」就是「我聞」,「我聞」就是「如是」。
「如是我聞」本身就是一個大法。真正讀懂了「如是我聞」,三藏十二部經,哪一部不是「如是我聞」呢?大千世界,萬法萬相,哪一個不是「如是我聞」呢?眾生正因為「我聞」不圓滿,不管「聞」什麼都是在你長我短,是是非非中煩惱不休,哪怕是讀佛經。而佛陀正因為「我聞」即「如是」,無有分別、執著,所以得大解脫、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