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修行最大的困難,只有這四個字!

2021-01-19 水往雲來

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之後,說了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裡面蘊含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是幸福的,但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東西,使得自己幸福不起來。這個東西,只有四個字,那就是:妄想執著!

要想使自己回歸幸福,就要戰勝這四個字。佛陀就是戰勝了這四個字,才達到了徹底的了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法智慧,運用佛法智慧,讓自己戰勝這四個字。佛偈有云: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只要有心學,去掉自己的妄想執著,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1.什麼是妄想執著?

什麼是妄想執著呢?《心經》中講「五蘊皆空」,那麼讓我們的心,無法達到空的狀態,都是屬於妄想執著。佛教界有一句話,叫做「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意思是說,如果自己在吃飯,就認真的吃飯,思想中不要去想其他的東西。一想其他的東西,就「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了。

如果在吃飯的時候想著工作上的事情,那麼,這種思想就稱之為「妄想執著」,就要想辦法去掉中種妄想執著,讓自己的心,用在吃飯上。

有一次,有風吹幡而動,兩名僧人為此爭論: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兩名僧人各執己見。惠能大師剛好在場,就說道:「即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兩名爭論的僧人頓時大悟。原來是因為心中覺得風動,幡動,當心靜止下來的時候,其實風、幡都是一種空相。

因為自己心中有了妄想執著,才會覺得風動,覺得幡動,當妄想執著去掉的時候,心也就清淨下來了。所以《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明白風動、幡動都是由於心中的妄想執著產生的一種相,就能明白,世間萬事萬物,其實都是各種相。只有將所有相全部悟到,是一種空相的時候,才能不執著於相,才能「見如來」。

2.怎麼去掉妄想執著?

佛陀一生講法四十九年,全都是圍繞著讓人如何去掉自己的妄想執著,顯露出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而演說。其中最被人熟知的,就是「戒定慧」。《楞嚴經》云:「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其實,這也是整部大藏經的要旨,這句話一出,對於如何去掉人的妄想執著,所有的法門再無異議。

因為人的妄想執著,來源於人的心,所以,為了讓人的心能定下來,首先就要持戒。持戒達到一定的地步,心就定下來了,思想就不會雜亂,人的智慧,逐漸地就會增長出來。

怎麼樣去持戒呢?其實,修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句話其實是告訴我們,不管是想到的過去,還是現在,或者是未來,都不是真實的妄想執著。

比如剛才說的「仁者心動」的例子,當你看到風在動,或者是幡在動,其實是在執著於風,或者是執著於幡。但是不管是風,還是幡,都是因為你的心對風、幡錯誤的一種認識造成的。要按照惠能大師的一句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來說,風、幡本來就是沒有的,有的只是我們的心。

《金剛經》云:「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是由於我們的妄想執著產生的一種假相而已,當我們不斷地明白了這些道理,心就會逐漸地愈發清淨,智慧也越來越大,就是這個原因。

修行最大的困難,其實就只有「妄想執著」這四個字,只有去掉這四個字,人的如來智慧德相就可以顯露出來,你就成功了。但是要做到這一步,並非朝夕之功,需要長期的努力修行,不斷地發現自己的妄想執著,不斷地去掉它,才能走向最後的涅槃。

