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菩薩跟阿羅漢和佛一樣,都是佛弟子們修行的目的和需要證悟的果位,在這三個果位中,阿羅漢最低,佛最高,菩薩位於中間。
因此,就算是證到菩薩這樣的果位,想要成佛,還是得修行。很多人覺得成佛難或是不可思議,其實並沒有錯,事實上就是這麼難,若是容易的話,人人都可覺悟成佛了。

那麼,從菩薩到佛,需要做什麼?《心經》講了8個字,即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如何理解呢?其實《心經》是大乘經典,是講給覺悟之後的人聽的,也就是證得阿羅漢以上果位的人才能聽得懂,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搞不明白的,因為《心經》並不是佛教的普及讀物,也就是說,我們所看的《心經》文字雖然簡單,但其意義卻是很難悟明白,就算有幸悟懂了佛理也用不了,因為我們都不曾覺悟。

如講到菩薩修行的這一段,即「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這段話中的「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智慧,我們凡人就是沒有辦法「依」,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慧智達不到,儘管我們勉強可以知道它指的是到達彼岸的大智慧的意思,但沒辦法用,因為這個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我們凡人沒有的智慧。而是真正解脫得大自在的智修悟成慧的智慧。
這個智慧《心經》中的解釋徹底,菩薩儘管已覺悟,無牽無掛、但是要遠離顛倒夢想,證得究竟涅槃就是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才行,三世諸佛所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一樣需要通過它。
儘管佛法無邊,眾生平等,但根器卻是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儘管皆是解脫之道。但如果你沒能證到一定的層次,是不可能一通百通的,更不可能像菩薩一樣,把證得的智慧落實到生活中,自己受用,讓他人也受用。
換句話說,只有證到菩薩那樣果位的,才有可能在生活中驗證,才不至於反覆糾纏在文字相裡。才能夠真正地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的道理。
當然,現實當中,也有很多人聲稱自己知道,但並不了解。因為了解是通過自身體驗,而知道也來自外在,兩者有著天壤之別。也就是說,你說你知道開悟或者禪定,但是如果沒有別人的描述、沒有經典的記錄,你如何知道?換句話說,你知道的那些其實只是別人的經驗,而不是你的經驗。只有你通過自身體驗,才能算作真正了解。
因此,我們學佛,更多強調的是實證,而不是知道,那些一味鑽牛角尖,甚至不相信菩薩或佛存在的人,其實是自己沒有實證而道聽途說而已,事實上,他們並不是真的知道。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剛經》《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