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學問: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
郭博士您經常建議網友們念心經,卻又說不希望大家去參拜觀音。為什麼呢?
先要澄清一下,你說錯了。我由始至終都沒有反對別人的信仰的。
沒有不讓人去參拜觀音菩薩,而是要人們要「求真」。既然選擇觀音菩薩作為信仰,那首先地要認識觀音菩薩的歷史。人要是對那個又跪又磕頭的對象是誰都不知道,豈不就是盲頭蒼蠅,病急亂求醫,亂拜一通?那就大問題了。
因為這種不求甚解的信仰文化,影響到了中國的國運。這不只是對個人有影響,你一個人拜,往往都會拉上家人兒女一起拜。慢慢就形成了一種風氣,影響深遠。
為什麼觀音會扯到《心經》上呢?《心經》第一句經文「觀自在菩薩」,或許很多人會誤以為指得的觀世音菩薩。其實完全不一樣,「觀自在菩薩」非指「觀世音菩薩」。先說說「菩薩」是什麼意思。「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這個名詞不是源自中國,而是源自古印度,簡單來說就是指有道德的人,有慈悲心,有愛心的在家人(大居士),或者有能力讓他人覺悟的,比如你去宣傳善知識,讓他人提升智慧的,就叫菩薩。用現代的詞彙說就是「善長仁翁」,大居士未必需要有宗教信仰,「菩薩」具體指的是人的行為。只要行為達標,此人就稱為菩薩。所以有叫「菩薩心腸」。而《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指的是有超自然智慧的人。「觀自在菩薩」不是特指某一個人,而是指能夠達到「觀自在」行為標準的所有在家人(居士)。所以「觀自在菩薩」可以指的是很多人。《心經》,故顧名思義就是一部講「心」的經典,是心靈上的學問,非物質世界的學問。講心靈上一層一層的的觀察力。《心經》是一種人類社會的學問,不是宗教來的。
相反,參拜觀音就是民間流傳的信仰文化。那到底拜她什麼呢?拜她慈悲為懷嗎?慈悲為懷這種行為不止觀音菩薩有呀。這不是觀音菩薩的專利呀,像是耶穌代替世人受罪。不是更偉大嗎?他還是曾真實的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歷史人物。有時候遇到自詡自己信仰觀音菩薩的人,我都會問他們,你知道觀音菩薩是哪個國家的人嗎?有些人能回答上那麼幾句,知道觀音菩薩是妙善公主演變過來的。再問問他,那妙善公主這個故事來自哪本小說?這部小說又是什麼時候成書的呢?作者是何方神聖呢?他們根本不知道觀音菩薩原來是虛構出來的人物,這是一種虛構文化,你要信仰是沒關係的,最危險是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說什信仰自由,信仰自由是外國人搞出來的一套浸蝕國人思想的手段。像猶太人一樣,他們根本不相信有神的存在。他們的神就是「金錢」——金錢就是我們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