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一起聽聽星雲大師的開示

2021-01-21 千面略懂先生

佛門中有一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學佛之人,或者是對佛學感興趣的人都應該讀一下《華嚴經》。」可見《華嚴經》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星雲大師也是這樣認為,他說:「《華嚴經》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得道以後,給文殊、普賢等大菩薩宣講的第一部大乘經典。經文中所提到的觀點,都蘊含著無窮的智慧。」

其中有四句話,若是能悟透,大師說:「福報無量。」

01恆以清淨心,供養於諸佛

經常學習有關佛學的經典書籍或者影視作品就不難發現,佛教人士經常將「清淨」二字掛在嘴邊。

其實這就是來自於《華嚴經》中所講述的如何供養諸佛:「恆以清淨心,供養於諸佛。」

那麼「清淨」在佛門中是如何解釋的呢?正如《中阿含經》中說:「清淨心盡脫淫怒痴,成就於三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清淨心要完全擺脫世俗的淫慾、怒氣和痴愚,最終成就天眼智明、宿命智明、漏盡智明。」

眾生生在塵世間,對待功名利祿以及其他具有誘惑性的東西難免會動心起念,只要是有了一些不正當的念頭,其實都是會汙濁自己的心靈,久久不自理。

就像是在清水中放了汙穢,一整個清水都被汙染了,等到汙穢擴散,那時候再加清水,就為時已晚。

因此,這也體現了「恆以清淨心」中「恆」的妙處,意思就是要眾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要有一顆清靜的心,這也是《華嚴經》認為供養諸佛最好的途徑,也是信佛修行最好的方式。

02大慈無礙,大悲究竟

人們還經常聽到的一句佛語就是「我佛慈悲」,「慈悲」兩個字在人們的耳邊出現的頻率也很高。那麼什麼是「慈悲」呢?

