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以後的菩薩如何修持?佛說了這四句

2021-01-11 普通人看世界

禪宗強調——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又說見性起修,又說不見本心學法無益。當年六祖慧能在五祖座下開悟,五祖送他連夜離開,囑咐他不要急於弘法,而是隱藏起來,一方面是為了避禍,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安心修證。可見菩薩悟道以後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那麼悟道以後的修行人該如何行持呢?佛在《圓覺經》中講到:「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就是大乘道每日必須修持的法門。

我們凡夫每天都要打無數個妄念,為什麼呢?貪慾。心向外馳求,以假為真,而不知念念生滅。菩薩悟道以後,就知道此生性自勞慮;然後勞慮永斷,得法界淨。這個境界就是行住坐臥一切時中,不起妄念。這個境界其實凡夫也能做到。《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命,一絲不差,從此斷了妄想的念頭,因為想也沒用,命裡該得的都得了,命裡沒有的,想也白想。棲霞寺的老和尚差點還以為他是大修行人呢,可見這是修行人的基本功。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蒼雪大師有句話「不是息心除妄想,知緣無事可思量」,做到無欲無求,本就無妄念可生,但修佛人雖沒了世俗的欲求,卻還有個成佛的欲求,有個不生不滅的欲求,所以又會生起妄心,所以佛說,這個妄心也不要你去除,因為你有了除的心,就又生起另一個妄心。既然是妄心,就自然會生滅,你只要知道它自生自滅就行了。

那麼妄念生起來怎麼辦呢?不去管它就是了「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修禪打坐的人有一個誤區,害怕心裡生念頭,總想法把念頭壓住,不讓它生起,這是頑空守靜。六祖慧能早就說過,「頑空守靜,是病非禪」他解說道: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包括佛法);迷人著法相,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比如石頭),卻是障道姻緣。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做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若有眾生聽聞這個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這就叫做隨順覺性了。這時候日日所用的就是一直心,也就是《淨明經》說的——直心是道場。佛讚嘆道:「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到的這個境界,算是種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種子了。

