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十九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出家日,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普救人間疾苦。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詮釋。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在佛教中、民間被奉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菩薩,遇難眾生只須誦念其名號,其即前往拯救解難,故名觀音。
觀音由宿世悲願得名。《悲華經·受記品》謂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觀音以修四自利得名。《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往昔恆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於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觀音由證果利他得名。
觀世音菩薩在民間顯化事跡較多,所以執持的法器也非常多,千手千眼觀世音,每一隻手上都有一種法器或者手印,都能代表菩薩不同的救渡法門。淨瓶楊柳枝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淨瓶主在淨,內盛以楊枝甘露,化凡夫熱惱為清涼,恆順心願,普渡眾生。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江、浙、閩、廣、臺灣,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為了救度眾生,倒駕慈航作菩薩。
正所謂: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浩浩紅蓮安足下,彎彎秋月鎖眉頭,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裡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觀音菩薩,後來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災難。在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悲華經》的記載,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然為轉輪聖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即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為「不眴」。當時寶藏如來為轉輪王授記以後,不眴太子上前稟白佛陀說:「世尊,今日我以廣大音聲,告知一切的眾生,我所具有的種種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願我行菩薩道的時候,若有眾生遭受到種種苦惱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的時候,沒有可以求救保護的人,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
如果他能夠憶念著我,稱念我的名號,而那個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者,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世尊,我今天更當為了眾生的緣故,發起最上殊勝的大願,期願假使當轉輪聖王(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安樂世界,作完種種諸佛度化眾生的勝事,入於無餘涅盤之後,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時,我將在那時,修菩薩道利益眾生。當無量壽佛正法,在初夜分滅去之後,我即刻在其後的夜裡,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佛果,繼續度化一切眾生。」
觀世音菩薩前身早已成佛
觀世音前身早已成就佛果,號「正法明如來」。其後又以菩薩的身份乘願再來,到普渡眾生。正法明如來是古佛中的古佛,他所教化的和菩薩摩訶薩無窮無量從亙古至如今,在法界宇宙無數的銀河系中,己培育出數不盡的菩薩摩訶薩成就佛果,是十方如來之師。
「正法明如來」,為了幫助眾生脫離苦海,帶果行因,倒駕慈航,成為了觀世音菩薩,一方面化身千百億,度於一切國土六道,他無剎不現身,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的一生補處最後身菩薩,能救度一切苦難,聽一切世界聲音,沒有一點厭倦,不辭奔波,毫無怨言,就連他的眼淚也化成了21度母,一起度生,慈悲智慧不可思議。若有一眾生沒有成佛,觀音菩薩則依從誓言,決然不會成佛。在無量劫後,阿彌陀佛滅度,西方國土正法無人護持,觀音菩薩就會在當日下半夜成佛,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運持西方極樂世界正法。
另一方面,觀世音菩薩本覺妙心,與如來佛同一慈力,又下化眾生,與一切眾生,同一悲仰,自己身同眾生,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又幫助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說法,為一切眾生說法,大雄願力無邊無量.。觀世音菩薩一生都在為眾生奉獻自己,所以至今最被崇拜。
釋迦牟尼佛曾多次演說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因緣。最直接的是佛在《地藏經》中這樣告訴觀世音菩薩:你與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緣,所有的天龍、鬼神乃至六道中的苦難眾生,若能聞你名號,或見你形像,或敬仰讚嘆你,這些眾生必生於無上道,且必獲不轉退心,常生人道或天界,享受安樂,等到因緣成熟時,會遇佛授記,他日必將成佛的。(具體見《地藏菩薩本願經》)
觀世音