感恩閱讀,感恩分享!願大家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說:修佛之人,有這3種行為時,修行的方向就對了
    佛說:修佛之人,有這3種行為時,修行的方向就對了!師父常說:「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萬物皆有輪迴,凡事都有因果」。人這一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不要以為做錯了事,用一些手段就能消除需要承擔的後果,你所消除的只是社會責任罷了,而心靈上的懲罰,才是對你真正的懲罰。
  • 「正法眼藏」這4個字,如何理解?弄懂之後,有利於修行
    為什麼說它重要呢?因為「正法眼藏」只有修行到佛那樣的境界才有,否則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正法眼藏」對於學佛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也是所有學佛之人修行的最高目標。道家裡有一個概念非常相似,叫真人,只有得道之人才可稱為真人,沒有得道的統稱為假人。在佛家裡也一樣,只有覺悟成佛的人才具有「正法眼藏」,也只有到這個境界,看到的世界才是完整的,否則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也就是是虛幻的。要理解「正法眼藏」這4個字,首先要理解什麼是「正法」?所謂的「正法」,在佛教裡是指是釋迦牟尼佛所講所傳的佛法,而不是外道的其它法,更不是旁門左道。
  • 佛說:一個人,如果丟掉了這四個字,因果報應非常大!
    佛說:一個人,如果丟掉了這四個字,因果報應非常大!道德倫理道教首選「道」為教名,可見有很深的含義,而《道德經》作為道教的無上經典,更是希望人們能以「道」行事。佛教也是如此,常常提醒人們尊重師長,孝順父母,遵守世間道德之倫理。那何謂道德?
  • 為什麼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八關齋戒法會(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問:《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這句話怎麼理解?難道在這個世間受個八關齋戒、參加一次晝夜念佛,就超過了在極樂世界一百年的修行? 答:對佛所說的任何語言,你首先不要去產生懷疑。首先是要信——以信心接受下來,佛說的任何的話絕對是真理。那這句話,你表示懷疑,是你站在一個凡夫的立場、知見和價值觀去談,佛是站在一個法界的、清淨的、大圓鏡智所觀照的立場去談,這種境界、立場都不一樣。 那這句話,還確實是講得非常到位。齋戒清淨一日一夜,你不要小看這「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八個字,試問你真能做得到嗎?
  • 佛說: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不是你!
    所以佛門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佛菩薩有心渡你,但你非不聽佛的話,那就沒辦法了。你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若固執執拗,造業起禍,不知回頭,那誰也拯救不了你。佛菩薩只是大眾心靈的寄託,生命的指引,但是修行是自己的事,誰也頂替不了你。俗語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 《金剛經》說了什麼?無非就是這四個字,悟透福報無量!
    《金剛經》全篇主要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悟透了這四個字,所獲福報無量。什麼是「離相無住」?這裡的「離相」不是說要你離開外面的相,外面的相是離不開的。因為你若離開了相,自性也就離開了。《金剛經》上教我們的「離相」,是離開心中的一切妄相,不要把相放在心上。因為我們的心一想,那個相就顯現出來了。內心若是有執著,分別心也就產生了。
  • 佛陀涅槃天降花雨,他對500比丘說了一句話,道明2字修行真諦
    佛陀涅槃天降花雨,他對500比丘說了一句話,道明修行真諦 | 文 青衫文齋釋迦牟尼佛在早年生活中,對世間疾苦有了深入的感受,特別同情糾纏在生老病死中的芸芸眾生,他便發下宏願,要通過自己的修行,使眾生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獲得大自在。於是,他毅然拋棄現有的優裕生活,開始了修行人生。
  • 從菩薩到佛,需要做什麼?《心經》講了8個字,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菩薩跟阿羅漢和佛一樣,都是佛弟子們修行的目的和需要證悟的果位,在這三個果位中,阿羅漢最低,佛最高,菩薩位於中間。因此,就算是證到菩薩這樣的果位,想要成佛,還是得修行。很多人覺得成佛難或是不可思議,其實並沒有錯,事實上就是這麼難,若是容易的話,人人都可覺悟成佛了。
  • 《金剛經》說了什麼?無非是這四個字,悟透受用一生!
    《金剛經》在佛教經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東晉至唐代,先後有六個不同的譯本。其中,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玄奘法師翻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最廣。《金剛經》是大乘般若部的精髓,禪宗自六祖慧能開始以《金剛經》印心,用來驗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