星雲大師解釋說:「與樂為慈,拔苦為悲。」意思是:「能夠給予他人快樂,就是慈;能夠去除他人的痛苦,是為悲。」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六道輪迴真實不虛 只是凡人不知前世
    編者按:很多前賢都說因果輪迴是佛教的基礎,離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就談不上佛教。近代高僧倓虛法師說過,惑、業、苦三者是輪迴之根,因為迷惑必然造業,造業必然受苦,愈受苦愈迷惑,愈迷惑愈造業,愈造業愈受苦,於是輪迴無已、受苦無休。正信的佛教徒都堅信輪迴的存在,但為什麼世人都不承認輪迴或看不見輪迴?
  • 信徒們認為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轉世,但他不承認,更勸人勿謠傳
    正月十五上午,照規矩是大師給本地人開示的日子,可是本地人都在忙著鬧元宵,印光大師的關房沒有一個人前來拜謁。眼看到了中午,忽然走來一個年輕女學生請求開示。「小妹子,你有什麼疑問,儘管說出來好了。」大師和藹地讓她坐下來。這個女學生名叫楊信芳,正在蘇州女子中學讀書,她並不像其她姑娘那麼羞澀。
  • 弘法寺隆重舉行華嚴共修大會 印順大和尚主法
    印順大和尚在法會上為大眾開示 在印順大和尚,弘法寺首座一如長老、印定長老、監院智空法師及常住法師的帶領下,僧俗兩眾至誠齊唱《字母贊》,「華嚴字母眾義親宣,善財童子得真傳。秘密意幽玄,功德無邊,唱誦利人天。」隨後誦讀《大方廣佛華嚴經》,現場莊嚴祥和、梵唄陣陣。佛門儀軌,清淨莊嚴。 印順大和尚在法會上慈悲開示:弘法開山三十年,梧桐山下誦華嚴。蓉城鵬城近甲子,仙湖可曾憶舊顏。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
  • 星雲大師:一個人有這三個表現,往往是轉運的徵兆,看看你有嗎?
    星雲大師:一個人有這三個表現,往往是轉運的徵兆,看看你有嗎?一、心無外物,不隨情動星雲大師:「不動心」是一個人修養和定力的體現,想獲得這種禪心,就要做到不為財動,不為情動,不為名動,不為謗動,不為苦動,不為難動,不為力動,不為氣動。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星雲大師:過了50歲,漸漸明白,做好這2字,輕鬆自在
    錢鍾書先生說:「二十歲不憤青是沒血性,五十歲還憤青是沒腦子,許多人就是年輕時沒血性,長大後又沒腦子,都白活了。」二十歲時血氣方剛,說話帶刺,語氣咄咄逼人,這都是少年心性,可到了五十歲若還是這樣的話,那說明你還沒有成熟。
  • 富貴華嚴自度度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或稱雜華經,其中,大為包含,方指規範,廣為普遍,也就是心法之界廣大無邊;而華的喻意是成就萬德圓備之修行,嚴則飾佛果之深義,意味著佛華嚴而經言教。華嚴經是如來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宣說自內證法門,它也是華嚴教法的根本法輪,屬頓教法門或稱初頓華嚴。華嚴三聖指的是自性法身遍一切處的毗盧遮那佛,體性周遍鄰於極聖的普賢菩薩,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的文殊妙德菩薩,其毗盧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主智門立於毗盧佛左,普賢主理門位於毗盧佛右。
  • 咒怎樣念比較準確星雲大師說你認為對的就是對的
    這是星雲大師在江西南昌濱江賓館大會堂,回答關於修行方面的問題,其中就問到咒的讀音問題,在這方面可以說藏地和漢地的口音讀法都不同,傳法師傅傳的往往也不一樣,所以給學人不少困惑,有的怕讀錯,有的讀錯怕不靈,是不是這樣的呢?聽聽星雲大師怎麼開市!
  • 星雲大師「命好」的人,往往有這2個特徵,你有一個都不會差
    星雲大師說命好的人往往有兩個特徵,你有一個都不會差,第一個就是能認識自己,星雲大師說,找到自己認識自己,做一個明白人,才能有一個明朗的未來,年老後才不至於悔恨,才不會覺得虛度此生。人的一生只和兩種人相處,一是自己,二是他人。在星雲大師眼中,人生時空本是一個混融得元,所以無論自處還是處人,就像在畫圓,以自覺自度為圓心,以慈悲利他為半徑,所畫出來的就是人生時空的圓圓。
  • 佛教故事:近代六大高僧臨終開示
    印光大師臨終時當晚對身邊的弟子說:「淨土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懇切至誠,沒有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此後精神逐漸疲憊,體溫降低。夜裡一時半,大師從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說完,於是大聲念佛。二時十五分,要水洗手後,站起來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說完,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
  • 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想要說「空」這個問題,就一定避不開一首詩和一部經書,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見性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本詩中,慧能大師已經明白開示了萬法皆幻、唯緣而生的道理。幻生所謂因緣所生法,佛說即是空。就是佛家的偶像----諸天佛祖,也都是暫時的,不會永久的存在,為什麼呢?
  • 星雲大師面對毀譽感慨:弱者!你的名字叫「和尚」
    星雲大師面對毀譽感慨:弱者!你的名字叫「和尚」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編者按:星雲大師,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宗教領袖,在七十餘年的弘法生涯中,卻屢屢招人誤解。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的含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是一部很長的佛教經典。常言「不讀華嚴經,不知人間富貴」那麼佛陀所說的這部經典,經題到底有什麼含義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 星雲大師廈門演講 稱現代社會需要誠信、勤勞
    星雲大師說,夢想的魅力在於:即使我們眼耳鼻舌身子不能動,但是我們的心可以做夢,夢想可以上天入地,可以週遊天下,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夢。  有的人認為夢想是假的,但是,星雲說,夢想是能成真的,他講了四個人的故事來說明「夢想能成真」,這四人分別是:太虛大師、趙樸初、鑑真大師、六祖惠能大師。  最讓觀眾意外的是,星雲大師在演講中「抖出」 了他和廈門的因緣。
  • 星雲大師:什麼是「三法印」——衡量正法邪法的標尺
    星雲大師:什麼是「三法印」——衡量正法邪法的標尺本平臺每天分享公認祖師大德開示,權威實用,歡迎關注,歡迎分享,自利利他!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句話其他學術講不出來,外道也講不出來。外道講神我,什麼學術都講我。他不曉得諸法是變化的。內心不求清淨,煩惱就不能消除,也達不到涅槃境界。這是一個衡量,衡量正法邪法的標尺。現在經常有些人說哪部佛經是假的,哪部是真的。
  • 星雲大師病後首度亮相還說要請大家吃包子
    佛光山召開春節平安燈會記者會,常務副主持慧傳法師(中)轉述星雲大師身體狀況,同時感謝醫療團隊照顧與大家關心。記者徐白櫻/攝影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據臺灣媒體報導,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去年身體不適,11月出院返回山上靜養,許多人關心大師身體健康。
  • 星雲大師「無言有罪」 臺灣理性哪去了?
    近日島內有「反核」人士把矛頭指向臺灣佛光山創始人星雲大師,據說是因為有人「查出」星雲大師去年生日時,曾發表「挺核」言論。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星雲大師被反核人士「圍剿」只是近期臺灣社會亂象的冰山一角。「反服貿」、「反核四」運動雖然已經落幕,但卻給臺灣社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何以星雲大師「無言有罪」?臺灣的理性聲音到底去哪裡了?
  • 星雲大師「力挺」蔡英文 背後另有深意實為警示
    陳自創:一般性的客套話而已,我相信任何人,只要他有影響力,他到星雲大師的前面,來跟他說要做什麼樣的選舉的時候,大師都會說,你可能發揮媽祖婆的影響力,將來可以做媽祖婆的大事業,大概是這個意思。那我的意思是說,假設洪秀柱將來哪一天,來到星雲大師面前,我相信星雲大師大概也會講類似的話來祝福她,甚至於來勉勵她,因為這是一般我們所謂的佛教上來講,或者慈悲為懷的大師,他應該有的一個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