自修義:觀世音,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達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認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受外境例如讚嘆或誹謗所動,所以生起煩惱並促成惡業,從而受輪轉生死的苦報。而觀察分析世間音聲的虛妄不實,能不受所動,達到「如如不動」大解脫境。《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說自己正是因為達到了「觀世音」的修行境界,被當時的如來所讚嘆並賜名「觀世音」。
度他義:觀世音,指的是這位菩薩能觀察世間眾生的心聲並救拔其苦。《法華經普門品》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悲華經》中說,寶藏佛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功德,所以賜名為「觀世音」。
觀自在
特指:玄奘認為含「觀照縱任」之意,即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所以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般若心經》。太虛大師認為: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洞徹世間「五蘊皆空」的真實相,而達到「觀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所以不能照見五蘊皆空。而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則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通指: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不一定特指補怛落迦的觀世音菩薩。菩薩依德立名,有某種特殊功德,即名為某某。如《華嚴經》中便出現若干同名同號的菩薩。印順法師依此認為,誰有觀自在的功德,誰就可以名為觀自在。觀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擺脫了有漏有取的蘊等系縛,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經上說,八地以上的菩薩,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薩的觀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薩登地,通達真理,斷我法執,度生死苦,即可名觀自在。而《心經》開頭的「觀自在菩薩」,便是依此義而言的。
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輔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場,是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位居補處的大菩薩;《悲華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入滅後繼承佛位;《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世音受記經》等也說,觀世音菩薩常住極樂世界,師承並輔助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說,觀音菩薩寶冠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諸聖眾共同迎接眾生到極樂世界。
觀音菩薩道場
觀音菩薩道場,名補怛洛迦,住於南印海上。是一個島嶼。這裡自然環境優美,有各種華果樹林,有柔軟的香草,飛泉與鏡湖,交相映徹,真是一個海上仙島。無量菩薩圍繞,觀世音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對其宣說大慈悲法。
南印度普陀山(方便有餘土):補怛洛伽山。又譯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淨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邊普陀落伽山,是觀世音菩薩的古道場,《華嚴經》說,光明山有菩薩叫觀世音。《華嚴經探玄記》說,光明山在南印度南邊,山上的花草樹木常有光明,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光明的示現。《千手經》提到釋迦牟尼佛曾在補陀落山,而此地是觀世音菩薩道場。《大唐西域記》說,觀自在菩薩居住在環境危險的布呾洛迦山,而有人不顧危險前往求見菩薩。
浙江普陀山:浙江定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受《華嚴經》補怛洛迦的影響,改名為「普陀山」。古時我國與日本、高麗、新羅等諸國來往,多以為此島為轉站等候風信揚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來華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鍔,在五臺山請到一尊觀音像,想帶回日本供養。慧鍔從四明(浙江寧波境內)出海,當船經過舟山群島時,被狂風惡浪阻住了歸程,傳說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被迫將聖像留在島上結廬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朝拜的人日漸多了起來,終更名為普陀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西藏(布達拉宮)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說:佛在毗舍離,庵羅樹園,大林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薩二萬人俱。時毗舍離國人民遇大惡病。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以大悲心,憐憫一切,救濟苦厄,俱到此國,住城門間,放大光明,照毗舍離,皆作金色。毗舍離人,即具楊枝淨水,授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大悲薰心說《破惡業障消伏毒害咒》。《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授記經》說:佛在波羅奈仙人鹿苑中,與大比丘二萬、菩薩二千人俱。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大勢至與眷屬,如力士屈伸臂頃,至此世界。以大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與八十億菩薩前後圍繞。