佛最後總結道: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相關焦點

  • 來,挑一位你要修持的本尊,看你跟哪位佛菩薩有緣?
    這尊佛菩薩的法門,就是修持者終生不輟,永不放棄的主修法門。本尊法,又稱本尊相應法、本尊觀想法,即修持者借觀想本尊,領受佛法,最終達到「本尊即我,我即本尊」的境界。它是密宗最重要的一種修持法。修持本尊法要有相當的基礎,必須先修加行法,具足資糧,才能夠修本尊法。當然,修持某個本尊,並不代表你不尊敬其祂佛菩薩。只是說,本尊是你專修的法門,以祂來代表一切三寶及佛菩薩等。
  • 解密佛教:古人如何「開悟」?真知道的人不多
    「開悟」一詞,源自《法華經》,關於開悟,經中如此記錄:佛以一大事出現於世,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簡稱開悟。那麼,古人如何「開悟」呢?真知道的人不多。佛像我們知道,在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所謂的修行或者「開悟」並沒有自修自悟的說法,而是由師傅帶,由師傅借一切萬法開示,待入門之後,方可修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師傅領進門
  • 禪宗開悟到底是什麼?六祖慧能大師說:佛之知見就是我們的心
    悠然處在這白雲高岫之間的我,四時常處清淨,雙眼只見青巒疊嶂的我,雙耳只聞猿鳴鶴嘯的我,看來只能獨自享受這暢快而逍遙的神仙般的時光了!形容寒暑遷,新珠甚可寶。儘管寒暑變遷,儘管形容漸老,但一顆解脫覺悟的「心珠」卻是永遠不老的「寶」!這是寒山大士的一首詩,這就是成就者的心的境界!稱嘆之餘,真的是令人神往啊!何者是菩薩?就是出現在你我需要的時候!
  • 為什麼有人說佩戴佛菩薩掛飾不好,真的不好嗎?
    有人發文章說,人不應該在身上佩戴佛菩薩掛飾。文章中這樣說到,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佛教經典中有佩戴佛像的說法嗎,真的是「男戴觀音女戴佛」嗎?佩戴佛像到底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後果?今天的這一篇常識文章非常重要,各位有緣的佛友要看仔細了。
  • 「菩薩保佑」!我們說的菩薩是誰?菩薩怎樣保佑我們?(原創)
    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信奉者,是獲得了大智慧的人。只要我們願意,菩薩確實能保佑我們!講到菩薩,就要談到佛教文化,談到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佛。佛教文化,可以說深入到了中國人的骨髓。在我們很多人的生活裡多少都浸潤了一些佛教文化。佛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並不是迷信。佛教裡沒有上帝,也沒有神,也不講靈魂。
  • 佛教:開悟就是成佛了嗎,看了你就知道了,有個方法比開悟成就高
    一般一個佛國一段時期只有一尊佛,比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當然已經涅槃了。而未來佛彌勒佛,要時機成熟了以後才下生成佛。除了乘願再來的佛除外,開悟的人並沒有成佛。而六祖慧能大師說過「只接上根利根之人,只接最上乘人」,而且用《金剛經》印證修行之人所悟的真假。因為悟後還要起修,也就是所說的「理需頓悟,事需漸修」。
  • 智慧法語:佛說為度化眾生 菩薩也會示現妻子恩愛相
    山西雙林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經原文】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
  • 佛說:學會這一「心」,就能福運自來!
    導讀:佛說:學會這一「心」,就會福運自來!「佛」的意思就是一個覺悟的人,是一位對於宇宙人生究竟圓滿徹底覺悟的人。對於宇宙人生本體、現象、作用,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覺,沒有一樣迷惑。學佛的人,不僅在世俗法上種福,也在佛法上種福,皈依三寶,供養三寶,勤修戒定慧,修菩提心,這既是修福,也是修德。這種福德不僅能在世俗法中享用,也能在佛法上享用。「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發菩提心。
  • 從菩薩到佛,需要做什麼?《心經》講了8個字,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菩薩跟阿羅漢和佛一樣,都是佛弟子們修行的目的和需要證悟的果位,在這三個果位中,阿羅漢最低,佛最高,菩薩位於中間。因此,就算是證到菩薩這樣的果位,想要成佛,還是得修行。很多人覺得成佛難或是不可思議,其實並沒有錯,事實上就是這麼難,若是容易的話,人人都可覺悟成佛了。
  • 心保和尚:如何在最短時間開悟?
    心保和尚提到應不帶四相發心度眾:「專心」可以在最短時間開悟(他提到:如果發心度眾生,就不能有「四相」;如果說要用什麼方法和訣竅,可以在最短時間開悟?那就是「專心」。只要肯專心,單單一個數息,就能帶我們到涅盤的境界。問題是,我們一直不夠專心,專心的力道不足。
  • 在十方三世諸多佛菩薩中,有9位佛菩薩,我們是一定要拜的
    地藏王菩薩曾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久遠劫來地藏王菩薩不辭勞苦化身千萬億到千萬億世界中用各種方便去度眾生。他代表孝道,孝親尊師。沒有孝親尊師進不了大乘。我們可看一下淨業三福裡頭的頭四句,「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淨業三福不僅是淨土法門,而且是所有的法門都不能離開,它是最高指導原則,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在安徽九華山。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法身的衣食睡 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
    開悟,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大悟之別。小悟突然明白一點,非完全明白;開大悟,則明白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如何生?如何死?生死自由,願生就生願死就死,無拘束罣礙,了如指掌,不再拖泥帶水,放不下看不破,一天到晚在迷魂陣打轉。不迷即開悟,頓悟其理,但在事相上仍要修行,這就是所謂「理則頓悟,事須漸修」,時刻要迴光返照。照,就像日月之光一照,黑暗頓除。
  • 佛教:如何理解「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一詞是佛教流傳甚廣的開悟名句,意為眾生的真心就是佛,無須向外覓求。在《達摩血脈論》中有如是記載:「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在《馬祖傳》之中,也有相關記載:「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 出家人不打誑語,莫輕談什麼開悟是根本
    開悟,開悟,明心見性,見性見性。腦瓜都要被悟開了,也沒見到幾個明白人。還有修學者喋喋不休的問,涅槃無上,淨土無上。好吧,你說的都對。可是你在哪裡呢?無畏生死,不住涅槃。彌勒菩薩接引你到淨土,不是讓你久住,而是淨化靈魂。維摩詰自淨土入娑婆世界,入汙泥而不染,來去自如,度化娑婆。你有何功德?念幾句淨土,就往生淨土?一句心清淨則自生淨土,你清淨過嗎?
  • 佛說,能把這2件「小事」做好,等同在「供佛」,功德自然無量
    六祖慧能大師曾經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說的是每個人的心理,本來就是一道什麼都沒有的明鏡,而且每個人的自信都是非常光明的。關鍵是我們每個人能否察覺到自己是否與佛菩薩有很大的緣分,如果一個人能夠徹底地將自己心裡所執著的東西放下的話,那麼他下一個麵條就能夠在修佛的道路上開悟明道。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妙印法師:拜佛時突然佛菩薩顯身,拜嗎?若拜,是魔變的怎麼辦?
    學 佛 答 疑釋迦稚子:小僧有一問題,需大德解答,關於相的問題。比如突然佛菩薩顯身,拜嗎?若不拜是傲慢?若拜,若是魔變的怎麼辦?《金剛經》一切相皆是虛妄,《地藏經》有光目女拜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那如來不就也空中顯身了嗎?既然一切相不要執著不要信,以音聲求是行邪道,那光目女案例如何解釋?
  • 佛說:眾生入門之三種清淨觀法,隨便修習一種,不放棄,能得佛果
    向上求佛法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以頂禮禮敬佛足,然後起立右轉,繞佛三圈又長跪在佛前雙手合掌,對佛稟告道:「大悲世尊,為我們宣說清淨覺悟的種種方便法門,使末世眾生獲得極大利益。世尊,我們現在已經得以開悟,如果佛入滅後,末世眾生未能得以開悟的人應該如何建設道場,安置淨居來修習這個圓滿覺悟的清淨境界?修證圓覺境界的三種清淨觀法,應該以哪個法門為首?只希望大慈大悲的世尊,為參加法會的大眾以及末世眾生布施豐饒的利益。」圓覺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那時,世尊對圓覺菩薩說:「善哉!善哉!
  • 修「念佛法門」與「開悟」是什麼關係?
    如果能夠先從燻聞正確之佛法知見開始,經過種種培植定力、慧力、福德之行,將來就有機會能夠經由禪法,親證自己本有的如來藏心,這個就是大家所說的開悟明心。因此,開悟就是找到了如來藏心這個無生法,並且能夠安忍於在生滅性的意識心之外,別有如來藏心之本來無生、未來無滅;同時能夠現觀及轉依於如來藏之種種清淨自性。這裡也要順便說明:「悟無生」不可解釋為說是打坐時一念不生,叫作悟無生之法。
  • 佛教中的「第一輔臣」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的梵文為「Akasagarbha」,中文意譯為「明星」。 佛經中描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剎那,抬頭一望,見到天上突然有一粒星星飛過。這款星星便是虛空藏菩薩,代表開悟釋迦牟尼佛的宇宙智慧。所以整個宇宙的日月星晨、風雨雷電等事物的管轄,歸於虛空藏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