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2021-01-08 明月天心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佛教常以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來讚嘆它們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本篇文章,小編就其中最經典的四句話分享給大家,若能參透,福報無量。

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句話也是佛門僧眾晚課放蒙山施食的偈頌。大概意思是說,如果眾生想要了解十方三世一切佛所說諸法的要義,就要觀照世間一切法的本質、本性,都是由眾生的心性所感召和造就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怎麼來的?要觀法界性,法界性是什麼?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緣起性空。何為「緣」?一切唯心造。

世上所有物質,皆不是真實存在的,就連我們的身體也是虛空的,不可著相。萬事因緣和合,這個緣法也都是我們的心在起作用,我們內心是什麼樣的,事情就會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所以,修行不要在外在下功夫,要觀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做好心地功夫。

二、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這也是佛門當中著名的《懺悔偈》,常用於佛前發露懺悔。人都是由業力牽引而來此娑婆世界,人以往所造的惡行惡念,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是由我們的貪慾心、嗔恨心及愚痴無知所造成的,是從自身的身口意三業所產生的,一切罪業如今全部真誠悔過。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直接間接地造下一些惡業,結過一些惡緣,這些惡業會障礙我們的人生,消耗我們的福報,會出現許多逆緣,唯有懺悔消業,解冤結、化惡緣,才能轉逆為順、轉禍為福。懺悔不可流於形式,要發自真心、誓不再犯。

三、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兩句話說明了菩薩修行的方法,修行應當是如蓮花那樣,看似是從水中生長出來的,但最終離開了水;又像日月一樣,雖然是懸掛在半空中,但卻並不是住在虛空中不動。蓮花不能離開水,離開水就存活不成了,日月離開虛空也將不復存在,這就像眾生修行菩薩道一樣,不能離開眾生,要在六道中去真修,「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入世又怎能出世呢?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日月在虛空當中也要不停地轉動,不能停滯不動,世間萬物皆不是恆定不變的,因此不要被虛幻地方假相所迷惑,放下一切貪著妄想,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和自在。這兩句話出自《普賢行願品》,前兩句為: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四、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是當年佛陀成道之時在菩提樹下感慨的話,佛認為一切有情眾生皆具有佛性,人人都具有如來的智慧和福德,人人都是未來佛,但是眾生愚痴,在煩惱妄想分別裡生迷惑和執著,被各種貪嗔痴慢疑等惡習障礙了心性,智慧無法顯現,故而無法證得佛果,只能在生死苦海裡顛簸,無法出離輪迴。

若凡夫能夠放下執著妄想分別,便與佛無礙,也能證得佛陀般那樣圓滿無漏的無上正等正覺。如同《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解脫就在覺悟的當下,就在我們的念頭裡。

佛法就是我們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一燈能破千年暗,一燈能破千年愚」,願大家多聽經聞法、增福開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相關焦點

