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2021-01-09 我聞梵音

人生無常,請珍惜當下,一切事物皆是因緣而生,緣滅則散。你能看到這篇文章,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

《佛說造塔功德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所以說今生福報的大小,除了命中定數之外,更需要自身的努力。關於改變命運,趨吉避兇,在《了凡四訓》中講得非常透徹,了凡先生開始不相信因果報應,後來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每件事全部應驗。孔先生還算到,說他命中沒有子女,於是了凡先生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後來因緣和合,了凡先生遇到佛教高僧: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命運可以改變。他便按照雲谷禪師的教導,堅持每天行善積德,最終改變了命運,命中沒有兒子,結果有了;自己還是短命之人,也長壽了。這就是每天行善積德,積沙成塔,天必降之福的道理。

因果的道理很深,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感惡報,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要知道人生無常,佛說:想要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就要牢記以下四句話,將會受用一生。

第一句、無論你遇見誰,都是該出現的人。

沒有人是因為偶然才進入自己的生命中,生命中該遇到的人,都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合相遇,都會教會我們些什麼。無論我們走到哪裡,也都是我們該去的地方,都會經歷一些該經歷的事。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內心真正的快樂,物質世界是給予不了的,這個過程就是修行。

第二句、無論發生任何事,都是必定發生的事。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經歷的每一種情境,都是完美的,即便它不符合常理。佛教有句話講:前世因,今生果,時機不到,因緣不生,即是有緣,也無分。當因緣聚會,該發生的事,自然水到渠成,而且一定會那樣發生,而不是向人們常說的,如果那樣,就不會這樣了。

第三句、不管事情開始於何時,都是對的時間。

因緣果報就是如此不可思議,宇宙人生都離不開因緣果報。世間上,你可以什麼都不信,但是不能不信因緣果報。不管任何事情開始於何時,都有他的因果,都會在對的時間開始,不早也不晚。不管我們有沒有準備好,事情就在那裡,在對的時間開始。

第四句、已經結束的,就已經結束了。人生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想要得的,得不到;想到丟的,丟不掉,煩惱的根源就是如此簡單。按照佛教的觀點,就是放不下。其實生命中有些事情結束,就不會回來,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放下並持續前進。

