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事事有因必有果,今生的福報皆由過去世所行種種布施而來。享受福報,猶如向銀行提取存款,提的愈多,存款愈少,終究會有提空之時。那麼我們該如何讓「存款」愈來愈多呢?佛說,行持這五件事,可讓你的福報究竟圓滿
一、培福
培福,就是培養福報。當下有諸多學佛之人有一個通病,都希望自己有福,但卻又不想去培植福報。那樣福報會自己增加嗎?答案是一目了然,肯定是不會自動增加的。
培植福報亦有諸多方式方法,如「誦經、念佛、持咒」等等,皆是培植福報的辦法。培植福報,就好比我們種花一樣,當花的種子種下之後,不可能馬上就會生根發芽,需要我們細心的照料與呵護。培福亦是如此,培植福報的過程很重要,發心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卻是護持福德。
那麼什麼是護持福德呢?如有人說,我培福了,但不管是修行、還是生活皆沒有一點兒改變,這培福是不是沒用。培福並非沒用,而是看你培福之後有沒有好好護持自己所培的福報。如你在布施、供養之後,就出去不守三業,行種種不善之舉,那麼就算是一直培福,那麼亦也沒有丁點改變。
二、惜福
惜福,惜福,亦是珍惜當下,珍惜自己所培的種種福,珍惜一切的一切。不管中國釋儒道哪一家,皆提倡「惜福」。
在佛教的傳播的歷史過程之中,佛教界亦出現了諸多「祖師大德」。如大家熟知的六祖慧能禪師,近代的虛雲老和尚等等,這些皆是在佛教界留下諸多故事。但其不管是哪位祖師大德,他們不僅僅弘法利生,還共同宣傳一件事,那就是「惜福」。
惜福,不僅僅是說,珍惜福報,不浪費福報。亦是包括生活之中的種種,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戴的各種娛樂設施,這便是「惜」,惜是為了更好的「開源」,布施是為福報開源,減少不必要的享受正是為了「福報節流」。
三、廣結善緣,常行布施!
學佛之人都知道,佛教是非常重視結緣的,不僅僅要結緣,還要廣結善緣。結緣亦布施,布施亦結緣。佛言「眾生平等」,不論是有情眾生,還是無情眾生,皆為平等眾生,無有差別,布施結緣也並不單指「有情」,無情眾生亦是我們廣結善緣與行布施的對象之一。
學佛之人都喜歡放生,其放生即能救度眾生的性命,亦是與眾生結緣的一種方式,放生功德有多殊勝?經典告訴我們「放生功德為第一。」
所謂廣結諸善緣,常行諸布施」結緣與布施並沒有條件的限制,有限制的只有那顆分別之心。
四、依教奉行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斷惡行善」,在寺院我們常常能看到這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學佛,修行雖然能讓我們了脫輪迴之苦,但卻最基本的原則是建立與「善行」的基礎之上,並非說造諸惡業,也能了脫輪迴。
斷除「身、口、意」所造的諸惡業,方能真正回歸清淨本心。有人雖然能說會道,但卻不能口吐蓮花。雖然能開心快樂,但卻建立與他人的悲心之上。
五、持戒修行
修行的意思是讓我們改正自己的壞毛病,壞習慣,讓自己擁有好的德行。但修行的基礎源於「持戒」。
佛曾在《涅槃經》中云:「以戒為師」,戒不單單是對出家僧眾的「束縛」,更是對每一個學佛之人的束縛,如想要開悟,就必須持戒,想要成佛,必須持戒,想要了脫生死亦必須持戒。
想要有福,必須種福,福分人天福報,出世功德。如《金剛經》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盡、有為、有漏;永久的幸福是無限、無量、無盡、無為、無漏、盜賊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永恆不缺失的幸福。願大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