  • 無非就是這四個字,悟透福報無量!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包含了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最為流行。《金剛經》全篇主要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悟透了這四個字,所獲福報無量。什麼是「離相無住」?
  • 為何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一起聽聽星雲大師的開示
    佛門中有一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學佛之人,或者是對佛學感興趣的人都應該讀一下《華嚴經》。」可見《華嚴經》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星雲大師也是這樣認為,他說:「《華嚴經》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得道以後,給文殊、普賢等大菩薩宣講的第一部大乘經典。經文中所提到的觀點,都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其中有四句話,若是能悟透,大師說:「福報無量。」
  • 佛教的主要經典包括哪些
    常見的還有《地藏三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藥師經》、《彌勒三經》等,以及從各經中節錄的獨立品章,如《普賢行願品》、《觀音普門品》、《淨行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等。   各種經典都是對治各種煩惱的,每個人根基不一樣,喜歡的經典也不一樣。以上都是比較常讀的經典,學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佛說造塔功德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所以說今生福報的大小,除了命中定數之外,更需要自身的努力。
  • 弘法寺隆重舉行華嚴共修大會 印順大和尚主法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領眾主法,殿內外上千四眾弟子虔誠誦讀大乘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梵音齊唱「華嚴字母」,稽首禮佛。共修、共學、同參同悟華嚴大經。研討義理,增長智慧,積聚福慧資糧,發大乘心,如入因陀羅網境界。 上午八點,華嚴法會正式開始。
  • 世界唯一石刻版《華嚴經》:武則天親自作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羅照教授接受採訪(攝影:範麗芳) 「山西晉祠的《華嚴石經》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歷史最久、且是唯一石刻的《華嚴經》版本,有著極高的藝術、文物、書法、佛學價值。」《華嚴經》被譽為東亞、中亞的思想源泉,由西域傳入中國。陳金華介紹,武則天執政時期,她有博大的國際情懷,希望建立一個佛教帝國,決定對佛教重要經典《華嚴經》進行重新翻譯,於是傾全國之力將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高僧以及當時最優秀的文學能才聚集起來,從事這項龐大的文化工程,並親自為《華嚴石經》作序。石經雕成後曾被存放於唐朝龍興之地晉陽,這一石刻祖本成為首尾完整的經文方柱型石刻群。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的含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是一部很長的佛教經典。常言「不讀華嚴經,不知人間富貴」那麼佛陀所說的這部經典,經題到底有什麼含義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 佛教:這些佛號,念得越多,功德和福報就越大!
    ,可以通過念佛來積累福報,只要經常念這些佛號,你念得越多,功德和福報就越大。     《華嚴經》上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福報和災禍,都是唯心所現的。念佛號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念佛可以改變你的心境,當你的心境改變了,外在的環境就會發生改變,如果你福報不夠多,可以多去念這些佛號。  「三界唯心,萬物唯識。」你的心能造出萬事萬物。《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  ?
  • 體光長老:消災免難、淨業增福必修經典《地藏經》
    01  第一點、《地藏經》是佛門的一部孝經。佛門有三部孝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盂蘭盆經》、《地藏經》。孝道是佛法的基礎,孝親是做人的基礎,度眾生就是孝親的擴大。我們學習《華嚴經》告訴我們「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這個就是孝親的擴充,發展。反過來說,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怎麼能夠相信他會愛護眾生,會救度眾生呢?
  • 看看有福報的人和沒福報的人有何差別?
    歷史上有許多具大福報者,如福力王子、善義王子、大施商主(這三位都是佛陀的前世)以及阿育王。福力王子的福報非常圓滿,當他還在母胎中時,就能加持母親說出「積福得安樂,故人當造福,精勤常積累,對福生信解」的偈頌。
  • 弘化社結緣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經》。即《大方廣佛華嚴經》,乃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佛陀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此經王於三藏,無論恭敬讀誦、禮拜、受持者,均可藉此獲培無量功德。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本社刊印版為八十華嚴。
  • 無非是這四個字,悟透受用一生!
    《金剛經》在佛教經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東晉至唐代,先後有六個不同的譯本。其中,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玄奘法師翻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最廣。《金剛經》是大乘般若部的精髓,禪宗自六祖慧能開始以《金剛經》印心,用來驗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
  • 2月1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
    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2月1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 佛教:這3種人最有福報,看看有你嗎?
    真正的福報,不是靠攀緣得來,更不是由誰賜予的。善惡有報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因果法則昭示世人:自種善因,自得善果;自種惡因,自得惡果。下面這三種人,造作大善因,故而最有福報,看看有你嗎?第一種,導人向善。何為善呢?傳統文化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為善。
  • 龔鵬程|佛教太陽神
    宣揚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最早譯《阿彌陀經》者安世高是中亞人、《大阿彌陀經》的譯者支謙是月支人,其他幾位彌陀經譯者也來自中亞。可見佛教的無量光信仰來自中亞,對無量光佛的「光明崇拜」,可能是阿彌陀信仰中的主流。但無量光佛又名無量壽佛,影響最廣的曹魏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以無量壽佛為主要名稱。
  • 佛教:不理解這幾句話,拜再多的佛也無用
    經常學佛拜佛的人,這四句話一定要知道,並且要記在心裡,如果不理解這四句話,就算你學佛再多年,拜佛再多也沒用。這四句話對學佛的幫助非常大,可以指引我們走在菩提路上,而不是人行邪道上。在佛教經典中提到了四依法。
  • 佛教:「和尚念經」,念的是什麼經?
    俗話講「和尚念經」,對於學佛之人來講,念什麼經?其答案很簡單,但對於不學佛、不信佛者而言,就會覺得很好奇。好奇什麼呢?好奇有二、一、出家伴道,難道真的只是「誦經、念佛」?二、念經,念的是什麼經?一、出家伴道,真的只是「誦經、念佛」嗎?對於這個問題,想必大家都有?
  •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更容易避禍求福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人行走於世間,無論你本事多大、手段多強,都不能逆天而行。順應天規,通達順遂;不應天規,早晚吃虧。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道德經》中的「天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學習《道德經》,就是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
  • 佛教:十二圓覺菩薩,圓滿之覺醒,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
    在佛教的歷史之中,諸多菩薩隨緣普度眾生,而在這其中,很多人在燒香拜佛的同時,卻對於佛教歷史不很熟悉,所以會有拜錯菩薩的時候,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十二圓覺菩薩,圓滿之覺醒,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說道十二圓覺菩薩,便要先說道《圓覺經》。
  • 佛陀:這樣去誦讀經書,才能獲得無量福報,看看你做對了沒有
    隨著佛教的盛傳,人們也開始知道佛陀的法力廣大,能夠幫助世人度苦度厄,在自己有什麼問題無法解決的時候,喜歡到寺院中拜佛。佛並非是不能求,只是求的方式和你用的心思是什麼,才能夠讓佛陀真正的感應到。禪宗六祖慧能曾經就說道:「聖人求自心,愚人求他人。」佛在心中,要向內去修才能讓你有求必應。同樣的道理,誦讀經書也是需要方式正確,這樣去誦讀經書,才能獲得無量福報,看看你做對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