以上四句話,有沒有觸動你的心靈呢!願每位夥伴都能有所領悟,自己通過今生的努力積德行善,廣結善緣,增長福報,趨吉避兇,改變命運,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四條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因果報應真實不虛、絲毫不爽,疏而不漏。你種下什麼因,日後就要收穫什麼樣的果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生的福禍皆是自找的,都是自我因果業力的感召。「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要想改變命運,求神拜佛是無用的,因為神通也敵不過各人的因果業力,只有靠自己,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改掉惡習,才能逐漸改善命運。
  • 佛教:你知道怎樣擺放供果嗎?牢記這兩字,福德滿滿,功德無量!
    佛教:你知道怎樣擺放供果嗎?牢記這兩字,福德滿滿,功德無量!你知道怎樣擺放供果嗎?牢記這兩字,福德滿滿,功德無量!佛前供奉瓜果,這是很多學佛之人,或者是芸芸眾生燒香拜佛時經常會做的事情。這種時候,很多人都會精心準備一些新鮮的水果,懷著一份小心和恭敬。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佛說:世間無常,眾生皆迷,生壞變化才是一切苦的根源
    佛陀述說世間的真相,說動物有生老病死,物質有成住壞空,人亦有各種變化,選擇不同,所作善惡不同,因果報應自然也大不相同。人的念頭生住異滅,出身有高低貴賤之分別,福慧也不等同,而如果眾生依舊片面的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不會變化的,那便會是眾生最大的苦惱。
  • 佛教:走背運時,記住2句話,自會趨吉避兇
    都希望自己能有個順遂的人生,少些磨難和起伏,但往往現實要比夢想殘酷得多,當你經歷過風雨,就會意識到,人生的跌宕起伏是常態,我們需要在不斷的磨難中汲取經驗,才能完善自己,讓自己對人生,對命運有新的認知。人生時運變化莫測,所以要保持平常心,順境時看淡,逆境時看開。
  • 鬼谷子:嘴笨不怕,請牢記四句話,做一個會說話的人
    但是當和別人進行當面的交流時,又像第一次進城的劉姥姥一樣笨嘴拙舌,因此就會失去了很多人生的機遇。特別是對於一些心懷大志的人來說,想要建立大的事業,就必須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而人情世故中,「會說話」是一個最為基礎而尤為重要的技能,沒有了這樣的能力,那麼就算你比諸葛亮還聰明,卻不能夠舌戰群儒,也依然會在自己的生活中泯然眾人。想要做一個會說話的人呢,就必須要牢記鬼谷子的這四句話。
  • 如何理解佛教裡講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我非常喜歡佛教裡的一句話叫: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意思就是說我們做善事雖然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看到,但是自己造的善業會時刻跟隨著自己。自己修善,佛菩薩自然知道。當然,若人做惡事,即使沒有人看到,但佛菩薩會看到,因果會看到。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
  • 牢記四句話
    人們常說,人生最痛苦的三件事,莫過於幼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是的,無論哪種不幸的發生,對於活著的人來說,精神上將會遭受致命的打擊。內心所承受的崩潰,旁人是無法理解與感同身受的。痛苦,不僅僅是因為從此失去了人生最愛,更多,還是隨著人生最愛的離去,同時也帶走了我們的信念。信念,才是人們活在這個世上的真正支撐。
  • 做人要牢記:這四句話只能藏在心裡,說破了,朋友也少了
    做人一定要牢記,有些話只能藏在心裡不能說,就比如說下面這四句話,你一旦說破了之後,你身邊的朋友就會變少了。1.自己的牢騷只能藏在心裡,說出來別人會對你敬而遠之「最愛發牢騷的人就是沒有能力反抗,不會或不願工作的人。」——句子大全網人們在發牢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下對象,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朋友,當成了自己發洩負面情緒的垃圾桶。
  • 佛教:因果報應,這4種人,再求佛也無用!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從來不虛,「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報應是個複雜的關係,它有時候不會立即現報,甚至會經歷多生多劫現報,這個依因緣,因緣一旦具足,果報即顯現。報應可能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佛門裡有那麼句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佛教:人生無常,經不起蹉跎!這些教言,幫你看清人生
    面對無常的時候,如何才能平靜面對?春花謝了來年開,春雨停了次日下,秋果落了春再種,秋葉黃了春又綠。誰的生命會重來,誰的青春復又回,誰的白髮復青絲,誰的皺紋如豆蒄,人生是場不能復回的單程車,不要活在對無常的遺憾中。修行,讓我們認知世界的本來面目,當任何事情發生時,懂得珍惜所有的「重逢」和經歷,慢慢遠離執著與眷戀,自然就會遠離傷害和痛苦,讓生命歡喜自在。
  • 聽聽老僧人怎麼說:牢記這3句話即可
    那麼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小人在佛教裡也是如此,他們就是我們種下的因結出的果,所以才會在我們身邊報復我們,這也就是因果,或許今生或許前世,但總是你的因引發的果。不過你也能夠成為他們的因。都說小人難防,雖然我們誰都不希望自己身邊有小人當道,但小人實際上是無法避免的,當小人出現在自己的生命裡,那就代表著一樁因果的誕生或者結束。那麼遇到小人該怎麼應對呢?
  • 佛教:一目了然的緣起涅槃
    當世正流行著的,能衝破民族和國界的世界性的三大宗教,為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他很多教派,也大都是這三大宗教的分支在這裡,要研究長江流域的寶塔、寺廟和僧俗,就必然涉及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祭拜形式上,和另兩個信奉只一個神的世界性宗教不同,佛教是於多神教,並且是拜祭偶像的。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生於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它吸收了原來婆羅門教(古印度教)的生生輪迴和因果報應的思想。
  • 樓宇烈:「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這點非常重要,我們能夠跟他的視角換一個眼光,所以在國學的真諦中感悟人生,思考構建人生,佛教感悟社會人生。下面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樓老師。樓宇烈: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講的題目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這個題目應該從佛教最基本的東西談起。
  • 闡釋經典 | 楊曾文:以十善為中心的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
    今天看來這種說法並非準確,卻也抓住了佛教重在修心的特色。佛教大小乘教法雖有千差萬別,然而皆注重善惡因果報應的說教,引導信眾進行修善止惡的修心,只是依據的理論和採用的修持方法有所差異而已。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以至中國隋唐以後形成的佛教諸宗,在倡導倫理思想過程中皆將五戒、十善作為根本內容,作為勸導信眾揚善棄惡的基本要求。
  • 人生沒有十全十美,牢記三句箴言,教你趨吉避兇,苦盡甘來
    沒有誰的人生是十全十美的,誰不是三起三落,有得有失呢?不管身處順境,順風順水,還是進退兩難,舉步維艱,牢記三句箴言,教你趨吉避兇,從此苦盡甘來。一、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巖牆:快要倒的危牆。這句話的意思是:知曉天命的人,不會站在危牆下面。反過來說,站在危牆下面,必然是逆天而行。明知道有危險,你還要去做,那不是自取滅亡嗎?
  • 原創 | 寂靜法師:如何有效趨吉避兇?只要做到這一點!
    我們來到人世,每一個人都會體會到人生有很多苦。佛教裡講苦有三苦、四苦、八苦、無量諸苦等。大多數人能感受到生命中的苦有兩種,一個叫苦苦,一個叫壞苦。苦苦就是我們在生命中實實在在感受到的痛苦,如肚子餓、生病、家庭不和、親人離別、想要的東西得不到等,這些苦就叫做苦苦。
  • 佛教:具足這3個特徵,與佛有緣,是大善根之人,看看有你嗎?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是什麼,古往今來,我們看這些佛門的祖師大德,有成就的人,他們把萬緣放下,一心學佛,一心念佛,其實他們並不是傻,而是聰明到了極處。如果不是絕頂的聰明,他們怎麼可能會把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部放下。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所謂「心即理」,王陽明反覆強調「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拿格竹來講,王陽明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試圖弄明白竹子裡包含什麼道理,但直到頭昏眼花,身體虛脫,他也無法將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在這個故事裡,我們不能說王陽明智商有問題,盯著竹子看,除了能練出鬥雞眼,還能幹嘛?
  • 隆慧法師:佛教與中國哲學相遇相持相融
    儒家學者們猛烈批判佛教的出世主義和出家行為,在是否應當落髮、該不該跪拜國君等禮儀問題上二者發生了針鋒相對的爭論。在形而上的理論上,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衝突主要集中在因果報應、生死輪迴與神滅神不滅等問題上。佛教講求個體自我的因果報應,而中國傳統文化則強調家族同受共享的禍福。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信徒中流行著一種神不滅的理論,認為不滅之神是輪迴的主體承擔者,佛果也是永恆不滅的神。