觀音菩薩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觀音菩薩早已成究竟覺,佛號「正法明如來」,但是,為了濟度一切眾生,所以倒駕慈航,示現菩薩之身。《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競,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而當時釋迦牟尼佛在其座下為苦行弟子,由此亦可見佛法的平等無二。
觀音菩薩以大悲救度為主要的德行,但是蘊藏於大悲之後的,乃是無邊的大智,所以在中國佛教界最為流行的《般若心經》,即由觀世音菩薩所宣講,所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最好的表現。觀音菩薩的另一特色,為普門示現:即眾生有任何的需求,應以哪一種身份得度,觀音菩薩即示現出何種身相來救度。觀音菩薩由普現色身三昧現起的不可思議變化身,常在十方世界作無邊的救濟,使苦難眾生得到無限的安慰與清涼。可化身千百億的觀音菩薩,他的形象當然是數說不盡千變萬化的,所以舉凡觀音菩薩是男或是女,是千手或是百手等等問題,都可以不必討論了。
但是,因為娑婆世界眾生的因緣,修法傳承上的需要,觀音菩薩又確實有某些固定的形象,而形成他的標誌特徵。最著名、普遍被知道的就是以女性慈母形象出現,手持淨瓶、楊柳,以甘露滋潤苦痛眾生的觀音菩薩。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觀音菩薩形象幾乎是眾所皆知的。流傳在民間的就有所謂的三十三體觀音菩薩;在密教中也有六觀音菩薩的說法;金剛界、胎藏界的觀音菩薩又各有不同的形態。
彌陀淨土觀音菩薩,可以說是一切觀音的本位,是最重要的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形象圓滿具足,與佛沒有差別,只有頂上的肉髻以及無見頂相不如佛陀。
行慈運悲(勸念觀音)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枝,表示菩薩普救世間的廣大悲行。三界火宅,眾生心中充滿熱惱。觀世音菩薩能體察眾生的苦痛,時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世間,使在熱惱中的一切有情皆獲清涼。眾生信仰觀世音菩薩,即渴求菩薩的甘露水,息滅內心的熱惱。佛教勸誡,觀世音菩薩確有令眾生熱惱變清涼的甘露水(甘露又喻佛法涅槃解脫之道),如時時虔誠的禮念觀音,能得菩薩的悲心救護。
因為觀音信仰所普遍存在的功利交換心理,佛教認為信仰觀音應真心懇切,而不是苦難當頭才臨時抱佛腳。只有平時忠實真誠,才能和菩薩大悲願力相應。唯有平時奉行菩薩言教,才能增長清淨的功德資糧。好比人在病時信任醫師診治,一旦病好就完全忘卻醫生囑咐,這樣自然不會有長久健康。不但生病時需要療養,無病時更需維持和促進健康。信仰觀音菩薩,也應在平時忠實奉行。這樣才能常得楊枝甘露的灌灑,常得沒有熱惱的清涼。
勸行大悲
觀世音菩薩行大悲,也教眾生修大悲。他在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積集無量功德而得究竟解脫。佛教承諾,若至誠奉行菩薩言說,能解脫現生苦惱,獲得人生應有福樂。若累世修大悲行可成就菩薩的無邊功德。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是不可思議的。《華嚴經》中善財童子請教觀世音菩薩如何修學菩薩行,觀世音菩薩對他說:在無量法門中,我修學了大悲行解脫門。起初我漸漸的學行大悲,經過長久學習後,終於深入大悲法門廣度眾生,成就無邊的清淨功德,而得無上解脫。善財!我行大悲的一貫目的,在於解除一切眾生的苦痛,救護他,使他們免除怖畏。
佛教告誡眾生,欲得菩薩護念,無有恐怖,應修學菩薩的大悲法門。行大悲者凡見人類的苦痛,能平等予以同情,願拔除其苦;再能平等同情一切眾生,即是菩薩的悲心。佛教認為悲心是每一眾生本來具有的,但眾生心境狹隘,不能擴大同情成為大悲心。眾生被煩惱所惑,被自私情見所圍,不能現起平等悲心。常人以為自己與親屬朋友才有關係,根據佛法的緣起義說,人與人甚至與他道的眾生,無始以來都曾有過密切關係。能作如是觀,自能同情一切眾生,成為平等的悲心。
功德利益
《法華經·普門品》,無盡意菩薩問佛祖:「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接著釋迦牟尼佛詳細講述了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最後還大力讚揚了皈依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利益: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觀世音菩薩信仰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的信仰千百年來早已廣泛流傳。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體現。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深入人心。觀世音菩薩象徵泛在的真理,無形而無所不在,有「人類的仁慈保護者」之稱。
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徵,這就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中國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表願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使至理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跡;在智、悲、行、願之中,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代表。大慈與人樂,大悲拔人苦,觀音菩薩在現實娑婆世界救苦救難的品格,使其成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渡人舟」的觀世音菩薩就是人們永遠的信仰和求助的希冀。