  • 佛說:行持這五件事,能讓你的福報究竟圓滿!
    佛說,行持這五件事,可讓你的福報究竟圓滿一、培福培福,就是培養福報。當下有諸多學佛之人有一個通病,都希望自己有福,但卻又不想去培植福報。那樣福報會自己增加嗎?答案是一目了然,肯定是不會自動增加的。如有人說,我培福了,但不管是修行、還是生活皆沒有一點兒改變,這培福是不是沒用。培福並非沒用,而是看你培福之後有沒有好好護持自己所培的福報。如你在布施、供養之後,就出去不守三業,行種種不善之舉,那麼就算是一直培福,那麼亦也沒有丁點改變。
  • 南懷瑾:人生最大的福報並非名利,而是這四個字,少有人想得到
    儘管醫生足足搶救了十二個小時,但依然沒能挽回他的性命。這個社會現象折射出現代社會人的焦慮。人生漫漫,多少人為了生存奔波勞碌,他們總以為以後的日子會更好,不惜透支生命,但孰料意外卻先一步發生。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曾說過,其實人生最大的福報並非名利,而是這四個字:清靜無為。
  • 佛法修行:為何佛說法布施是最大的功德?
    為何,佛說法布施是最大的功德,《金剛經》雲,若有人布施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所獲的功德不如有人宣講如來四句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如人入邪道,不可見如來!何以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故!
  • 佛為什麼說沒有眾生可度
    佛在《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分裡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為什麼說沒有眾生可度呢?
  • 佛說:因果不饒人,這5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諸法皆空,因果不空」,佛法之根本就在「因果」二字,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不信因果。不論你信與不信,因果報應都時刻跟隨著我們。「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我們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行為都是「因」,日後都必感召其果。《增一阿含經》裡提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念佛修行首先要做的便是斷除自身的惡習惡念,心生清淨,才能積攢福德。
  • 佛說了這四句
    又說見性起修,又說不見本心學法無益。當年六祖慧能在五祖座下開悟,五祖送他連夜離開,囑咐他不要急於弘法,而是隱藏起來,一方面是為了避禍,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安心修證。可見菩薩悟道以後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那麼悟道以後的修行人該如何行持呢?佛在《圓覺經》中講到:「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就是大乘道每日必須修持的法門。
  • 佛說世間有四件事,不能長久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任何事物都是搖擺不定的,人世間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有4件事是不能長久的,一定要好好珍惜!常者皆盡:佛說這個世界上的事都是無常變化的,因此我們應該以無常觀,去看待一切。
  • 佛說,人生四苦並非「生老病死」,而是這四件事,很多人不懂裝懂
    人一生下來,便是哭著來到這世上的,也註定了人這一生要經歷種種痛苦,才肯歸去。有的人無法釋懷,至死都不能明目,而有的人卻能從容應對,在快樂中死去。而對於修行之人來說,人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等。
  • 做一個不會生氣的女人:佛說不生氣是種修行,也有人說是一種境界
    佛說:不生氣是種修行,這種修行修煉的是自己內心容量,當修行獲得正果的時候,你的內心就足夠強大。不會再為世間凡事所困擾,更不會為世事生氣。我二姐五十多歲了,沒見過她生過氣,父母和姐夫常對我們說,你們學學你二姐?她從不會生氣。我問二姐為什麼你不會生氣呢?二姐說「我為什麼要生氣?我要的很簡單,父母這麼大歲數依然健康不連累我們。
  • 佛說:有福報的人往往都有這兩點特徵,做不到這兩點一切都是空談
    它來自於修行的功德力,必須具備優良的前因,種下勤儉、結緣、喜舍、奉獻的種子,自然能收到福報的果實。佛教中講「種善因,得善果」,一個種了善因的人,就會有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福報是積累而來,一個人有多少福報,可以由自己決定。
  • 這四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相信許多人應該聽過這句話: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雖然佛菩薩慈悲平等,善待、救度一切眾生,但是並不是每一個眾生今生都有善根福德與佛結緣的,不是佛不渡,而是有眾生因緣未到、佛緣尚淺,暫時與佛無緣,這樣的人,你就是再用力度他、點撥他,也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