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強調——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又說見性起修,又說不見本心學法無益。當年六祖慧能在五祖座下開悟,五祖送他連夜離開,囑咐他不要急於弘法,而是隱藏起來,一方面是為了避禍,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安心修證。可見菩薩悟道以後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那麼悟道以後的修行人該如何行持呢?佛在《圓覺經》中講到:「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就是大乘道每日必須修持的法門。
我們凡夫每天都要打無數個妄念,為什麼呢?貪慾。心向外馳求,以假為真,而不知念念生滅。菩薩悟道以後,就知道此生性自勞慮;然後勞慮永斷,得法界淨。這個境界就是行住坐臥一切時中,不起妄念。這個境界其實凡夫也能做到。《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命,一絲不差,從此斷了妄想的念頭,因為想也沒用,命裡該得的都得了,命裡沒有的,想也白想。棲霞寺的老和尚差點還以為他是大修行人呢,可見這是修行人的基本功。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蒼雪大師有句話「不是息心除妄想,知緣無事可思量」,做到無欲無求,本就無妄念可生,但修佛人雖沒了世俗的欲求,卻還有個成佛的欲求,有個不生不滅的欲求,所以又會生起妄心,所以佛說,這個妄心也不要你去除,因為你有了除的心,就又生起另一個妄心。既然是妄心,就自然會生滅,你只要知道它自生自滅就行了。
那麼妄念生起來怎麼辦呢?不去管它就是了「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修禪打坐的人有一個誤區,害怕心裡生念頭,總想法把念頭壓住,不讓它生起,這是頑空守靜。六祖慧能早就說過,「頑空守靜,是病非禪」他解說道: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包括佛法);迷人著法相,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比如石頭),卻是障道姻緣。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做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若有眾生聽聞這個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這就叫做隨順覺性了。這時候日日所用的就是一直心,也就是《淨明經》說的——直心是道場。佛讚嘆道:「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到的這個境界,算是種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種子了。
佛最後總結道: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