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徵,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表願力。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就了四大名山道埸,山西五臺山的文殊道場,浙江普陀山的觀音道場,四川峨嵋山的普賢道場和安徽九華山的地藏道場地,故稱為 「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從明代起就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
每年農曆的九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的出家日。佛教的寺院都是舉行隆重的法事,因緣非常殊勝。
觀音菩薩出家日的起源和依據,現在均無從考證。每逢這三個觀音菩薩的佛教節日,我國各地寺廟均要舉辦大小不一的法會,其一般祝儀是:唱《香贊》,誦菩薩名、《大悲咒》,唱《觀音大士贊》、《觀音菩薩偈》、念觀音聖號,拜願,三皈依畢。廣大佛教徒慶祝觀音聖誕的香會稱作觀音會。普陀山是觀音道場,為觀音會的中心,因而每年適逢觀音菩薩聖誕日、觀音菩薩成道日和觀音菩薩出家日的法會最是盛大。
眾所周知,觀音菩薩的出家是因為父王反對觀音菩薩拜佛,最後不得不被趕出王宮,但是為了一顆求佛的心,觀音菩薩選擇了青燈相伴。而通過觀音菩薩的慈悲善行,以及觀音菩薩隨後捨身救父的壯舉感動了諸佛,最後修成正果,並且得到了千手千眼的功德法力,以便今後繼續施善普度眾生。
觀音菩薩聖誕日、成道日、出家紀念日
觀音菩薩的誕生日是農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農曆六月十九日,出家日是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每年農曆的九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的出家日。佛教的寺院都是舉行隆重的法事,因緣非常殊勝。
最初譯名
觀音的最初譯名是「觀世音」,是梵文「阿縛盧枳低溼伐邏」的意譯,是遇到苦難「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意思。唐代因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故去掉「世」字,簡稱為觀音。觀音是大乘佛教中十分崇奉的一尊菩薩,我國幾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觀音像,民間供奉觀音的也非常多。如佛教天台宗、密宗分別傳有「六觀音」,禪宗亦塑有各種觀音像。淨土宗更是把觀音作為「西方三聖」之一來供奉。自隋唐以來,民間逐漸形成了廣泛的觀音菩薩信仰,並形成了以敬奉觀音菩薩為主的三個佛教節日,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聖誕日,農曆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農曆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民間有些地方將這三個節日並稱為觀音菩薩聖誕。
民間信仰(千手觀音)
中國民間非常崇信觀音菩薩,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世世代代的人們,都把他奉為「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萬能之神。不單是佛教,甚至是道教,農村香道,也都供奉觀音像。觀音菩薩如此深入人心,所以,在家學佛之人,一般在家供一尊觀音像,就是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了。觀音成了信仰佛教、供養一切佛的象徵和代表。
觀音菩薩的誕生日是農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農曆六月十九日,出家日是農曆九月十九日。 觀音菩薩無量劫前就已成就的一尊古佛,為普度眾生倒駕慈航而來。所謂菩薩生日,其實是我們娑婆世界人們的一種表法需要。每逢這三個節日,寺院均要舉行慶祝儀式,其一般祝儀是:唱《香贊》,誦菩薩名、《大悲咒》,唱《觀音大士贊》、《觀音菩薩偈》、念觀音聖號,拜願,三皈依畢。廣大佛教徒慶祝觀音聖誕的香會稱作觀音會。普陀山是觀音會的中心,為觀音道場,因而香會更是盛大、壯觀。
不僅僅在寺院,在中國幾乎大多普通百姓的家庭,都供奉著觀音菩薩,早晚一爐香。觀音信仰在民間歷久不衰,許多並沒能深入了解佛法三昧的普通人們對觀音菩薩的崇拜。觀音菩薩出家日,其實是一種對"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也是國人心靈深處對大士慈航普度的偉大精神的信仰和希翼。
目前而言,觀音菩薩的生日,多數認為有三個,分別對應觀音菩薩不同的時期特徵。農曆的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成人誕生的日子,農曆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出家的日子,農曆六月十九時觀音菩薩成佛就道的日子。所以,一般意義上我們說到觀音菩薩的生日是指觀音菩薩誕生的日子,而事實上在佛信徒之間一般提到觀音菩薩的生日則是以上三個。
從佛經教義的記述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對於觀音菩薩的生日,最為看重的還是觀音菩薩的出家日和成道日,而對於誕生日則是一種對觀音菩薩成人入世的紀念。但是當說到觀音菩薩的出家日和成道日是則是一種對於觀音菩薩本身的佛性修行的緬懷和體會。通過觀音菩薩的出家日和成道日了解觀音菩薩出家成道的由來和修行經過,以勉勵佛信徒的修行堅韌。觀音菩薩的生日,在當做一種對佛的信仰緬懷的同時也是對修行者自身的勉勵和修行體悟的點撥。
修行歷程
《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觀世音菩薩毫無保留地披露了他的修行歷程:「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燻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